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憲問篇十四(5-8章)
2010/01/12 22:20
瀏覽1,3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憲問篇十四(5-8章)
■ 第5章: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主旨:孔子說明本末之道。

(一)德為言之本,言為德之末。

有德者誠於中,必形於外,故時時以德感化人。

口才好者,往往 只說些動聽的話,未必有德。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呂純陽祖師:君子言而必行也,為顧言而不能行,故君子不妄出口者。

若空言而不行,是言過其行也,君子恥之。小人則否。

包咸:古人之言,不妄出口者,為恥其身,行之將不及也。

(二)仁為勇之根,勇為仁之葉,本固末伸;根隱葉茂。

仁者之勇:有仁者其心存義理,勇氣必然十足,不屈不撓之勇者精神力行仁道。

中庸云:

子曰:「好學近乎知。」

語譯:孔子說:好學的人追求事物的真理,便接近智慧。

(只要明悟真理,一念開悟,能破愚迷)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為政篇第二:思而不學則殆(危也)。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孔安國:仁者愛物,不知所裁(識別)之則愚。

皇侃:云好仁者,仁者博施周急,是德之盛也,唯學者能裁其中。

若不學而施,施必失所,是與愚人同。故其蔽塞在於愚也。

刑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者。

若但好仁,不知所以裁之,所施不當,則如愚人也。

呂純陽祖師:好學猶佛學七聖財之聞財。人好於為善,作善盲目而行,雖

善無功。若能好學,聞得正理,出迷入悟,知理明道,是近

乎智慧。故子曰好學近乎知也。

子曰:「力行近乎仁。」

語譯:盡心去行道義上應該做的事,便接近仁德。

呂純陽祖師:力行,盡心(竭盡心力也)行道之義。

修行之人,應力行度眾醒世。

若求安閒而隱山林,美名乎道而不力行度眾,慈悲安在?

亦求利養而創建寺廟引眾入迷,美名乎道而不力行醒世(警

覺世人的迷夢),仁心安在?

故不力行仁道者,得法無益,創寺廟亦無益。

若力行仁道,足以忘私,私心一除,大道則成。

故子曰力行近乎仁也。

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子曰:「知恥近乎勇。」

語譯:知道羞恥真正的意義,便接近勇敢了。

呂純陽祖師:當今之世,恥生活不如人者眾,恥學道不如人者寡。

恥生活不如人則下流,為儒恥道不如人,則上流為勇。

能知恥之真義,依此修行,則近乎勇也。

修成正果,登仙作佛,有何難哉?

勇者未必仁:若只是血氣之勇者,是為捨本逐末,故不合仁道。

若本乎仁與德,則正氣四被,人間猶天堂必指日可待也。

註釋:

言:口才也。前一言字,正道之言。下一言字,便佞(巧辯顛倒是非)。

勇:勇敢也。前一勇,果敢。下一勇,血氣之勇、。

解釋:

孔子說:有德性的人一定有口才;口才好的人不一定德性好。

有仁道的人一定有膽量;膽量好的人不一定有仁道。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將其得之於心之正理,宣之於口,用來教化眾生。

若喜言而佞之人,其心未必有真德。

仁者,心存天理,故能義無反顧,本乎不屈不撓之勇者精神力行

仁道;反之,若全憑血氣之勇者,未必有仁人愛物之善心。

■ 第6章:

南宮(恭)适(決)問於孔子曰:「羿(藝)善射(社),奡(傲)盪(動)舟(周),俱不得其死(史)然。禹(羽)、稷(則)躬(恭)稼(駕),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宮适(決)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主旨:賤不義而貴有德。

南容尚德,故舉出歷史人物證明好勇者敗,崇德者盛的史蹟,故孔子以擁有這樣的學生為榮,而將姪女許配給他。

易經坤掛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像禹稷諸賢,皆能本著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為國忘私,為民忘己,安生福民,故能德耀古今,而獲萬民之擁戴。

由此可知「勇力不可持,積德不可遲;王者順天得民而興,霸者逆天失民而亡。」乃一定的天理也。

註釋:

南宮适:即南容。(見公冶長第二)

