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這一天的刷點很多!
第二天一早,去金沙城中心美食廣場用早餐,超好吃的早餐組合,但要葡幣38(台幣145),很貴阿!之後一樣搭著接駁車到漁人碼頭,經過了蓮花口岸,來到金蓮花廣場。
還以為我們迷路,因為蓮花是小小小一個,且以為在海邊,沒想到,它位於澳門新口岸高美士街、畢仕達大馬路及友誼大馬路之間,所以根本看不到海阿!
此廣場是為慶祝1999年澳門回歸而設立的,具有政治意義,是澳門其中一個著名地標及旅遊景點。(維基)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今日上午的重頭戲:葡萄酒博物館。
此博物館位於澳門新口岸填海區高美士街旅遊活動中心地庫的一所以葡萄酒為主題的博物館,與大賽車博物館相鄰,也毗鄰澳門綜藝館、金蓮花廣場。博物館主要介紹葡萄酒的歷史、葡萄種植歷史、釀製過程、釀製工具器皿和各種陳年葡萄酒之外,也設有品嚐葡萄酒區域。(維基)
一大早就有酒喝好享受啊!不用門票,但可以另外花15葡幣,買試酒卷,可以試喝三杯,會有館內人員介紹,但由於我的英文也沒有這麼好,所以只好隨便選三杯,但還是很開心!不過整個館內就是一直看介紹,除非對葡萄酒真的有興趣,像我這種醉翁之意在於酒的人就覺得有些無趣了。
隔壁的大賽車博物館也不用門票,進去之後才知道為什麼前一天的水舞間表演後頭會出現賽車橋段。這是在一九九三年為了紀念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辦四十週年而成立。館內有二十多輛車壇名將的戰車,有方程式賽車、摩托車和車手們用過的物品。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名震車壇的已故車手冼拿的參賽名車和他的賽車服了。參觀大賽車博物館,不但可以了解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悠久歷史,還可以欣賞到曾經在世界著名的東望洋賽道上馳騁並獲得殊榮的各式賽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這裡的行程結束之後,我們搭著公車(沒錯,學會怎麼搭澳門的公車是今天另一件樂事)來到我從去玩香港便期待至今的:澳門國父紀念館!從高中歷史課老師給我們看了<宋家皇朝>後便十分著迷宋慶齡為了孫中山的那種奮不顧身,因此說什麼也要來這兒走一遭。
紀念館原是孫中山家人的寓所,是一幢富有回教色彩的建築物。於一九五八年才闢為「國父紀念館 」。館內陳設的是孫中山在澳門行醫及在廣州出任大元帥時所用的家具和物品。此外,還珍藏了一些其留下的真跡以及革命烈士們的合照。館側的花園裡,矗立著一尊國父的銅像,以供遊人瞻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很喜歡這樣優雅又優閒的建築,但我看著館內的介紹,不由有些難過,因為只要提到宋慶齡都是以女士稱呼。的確,孫中山先生拋棄了元配盧夫人,進而與宋慶齡女士結婚,在其他介紹中也隱約暗示孫中山先生有其他的紅粉知己,但這樣的轟轟烈烈、飛蛾撲火,卻只換得如此,也許,宋慶齡本人並不在乎,只是我在為她無病呻吟吧!
不管走到哪裡,我們都不害怕迷路,因為我們都朝著那顆鳳梨頭(新葡京)前進,沒想到走著走著,就到了盧廉若公園與澳門茶文化館。
盧廉若公園是澳門公園中最具中國蘇州園林風韻的名園,建於十九世紀。公園內亭台樓閣、竹林假山、紅荷飛瀑、池塘橋榭、曲徑迴廊,均以正中央的涼亭為軸心,江南景色令人陶醉,盡顯中國建築之美韻。公園以「春草堂」水榭廳為建築主體,通過堂前的一口池塘、迂迴的曲橋、挺拔的石山、幽靜的竹林、淙淙的瀑布、交錯的迴廊,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畫。(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澳門茶文化館建於盧廉若公園內,外觀設計中西合壁,份外別緻。澳門茶文化館約佔一千平方米,包括地庫、一樓展覽廳及二樓,佈置清幽雅靜。該館將展出不同形式的短期和長期展覽,展現澳門茶文化以至中西方的茶情風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經過一個上午的「徒步行軍」到了中午已是飢腸轆轆,但我仍堅持要走回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的番茄屋美食番,雖然我的同事已經在恐嚇我若不好吃要請她喝啤酒,但它可是澳門當地人會來吃的葡菜餐廳哦,斜坡再怎麼累也要爬上來大快朵頤阿!
同事點的是旅遊書上推薦的葡式咖哩崩砂牛腩配豬仔包(72葡幣,約274台幣)。一端上桌,超大一盤兩人都傻眼了,咖哩聞起來特別香,單吃咖哩也超好吃的啊!
