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孤坐石觀今,隘門山色對初心 - (2025.10.26墨閣咖啡藝文空間「林秀蘭習書十週年個展」、芝山岩散步)
2025/10/26 23:26
瀏覽6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11:23 成福路197巷口YouBike站

11:29 捷運後山埤站

12:06 捷運芝山站

12:15 墨閣咖啡藝文空間(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31號)

13:22 咖啡廳裡用餐

13:40 離開藝文空間

13:53 芝山岩西隘門步道口(惠濟宮牌樓)

14:11 西隘門(蛇蛙石)

14:21 惠濟宮

14:45 時間廣場

14:49 西砲台

14:59 東隘門舊址(大石象)

15:10 百年老樟樹(雨農閱覽室、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15:22 芝山岩最高點

15:42 太陽石

15:53 南隘門舊址

15:55 東砲台

16:00 福德祠

16:02 百二崁入口

16:12 芝山岩南邊YouBike站

16:23 捷運芝山站

 

11:23 成福路197巷口YouBike站

12:06 捷運芝山站

捷運芝山站前指標

12:15 墨閣咖啡藝文空間 (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31號)

✅ 已知資訊

  • 墨閣是一間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31 號的藝文咖啡空間,主打「咖啡/早午餐 + 藝文展覽空間」結合的複合式經營。 

  • 根據報導,創立者為一位兼具書法/藝文背景的人士,且擔任過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 副理事長。

  • 報導指出,店主認為「藝術應該走進生活」這樣的理念,因而在 2023 年/3 月創立「墨閣咖啡藝文空間」以推廣書法與藝術置入日常。

  • 🌟 經營理念整理

    從現有資料,可歸納出以下經營理念:

    • 「藝術走進生活」:店主希望讓書法、藝術不再只是畫廊裡的高牆,而是成為日常空間的一部分,例如在咖啡廳中舉辦展覽、書藝、與民眾互動。

    • 結合「藝文空間 + 咖啡餐飲」:既有義式咖啡、早午餐、麵包烘焙,也有地下展覽空間、茶會、書法/陶刻展覽。

    • 地點選擇與社區關聯:位於捷運 芝山站/天母商圈附近,方便藝文愛好者與鄰里居民造訪。展覽與社區連動較強。

    • 價格與親民定位:餐飲與烘焙價格被報導為「親民」且強調麵包為現做。

      

悠墨舞筆 - 林秀蘭習書十週年個展

時間:10/21-27   開幕茶會:10/23(三) 14:30

展出地點墨閣咖啡藝文空間

一周連雨不斷,趁此暫晴之際,特前來參觀山友林秀蘭書法個展

右抱瀑布負離子 ; 左擁森林芬多精

蘇軾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雲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峯,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雲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誇,且喜青山依舊住

- 辛棄疾《玉樓春.戲賦雲山》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祖詠《終南望餘雪》

西溪問樵客,遙指(識)楚(主)人家。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日暮飛鴉集(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 溫庭筠《題盧處士山居》

奇書手不釋 ; 舊友心相知
(有奇書讀勝賞花 ; 得好友來如對月)

友天下士,讀古今書

楊旭堂

  • 字/號:恆齋、亮軒,堂號竹梅堂主人。

  • 職務/身份:

    • 現任 中華書道學會 理事長。 

    • 現任 中華文化藝術總院書法院 院長。

    • 曾任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 理事長。

  • 教育/學術背景:據報導,他曾於 臺北市立大學 修讀博士候選。

  • 著作與研究:發表多篇書法理論相關論文,例如〈從文藝心理學觀點談書法欣賞〉、〈數位時代書法存在的價值與教學模式探討〉等。

  • 楊旭堂的作品涵蓋「五體皆精」之說,亦即楷、行、草、隸、篆皆有所涉獵。

  • 他強調書法作為漢字文化的傳承與書藝教育的推廣,除純藝術創作,也致力於教學與理論研究。

  • 其書法作品氣勢較為磅礴,在近年展覽中被稱為「五體皆精」。

展覽與榮譽

  • 於 2022 年於北高雙城舉辦「致虛守靜書藝展」,展出楊旭堂的代表作品。 

  • 他亦參與多項國際書法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山高自有客行路 ; 水深尺走渡船人

花落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 王維《山中》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張謂《早梅》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 蘇軾《浣溪沙》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中華文化藝術總院書法院 院長楊旭堂賀詞

淡水社大許建中老師賀詞 - 悠墨舞筆

許建中老師:淡水地區的書法教育家

  • 書法教育者: 他在淡水社區大學(淡水社大)等多個平臺開設書法課程,傳授書法藝術。

  • 教學平臺: 除了社大之外,他也是「淡水印心齋」的書法老師。

  • 學術背景: 有曾為文化大學美術系兼任教師。

  • 專長: 許老師的學生多從他學習篆、隸書入門,表明他在篆隸方面多有專精,教學範圍也涵蓋多種書體。 

2025世界壯年運動會2024嘎檔盃書法比賽獎牌

墨閣咖啡店主周秋芬作品

關於周秋芬女士(墨閣咖啡藝文空間老闆/總經理)的基本背景與經歷:


