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社會很崇拜英雄,如同美國人心目中總是存在一個好來屋式的英雄,這個英雄總是出身低,經過一連串的努力與奮鬥,在初步的訓練後,就會遇到一個無惡不做的壞蛋,幾經纏鬥英雄初嘗敗績,再幾經苦難淬煉後,英雄破繭重生,再與壞蛋大戰300回合後,終於正義得以伸張,然後還抱得美人歸。
不管你信與不信,我是不相信這種英雄橋段的鋪陳。不過,不相信不代表我否定其價值,只是現行社會要當英雄,得要有機遇,俗語不是說了嗎,「時勢造英雄」嗎?只是這機率是多少,我想應該很明顯。大多時候,我們都在盼英雄或扮英雄,不管是否真的是英雄,我們內心有一個天真純潔的映射,這是個英雄角色的映射,不管是我們自身或是投射在他人身上,我們總是期待生活中的英雄。如果生活中有英雄的存在,我們才會在損已的狀況下去講應該講的話、做應該做的事,也就是如此,縱使判斷成功率不高的狀況下,還有人願意去搞革命、有人願意挺身對抗強權。
只是扮英雄容易,但要當名符其實的英雄,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扮英雄,可以只有外形,有個樣子就可以了,怎麼說?「英雄」可以拿來練練嘴皮子就可以了,我們不是有很多政論節目?這些名嘴不就是?當父母師長的,可以向子女說道德、論理想,但自己一人獨處時,是否同樣謹遵同樣規範?
幾年前,同事在網路上分享一張照片,照片中很多人背對兩個人,這兩個人中,很明顯一位是施暴者,一位是受害者,只是其他人背對他們,故做不見;照片題為「勇氣」,我個人認為真實的英雄第一個條件正是「勇氣」,勇氣可以是中流砥柱,也可以是一馬當先,更可以是忠言逆耳,說得更廣一點,勇氣也可以是揭竿起義、更可以有如與妻訣別之林覺民、或是翁山蘇姬的柔性且堅毅對抗軍事政權。
能甘冒不諱,挺身而出,誠屬勇氣的典型範例,只是我們如何判斷這是純然勇氣的表現,而不是暴虎馮河行徑,甚至是沽名釣譽之作?在上面的故事中,所有人背對加害者及被害者,當時我在同事分享的照片上,留下一段話:「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我個人認為英雄的第二個條件是「智慧」。對於不公不義之事,我們能直指要害,這是勇氣的呈現,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否能達到目的,消除不公不義,撥亂反正?還是,只是情緒的發洩?甚至幫不了忙,還讓需要幫忙的對象更陷危境?
勇氣絕對需與智慧結合,智慧幫忙判斷勇氣的呈現時機是否合宜?智慧判斷勇氣的呈現是否可以洽當的解決問題?智慧判斷勇氣的呈現如果造成自己的傷害,是否能接受?智慧幫忙判斷是否需要幫助的人,真的可以得到幫助?
這個社會,7人盼英雄、2人扮英雄、1人真英雄;可惜的是,真英雄與媒體都絕緣。先說好,我不是英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