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卷畫魂書在手,玉良地下有知音 - (2006.02.18國立歷史博物館 觀賞 "畫魂" 潘玉良畫展)
2013/12/11 22:07
瀏覽1,94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畫魂   若淵書
 
多年前看過鞏俐主演的畫魂
對中國畫家潘玉良有了些初步的認識
 
這次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從大陸安徽博物館借了
潘玉良的一些畫作來台
是想了解潘玉良一生傳奇的
難得機會................

 

"畫魂" 潘玉良畫展的宣傳旗幟
展期95/2/1~4/9
 

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刻正
展出"潘玉良畫展"
 
能被兩大導演黃蜀芹、關錦鵬選中,兩大美女鞏俐、李嘉欣爭相詮釋的「畫魂潘玉良」,如今也將自電影、電視中走出,二月跨海來台,於歷史博物館展出!在觀想藝術中心、首都藝術及拾色文化的異業結合下,2月11日起於歷史博物館開春大展「畫魂-潘玉良畫展」,將藉由百幅畫作以及版畫、生活藝術品中,披露這位傳奇女畫家的一生。
 
畫展分4大主題展出:「情愛與人生」以潘玉良一系列男女互動的素描為主;「傳奇人生」展示潘玉良各時期自畫像;「與自然對話」是潘玉良遊遍中國各大山水後啟發靈感之作;「曼妙女體的歌頌」則是潘玉良結合中國彩墨畫及西方學院派基礎訓練,展現生命力量和女性自我頌揚的尊嚴。
 

國立歷史博物館
"畫魂" 潘玉良畫展
宣傳布條
 

國立歷史博物館  "畫魂" 潘玉良畫展
售票處
 

"畫魂" 潘玉良畫展入口
 

鞏俐主演的「畫魂」電影海報
 

李嘉欣主演的「畫魂」電視海報
 

 "畫魂" 潘玉良畫展導覽手冊
 

潘玉良的晚年照片 (約70餘歲)
 
潘玉良(1895-1977)她是一位傳奇女子!
 
青樓女子出身,從不識字到熟稔藝術繪畫,其傳奇一生製成電影、電視「畫魂」播出。
 
潘玉良為我國旅法最早的女畫家,於巴黎從事藝術活動達50多個春秋。她的油畫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線條互相依存,用筆俊逸灑脫,氣韻生動,賦色濃艷,雍容華貴,別有趣味,作品以裸女最具代表性,一生之中留下4,000多件藝術作品,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少女時期的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楊秀清,又名張玉良。189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她出生那年,父親病故,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在妓院4年之中,因拒絕接客,逃跑10次,毀容上吊數回,幸虧遇到蕪湖鹽督潘贊化多次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
 
潘贊化,早年畢業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是同盟會會員。1913年和張玉良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
 
婚後夫婦二人住在上海,潘玉良求知欲和上進心很強,潘贊化特請了一位老師教玉良讀書,玉良天性對色彩敏感,喜歡畫畫。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玉良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經常受到教師和校長劉海粟的激勵。潘玉良自己說:“不止一次地從夢中笑醒。”因此,玉良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一時間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援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同行的還有蘇雪林、林寶權、羅振英、楊潤餘等13名女生,在“法華教育會”安排下,離開上海港口駛向遙遠的歐洲。
 
潘玉良先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習法文,兩個月後考進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兩年後畢業。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師從達仰·西蒙,與徐悲鴻師出同門。1925年參加義大利美術展覽獲獎章和5000里拉的獎金。
 
1928年冬季,潘玉良學成歸國,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係主任。年底舉辦回國後第一次畫展,中華書局還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畫冊》,其中《壯士頭像》被當時的外交部部長以1000銀元收購,轟動一時。抗戰期間,潘玉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當時美術界義展義賣活動,發表講話,譴責一些“知名人士”遠離現實話多畫少。結果受到一些無恥之徒誹謗攻擊“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等讒言污語。玉良不為所動,她以加倍的努力投身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她創作油畫“白菊”,寄託自己對藝術,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1937年,潘玉良為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和舉辦自己的畫展,再次赴歐,此後就客居巴黎40多年。今年60多歲的旅法畫家賀慕群告訴筆者:“僑居巴黎後我和潘玉良常有來往,在藝術上和生活上都曾得到她的指導和幫助。潘玉良生活並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她常留短髮,喜喝酒,不拘細節,說話時聲音很大,氣勢不讓鬚眉,頗有男子氣度。晚年時住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條小街,她住在頂樓,住房兼畫室,生活清苦,但是勤於作畫,有時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畫,一天都不出來。1954年,法國曾拍過一部記錄片《蒙巴拿斯人》,介紹這個地區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的一個東方人。”
 
