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四時讀書樂 – 翁森的心思與責任
2017/06/19 15:30
瀏覽78,472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漢坊聽詩語】 舊愛新歡‧之二十三

作者: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翁森,一介書生,本是個歷史洪流裡沒沒無聞的路人甲,活動於宋末元初之間,數百年來,人們能記住這個名字,只因為他寫過一組詩,一組關於四季皆宜讀書的詩,詩名為〈四時讀書樂〉。

〈春〉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夏〉

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秋〉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憑藉著一組詩,〈四時讀書樂〉讓翁森對比千千萬萬個詩人,顯然幸福得許多,這分幸福,具體呈現在後世研究他的時候,不會僅有「生平不詳,俱無可考」八個字,終究,時間在歷史這條道路上,留了點空間給他,讓後人看見了一些他的故事。

面對國破家亡,書生的淡定,反應在一分傲骨與一種責任。他傲骨嶙峋於不願屈就入侵者而毅然隱世的氣節之心,又時時懷抱著續以儒教化育鄉民的重責大任,他奉朱熹白鹿洞學規為惕勵人性的依歸,倡導鄉學,創辦安州書院,春風化雨學子多達八百餘人。

翁森的事蹟,實屬平常,是多數讀書人的日常寫照,都是歷史長河裡的滄海一粟,他能「聞名」於世的際遇,恰似「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大唐詩人張若虛,如果說〈春江花月夜〉充滿著宇宙思索,那麼〈四時讀書樂〉就涵蓋了讀書之雅。凡是切中讀者所需,作品未必要多,重點在「精」,即「質」要大於「量」的意思。

可是,生在古代的人,也不似現代人來得幸運,尤其當個創作者,壓根兒沒受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所以才會迸發出無數張冠李戴,著作權不清的迷糊公案,探究背後原因不一而足,但始終脫離不了泛政治、泛經濟與泛貪婪等三泛因素。

「泛」是概括性問題,好比有目的性的推廣一件事情,用了非正規的手段,就叫作泛政治,這個政治,實指擴大解釋後的廣義政治,非僅指治理國政的狹義政治。〈四時讀書樂〉這組詩被有心人士拿來推廣的時候,就因作者翁森不夠有名,便移花接木充作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作品。

此後諸多學子皆當這組詩為朱熹所作,今人所見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抄寫此詩的書帖,就注明為朱熹之作。直到清初康熙丁卯舉人伍涵芬研究時發現誤謬,才在撰寫的《讀書樂趣》中說明原委,一宗偷梁換柱近四百年的案子終告真相大白,〈四時讀書樂〉也得以完璧歸趙於翁森名下。

〈四時讀書樂〉新譯

【春讀章華】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遠山上的落日餘暉,成片映射堂前的雕欄;庭園內縈繞回廊的塘水,倒映出豔豔的霞光。一群剛在祭壇邊上沐浴春風的少年,正迎向撲鼻的花香,哼著小曲盡興而歸。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樹枝上頭,窩巢裡的鳥群,似久別重逢的朋友般,交頭接耳、嘰嘰喳喳地互換今天的心得。水面朵朵漂浮並排的落花,錯落有致,像極了稿紙上書寫的文字,斐然成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這些美好的景緻稍縱即逝,所以,要懂得珍惜時光,萬萬不可讓青春白白地葬送掉。人道是,人生苦短,誰是最好的朋友?相信是書!惟有與書為友,才能天長地久。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那麼,讀書得到的樂趣會是什麼樣子呢?縱橫書本,穿梭古今,這分喜悅猶如春天遍生的綠草,覆滿窗台,卻渾然忘我地不加剪除,這種感覺,足以豐碩人生無限希望。

「舞雩歸詠」出自《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簡譯為「趁春天結束前,穿著當令春裝,約了五六個大人,帶著六七個小孩,到沂河岸邊玩水,再去祭壇上吹吹風,之後沿路唱著歌回家。」「舞雩」為古代祭天求雨的地方。「歸詠」指一路唱著歌回家。

【夏吟異采】

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筆直翠綠的毛竹枝椏,已經覆罩住房簷,屋外四周布滿著桑樹。屋裡有間幽雅、寬敞而潔淨的小書房,時不時會溜進一抹璀璨透紅的驕陽。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閒坐書房,盡情徜徉書中的奧妙,領略心靈的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漫漫長日,讀累了,書擱一邊,閉目聽一曲蟬兒傳來的交響嘶鳴。即使燭火燃盡的夜半深更,書味正濃,成群結伴而來的螢火蟲,也不曾掃興地接續點起一盞神交古人的明燈。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睏了,索性閒躺在依北的軒窗下享受輕拂的涼風,體會伏羲時代那些恬淡寡欲的人民,過著與世無爭、自由自在的日子。能熟悉這番隨遇而安的雅趣,全拜讀書之賜呀。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讀書的樂趣是永無止盡的,能掌握書裡的精妙,如同置身夏日柳絲千萬縷的徐徐和風中,手撫著瑤琴,撥彈出一首一首音色撩人的優美旋律。

「北窗高臥羲皇侶」典出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思是說,每到夏天,陶淵明總喜歡在屋裡北面的窗子下睡午覺,這個觀念是根據氣候常識,北方緯度高,吹來的風比較涼爽的緣故而來。當涼風徐至,自己有如伏羲時代那些太古之人,過著與世無爭且悠閒自得的日子。「素稔」指熟悉。