🎓 個人/資歷簡介

  • 周秋芬生於 1970 年,台北人。 

  • 她現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副理事長。

  • 同時擔任【墨海社】總幹事。

  • 在書法/書畫藝術方面,她從小即習藝:11 歲拜入書畫大師 陳明貴(陳明貴文晞)門下。 


🏛 經營「墨閣咖啡藝文空間」的理念與實踐

  • 周秋芬在 2023 年3 月創立墨閣咖啡藝文空間,目的是「讓藝術走進生活」。 

  • 墨閣的空間結合「咖啡/輕餐飲」與「藝文展覽/書畫活動」兩大功能。舉例來說,一樓是咖啡與烘焙/早午餐區,地下室或展廳則常有書法展、陶刻、藝文講座等。

  • 她強調藝術不只是「供欣賞」的高牆後面,而要「融入日常」:在喝咖啡、與人交談、漫步展廳的過程中,都能接觸到書畫與文化。


🖋 書畫創作與展覽動向

  • 作為書法家,她從小習藝,並有不少展出或社團活動。 

  • 墨閣也常承辦/展出書畫、篆刻、陶刻、書藝等活動。比如「書韻印藏‧羅應良書篆展」就在墨閣舉辦。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顚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一》

極樂之池盈滿八功德水

極樂之池中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無量壽經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稱讚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勿以小惡棄人(之)大美,勿以小怨忘人(之)大恩;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庸人皆因一惰字致敗,才人皆因一傲字致敗;(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 曾國藩《人生六戒》

 

蕭一凡作品

字道庸,號逸潛、宥均、子顛子,1973年生於台南,現居台北。於明德國小任職視覺藝術領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台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書法文本兼涉於下列三種形式:傳統書法、現代書藝、觀念書寫。並以這三種形式之思索與行動來探詢「當代書道」之敞開的可能性視域。自2016年11月拜謁韜暉書屋後,又重拾山水畫道,欲以書畫兩行於華夏文化。概之,冀循覺斯、藥地、石濤、鑑泉、傅柯、巴特、中庸、體用、啟蒙與權變等工夫,時中其間,藏庸於書。

略衡平日思踐八語:

文質互濟 執兩用中 古今往來 別路旁通

代明錯行 無一不可 出同入異 好賢敏求 

經歷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理事、常務理事,藝新創作學會理事,中華古董藝術協會藝術總監,海硯會策展組工作、現任(第九屆)會長,台北市立美術館書法班教師,景伊書法專題增能研習班以及臺北市中小學書法教育師資培育研習班講座。書法個展三場,國內外聯展七十餘次,論文及期刊文章發表數十篇。

 

店主竟用自己寶貴的作品當天棚防塵板

歸去來兮辭 -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13:22 咖啡廳裡用餐 (莫閣經典早午餐300元)

13:53 芝山岩西隘門步道口 (惠濟宮牌樓)

芝山岩散步路線圖

惠濟宮牌樓→西隘門(蛇蛙石)→惠濟宮→時間廣場→西砲台→東隘門舊址(大石象)→百年老樟樹(雨農閱覽室、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芝山岩最高點→太陽石→南隘門舊址→東砲台→福德祠→百二崁入口→YouBike站

芝山巖的「仙泉勝蹟」是一處著名的歷史遺跡,與山上的惠濟宮(開漳聖王廟)及清代的漳泉械鬥歷史緊密相關。

仙泉勝蹟的意義與典故

1. 歷史背景:漳泉械鬥與水源危機

  • 仙泉勝蹟的典故發生在清代咸豐年間(約1859年)的漳泉械鬥時期。

  • 當時,數百名士林地區的漳州移民被泉州人圍困在芝山巖上,雖然有糧食,但水源耗盡,面臨被渴死的危機。

2. 神蹟顯現:開漳聖王賜水

  • 在危急關頭,惠濟宮的主神開漳聖王託夢給受困的漳州人,指示他們在山腰的西隘門附近尋找水源。

  • 漳州人依指示在巨石下找到了一處微小的泉口,泉水雖然細小,但卻源源不絕,足以供給山上數百人飲用,被視為神明所賜的「仙水」。

  • 有了水源後,漳州人得以恢復體力,最終成功擊退了山下的泉州人,這場戰役也奠定了士林漳州移民的地位。

3. 遺跡與稱號

  • 仙泉勝蹟: 這處泉水因此被譽為「仙泉」,具有驅病避邪的傳說,信眾絡繹不絕前來取水,因此被立碑紀念,稱為「仙泉勝蹟」。

  • 位置: 仙泉勝蹟的遺跡位於芝山巖登山步道上,靠近西隘門及著名的「洞天福地」石刻下方,是遊客登頂惠濟宮時會經過的重要史蹟點。

總結

仙泉勝蹟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更是芝山巖作為信仰中心和歷史避難所的具體見證。它體現了地方神祇(開漳聖王)在關鍵時刻對信眾的庇佑,是「濟民施德澤」精神的實物載體,與隘門、惠濟宮共同構成芝山巖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

