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與生死》期中考重點整理 CH.5~CH.8
CH.51. 「現象學」:P.49 第一節 L.4~L.7
2. 「後現代儒道家」的特色:「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的「儒道互補論」。
3. 生死學 的教育類型:「著眼於學理的學程」和「落實於體驗的學程」。前者重認知領悟,後者重感受反思。
4. 「宗教」:創立宗派,教化人民之意,屬團體活動。 「信仰」:歸依特定宗派,屬個人抉擇。
5. 個人選擇加入宗教團體的過程叫「歸依」,佛教稱之為「皈依」。
6. 今日宗教作為社會化的客觀存在所具備的(4種)要素:內在的思想和體驗,外在的活動和組織。
7. 林語堂認為最能「發現自己」的人— 莊子。
8. 臺灣一般的民俗信仰是屬於何種宗教信仰型態— 游宗。
9. 「後現代儒道家」的人格典型:可分為「後現代儒者」和「後現代道家」。前者將古代之「君子」轉化後現代的「公民」。後者將古代的「真人」轉化為後現代的「存在者」。二者結合便形成「知識分子生活家」的人生境界。
10. 「後現代儒道家」蘊含三個概念:後現代、儒家、道家。
11. 「後現代」為高度西化的概念,精簡的說法即是:「質疑主流,正視另類。肯定多元,尊重差異」。
CH.61. 華人的殯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系統):以中華本土文化為核心價值,在地禮儀民俗為內容特色,華人殯葬管理為發展目標,表現一套「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專業教育。
2. 伴隨「死亡學」創立的學科—「老年學」。 「死亡學」的主要課題—死亡、臨終、哀慟的瞭解及因應之道。
3. 殯葬人員的死亡教育其目的—「改善服務品質上推己及人」。
4. 「死亡系統」: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中反映出對死亡不同的歷史與文化態度,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教導人們如何思考、感受和看待死亡。
5. 生命教育透過通識化策略可展開之內容:親職教育、公共衛生、臨終關懷、殯葬活動。
6. 「生命教育年」:2001年,於2000年當時教育部長曾志朗宣佈次年為「生命教育年」。
7. 目前臺灣生命教育的取向:倫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別教育、環境教育。
8. 生命教育目前最具體的內容: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9. 西方「死亡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受到存在主義流行的感染,為英語國家所重視,主要是針對自殺防治。
10. 「生死教育」與「生死學」之說出現在臺灣:1993年。「死亡教育」引進臺灣:1979年,基於健康教育的需要。
11.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生死學指出:「未知死,焉知生」。
12. 生死教育的真義:「通過科學與人文的學習,達到了生脫死的境地」。
13. 「禮儀師」的學力要求— 大專以上(P.63)。 「禮儀師」證照制度何時立法— 2002年<殯葬管理條例>。
14. 傳統四大生命禮儀:冠、婚、喪、祭。
15. 生命教育的最終理想:維繫生存、改善生活、發揚生命。
CH.71. 維繫婚姻的動機:親密關係、傳宗接代、終身廝守。
2. 影響婚姻生活的主要因素:房事和諧、生兒育女。
3. 「互為主體性」:指向主體性溝通,溝通雙方都有意為對方著想,此即「退一步想」的心理基礎。
4. 西方「死亡學」與東方「生死學」在論述上之差異:P.70 第二節 L.6 ~ P.71 L.2
5. <優生保健法>立法通過—1984年,其宗旨為「實施優生保健,提高人口素質,保護母子健康及增進家庭幸福」。
6.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他認為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那便是 自殺。
7. 哀傷咨詢牽涉五個概念:悲傷、失落、依附、喪慟、哀悼。
8. 生死咨詢在華人生死學的脈絡內,是「人生觀的安頓」。
CH.81. 「核心家庭」:父母與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現代社會大多屬於此類。
2. 「臨終關懷」:廣義指「人們對臨終者的關心與照顧」。狹義指「不作積極治療的緩和療護方案」。
落在人際關係上,即是安頓臨終者的身心,使其在盡量減少痛苦的情況下,勇於面對死亡到臨,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3. 兒童—從出生至18歲成年以下之人群。老年—65歲以上之人群。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癌症、中風、心臟病。
4. 婦女關懷的核心議題:必須在意識覺醒上著力,讓女性清楚辨識人際往還之間「知識—性別—權力關係」。
5. 華人生死學的四大實務活動:教育、咨詢、關懷、管理。
6. 「五全照護」:全人、全家、全隊、全區、全程。
7. 「臨終關懷」的真義:放棄「治療」的概念,代之以「照護」概念。
8. 殯葬產業的價值鏈:緣、殮、殯、葬、續。
9. 「後續關懷」的四種層級:隨機的、基本的、標準的、高階的。
1. 維繫婚姻的動機:親密關係、傳宗接代、終身廝守。
2. 影響婚姻生活的主要因素:房事和諧、生兒育女。
3. 「互為主體性」:指向主體性溝通,溝通雙方都有意為對方著想,此即「退一步想」的心理基礎。
4. 西方「死亡學」與東方「生死學」在論述上之差異:P.70 第二節 L.6 ~ P.71 L.2
5. <優生保健法>立法通過—1984年,其宗旨為「實施優生保健,提高人口素質,保護母子健康及增進家庭幸福」。
6.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他認為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那便是 自殺。
7. 哀傷咨詢牽涉五個概念:悲傷、失落、依附、喪慟、哀悼。
8. 生死咨詢在華人生死學的脈絡內,是「人生觀的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