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白居易報新聞 – 全民瘋買牡丹花
2017/09/25 16:25
瀏覽6,165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漢坊聽詩語】舊愛新歡‧之二十六

 作者: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沒有記者的時代,報導社會現象的角色,都是由文人來擔當。文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尤其在知識匱乏、思想封閉的古代,一切資訊透過文人筆下的呈現,相較於庶民口耳傳遞,正確性要可靠得許多。而後人能夠了解古代非物質生活的林林總總,多半須藉由可考的文字敘述來證實。

將現實世界的真人或真事,運用文學性的敘事筆調,透過撰文者價值觀的陳述,兼具新聞特色與文學意義的文體,現代人稱之為「報導文學」。

古時候沒有報導文學這個專用字眼,但類似報導文學的作品,卻散見於各種文類之中,唐朝「社會寫實詩派」就是一例,這派詩人,不僅在作品裡烘托出大環境變局,也對當時權貴腐敗奢靡與底層民窮財匱多所評論。

中唐詩人白居易的膾炙作品〈秦中吟〉,便是切入社會反思的專題性系列報導之作。

其中,〈秦中吟〉第十首作品〈買花〉,創作手法完全吻合現代報導文學裡的幾項特質,詩裡有具體生動的「現實響應」、有深度刻劃的「議論觀點」;還有適切賦予的「人道關懷」、點出「癥結」的理性「提示」,以及容易辨識的「文學樣態」等。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買花〉,詩分大小兩段,用「六」個層次解構人、事、物緊緊相扣的社會現象,前一大段十四句,剖析天龍國裡的市民如何「瘋花」、「選花」、「栽花」和「迷花」。後一小段六句,捕捉鄉下進城的老農夫,目睹現狀,油然而生的一股「無奈」與「疾首」的反應。

〈秦中吟‧買花〉新譯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暮春時分,長安街頭人如潮湧,與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潮,匯成一幅熱鬧喧囂的景象。從人們交頭接耳、吵雜的笑談聲中,清晰聽見都為牡丹而來,欣逢牡丹花期,無怪城裡的人們不約而同,爭相到花市賞花買花。

「帝城」為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此處指長安城。「春欲暮」即暮春時分,簡白地說,就是春天的尾巴。「喧喧」形容喧鬧嘈雜的聲音。「度」是過或經歷的意思。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每株牡丹花的價格不盡相同,各值多少?端賴花朵的品種和質量來決定。牡丹群中,若是形體枝繁葉茂,色澤鮮麗紅潤而光彩奪目者,哪怕只是微細的一叢花束,算算價格,等同購買二十五匹絹帛般地昂貴。

「無常價」意指價格浮動,沒有一定的標準。「酬直」即值多少錢?該支付多少錢。「灼灼」形容花朵茂盛而鮮豔。「百朵」多數版本作量詞解釋,但更宜作形容詞,為很多的意思。「灼灼百朵紅」即指在眾多牡丹中,形貌色澤最為鮮紅亮麗的品種。

「戔戔」這裡作雙關意解釋,一指微細的樣子,用以描述牡丹的品質;一指積聚的樣子,代表牡丹的身價。「束素」即一束絹帛,古代以五匹為一束。「五束素」為二十五匹絹帛,根據《新唐書》卷五十二記載,當時一匹絹的價格為三千二百錢,五束素換算後為八萬錢,一束上等的紅牡丹,要價八萬錢,足見其價格驚人。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

牡丹喜光惡熱,宜燥懼濕,培育過程須細心呵護,因此,花農在花圃上方搭建帷幕,遮蔽雨雪風霜,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利於防旱保溫。春天萌芽放葉,開花前後,需澆以充足水分,冬天為防損害,對植株進行掘土封株,在移植販賣時,再保持形色完美,便能賣出好價錢。

「上張幄幕」指在花圃頂上搭起篷帳簾幕。「旁織巴籬」於花圃四周圍起竹籬笆牆。「泥封」為牡丹移植時,在嫁接過程所用的一道枝接程序。一般以嫁接刀將接穗的下端對稱削成楔形,再把砧木上端平削後,割出一道與接穗楔形相同的銜接口,再將接穗插入砧木接口,隨後用麻皮綑綁,封上泥漿,栽植便完成。「移來」即移栽。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牡丹因象徵富貴之氣,城裡家家戶戶便樂於添購,久而久之,家有牡丹蔚為一種時尚風俗,人人身陷其中無法自拔的結果,自然造就沒人懷疑瘋購牡丹的行為是否真有其必要。

「習為俗」指長久的習慣演變成一種文化風俗。「迷不悟」此處意指沉迷於賞花、買花之樂,對於奢侈浪費毫無知覺。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

有位老農夫,偶爾來到了花市,見到長安市民不惜成本競購牡丹的情景,忍不住地低下頭來,深深嘆了一口氣,然而,這口氣又有誰能理解或在意呢?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可知,在這花市裡,隨手買下一束鮮紅牡丹的價錢,可以抵上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呀!

「田舍翁」即農夫。「喻」為知道、瞭解的意思。「深色花」係紅色的牡丹花。「中人」泛指中等收入的家庭。

破解「詩魔」的文學報導手法

詩作第一個層次,第一句到第四句,從街頭忙碌的景象引出買花的主題,切入「瘋花」現象的發生。第二個層次,五句到八句,說明牡丹花的市場價格由品種與品質來決定,談「選花」條件的現實因素。第三個層次,第九句到第十二句,講述培育一株好牡丹的繁複過程,分享「植栽」的知識性。

第四個層次,十三和十四兩句,分析人心因崇尚富貴遭受制約而不自知的原因,反映「迷花」的現況。第五個層次,第十五句到第十八句,藉鄉下田舍老翁的「無奈」喟嘆,對應貧富、貴賤的差距現象與人的不平等。最後一個層次,末尾兩句,點出老翁「疾首」的所在,並以此作為全詩問題的點題再思考。

作者以生動鮮明的人(喧喧車馬)、事(買花)、時(暮春)、地(京城)、物(牡丹)開場,著眼於現象的議論性(沉迷的原因),議論中帶著理性知識的回饋(價格論定與栽花的方法),之後話鋒轉向弱者,由弱者看清造成現象的本質,再從本質反思問題的癥結點,這篇紀實文體明確屬於詩作,自然兼備了基本的文學樣貌。

這首詩,白居易帶著某種程度的個人價值判斷無可厚非,但所呈現的,絕不是一則虛構的事實,因為,一篇上乘的報導文學作品,其目的不只是面對一種真相的釐清和一些實情的發掘,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作者自身的理念詳加觀察之後,能賦予人道關懷與改善社會的果效,這也就是報導文學真正可貴的地方。

詩人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朝現實主義詩人,贏得廣大教化主尊稱,後世給予「詩魔」和「詩王」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後復任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與元稹共推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其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詩作語言通俗,老嫗能懂。著名詩作如〈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等,現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文化創藝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