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第14章 重力與輕力的拔河賽
反重力技術之一特斯拉的〈宇創子引擎〉
這項技術可以製造戰爭中的絕殺武器,比核彈的實用性高很多。
在遠古大戰中,中華民族就因為擁有這類武器而在大戰中堅持了下來,雖然人員遭受重創。
當時由於技術人員尤其是甲等修道士被消滅,導致這些武器無法修復,而到黃帝時代這類武器完全退出戰場。
近代,重新點燃反重力技術的人是尼古拉特斯拉。他開發出了一種可行的反重力技術。
根據凱西資料庫,特斯拉和愛迪生從 1905-1907 年都曾和凱西有專業上的往來。
特斯拉至少看過凱西的催眠報告解讀。
凱西的第 195-54 號檔案,第 13 個問題「無燃料馬達」中,表示重力是兩種力的結果:一股往下的力及一股往上的力,往這兩個方向分別還有一道持續旋轉的螺旋狀漩渦運動。
特斯拉發表了如下言論:
「我的飛行機器,會比空氣重但又不是飛機。它沒有翅膀,但可以在空中往任何方向移動,非常安全,而且達到前所未有的高速,能在空中長時間維持靜止狀態,就算在風中也不受影響。
它的漂浮動力不用像鳥類一樣依靠任何精細裝置,而是仰賴正面的機械動作。」
反重力原型機器
之後他發明瞭這種裝置的原型:
特斯拉站在一個周圍都是紫色光暈的平臺上,離地約有 30 呎,這個裝置上有一個小小的線圈,由一片光滑的銅片完全包覆。
這個平台總深度大約 2 呎,裡面塞滿了組件。
特斯拉大步走過平台,站在一塊控制台前面,在半空中用手輕拂過白色火光。
火光會隨著離地面越高而逐漸消失,有時跳火形成金色的弧形圍欄。
據說特斯拉常常開心地搭乘這個裝置在夜空中翱翔,每天晚上飛行數小時。
2006 年 8 月,美國亞瑟圓桌會議揭密組織訪問了 71 歲的技師瑞恩,他曾在1950-1960s年代初期,與發明 Otis 電梯系統的卡爾共事。
卡爾曾經跟著特斯拉學習,據說也得到了他的反重力技術秘密。
卡爾在 1947 完成碟形飛行器的開發,並且製作了數台。
2006 年,瑞恩拿出了相當多來自卡爾 OTC 企業的技術的藍圖。
卡爾的碟形飛行器是以特斯拉發明的宇創子引擎作為動力。
宇創子引擎從上面俯瞰像是一個圓形蓋子,是底對底的兩個圓錐體,從側面看則是完美的四方形。
回想起1950s年代末和卡爾一起夜以繼日工作的那些令人興奮的事,瑞恩一再強調:「關鍵在於充分利用大自然:共鳴。你必須和大自然合作,而不是對抗。」
他不斷強調:
「模型飛碟得到動力升起,達到特定的轉速,金屬成了果凍。
你可以把手指伸進去,它不再是固體,而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和源場有意識上的直接互動:宇創子是一切的關鍵,它的形狀讓它能累積且集中能量,並能回應我們的意念。
我們在操縱時沒有用到任何控制器,而是進入某種冥想狀態,而且我們三個人的念頭都專注在想要達成的效果上。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可笑,但是這就是我們做的事,而且就是成功了。」
卡爾已經用到了某些尚未瞭解的〈Larson Theory 拉森理論〉,讓意念和工程學結合,創造出一種驚人的效果。
你無法用方程式描述這件事。
卡爾告訴大家要在口袋裡裝滿目的地的石頭、泥塊和草,否則當他們回來時,他們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去過任何地方的記憶,會以為任務失敗了。
所以瑞恩從旅程回來時,雖然一切都不記得了,但口袋裡卻裝滿了草。
他非常震驚,就像從夢中醒來一樣。當他問卡爾怎麼會這樣時,卡爾是這麼回答的:
「你的腦操縱你的身體。你就在一個容器內,這是大家都不太瞭解的虛幻容器,是我們在毫秒之間創造出來的。從這一秒到下一秒,這些快門開開關關,創造出你在周遭所看見的這個現實中的一切,但它其實並不存在。
一切都是精神,一切都是能量,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人類就某方面來說創造了時間。
本質上,時間並不存在,只有當我們讓某事有開始和結束,時間才會存在。
但就更廣義的實相來說,根本就沒有時間這回事。」
物理學家杜威拉森 (Dewey B. Larson,1898-1990)
拉森理論 Reciprocal Sytem of Theory:
宇宙的每一個維度包括一個維度的空間和一個維度的時間,宇宙的維度總數為3。
時間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在物體做等速直線運動時,四維時空觀念中的純量時間值等於三維的向量時間值。
光子並不移動,光子的速度為0,由於空間三維的膨脹,就我們看來,光子在空間中的任何一點向任何一個方向以光速運動。
反重力技術之二拉森理論
俄羅斯科學家尼可拉科濟列夫經過多年的天文星星跟蹤研究發現,星星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位置散發出可觀的能量,而能量在星星當下的實際位置是最強的。
在量子物理學中,當你測量一個次原子粒子時,這個粒子就會變成波,不再固定在原地。
這違反了我們的直覺,並且衍生出所謂〈測不準原理〉:我們不知道在量子的層次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好像沒有一樣東西是穩定、理性又合邏輯的。