潘玉良還參加過法國的51屆、55屆、56屆“法國獨立沙龍展”,油畫《裸女》參加1946年“秋季沙龍展”、聯合國舉辦的“現代國際藝術展”,並且在美國、英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巡展。榮獲過“法國國家金質獎章”、“巴黎大學多爾烈獎”、“法國藝術家協會鼓勵獎”、“比利時布魯塞爾銀獎”等等。玉良除油畫之外,創作了雕塑《格魯賽頭像》、《蒙德梭魯頭像》,分別為巴黎尚拿士奇博物館和法國國立教育學院收藏。
 
1960年潘贊化在安徽病逝,玉良悲痛欲絕,遙望藍天,憂鬱成病。此後身體時好時差,隨著年歲的增長,體力的衰退,玉良更加思念故土和親人。1976年她給兒子潘牟信寫信:“我一接到家信,就想到我的問題……我想把身體養好了,就回祖國了……”。
 
在法國,畫家是屬於自由職業者,要靠賣畫維持自己的生活,在巴黎又是高消費的城市,潘玉良為人忠厚誠實,沒有代理商代理出售作品,她更不會經營宣傳“推銷”自己,歷年來,賣畫極少。尤其是到了晚年,年老體衰,往往入不敷出。只能靠社會補助金維持生計,一個人過著無依無靠的日子。
 
潘玉良生活的圈子很窄,其中王守義是她極少數的好朋友之一。王守義是早期來法勤工儉學的學生。與潘玉良是先後勤工儉學的同學。王守義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在巴黎聖·米歇街開了一間中餐館,取名叫東方飯店。他工作之餘,經常去看望這位清貧的老同學。有時候早上去看望玉良,陪她到公園散步,中午一起到他的餐館用餐。有一年玉良的畫室漏雨,不能作畫,也是王守義去買材料修理裝修。多少歲月,多少風雨,多少真情,王守義總是默默地接濟幫助這位老畫家,給她帶來一絲溫暖。
 
1964年中法建交,黃鎮任首任駐法大使。黃鎮早年畢業於上海藝專,他幾次去看望潘玉良,同時介紹祖國的發展情況。潘玉良頓生回國看望親人,從事寫生創作之念。她寫信給她的兒子,要他辦理回國探親手續,可惜宿願未了,“文化大革命”烽煙已起。等到運動結束,玉良已是百病纏身,醫生不允許她再作長途旅行。她是多麼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作品運回祖國,給親人一睹真面目啊!
 
“邊塞峽江三更月,揚子江頭萬里心。”(玉良詩)。越是暮年,玉良思鄉之心越切,尤其到了最後的歲月,自知來日不多。女畫家的枕頭下面,總是留有一張字條,下面寫著:“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煩朋友們將這封信寄給小孫潘忠玉留作紀念。中國,安慶市,郭家橋41號。”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病貧交迫之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
 
1985年,經過呂霞光等人的努力,在中國駐法使館的幫助之下,將潘玉良的遺作,共計2000多件,運回潘玉良的故鄉安徽省博物館,籌建“潘玉良紀念館”。潘玉良的生前願望,潘玉良的藝術心血結晶,終於魂歸故里與祖國人民見面。
 
潘玉良地下有知,這會是對這位女畫家最好的紀念和慰藉……潘玉良之墓在CIMETIE REMONTPARNASSE蒙巴拿斯墓園第七墓區,墓地編號:143PA 1977。(文:葉星球)
 

南京夫子廟 (油畫)
是潘玉良1937年第二次出國前創作的
此後他就沒有再回中國過了
 
1937年,潘玉良爲了繼續深造,又重返法國,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年客居他鄉的生活。此時的潘玉良較第一次赴法時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她開始有選擇地從衆多藝術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借鑒他人的同時明確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和創造,沒有凝固在一種風格、一種形式之中。
 