 

潘永清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題之芝山岩洞天福地

潘永清(1820年—1873年),字少江,號定民,是清代中葉臺灣淡水廳(今臺北士林、北投一帶)極具影響力的地方士紳領導者。他不僅是致富的商人,更是推動士林地區從舊街轉向新街建設、並興辦教育的重要功臣。

在士林、芝山巖地區的歷史上,潘永清扮演了多重關鍵角色:

📜 地方建設與領導(頂港第一人)

潘永清最主要的歷史貢獻,是領導了士林(古稱八芝蘭街)的重建與遷徙,被譽為「頂港(北臺灣)潘永清;下港許招英」。

  • 創建士林新街: 咸豐九年(1859年),八芝蘭舊街在漳泉械鬥中被焚燬,又遭水災淹沒。潘永清力排眾議(反對在原址或芝山巖重建),主張遷建到地勢較高、風水佳的下樹林地區。

  • 猴年入樹林: 他選定咸豐十年(1860年,猴年),配合民間「猴歇樹林好預兆」的說法,主持規劃了士林新街的建設,包括道路、水溝、店鋪的劃定,奠定了今日士林街區的基礎。

  • 協建慈諴宮: 他將八芝蘭天后宮遷至新街,重新命名為慈諴宮,以廟宇為核心進行市街規劃,成為新街的中心。

📚 文化與教育推廣

潘永清師承大龍峒著名文人陳維英,對地方文風的興盛貢獻卓著。

  • 設文昌祠與義塾: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方設立文昌祠(祭祀文昌帝君),並在祠內設立義塾(免費學堂)教授鄉民。

  • 士林文風鼎盛: 義塾的設立極大地帶動了八芝蘭的讀書風氣,培養出潘成清、施贊隆等許多人才,使士林成為當時**「士子如林」**、文風鼎盛之地,這也是「士林」地名由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 宗教與古蹟貢獻

潘永清是芝山巖惠濟宮的重要董事和改建推動者。

  • 重修惠濟宮: 他曾擔任惠濟宮董事,並於同治七年(1868年)推動將惠濟宮與佛祖寺合二為一,建成兩層樓的寺廟,上祀開漳聖王,下祀觀音佛祖。

  • 題字留念: 芝山巖斷崖上的**「洞天福地」**四個大字,就是由潘永清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題,至今仍是芝山巖著名的史蹟之一。

總結而言,潘永清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拓墾者和商人,更是士林地區由舊街走向現代化新街的規劃者,以及地方文教興盛的關鍵推手,他的影響力對今日士林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4:11 西隘門 (蛇蛙石)

芝山巖的「隘門」是臺北市士林區一處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它不僅是登山步道上的景點,更是清代臺灣移民社會衝突的實物見證。

隘門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芝山巖的隘門系統主要是在清道光年間(約 1825 年)建造,其存在與當地的漳泉械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 族群衝突下的防禦工事:

  • 漳泉械鬥: 清代時,住在八芝蘭(今士林)的漳州移民與住在艋舺(今萬華)的泉州移民之間經常發生劇烈的分類械鬥。

  • 避難所: 芝山巖地勢獨立,易守難攻,成為士林漳州移民在遭受泉州人攻擊時的最佳避難所。

  • 建造目的: 為了加強防禦,漳州人在山丘的四個主要出入口修建了四座隘門(東、南、西、北門),作為阻止敵人攻入山頂惠濟宮的屏障。

2. 現存古蹟:西隘門

  • 保存狀況: 原有的四座隘門中,西隘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東、南門已拆除,北門有修建痕跡。

  • 古蹟身份: 西隘門被指定為臺北市定古蹟,是研究清代臺灣社會械鬥歷史和防禦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 外觀特色: 隘門結構多以石材砌築而成,形似小型城門,雖然規模不大,但在當時卻是保護數百漳州人性命的重要工事。

3. 與惠濟宮的關係:

隘門是通往山頂惠濟宮(主祀開漳聖王)的重要路徑。惠濟宮作為漳州人的信仰中心,其神蹟傳說(如「石馬」和「仙水」)都與隘門周邊發生的械鬥事件緊密相連。可以說,隘門見證了聖王神蹟的傳說,也標誌著惠濟宮在士林地區的信仰核心地位。

芝山巖隘門總結

芝山巖隘門是「歷史的印記」,它提醒著後人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艱難歲月和族群衝突,同時也體現了先民為生存與信仰而進行的奮鬥與團結。當您登臨芝山巖,經過西隘門時,彷彿能感受到百年前那股肅穆緊張的歷史氛圍。