次原子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但同時又具有這兩種特質,是我們永遠無法瞭解的東西。
既然愛因斯坦證明瞭「空間和時間互相串連、無法分開」,粒子在轉變成波時就不只是散射在空間而已;他們在時間中也是非局域的,不受時空約束。
這意味著有些粒子此時會出現在過去,有些還停留在原地,有些則進入未來。
這聽起來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波與粒子的雙重性在質子、中子、電子,甚至整個原子中的次原子都能觀察得到,所有量子領域中的東西一直都是忽隱忽現地存在。
如果你沒有搞明白以上的整個原子去物質化的概念,那以下的內容你一定更難接受。
1999 年,Olaf Nairz 歐拉夫納爾茲博士研究小組有突破性的進展,他們把一顆足球大小的碳60 分子群的Fullerenes富勒烯 (carbon nanotubes 碳同素異形體) 或 Buckyball 巴克球直接轉換成一道波。
巴克球是固體,每一個巴克球都有 720 個原子單位 (60個緊密相連的碳原子) 所組成。
只要把巴克球往有些許裂縫的牆上丟過去,納爾茲就能把球轉變成波,而且一次能夠穿過一道以上的裂縫。
2001年,同一組人發現他們根本不需要把巴克球往牆上丟,只要使用高同調性的雷射光就能把固體轉換成波。
如果你和我擁有這種能力,那麼上鎖的門就擋不住我們了。
我們只要以適當的方法和方式朝門板跑過去,然後撞上去就好了。
當我們一撞到門,不會痛得哇哇叫,而是會變成一道波,然後從門上的小縫隙穿過去。
有些科學家開始思考:如果這些粒子其實不是真的做到了這些不可能的事情,而只是因為時間不是線性的,所以它們才能在空間中伸展,跳進跳出呢?
2007年,曾獲得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的 Tim Folger 佛爾吉在《發現》雜誌的一篇文章裡討論了類似的概念。
拉森在 1950s年代初為我們的宇宙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型,因為他假設時間是三維的,他的結論是,有一個三維的時間領域 Time Region,持續和我們三維的時空互動。
拉森另外一個重大的概念是,整個宇宙都是由運動形成的,運動的東西是源場、重力、電磁力等與量子力學有關的種種力,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整個宇宙都是由源場內流體狀的旋轉漩渦所建構出來的。
由此,愛因斯坦最大的夢想〈統一場〉是正確的。
有些人從未來的時空穿越回來,但是他發現自己在以前的時點並不存在,其中的道理也是由於時間是三維的原因,他穿越到了時間的不同面,因為同一面不可能穿越,除非站在總玄的高度用某種能量停止時間流,所以馬來西亞有人認為能夠回到過去殺死幼年的自己就消失的邏輯是完全錯誤的。
發展拉森理論的科學家尼赫魯 K.Nehru,對這個東西有比較技術性的說法﹕
「拉森主張原子沒有部分之分,它是一個進行複合運動的單元,而運動就是物質宇宙最基本的組成,這表示原子核和所謂的軌道電子都不存在。
其次,他也認為根本沒有電子力,因為那與原子結構有關。
這使得萬有引力和時空連續體成為在時間領域中運作的唯二運動力。
這個拉森稱之為互動式系統的理論,也可以用來說明天體物理學的觀察結果。
此外,在互動式系統中協調三維時間的概念,可以解釋並衍生出超新星、白矮星、脈衝星、類星體、緻密的 X 射線和宇宙射線的特性,而不需要依賴時空彎曲這些概念。
在互動式系統中,所有愛因斯坦說的相對效應都來自這個額外時間要素的存在。」
更棒的是,拉森在 1959 年就預測到了類星體的存在,直到 1963 年這種星體才由施密特正式發現。
拉森的物理學淘汰了過去一百多年關於一切的傳統物理學知識,戳破了現在的很多理論,對於原子、化學物質、複合物中原子的空間等都做出了相當多準確的預測,也為未來宇宙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反重力技術之三平行世界
拉森把他的理論設定為互動式系統,因為他覺得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互補的關係。
雖然大部分的人認為空間和時間怎麼會關聯,但拉森認為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想法被制約了。
現在拉森邀請我們想像一個在我們周遭的平行世界,幾乎每個方面都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樣,有和我們一樣的物體、適合居住的區域。
這同樣也都由我們在周遭看到的相同原子和分子所組成。
我們甚至能以某種方法進入這個平行世界,在裡面走動,唯一的差別就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個平行世界只會存在於更高維度的地方。
準確的說,是平行的三個維度。
我們此時此刻都被這個平行世界,也就是時空所包圍,這就是能找到我們的實體與大腦能量複製的地方。
這裡也是我們作夢、感受出體經驗 (靈魂出竅)、遙視 (天眼通) 或是所謂來生所前往的地方。我們可以通過追蹤他對時間流的影響來測量這個平行世界。
拉森提出最令人震撼的一點是,我們在周遭看見的空間,這個已知的宇宙嚴格來說不是真的,而這個時空的平行世界也不是真的。
唯一真正存在的,就是兩者所屬於的三個維度。