潘玉良
黑衣自畫像 (油畫)1940作
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1940年前後,潘玉良逐漸在借鑒融合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更多地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線描手法。線描時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基礎,有著很強的表現力。潘玉良熟練地掌握了這一技法。並把它融入西畫中,豐富了西畫的造型語言。
 

屠殺 (油畫)
控訴二次大戰納粹的暴行
 
《屠殺》在對戰爭的表述上,又和畢卡索的名作《格尼爾》有著相同的觀點和切入角度。畫畫裏沒有槍炮、飛機、炸彈、坦克,看到的只是仰天狂叫的求救者,奔逃的人群、血泊中嬰兒肢解的屍體……,它聚集了痛苦、絕望、恐怖、殘暴的全部意義。在她的靜物畫裏,盛開與凋謝的花朵是其經常刻意描繪的題材,這裏明顯有著象徵主義的痕迹。
 

向背男女 (紙質白描畫)局部
 

女體系列 - 照鏡 (紙質彩墨畫)
1954
 
50年代後,潘玉良的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從技巧上看已經沒有向新的西方潮流探索的痕迹,而代之以穩定的個人風格。她這一時期的大量彩墨畫,一反文人畫的淡雅,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她充分發揮油畫背景烘染和後印象派的點彩手法,同時又吸收了中國民間藝術的質樸、渾厚、沈靜的氣韻,融成了一幅幅令人稱道的珍品。
 

雙人扇舞 (油畫)
1955
 
她五十年代中後期創作了一批以中國民間婦女活動爲題材的油畫作品,如《雙人袖舞》(1955年)《雙人扇舞》(1955年)等,乍看起來有馬蒂斯的大塊純色運用的特點,然而在紛繁的西畫色彩中又融入了國畫的線條勾勒,蘊藏著中國藝術的意境、韻律、詩情。構圖人膽而誇張,畫面奔放而深沈,色彩絢爛而寧靜,有著強烈的律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玩撲克牌女子 (紙質彩墨畫)
1957
 
1959年所作的彩墨作品,《玩撲克的女人》中,那個著裝素雅、面色沈靜的玩牌女人不就是潘玉良在爲自己占卜著未來嗎?整幅畫裏流露出潘玉良對晚年仍客居異鄉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惆悵。
 

女體系列 - 束髮 (紙質彩墨畫)
1963
 

背臥女子 (紙質彩墨畫)
1960 
 

女僕 (油畫)
圖中是跟隨潘玉良多年的女僕艾妮絲
 

捕捉之前 (紙質彩墨畫)
1966
 

沐浴 (紙質彩墨畫)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於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

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醉 (紙質彩墨畫)局部
 

潘玉良與王守義合葬之墓
 

附錄 潘玉良年表

 
1895年 潘玉良原名陳秀清,生於6月14日,江蘇揚州人。後改姓名為張玉良。
 
1913年 與潘贊化結為伉儷,改姓潘。
 
1917年 在上海開始從洪野學畫。
 
1918年 潘玉良考取入海美術專門學校,從王濟遠、朱屺瞻學畫。
 
1921年 潘玉良考取入國裡昂“中法大學”。後又考入裡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從德卡教授學畫。
 
1923年 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從達仰、西蒙學畫。
 
1925年 考入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從康洛馬蒂學畫。作油畫《白菊》,在南京市教育局展覽會展出。
 
1926年 始習雕刻。作油畫《水果》、《羅馬殘跡》等。凡義大利國家美術展,其作品每必選入。
 
1927年 作油畫《酒仙》、《黑女》、《威尼斯》、《羅那丁》等。習作油畫《裸體》獲義大利國際美術展覽會金獎五仟意幣。
 
1928年 回國後,年底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作油畫《自畫像》和《清晨》等。
 
1929年 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系主任。參加“全國首屆美展”,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第一流人物”。
 
1930年 兼任新華藝專、中央大學教授、導師,執教往來於寧滬。於上海創辦“藝苑繪畫研究所”。 在日本東京與王化聯合舉辦畫展。作油畫《春》、《白盪湖》等。
 
1931年 專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作油畫《我的家庭》、《倦馬》等。發起“中國美術會”。協助蔡元培先生組織“中國美術學會”。
 
