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與生死》期中考重點整理 CH.1~CH.4
請同學們結合此[重點整理]與[第一次平時作業]內容
CH.1
1. 「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倫理、精神。
2. 演化觀(進化論):19世紀英國 生物學 家 達爾文。核心概念:共祖、天擇。
3. 老子 言:「出生入死」,指人從生來,往死去,一切自然而然。
4. 「醫療」與「照護」對生死的態度:醫療—治療、痊癒,照護—關懷、照顧。
5. 「身心二元論」:17世紀法國 哲學家 笛卡兒,理性主義 代表人物。
6. 臺灣的殯葬專業人員:「禮儀師」和「喪禮服務技術士」。
7. 殯葬活動的真正核心部份:「遺體處理」。處理過程中充滿 人文意義(靈魂處理的奠祭儀式)。
8. 「尊體」:是「尊重遺體」、「尊敬的遺體」之意,前題為「視死如生」。
CH.21. 華人生死學的真義: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
2. 西方心理關注的議題:靈魂、心靈、意識、行為、認知。
3. [研究邏輯思考規律的學問]稱為:「理則學」,包括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辯證邏輯。
4. 人的理性指向→認知,並與 知、情、意、行 相互為用,由 認知 來主導。
5. 心理學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步上科學化道路後,撇開對意識、心靈方面問題的探究,著眼於行為的觀察,從而發展成「行為主義」。但物極必反,刺激出「人本心理學」的誕生。
6. 華人生死學心理面向的關鍵核心是「中國人性論」。
7.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其生死觀屬於「現世主義」。
8. 儒家→「內聖外王」,走向 入世。 「內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之「修身」的為學與做人。
9. 道家→「反璞(樸)歸真」,嚮往 避世。
10. 華人生死學→指點人們如何妥善安頓生命。西方死亡學→協助世人如何適切面對死亡。
11. 臺灣殯葬專業的文化:「本土化」→以漢民族為主的中華文化,「在地化」→各地互異的禮俗活動。
12. 臺灣殯葬禮儀:道教(含民間信仰)儀式→約6成,佛教儀式→約3成。
13. 從倫理面看生死,包含:德性、義務、效益、關懷。
CH.31. 從社會面看生死,就群體分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分別以:法律、社會、政治、經濟為基本考量。
2. 儒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 「社區」:指共同擁有地理空間的群體,也可指具有共同特質、歸屬感及社會互動的群體,與「共同體」同意。 「社區發展」:指一個地區的居民為增進集體福利而積極參與的發展活動。
4. 「合群」:關心與服務社區的作為。 社會學最早的譯名為:群學。
5. 臺灣生死學的進路為何:「淡化政治、推廣文教、創新經濟」。
6. 「回歸自然」的殯葬與環境政策:海葬、樹葬、拋灑葬 等環保自然葬。
7. 與「全球化」相對→「本土化」。 相同→「外來化」、「西化」
CH.4
1. 中國倫理思想著重→「關係與脈絡」。 西方倫理思想強調→「個體與原則」。
2. 後現代的華人生死學其哲學內涵(核心理念)為「中國人文自然主義」,知識性質 則是「從人生看宇宙」(P.49)。
3. 傳統儒家倫理觀通過「中體外用論」指引,可以跟 關懷倫理學 融會貫通。
「中體」—是「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的融會貫通。
「外用」—乃轉化西方「科學人文主義」以銜接「人文自然主義」。
4. 關懷倫理學 與 儒家學說 的六項對比:
(1)皆以情意作為道德之基礎 (2)皆重視人際的關係脈絡 (3)皆是在「[進入關係中]去貞定道德人格發展
(4)皆重視內在的主觀情意力量 (5)皆重視學習之自由與悅樂 (6)皆在培養道德成熟的性情中人。
5. 「原則主義」:可以使用一些基本道德原則,以不變應萬變。 與「脈絡主義」相對。
6. 「脈絡主義」:主張就事論事,一切看情況而定。
7. 心智的「常識—知識—智慧」三階段對照於主體的「感性—理性—悟性」三層次。
8. 生命倫理學的焦點是「生死尊嚴」。
9. 「醫病關係」內涵的 特徵 包括:(1)強調病人為主的醫療 (2)強調權利與義務為基礎的倫理
(3)強調病患的知情同意與選擇 (4)強調醫療的商業化、消費者主義及契約化
10. 「死亡權利」:秉持「主觀條件操之在我,客觀形勢成之於人」的「盡人事,聽天命」態度,來選擇自己離開人間的方式。「死亡權利」的涵蓋面甚廣,從一般自殺、醫助自殺到安樂死都可以算在內。
1. 從社會面看生死,就群體分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分別以:法律、社會、政治、經濟為基本考量。
2. 儒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 「社區」:指共同擁有地理空間的群體,也可指具有共同特質、歸屬感及社會互動的群體,與「共同體」同意。 「社區發展」:指一個地區的居民為增進集體福利而積極參與的發展活動。
4. 「合群」:關心與服務社區的作為。 社會學最早的譯名為:群學。
5. 臺灣生死學的進路為何:「淡化政治、推廣文教、創新經濟」。
6. 「回歸自然」的殯葬與環境政策:海葬、樹葬、拋灑葬 等環保自然葬。
7. 與「全球化」相對→「本土化」。 相同→「外來化」、「西化」
CH.4
1. 中國倫理思想著重→「關係與脈絡」。 西方倫理思想強調→「個體與原則」。
2. 後現代的華人生死學其哲學內涵(核心理念)為「中國人文自然主義」,知識性質 則是「從人生看宇宙」(P.49)。
3. 傳統儒家倫理觀通過「中體外用論」指引,可以跟 關懷倫理學 融會貫通。
「中體」—是「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的融會貫通。
「外用」—乃轉化西方「科學人文主義」以銜接「人文自然主義」。
4. 關懷倫理學 與 儒家學說 的六項對比:
(1)皆以情意作為道德之基礎 (2)皆重視人際的關係脈絡 (3)皆是在「[進入關係中]去貞定道德人格發展
(4)皆重視內在的主觀情意力量 (5)皆重視學習之自由與悅樂 (6)皆在培養道德成熟的性情中人。
5. 「原則主義」:可以使用一些基本道德原則,以不變應萬變。 與「脈絡主義」相對。
6. 「脈絡主義」:主張就事論事,一切看情況而定。
7. 心智的「常識—知識—智慧」三階段對照於主體的「感性—理性—悟性」三層次。
8. 生命倫理學的焦點是「生死尊嚴」。
9. 「醫病關係」內涵的 特徵 包括:(1)強調病人為主的醫療 (2)強調權利與義務為基礎的倫理
(3)強調病患的知情同意與選擇 (4)強調醫療的商業化、消費者主義及契約化
10. 「死亡權利」:秉持「主觀條件操之在我,客觀形勢成之於人」的「盡人事,聽天命」態度,來選擇自己離開人間的方式。「死亡權利」的涵蓋面甚廣,從一般自殺、醫助自殺到安樂死都可以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