羿善射:后羿。窮國君,善射。篡夏王相之位而自立。

不修民事,後被其丞相寒浞所殺。

奡盪舟:奡擅長於水戰。

不得其死然:不得其好死。

禹稷…天下:禹平水土,後禹受舜禪而有天下。

后稷親身播種以教民耕稼,稷之後至周武王亦有天下。

夫子不答:夫子聽适意是將羿奡比當世權臣,以禹稷比己,故不答。

若人:像這個人。

解釋:

南容請問孔子說:后羿善於射箭,其臣子奡擅長於水戰,此二人皆好勇,最後卻都不得好死。

夏禹導水有功,后稷親身播種以教民耕稼,均造福民生,立德世,故禹受舜禪而有天下;

稷之後至周武王秉祖德亦有天下。

(此乃弟子以禹稷的盛德比喻其師的婉轉說法)

孔子聞而不作答,等到南容出去後,孔子方言:像他這樣,真可算是君子之人,因他是個尊尚道德的人啊!



■ 第7章: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扶)!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主旨:比較君子與小人對仁的感受。

孔子不隨便將仁許人,故君子未必就是仁者,如近仁亦是令人敬仰的。

反觀小人被私欲所蔽,即使偶然有仁的念頭,也是短暫的,故難存一息之仁。

修行學道者,當應明辨之,即時行持「仁」,方能一窺「仁道」之妙境也。

不仁:指違仁而言(君子學仁何以會違仁,未成熟也)

故君子學仁,應當求其成熟。

孟子告子篇說:「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仁未成熟,不免違仁。

在孔門中,只有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弟子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足見仁道難成。

君子而有不仁者有矣夫,是說君子學仁尚未成熟者,有之。

小人則未嘗學仁,便談不上仁。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雖難成,但是肯學則能成,不學便無能成之理,所以不能淪為小人,必須學為君子。反之道雖難行,只要肯付出則能成,不行是無法顯道的可貴。

註釋:

有矣夫:偶有的語氣。

未有小人而仁者:小人存心,只知利己而不利人,故絕無仁心。

解釋:

孔子說:君子務實(仁),故須臾不敢離道(道不離身),偶有失慎於仁

而未達到仁德之境,大概是有的;但小人執末務私,故欲其行仁是絕不可能的。

■ 第8章: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燕罰)能勿誨(悔)乎?」

主旨:本章孔子說明愛子、忠君的準則。

姑息、逆愛子女與子弟必然使之疏懶成性,日趨逸樂,無以立業建功,愛之反而害之。

忠君而不知諫正其非,則反害了君國。

孔子主張平常當養成勤勞的習慣,方是愛的正當。

將忠於君,忠於朋友亦當「忠告而善道之」方為正確的忠。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呂純陽祖師:

友有益友、損友。益友輔我盡倫,損友引我入歧途,故擇友不可不慎。

呂純陽祖師:益者三友者,言三種朋友,交之有益也。

損者三友者,言三種朋友,交之有損也。

友直者,敢正言直諫之友也。諒,忠信也。

友諒者,能忠信不欺之友也。

友多聞者,博於學而有智慧之友也。

斯三友者,皆有益於我之修養,故曰益矣。

友便辟者,善其色,好其言,務以悅人之友也。

友善柔者,和顏悅色,以誘人入歧途之友也。

友便佞者,無根無蒂而巧諂善辯之友也。

斯三友者,皆有損於我,故曰損矣。

俗云:養而不教,父母之過,愛而不與勞,反變做溺愛。

身為長者亦該作為後輩之典範,果能如此,何患家國不興呢!

學道的好處就是有聖者引導使之不迷,幫助眾生去迷了悟之路。

潛書講學:學貴得益友,得益友貴其善講也。

雖有歧路,導之使不迷也。

雖有險道,助之使勿失也,益有善講則有成矣。

註釋:

愛之能勿勞:

愛:愛護,之字是指所愛護者

愛之:愛護一個人,就要勉勵他,使他走正路。

勿勞:不使勤勞而聽其逸樂。

忠焉能勿誨:忠焉,忠於君上、上級。或言忠於朋輩亦通。

誨:是規諫。

解釋:

孔子說:愛護子弟,能夠一昧姑息,讓他嬌生慣養,不從事勞動嗎?

忠於君上,能夠一昧順從,讓他胡作非為,不去規正勸諫他的過失嗎?」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 論語/孟子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