1932年 作油畫《虎丘塔》、《大中橋畔》、《採葡萄》、《兩女生》、《牛場》、《通濟門外》等。
 
1933年 作油畫《習作》、《芍藥》等。
 
1934年 捐贈玉雕佛像與支援綏遠軍民抗日的“義展”。田漢撰文高度評價。潘玉 良發表講話,譴責一些人在抗日時期“遠離現實”“話多畫少”。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潘玉良油畫集》。因鼻疾開刀,留下後遺症。
 
1935年 《潘玉良畫集》再版。假期,遊遍祖國名山大川,“遊蹤所至,盡入畫庫”。
 
1936年 在南京期間,先後舉辦過四次個人畫展。在最後一次畫展中,作品有《陳獨秀肖像》。為今虞琴社作《嚴天池像》(嚴氏為明代琴宗),譽為“藝林盛事”。
 
1937年 為參加巴黎的萬國藝術博覽會和籌辦個人畫展,再度赴歐。
 
1938年 參加“沙龍”展覽。作《自畫像》,自題詩雲:“邊塞峽江三更月,揚子江頭萬里心”。
 
1939年 參加法國國家美術大宮舉辦的第53屆“正式畫展”,出品有《藝術家肖像》等。作《自畫像》。參加“獨立派沙龍”展覽。
 
1940年 參加第51屆“獨立派沙龍”畫展,作品有《少女肖像》等。巴黎淪陷,棲居郊區,教讀鬻畫為生,並捐款救國。作《屠殺》以揭露法西斯罪行。
 
1941年 作《處畫像》、《裸女》等。
 
1942年 進一步研究彩墨畫(中國畫)以及用中國筆、墨在宣紙上畫素描。赴蘇聯,作《山中》、《靜物》、《莫斯科》、《蘇聯農婦》等。《蘇聯婦女》雜誌撰文,讚揚她的精神和藝術。
 
1943年 返回巴黎,潛心研究,大量創作。
 
1944年 參加第55屆“獨立派沙龍”畫展,作品有《藝術家肖像》、《風景畫》等。元月,參加“女畫家和雕塑家聯合會”舉辦的畫展,作品有《花卉》、《靜物》等。參加“秋季沙龍”畫展,作品有《花卉》、《裸體畫》。
 
1945年 全票當選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與“學會”同仁公開致電“國民政府”,強烈要求收回和賠償被日寇在侵華期間搶劫和破壞的中國藝術品(該電於4月28日在巴黎報紙上全文發表)。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提別“藝迷”、“一迷”、“I MI”。參加賽魯希博物館的“中國現代畫展”和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中國畫展”。參加聯合國組織第一屆大會在現代美術館展出的“中國畫展”。參加第56屆“獨立派沙龍”畫展,作品有《我的論畫的女友》、《美麗的布依卡爾》、《鬱金香》等。參加“秋季沙龍”畫展,作品有《裸體畫》等。榮獲”法國國家金質獎章“,國內《大公報》等予以報道。
 
1946年 “中國留法藝術學會”舉辦“會員作品展覽”,潘玉良提出參展原則:“本會團結,內部整齊,不以個人使本會有所失敗。”作品有《體育》、《春》、《少女肖像》等20件。參加“秋季沙龍”畫展,作品有《裸女》等。參加第62屆“女畫家和雕塑家聯合會”舉辦的畫展,作品有《特羅維爾海濱》、《裸體畫》等。11月12日,參加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舉辦的“現代藝術國際展覽會”。
 
1947年 參加第58屆“獨立派沙龍”畫展,作品有《姬妾》等。參加第63屆“女畫家和雕塑家聯合會”舉辦的畫展,作品有《梳妝打扮》、《海濱療養》等。參加“秋季沙龍”畫展,作品有《少女肖像》等。美國《華美日報》譽潘玉良為“藝術精英”是“令人敬仰的藝術家”。赴英國辦畫展。作油畫《雙貓》等。
 
1948年 潘玉良開始接濟國內家中生活。作《花卉》、《浴》等。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玉良意欲回國。作《鮮花》等。10月17日,參加“旅法中國畫家潘玉良、蕭林召、常玉、趙無極展覽”。前言中,譽稱潘玉良“大膽獨創”,“技藝高超”。
 
