網路上,一位詩友寫了一篇詩評文章.
...................................................................................................................
孟浩然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並非傷春之作
古人作詩大多寓意寬廣,在有限的外延中力求做到內涵廣大。此詩真正要表達的是,透過鳥啼花落的暮春平常之景,表達作者高潔飄逸的文人雅士情懷。詩中以啼鳥落花象徵攀時附貴的小人,他們就像繁花春鳥,一旦得勢,便歡呼雀躍爭鳴聒耳爭春鬥艷起來。然而一旦失勢,只消一夜風雨,所有的繁華轉瞬便零落難堪,巢傾卵破之後,春鳥也不免要哀鳴不已了。
詩中最關鍵的一個字是“啼”字,在古漢語中,形容鳥的叫聲,一般都是用“鳴”字。如“鳴鶴在陰”、“鳥鳴山更幽”、“兩個黃鸝鳴翠柳”、“上有黃鸝深樹鳴”等。而“啼”字在古漢語中乃是哭叫哀號之意,故有“月落烏啼霜滿天”、“杜鵑啼血猿哀鳴”、“子規夜半猶啼血”等表達哀怨情緒的詩篇。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春曉》也就具有了一種傷感基調。然而作為一個世事洞明的高人雅士,孟浩然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態面對人世間的升沈榮辱。面對眼前的繁華美景,他了然於心,枕上一夜聽風雨,一早醒來,他所預料的景像出現了,這一切全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禁菀爾一笑,提筆寫下這首小詩,這是多麼淡泊超然的胸懷呀。
讀《春曉》若能讀出淡泊寧靜,讀出寵辱不驚,才是真正讀懂了它。
....................................................................................................................
看完後,你會覺得奇怪,你要討論一個詩作,那麼簡單?
事實上,我們看到:孟浩然一直在求官,但自己的詩作內容,和生活態度,讓他無法被賞識.
曹魏時的劉邵,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著作多已亡佚,目前僅見《人物誌》、《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在他所著的《人物誌》一書中,他將李白,杜甫等人,歸類為"文章之家",就是說:這些人,在政治上是無用之輩,只是,一些愛說大話的文人,而已.
孟浩然(689年-740年)享年51歲,名浩,字浩然,號鹿門處士.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29歲,遊洞庭湖.干謁張說。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
*孟浩然 岳陽樓 (確有這首詩,但不知內容.)
開元六年(718年)30歲,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開元十五年(727年)冬,38歲,孟浩然赴京尋求仕官之途,次年應考進士未成.王維曾經向玄宗推薦孟浩然,孟浩然的一句詩「不才明主棄」,讓玄宗不滿,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機會.
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疎。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44歲,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孟浩然寫了一首詩贈他.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這首詩中"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時代,我端坐在家,不出仕,是可恥的.但是,我想要出去,卻沒有可搭乘的船.而"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是說:我看到別人在垂釣,只有羨慕的份.所以,這首詩,就是他很委婉地向張九齡求官的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45歲,再度入長安.韓朝宗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且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為與朋友喝酒而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
如果,你對唐朝的歷史文化很清楚.就知道"終南捷徑"的典故.
你也會和一般人一樣,知道這首詩是傷春之作.
"春眠不覺曉"暮春晚起."處處聞啼鳥"聽到窗外鳥兒,奔忙嬉遊的鳴叫聲."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昨晚的一場風雨,多少的花朵被吹落,春天終將逝去.而"春"就是"青春",如何不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