 

石磴重尋歲月深,仙泉猶在伴苔陰。廿載頻登雲過眼,一身孤坐石觀今
老樹清風傳往事,
隘門山色對初心。歸人欲覓前朝跡,盡付蒼茫太古音

- 改寫AI詩作《再登芝山岩西隘門懷古》七律

14:21 惠濟宮

芝山巖惠濟宮是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巖山頂上的一座歷史悠久且地位重要的廟宇,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其歷史意義遠超於一般的宗教場所。

⛩️ 惠濟宮簡介與沿革

項目描述
名稱芝山巖惠濟宮
地點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巖山頂(需爬階梯抵達)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初建
古蹟等級直轄市定古蹟(1985年公告)
信仰特色三教合一,由三座廟宇合併而成:惠濟宮(道)、芝山巖寺(佛)、文昌祠(儒)。
主祀神祇前殿:開漳聖王(陳元光,漳州移民的守護神)
後殿樓下:觀音佛祖
後殿樓上:文昌帝君

🌟 歷史地位與文化意義

惠濟宮的歷史與整個臺北盆地的拓墾史、族群關係、以及現代教育的發軔息息相關。

1. 漳州移民的信仰與防禦中心

  • 漳州核心: 惠濟宮是士林地區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清乾隆年間,漳州人為祭祀其家鄉守護神開漳聖王而建。

  • 械鬥堡壘: 在清代頻繁的漳泉械鬥中,芝山巖因地勢險要,成為漳州人的軍事避難堡壘,山下的隘門系統即是為保衛惠濟宮而建。

2. 地方文教的發祥地

  • 義塾創立: 道光二十年(1840年),士林鄉紳潘永清在惠濟宮後方增設文昌祠並設立義塾(免費學堂)教學。這使得八芝蘭地區讀書風氣大盛,培養出眾多秀才舉人,促成了「士林」地名的誕生(士子如林)。

  • 現代教育起點: 日治時期(1895年),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在此廟宇設立了芝山巖學堂,這是臺灣第一所日式現代學校,因此惠濟宮被譽為臺灣現代化教育的發祥地

3. 三廟合一的特殊格局

  • 廟宇最初分為東側的芝山巖寺(祀觀音佛祖)和西側的惠濟宮(祀開漳聖王)。

  • 同治十年(1871年),經潘永清等士紳推動,將兩廟合併,並將文昌祠納入,形成一個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格局,即今日的芝山巖惠濟宮。

惠濟宮不僅是一座供奉神佛的廟宇,更是臺灣史的縮影,承載了拓墾、械鬥、教育、文化轉變等多重歷史記憶。

 

惠眾保群生,常現金騎石馬

開漳聖王的「石馬傳說」

這個傳說背景是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中,漳州人泉州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族群械鬥

  1. 聖王助陣: 惠濟宮主祀的開漳聖王是芝蘭(今士林)一帶漳州移民的守護神。在過去漳泉械鬥時,相傳開漳聖王會騎著祂的座騎「石馬」下山顯靈,立於漳州陣營的前方,使漳州人得以擊退泉州人,屢次取得勝利。

  2. 泉州人破法: 泉州人對此屢戰屢敗感到困惑,後來有道士指出,他們之所以無法得勝,正是因為有開漳聖王的石馬顯靈幫助漳州人。

  3. 石馬被毀: 泉州人不敢直接冒犯神明,便轉向對付石馬。他們在夜間偷偷潛入,在芝山巖下找到那塊被視為石馬的巨石,在馬身上鑿了十幾個洞,並塗上黑狗血(在民間信仰中,黑狗血被認為能破壞神靈的法力)。

  4. 神力消逝: 石馬被鑿後,據說流出了鮮血,從此失去了神性,無法再移動。開漳聖王也因失去坐騎,便無法再顯靈下山幫助漳州人。

  5. 遺跡: 據傳,在芝山巖山腳下的那塊巨石(今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附近),至今仍能看到當初被鑿的痕跡,證明了這個傳說的真實性。 

濟民施德澤,化來仙水湧芝山

這副楹聯是臺北士林芝山巖惠濟宮歌頌主神開漳聖王神蹟的代表性柱聯,其內容和典故可以整合概述如下:

對聯部分聯文內容統合說明與典故主題
上聯惠眾保群生,常現金身騎石馬神武護境: 歌頌開漳聖王的神威和對信眾的庇佑。典故出自「石馬傳說」:在清代漳泉械鬥時,聖王會騎著被視為祂座騎的「石馬」顯靈下山,幫助漳州移民取得勝利。
下聯濟民施德澤,化來仙水湧芝山慈悲救難: 讚揚開漳聖王賜予恩澤和解救蒼生的功德。典故出自「仙水傳說」:在漳泉械鬥中,漳州人被圍困於芝山巖上、斷絕水源時,聖王託夢指示,使山中湧出「仙水」,解救了數百漳州人的生命,助其反敗為勝。
整體整合總結意義這副對聯結合了「神武」和「慈悲」兩大主題,講述了開漳聖王在臺灣早期移民的漳泉械鬥時期,通過賜予水源親自顯靈助戰的兩大神蹟,守護士林地區的漳州移民,是惠濟宮信仰中最重要的歷史神蹟紀錄。