1950年 潘玉良鼻疾再次開刀。
 
1951年 潘玉良再次致信家人提及回國之事。
 
1952年 5月29日參加“素描與水彩沙龍”畫展,作品有《浴後》、《裸體畫》、《玩耍的小狗》、《她與小狗嘻耍》等,其中《浴後》為巴黎現代藝術陳列館收藏。參加“法國藝術家協會”、“法國海外藝術協會”、“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聯合舉辦的第165屆“美術正式展覽會”,作品有《女舞蹈演員》、《女沉思者》、《群體像》等。鼻疾第三次手術,術中遇險。
 
1953年 應“歐亞出版社”、“多爾賽畫廊”邀請,舉辦3周大規模個人畫展。作品有油畫、素描、雕刻,以及版畫等達百餘件。
 
1954年 法國某電影公司攝製《蒙巴拉斯人》,長篇介紹潘玉良。她是片中惟一的亞洲藝術家。潘玉良在英國倫敦辦個人畫展,她獨身前往,途中作畫,送英國皇家美術院展覽。 “給社會藝術作出貢獻的酬謝進階委員會”為潘玉良頒發“感謝證書”。
 
1955年 作彩墨畫《扇舞》等。在西歐旅行。畫室遭暴風襲擊。
 
1956年 申請回國,法國當局不准她帶回其自己的作品。赴希臘舉辦個人畫展。 作《豢貓》。張大千題譽“為國畫正派,猶可佩也。” 作《母愛圖》、《群馬》、《農婦》等。去英國倫敦與張大千同行。
 
1957年 再次應“歐亞出版社”邀請,於多爾賽畫廊舉行巡迴畫展。4月28日“藝術 科學 文學教育促進會”,在法蘭西海外博物館授予潘玉良金獎。
 
1958年 作雕塑《格魯賽頭像》和《蒙德梭雷頭像》。並分別為巴黎尚拿士其博物館和法國國立教育學院收藏。榮獲比利時“銀質獎“。作《裸體》、《中國花瓶》等。
 
1959年 4月,榮獲巴黎市“多爾烈獎”。巴黎市市長親自授獎。作“張大千頭像”,現存於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館。為“東方巨人”油輪作雕塑銅像《礦工》。參加“秋季沙龍”展覽,作品有《思鄉》、《母愛圖》等。與張大千合作《梅竹》。
 
1960年 聞潘贊化病逝,無限悲哀,很少作畫。
 
1962年 5月11日,參加第78屆“女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室內裝飾家聯合會沙龍”展覽。作品有《梳頭》、《花卉》、《玫瑰花》等。作《欣賞》、《裸體》等。
 
1963年 年初,在美國三藩市、紐約、舊金山等城市舉辦個人畫展時,情況甚盛,各報皆有佳譽。舊金山中華總商會給予嘉獎。9月,遭車禍。
 
1964年 中法建交,應邀出席中國駐法大使館舉辦首次“國慶招待會”。參加威爾遜總統大街舉辦的“自由藝術國際沙龍”展覽。作《柳岸》、《岸邊》、《裸體》等。
 
1965年 要長孫潘忠立去法國,幫助整理作品,準備回國。作《遐想》、《梳妝》等。獲“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銀質獎,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1966年 榮獲法國“文化教育”一級勳章。
 
1967年 參加紐約舉辦的“當代藝術家特殊團體專展”。作品有《女書迷》、《休息》、《裸體畫》、《真面目》、《農家姑娘》等。 9月,參加“紫羅蘭期第四屆國家沙龍”展覽,出品有《女幻想家》等。榮獲比利時金質獎章。榮獲“一級教育勳章級成員協會”“紫羅蘭晉級沙龍”的銀質獎章。
 
1968年 12月,參加“自由藝術國際沙龍”展覽。作《三個裸女》。
 
1969年 3月2日,榮獲“藝術 科學 文學促進會”大獎。稱潘玉良為“名副其實的畫家和雕塑家。”獲“從鼓勵到進步協會”授予的“榮譽證書”。
 
1970年 多病。
 
1971年 參加“自由藝術國際沙龍”展覽。作品有《忠誠》、《畫子》等。榮獲法國藝術協會鼓勵獎。
 
1972年 多病。
 
1973年 11月,參加“紫羅蘭期第六屆國家沙龍”展覽,作品有《友誼》等。住院治療。不能回國,為之失望。
 
1974年 參加“自由藝術國際沙龍”展覽。
 
1976年 給愛子潘牟信:“我一接到家信就會想到我的問題……我望把身體養好,就回祖國了!”
 
1977年7月22日,逝於巴黎。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