【秋閱翩翩】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昨兒夜裡吹襲的晚風,輕搖著見前庭院的枝幹,不時捲起飄零的落葉而其應若響。竹籬笆上成串的紫藤豆花開得燦爛,草叢堆裡不甘寂寞的蟋蟀族群,舞動著羽翅,合奏一支恢弘的夜光曲。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草木叢林在不經意間,瀰漫了秋天的涼意。一片寂寥蕭瑟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混合著水氣與天空,將大自然妝點出渾然一體的新氣象。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人好讀書,懂得珍惜時光。就算夜讀,哪怕只能依靠著床頭邊上一盞小小燭臺發出來的微光,都會聚精會神地抓住機會,更加努力的勤奮修習。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讀書的樂趣真的快樂似神仙呀!即使夜深沉,只要讀到喜不自勝處,常會不由自主忘了夜裡的寒涼,仍喜悅地起身走向戶外,在皎潔的月光下,手舞足蹈一番。

「商意」的「商」字原為古代音律「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商」音,其調似秋天般悲涼,因此,文中的「商意」通作「秋意」解釋。「林薄」指草木叢雜的地方。「涵虛清」中的「涵」是水的意思。「虛」和「清」皆為天空,此乃形容地面水氣與天空混為一體。「短檠」即矮小的燭臺。

【冬頌無疆】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大樹枝梢,葉片凋零落盡;水聲靜止,河床乾涸已見;千巖萬壑,枯索死寂一片。盎然生氣的遼闊大地,呈現絕然不一的樣貌,人當學習自然,不斷反覆蛻變,「自我」才能看清「真我」的本性。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端坐案頭,埋首群書天地,壁上投映火光燭影,影隨空氣波動。深夜雪花紛飛,積雪密覆著屋外各個角落,此刻,放聲朗讀,舒聲灌頂寒意全消。

地爐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稱讀書者。

地上爐具烹煮著香茶,鍋頂裊繞靄靄的白霧,鍋底閃爍著熊熊紅焰,溫爐佳茗,滿室暖意。能伏案神遊,保心清氣爽,這等知足常樂的閒適與灑脫,就是讀書人喜愛的生活家常。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讀書的樂趣要到哪裡去找呢?其實,樂趣何苦尋覓!看看冰天雪地環伺下,不畏風霜依然逆勢綻放的梅花,那是造物者化育萬物時,就賦予的本質,所以,讀書的樂趣,盡在心裡。

「迥然」是差異很大的樣子。「韋編」古時候的竹冊是用皮繩編聯竹簡而成,即書籍、書本。「燈動壁」指牆上投映的燭火影子不停地晃動。「高歌」一般版本皆作「大聲唱歌」解釋,此處作「放聲朗讀」比較恰當。

「心清足稱讀書者」這一句共有三種流通版本,另兩種分別為「一清足稱讀書者」及「四壁圖書中有我」,「心清」與「一清」大意相同。「四壁」句則解釋為:置身滿滿都是書籍的房間中,得以時時與古人心靈同在,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尋找詩心‧學海無涯

翁森這組四季讀書詩,寫人心之雅、繪景物之雅、掌時間之雅、置地點之雅,通篇運筆落字一切從「雅」。雖然無法確知先後完成的順序與時間,但用句遣辭的心思,已緊緊扣住一個知識分子傳遞讀書責任的情懷。〈春〉、〈夏〉、〈秋〉詩首聯、頷聯(前四句)寫景,頸聯(五、六句)喻人,〈冬〉詩前三聯皆作人景交錯。四首詩意關鍵則全數放在尾聯七、八兩句上。

〈春〉詩為讀者提問樂趣如何?就像春天勃發的生機,任憑碧草長滿窗前,無須芟除。暗喻學問只有在不斷地累積下,才能慢慢悟出妙道,但不要蹉跎了時光。

〈夏〉詩為讀者說明樂趣無窮!好似夏日迎面的薰風,在撥彈琴韻中,享受怡然自得。直接指出學問具有化育功能。懂得放鬆、珍惜當下是靠近幸福的法門。

〈秋〉詩為讀者講述樂趣層次,猶若秋夜讀至欣喜處,忘卻更深露重,起身與月娘共舞。意謂學問沒有階級、地域、時間分別,勤學可臻至渾然忘我的境界。

〈冬〉詩為讀者指出樂趣根源?如同冬令寒梅逆勢開,天地運行自有規律,事無捷徑,勤學在心。昭示學海無涯,要學得知苦、耐得甘苦,成就之道盡在咫尺。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比古人,現代人學習管道趨向多元,但,科技昌明後的物質誘惑跟著也多,古人讀書精神反倒成為今人的刻板包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收拾書包待明年。」同樣以四季入題,這等譏諷型的「懶散」打油詩,已如病毒般在學子間廣為流散,影響所及,難以估算。

現代讀書風氣丕變,實非翁森所能意料,更非愛好讀書、傳遞書香的讀書人所願意樂見,然而,時代的變,未嘗不是一種轉機,《孟子‧盡心》下篇早已言明,「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知識的途徑不會只有一種,只要知識恆常在,現代人自會釐出適應現代人的讀書新法則。

詩人簡介

翁森,字秀卿,號一瓢,浙江仙居人,宋末元初詩人與教育家。自幼養成無書不讀習慣,將「經史子集」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倡議「經邦濟世,沒有文化不行,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不可能繁榮昌盛,更不可能長治久安。」元世祖期間,在仙居創辦安州書院,以儒學教化鄉里,採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管理學生。一生讀書、教書及寫作,流傳詩作有〈四時讀書樂〉、〈春暮即事〉、〈夏日書懷〉等,著有《一瓢稿》。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文化創藝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