芝山巖的「石頭公」是當地一處極具特色和歷史的信仰,其本體是山腳下的一顆巨大落岩塊,主要祭祀於芝山巖聖佑宮

⛩️ 石頭公(聖佑宮)簡介

項目描述
正式名稱芝山巖聖佑宮(俗稱:石頭公廟)
主祀神祇石頭公(以廟後方的天然巨石為本體)
歷史地位屬於臺灣早期自然崇拜的信仰,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三百多年前。
主要功能守護孩童、祈求平安健康、庇佑文運與農作豐收。

🌟 信仰特色與傳說

石頭公在芝山巖的眾多古蹟中,代表了最原始、最貼近生活的民間信仰,有許多獨特的傳說和習俗:

1. 「五鬼弄金獅」的傳說

  • 本體形象: 石頭公的本體是一塊巨大的落岩塊,因其外觀神似獅子,故有「石獅」的稱號。

  • 傳說由來: 過去,這顆巨石上生長著一棵茂盛的大葉雀榕。榕樹的根鬚緊緊纏繞著巨石,從遠處看,彷彿有五個頭上有角、長著獠牙的小人兒(即「五鬼」或「五寶」)在戲弄這顆巨石(「金獅」)。

  • 意義: 這個獨特的形象,讓石頭公又獲得了「五鬼弄金獅」的稱號,成為當地著名的鄉野傳奇。

2. 認「契父」(義子/義女)的習俗

  • 石頭公被認為是孩童的守護神

  • 當地居民有習俗會帶著新生兒到聖佑宮拜石頭公,讓小孩認其為「契父」(義父)或「契母」(義母)。

  • 父母會向石頭公祈求一條紅絲線繫著銅錢作為護符(稱為「掛縈」),掛在小孩胸前,希望小孩能像石頭一樣**「硬頸」、硬朗、健康成長**。

3. 文房五寶的守護神

  • 聖佑宮周圍散佈著幾塊被賦予特殊名稱的天然石頭,被合稱為「文房五寶」,包括:石筆、石墨、石紙、石硯、石印

  • 由於這些石頭圍繞著石頭公,加上芝山巖上的惠濟宮設有文昌祠(由潘永清所設),因此石頭公也具有庇佑文運、祈求考試順利的功能,吸引許多學子前來參拜。

總體來說,芝山巖的石頭公(聖佑宮)不僅是當地人祈求家庭和睦、孩童平安的信仰中心,也與芝山巖的文教和拓墾歷史緊密結合。

 

14:45 時間廣場

「芝山巖時間廣場」位於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內,是遊客了解芝山巖豐富歷史層次的重要地標。

它是一個結合了歷史、考古與休憩功能的小廣場,通常位於步道上,鄰近惠濟宮等重要古蹟。

⏳ 時間廣場的意義與內容

芝山巖最獨特之處在於其歷史文化的多重堆疊,而時間廣場的設計正是為了呈現這種「時間的縱深」:

  1. 時間軸線呈現: 廣場的設計通常會以地面的圖案解說牌,將芝山巖從史前至今的歷史時期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2. 考古探坑遺跡: 它位於重要歷史與考古遺址的範圍內。芝山巖是臺灣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地下埋藏著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的七個文化層,就像一本記錄了數千年歷史的「土層書」。時間廣場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們意識到腳下土地所蘊含的豐富考古價值。

  3. 串聯古蹟: 時間廣場在步道系統中扮演節點角色,從這裡可以前往多個重要的歷史遺跡,例如:

    • 惠濟宮: 清代漳州移民的信仰與文教中心。

    • 西隘門: 清代漳泉械鬥時期,漳州人為防禦所建的軍事設施遺跡。

    • 西砲台、東砲台、崗哨: 國民政府早期在此設砲兵營留下的軍事設施遺跡。

    • 化石群與地質景觀: 芝山巖特殊的砂岩地質,可以觀察到風化窗、洋蔥石、海相化石等,證明此地在數千萬年前曾是海底。

簡而言之,「時間廣場」是一個讓人們在行走中駐足,透過地景和解說,快速理解芝山巖這座「活的歷史博物館」橫跨史前、清代、日治、戰後四個時代的豐富文化脈絡的場所。

 

14:49 西砲台上台北盆地模型

芝山巖「西砲台」是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內一個重要的戰後軍事遺跡,見證了臺灣特殊的戒嚴時期歷史。

