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張愛玲的《流言》,裡面有一篇「造人」,發現張愛玲對小孩的觀察,真是一語中的。
她說,她對小孩總是「尊重」和「恐懼」,甚至敬而遠之。倒不是後生可畏,(多半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也都是很平凡的,還不如我們這一代也說不定。)真正讓張愛玲可佈,可敬的,應是生為一個孩子,所擁有的性情和性格,那「從生命的泉源裡分出來的一點新的力量」,是世俗的成人難以想像的巨大。
如同張愛玲所形容:
「小孩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麼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才過了兒童時代便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直到老年,又漸漸和兒童接近起來,中間隔了一個時期,俗障最深,與孩子們完全失去接觸──剛巧這便是生孩子的時候。」
「無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們把孩子看做有趣的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想,任何大人看了張愛玲這段書寫,免不了會有一種被針螫到的輕輕刺痛,帶著一種警醒,開始思索自己平日如何看待孩子,甚至回眸探看兒時的自己。
張愛玲說的沒錯,其實我們和她一樣 ,在很小的時候,就看穿大人世界的虛偽和虛榮。大人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我卻清清楚楚的知道,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恐懼死亡,了解什麼是自卑,渴望有人疼愛,甚至渴望知道在雲層的背後,還藏著怎樣的世界。
年少的時候,情意真摯,想像力豐富,乘著夢想的翅膀,世界突然變的好大好大,好像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為什麼成年以後,大部分的人越活越窄(宅?) 用一顆像孩子般「認真的眼睛」、「天使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這樣的回轉和回眸,竟會變得那麼艱難?甚至視而不敢見?
那是因為成人之後,有很多既定的枷鎖和框架,緊緊套住我們,太多的傷害和禁忌,讓我們不敢逾越某個分寸,自在的流露自己。所以我們開始羨慕孩子可以「童言無忌」的說真話(甚至不敢承認孩子說的話,是真的。更甚者,還加以否決,否定。)反倒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個孩子。
所有的大人,不都是孩子變成的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茶花小屋2010/06/30 15:49
- 3樓. 中等生2010/06/25 10:10會不會有更多人不生孩子??
我同意某部分張愛玲的觀點 , 但是假如本來就不太願意生孩子的台灣人, 再看到這些描述, 會不會更有理直氣壯的理由"不生孩子"了? 畢竟只有青年時期才具有繁衍後代的能力, 這也是老天的安排呀呵,中等生
我想張愛玲強調的是
孩子有一種率真的天性
而這種純真的天性,敏銳的觀察力
往往超乎大人想像,而且把大人嚇一跳。
而我想說的,其實是希望即使長大成人後,
依然能用像孩兒<認真的眼睛><天使的眼睛>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無奈,大部分的成人,都不敢用這樣的眼光,省視自己了。
我在寫這一篇文章時,也想到張愛玲膝下無子
若她有幸擁有一個小孩,重新在小孩身上,得到一種感情的補償
也許就不會反覆書寫她家族和童年的創傷.......
咦? 走筆自此,好像要補一句<還是生小孩比較好>
這好像突然符合妳的期待囉 ....哈
黃淑文(桂花樹) 於 2010/06/25 11:13回覆 - 2樓. cundiff2010/06/24 10:10錯字訂正
予取予求
....老人家,老花眼,老是丟三落四...
老了,糊塗不免...海涵。
- 1樓. cundiff2010/06/24 08:54孩子 是天使 也是惡魔
嬰兒 絕對是純真無邪的。一路成長,一路學習,也許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萬花筒,五光十色吧。當孩子經由學習,是好壞兼收的。學會誠實,也學會說謊,學會撒嬌,也學會耍賴....忘了誰說的:「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也是父母的老祖宗。」後半段更是說明父母也在生養兒女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跟著成長。
孩子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什麼?一個母親為了趕上班,要求兒子不要走天橋,直接穿越馬路進學校比較省事,孩子說:「媽媽,萬一被車子撞到怎麼辦?」
忙 忙碌 急躁是現代人的苦,並非母親不知危險性。若使孩子只是屈從,很難下一回他也如是想法....教育...始終是身體力行的引領。我覺得。
為了不滿十八歲要買摩托車,小凱對他媽媽又是吵又是撒嬌,母親最後敵不過孩子,還是買給他。在大度山車禍,母親卻又自責到不行。眼淚一直流。幸虧只是斷了腿,沒有生命危險。
原則----原則在哪裡?不能讓孩子予期予求,孩子變成惡魔時,父母要善導之,堅持立場。
我最歡喜的是引導孩子親近自然,感受山川之美,洗滌並開闊其胸懷。學習以有情的眼光關照萬物。
早安...^_^
cundiff
哇,你真是一文道盡了現代父母教養孩子的難楚
以及現代的孩子實在也真是化<天使>與<魔鬼>為一身
不過,我還是比較傾向孩子的天性,都是純真的
變成成人,或成長後的扭曲,往往是環境造成的
應該是投胎為人,成為一家人
都有需要學習的課題吧
黃淑文(桂花樹) 於 2010/06/25 11:0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