我點的則是阿里巴巴雞扒飯(41葡幣,約156台幣),也是令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同事點了青島啤酒我點凍檸茶來喝,吃完肚子好撐好滿足!
酒足飯飽之後,旁邊剛好是哪吒古廟,順道也去廟裡參拜一番。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1901年,廟內供奉哪吒。哪吒廟與周圍建築相比,像一個建築小品,它不和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象。(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的廟宇上頭會掛很多圈圈型的線香,經過時要小心XD
之後來到離大三巴不遠,走路約 10-15 分鐘的福隆新街。來到這裡明顯可以感受到與市區似乎出現了時空黑洞,彷彿回到百年前紫醉金迷的風化區,也因此街道上散發著滄海桑田的氛圍,一旁的建築大多以紅色油漆妝點,經過時間的洪流洗禮,那斑駁的紅色漆料,令人沉迷。
除了可以拍照當網美之外,街角的「保健牛奶公司」,也是旅遊書上大推的美食餐廳哦。
我點了有名的凍雙皮燉(蛋白、牛奶)(30葡幣,約114台幣),同事點的是熱薑汁燉奶(30葡幣,約114台幣)。據說「雙皮燉奶」這道流傳百年有餘的甜點,是清朝末年廣州順德這個地方有個人名叫何十三的農家子弟,有天清晨無意間煮出來的。但也有一說是一位董婆婆在順德的大良於1850年代發明。吃起來就是較為濃郁與Q彈的奶酪,現在回想起來,口水又開始分泌了XD
回到台灣之後沒多久,偶然發現,我曾經在此拍了一張鋪著復古地毯的旅社樓梯(如照片),是電影「2046」跟「愛神-手」的拍攝地-新華大旅店。
(想知道更多,可以參考Hello Tasha的網誌哦https://goo.gl/3332Eh)
距離接駁車發車時間還早,我們繼續閒晃,竟然又刷到了更多景點!真喜歡澳門阿!隨意走走就能到達令人神往的美麗文化。我們來到中國第一間西式劇院-崗頂劇院,現在還有演出哦 !可以從旁邊上到二樓參觀,但因為非演出期間,只能站在外頭稍微參觀。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建於1860年,但當時只建成主體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也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沒多遠的地方我們來到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原主人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逝世後,其後人根據他生前的遺囑,將大樓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之用。1958年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圖書館裡十分安靜,我們也坐下來稍歇片刻,如果每一間圖書館都能如此靜謐又舒適的話,我相信大家都會更加喜愛念書的!
路上經過魯班先師木工藝陳列館,現魯班先師大殿內展示了一個大型魯班鎖,一旁的陳列室內則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和多媒體設施,展示包括鋸、刨、鑽、墨斗等80多件傳統木工具,介紹魯班傳說與發明之故事以及工具使用方法,陳列以卯榫結合製作的建築構件、以及供訪客試用的木工具,充分展現前人的巧手工藝和傳統智慧,同時增進訪客對木工藝和傳統行業的認識。此外,由澳門理工學院成人教育及特別計劃中心提供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口述訪談影片,也大大豐富了展館的內涵。(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經過亞婆井前地我們來到鄭家大屋。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這裏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內港,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澳門葡人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鄭家大屋約建於1869年前,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中式建築手法主要表現於屋頂、樑架結構、內院中多樣的窗戶,還有趟攏門等;而受西方或外國影響的則印證於一些室內天花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以及外牆之抹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大屋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特徵,同時也糅合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名人鄭觀應就在此完成舉世聞名的著作《盛世危言》。鄭家擁有好大的宅邸,卻讓人有昔日光景,今日荒涼的惆悵~!家大業大,若沒有好幫手又怎麼能維持這樣的一座大院落呢?從前院離開時,我只想著這樣大的院子,老時拿套桌椅,擺在此地乘涼看著兒孫玩耍,還真是愜意呢!
走著走著來到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華人稱之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教堂外觀的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接著來到港務局大樓,1874年建成,原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由一位義大利人卡蘇杜 (Cassuto) 設計,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可駐二百多名官兵。現為海事及水務局的辦公大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同事一直說,若能有這樣的陽台,她那浪漫的雙魚座媽媽一定會很開心,我想,不論是誰都會很開心,因為若能天天看到這番美景,不用出國都能享受異國氛圍。
天色漸暗,我們一路往下走準備搭公車回接駁站,沒想到走到盡頭竟然出現了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該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但很可惜,我們到的時候剛好就是閉館時間的前一分鐘,5:59,於是我就眼看著大門關上,大聲地跟媽祖說再見了!
回到飯店之後,由於實在不餓,雖然中午吃很飽,也走很多路,但就沒有飢餓感,於是我們使用了chek in時給的酒堂招待卷,用希臘沙拉與調酒結束刷點滿滿的澳門第二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