🛡️ 芝山巖西砲台概述

項目描述
歷史時期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時期,特別是戒嚴時期)
位置芝山巖山頂周邊的制高點或視野開闊處。
功能早期國軍為了防衛臺北地區及士林官邸,在芝山巖上設立的軍事設施。
遺跡特色通常是水泥砌成的圓形或半圓形平臺或碉堡結構,用於放置重型機槍或迫擊砲。
別稱有些紀錄稱其為**「五O機槍對空哨」**,表示其具備對空警戒和防禦的功能。

歷史背景與軍事地位

芝山巖雖然是一座海拔不高的小山丘,但在近代歷史上卻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

  1. 地理優勢: 芝山巖是士林地區的制高點,視野良好,可以有效監控周邊地區,特別是士林市區、基隆河一帶以及北方的劍潭山。

  2. 保衛官邸: 1950年代初期,由於士林官邸(蔣中正總統住所)位處芝山巖附近,為了加強對最高領導人的安全防護,芝山巖被劃為重要的中樞保衛地

  3. 軍事化: 國民政府時期,芝山巖上設立了軍事營區,除了西砲台之外,還留有東砲台碉堡崗哨彈藥庫庫房等軍事設施遺跡。這段歷史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初期軍隊撤離,才逐漸對外開放。

西砲台的樣貌

現今遊客在芝山巖步道上看到的西砲台,是一處遺留下的水泥設施。它是一個圓形的水泥基座,中間通常有預留的機槍或火砲放置孔,周圍可能還有低矮的水泥牆作為掩體或彈藥堆放區。

這些軍事遺跡與山上的清代隘門、日治時期的神社遺跡(現為雨農閱覽室)並存,共同構成芝山巖多元且複雜的歷史地景。 

14:59 東隘門舊址 (大石象)

芝山巖的「東隘門舊址」是清代士林地區歷史上重要防禦設施的一部份,但與現存的西隘門和北隘門不同,東隘門本身已經毀壞,只留下舊址。

🧱 東隘門的歷史定位

項目描述
建築時期清道光五年(1825年)左右。
原始功能防禦設施。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士林地區的漳州移民為防範泉州人等外族群攻擊,在芝山巖上險要地勢興建了東、南、西、北四座石砌隘門
歷史事件咸豐九年(1859年)的漳泉械鬥中,四座隘門成為漳州人退守芝山巖、保護惠濟宮的重要屏障。
現況已拆除毀壞,僅留舊址。與保存相對完整的西隘門、以及光復後重砌的北隘門不同,東隘門和南隘門在歷史變遷中被拆除,尤其東隘門多被指為在大石象奇岩附近,但痕跡已不復見。

🔍 東隘門舊址與周邊景觀

雖然東隘門的實體結構已不存,但其舊址一帶仍是芝山巖步道上的重要景點,主要原因在於其周邊豐富的地質景觀鄉野傳說

  1. 大石象: 東隘門舊址附近有著名的「大石象」奇岩。這是一個巨大的岩塊,因風化侵蝕形成象背、象頭和象鼻的形狀,傳說是開漳聖王的坐騎之一,為芝山巖增添了神話色彩。

  2. 柱洞: 附近地景也可能與史前文化遺址相關。芝山巖的史前文化層中曾發現柱洞群,顯示數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可能在此地搭建過住屋或聚落。

  3. 地勢觀察: 儘管隘門不在,遊客仍可透過舊址的地形,想像當年清代移民是如何利用芝山巖天然的險峻地勢,建立防禦工事,以抵抗外來侵襲。

總結來說: 芝山巖的「東隘門舊址」是清代械鬥史的重要記憶點,雖然實體隘門已消失,但它代表了清代移民社會的危機與拓墾精神,其周邊地景則串聯了芝山巖的史前文化、地質奇觀和鄉野傳說。

 

15:10 百年老樟樹 (雨農閱覽室、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芝山巖的「百年老樟樹」是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中的一個重要自然景觀,同時也見證了臺北盆地數百年的歷史變遷,被譽為芝山巖的鎮園之寶

🌳 芝山巖老樟樹簡介

項目描述
樹種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樹齡估計約300年,是臺北盆地中已知樹齡最長的樟樹之一。
位置位於山頂平台區域,在雨農閱覽室(原芝山巖神社)同歸所(大墓公)之間。
現況樹幹粗大、蒼翠勁拔,被細心維護,是公園中極具代表性的老樹。

🕰️ 歷史與保護意義

這棵老樟樹之所以能夠在臺北市區存活超過三百年,與芝山巖特殊的歷史地位息息相關:

  1. 清代保護: 樟樹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樹種,早年常被大量砍伐提煉樟腦。然而,芝山巖上的樹木在清乾隆年間就被立碑(芝山合約碑記)明訂禁止砍伐,以保護作為漳州人信仰福地的芝山巖。

  2. 日治時期: 由於老樟樹位於芝山巖神社(現雨農閱覽室)附近,日治時期日本人習慣不砍伐神社境內的樹木,因此躲過砍伐命運。

  3. 戰後軍管: 國民政府遷臺後,芝山巖成為軍事管制區(設有彈藥庫、砲台等),因軍事區不得隨意更動,老樟樹又受到一次保護。

  4. 環境教育: 至今,老樟樹作為芝山巖重要的生態景觀和歷史見證者,被列為受保護的老樹。它的樹幹上經常可以看到共生植物如杯狀蓋骨碎補生長,是觀察都市生態和植物纏勒現象的活教材。

這棵老樟樹旁邊就是紀念漳泉械鬥和林爽文事件罹難者的同歸所,以及紀念日治時期「六氏先生事件」的遺跡,站在樹下彷彿能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歷史氛圍交會。

 

「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是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內一個極具歷史爭議性和代表性的碑文,它標誌著日治初期臺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芝山巖事件

📜 碑文概述與歷史背景

項目描述
名稱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事件核心芝山巖事件(六氏先生事件)
時間明治29年(1896年)1月1日
起因日本政府在芝山巖(惠濟宮文昌祠義塾原址)設立臺灣第一所國語傳習所(日語學校),推廣日語教育。事件發生時,六位日籍教師(又稱「六氏先生」)在前往臺北城賀年途中遭遇抗日義軍(當時日方稱「土匪」)襲擊並遇害。
立碑者日本臺灣總督府
碑文撰寫由當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伊藤博文親自題寫碑文及篆字,顯示事件在當時日本政壇的重要性。
碑文內容悼念六位殉難的學務官僚,將其死亡視為「為臺灣教育犧牲」,藉此塑造「芝山巖精神」(效忠、為教育犧牲)。
現況該碑在戰後曾一度被推倒和破壞,直到 1995 年及 2000 年左右才配合公園修復,重新豎立在雨農閱覽室附近的平臺上。

🏛️ 歷史爭議與多元觀點

「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的存在,反映了臺灣歷史上複雜的民族情感和殖民歷史詮釋:

  • 日方觀點(碑文觀點): 將六氏先生塑造成為推進教育、不畏犧牲的教育偉人,其犧牲成為殖民政府推動教育的精神象徵

  • 抗日觀點(戰後觀點): 殺害六氏先生的臺灣人被視為「義軍」「抗日志士」,他們的行為是「不甘被殖民同化」而奮起反抗的民族氣節展現。

為了平衡這種單一的歷史敘事,臺北市政府在 2000 年代在附近設立了「芝山巖事件碑記」,以不同的角度(如褒揚抗日義民)來記述這段歷史,讓遊客可以從多元的視角去理解芝山巖事件的複雜性。

因此,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不僅是一塊石碑,更是臺灣近代史中不同政權、不同族群對同一事件詮釋權爭奪的具體物證。

 

15:22 芝山岩最高點

芝山巖的最高點海拔並不高,但它在臺北盆地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地理意義。

⛰️ 芝山巖最高點資訊

項目描述
海拔高度52.8 公尺(一說約 51 或 52 公尺),與臺北盆地周遭高樓相比相對低矮,但足以成為周邊地區的制高點。
地理位置位於芝山巖的山頂平臺區域,大致在現今的雨農閱覽室及其後方附近。
主要景觀西砲臺遺址(觀景平臺):最高點附近設有觀景平臺,過去是清代或近代軍事防禦設施(砲臺)所在地,可俯瞰整個臺北盆地,遠眺陽明山群峰及士林區街景。

🧭 歷史制高點的重要性

儘管海拔不高,芝山巖的最高點在歷史上卻極為關鍵,這也是它能夠免於被都市開發剷平的重要原因:

  • 清代防禦(堡壘): 在清代漳泉械鬥期間,芝山巖因地勢高聳易守難攻,成為漳州移民的重要軍事堡壘,制高點是理想的防禦位置。

  • 日治聖地(神社): 日治時期,山頂平臺設立了芝山巖神社,祭祀六氏先生,制高點也成為當年的神聖領域。

  • 戰後要塞(軍事管制區): 戰後,芝山巖曾作為軍事管制區(設有彈藥庫、砲臺等),因其軍事制高點的戰略價值,被用於防衛附近的士林官邸及周邊區域。

因此,登上芝山巖最高點不僅是健行,更是站在一個涵蓋了史前文化、清代械鬥、日治教育、戰後軍事等多重歷史意義的匯聚點上。

 

15:42 太陽石

芝山巖的「太陽石」是這座山丘上眾多特色地質景觀中的一個,以其獨特的外觀和形成的原理而聞名。

☀️ 太陽石的特色與位置

項目描述
類型奇特岩石/地質景觀
外觀特色太陽石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其表面因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蝕、風化或植物根系作用,形成了類似同心圓或放射狀的紋路,狀似太陽的光芒,故得名。
形成原理太陽石主要由芝山巖的大寮層砂岩構成。它被認為是岩石受風化、節理(岩石裂縫)作用,或是樹木強大的根系在岩石中生長、擠壓、分裂岩石所造成。有些觀點認為,過去岩塊可能是完整一塊,因外力而產生裂痕與分離。
別名/相關景點太陽石位於步道上,與「蝙蝠洞」(或稱「福地洞天」),形成一組有趣的地景。
位置太陽石位在芝山巖的步道系統中,沿途會經過的奇岩景觀帶。

🌏 地質意義

芝山巖的地質屬於大寮層砂岩,這是兩千多萬年前在海洋環境下形成的沉積岩地層。

  • 芝山巖原本是臺北盆地古大湖(鹹水湖)中的一個小島嶼,因此岩層中富含海相化石(如貝類化石)。

  • 太陽石等奇岩,正是這種古老砂岩在歷經長期風化、侵蝕、節理作用後,所展現出來的自然藝術品,是芝山巖作為「活的地理教室」的重要教材。

太陽石和其他奇石(如大象石、蛇蛙石、洋蔥石等)一起,豐富了芝山巖的生態與人文內涵,讓這個小山丘充滿了探險的樂趣。

 

15:53 南隘門舊址

芝山巖在清代為防範械鬥,曾建有東、南、西、北四座隘門,但今日僅有西隘門保存較完整,而「南隘門舊址」也與「東隘門舊址」一樣,實體結構已經不存,僅留下歷史上的位置。

📍 南隘門舊址的特殊性

南隘門雖然實體消失,但它的舊址與芝山巖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地標緊密相關:

  • 舊址位置: 南隘門舊址位於芝山巖的南側坡道上,一般認為大約在今日芝山公園入口處,即是著名的「百二崁」石階的中段。

  • 消失原因: 南隘門的消失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發展史有關。為了紀念在「芝山巖事件」中遇害的六位日籍教師(六氏先生),日本人在芝山巖山頂興建了芝山巖神社

  • 「百二崁」的誕生: 為了修建通往神社的參道,日方在南隘門的原址上,拆除了舊隘門,並鋪設了長且陡峭的「百二崁」石階作為神社的參拜步道,以彰顯神社的尊榮和莊嚴。

因此,「百二崁」石階的入口,就是南隘門舊址最明確的歷史標示點。

📜 芝山巖隘門的現況比較

隘門名稱現況主要特色/位置
西隘門唯一保存原貌,被列為古蹟。位於蛇蛙石下方,可見石砌結構。
北隘門現存的為光復後重砌或整修的結構。通往石頭公祠(聖祐宮)方向。
東隘門僅存舊址,結構已毀。舊址在中央偏東,靠近大石象一帶。
南隘門僅存舊址,結構已毀。舊址被改建為著名的百二崁石階,是芝山公園的主要入口之一。

南隘門雖然消失,但它被改建的「百二崁」如今成為芝山巖最知名的地標之一,見證了清代防禦、日治教育與戰後軍事變遷的歷史。

 

「百二崁」石階

15:55 東砲台

芝山巖上的砲臺遺跡,主要可以區分為西砲臺東砲臺兩處,它們的存在與芝山巖在近代的軍事戰略地位息息相關。

東砲臺,其主要特色與現況如下:

🎯 芝山巖東砲臺舊址

項目描述
歷史時期戰後國民政府時期
主要任務東砲臺是為了防衛臺灣的最高權力中樞——士林官邸,而設置的一處軍事制高點砲兵營地。它主要負責捍衛士林官邸方向的上空。
地理位置位於芝山巖山頂的東側崖邊。從這個位置可以俯瞰山腳下的外雙溪、雨農橋以及附近的士林街景
現況東砲臺的砲臺基座和設施已不復見,因為國軍在 1993 年撤離芝山巖後,相關軍事設施多數拆除或改建。舊址目前是一個觀景平臺或瞭望臺
周邊遺跡在通往東砲臺或周邊的步道上,仍可見到一些廢棄的崗哨、碉堡等軍事管制時期的遺跡,這些遺跡見證了芝山巖作為軍事要塞的歷史。

🔍 砲臺與芝山巖的歷史地位

芝山巖這座海拔僅約 52 公尺的小山丘上設有砲臺,正是因為其絕佳的地理制高點

  1. 清代防禦: 清朝時期漳州人在此建立隘門,以芝山巖為堡壘防禦械鬥。

  2. 戰略要地: 戰後,由於其靠近士林官邸,具備軍事防守價值,被劃為軍事管制區。東、西兩側的砲臺便是作為軍事設施留下的重要遺跡。

因此,東砲臺舊址現在是一個結合了歷史紀念意義良好視野景觀的休憩地點。

 

16:00 福德祠

16:02 百二崁入口

16:12 芝山岩南邊YouBike站

16:23 捷運芝山站  

 

首頁

附錄 : 芝山岩導覽圖

(放大版)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