在這三個真正的維度裡,能量會持續在兩個世界中流動,這樣兩者才能繼續存在。
簡單來說,所有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形成空間的能量,就是在平行世界中推動時間的能量;而所有在平行世界中形成空間的能量,就是在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推動時間的能量。
乍看之下,這好像完全無法想像,但這種理論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空間與時間彼此會流動交換,而這種交換一直都在我們宇宙中的每個原子和分子中發生。
這表示,這兩種世界都是我們能前往的穩定地點,而且它們的聯繫密不可分,兩個世界都無法單獨存在。
它們的關係緊密,完全仰賴對方而生存。
拉森的理論對於我們清楚認識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起了重要作用。
這意味著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有能量複製品,不僅僅只有你的身體。
在這個平行世界裡,你的房間看起來還是像你的房間,更精確地說,你的房間至少是你看到的最明顯的區域,因為你的房間是時間流中最接近你進入這個平行世界的那個瞬間。
你可能還會在你的房子裡看見有如鬼影般的幽暗影像——因為那裡確實有另外一個建築。
如果一切條件合適,你還可能看到恐龍還在的那個史前時代。
這個理論匯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只要走進這個平行世界,你所看到的畫面就會發生快轉或倒帶的效果。
如果你走進這個平行世界後乖乖靜止不動,你就不會在時間中穿梭。
只有你開始移動時,你才會進入未來或回到過去。
說得更清楚一點,就算你走來走去,探索事物,在我們這個現實世界裡也沒有人能看到你。
拉森說:「以我們地球的觀點來看,你是受困在空間裡,而從量子物理的觀點來看,你就像變成波了。如果有人能看見你,你會像是一般所描述的〈鬼〉。
這其實也是為何我們有時發現雲很像飛碟,但看不見飛碟的實體。你在這個平行宇宙自由移動,其實也不過是在時間中移動而已。
在時間領域中會發生的,只有在時間中的運動。
在這個平行世界中,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外一個地點,其實就是〈時間旅行〉。」
如果你在某個點跳進去,走到另外一個位置後再跳出來,你就是在地球的這兩個位置瞬間移動(想想電視西遊記,孫悟空經常這樣跳來跳去為唐僧採摘食物和取水)。
如果你在這個平行世界走得夠遠,你回來的時候就會經歷相當的時間旅行,這叫做時間穿梭。
地球有很多自然漩渦 例如百慕達和日本龍三角) ,也有其它文明人為製造的漩渦,當我們經歷這種漩渦時,通常會被誤認為是經歷時間消失事件。
如果你進入平行世界,你只是隨意走走,怎麼知道你在時間裡是往哪一個方向走?
關鍵在這裡:地球從西往東轉,所以如果你往東走,就會走進未來,看到未來;往西走,你就會回到過去,看到過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地球以地軸為中心自轉,又繞著銀河系公轉,銀河系則朝向處女座星團移動。
還好宇宙法則不會讓我們進入時空後,在空間的絕對位置無依無靠,不管我們在時間裡往前或往後,都還是和地球同在。
反重力技術之四
有人一定會問如何才能做到去物質化、念力傳送和時間旅行呢?
如何直接進入時空,最清楚的答案來自科學家金茲堡 Vladimir Ginzburg (200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16 年 10 月 4 日-2009 年 11 月 8 日)。
相對論認為沒有東西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
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式,當你接近光速時,你的質量會增加。
所以你永遠無法達到光速,因為理論上來說,你在光速時應該會跟整個宇宙一樣巨大。
金茲堡有革命性的發現:你可以把同樣的相對論方程式上下顛倒。
一切都還是會成立,你不會違反任何物理法則,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是,當你接近光速時,你會失去質量,而非得到質量。
這表示一旦你到達光速,你就沒有任何質量,至少在時空裡沒有。
將愛因斯坦的方程式做出這樣簡單的改變,對於人類文明有絕對震撼的影響。
一旦你準備好拋棄存在了一個世紀的相對論方程式,就會發現很多驚人的事:只有粒子靜止時,才能視之為純粹的物質。
只要粒子開始移動,它的重力質量和電荷就會開始減少。
所以,物質的一部分就會轉換成一個場。
當粒子的速度 V 等於最後的螺旋場速度 C (光速),它的重力質量和電荷就會等於零。
在此時,物質就會完全轉換成純粹的場。
現在我們懂了。
如果我們能推動原子內的旋轉運動超過光速,那麼這個原子就會跳進了時空中。
有人會問:光速?原子內的旋轉運動超過光速?這不可能吧?
其實,這很容易就能夠辦到,因為原子內的運動其實是以光速或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在運動,所以不需要費很大勁就能做到這一點。
實體物質一直都處於這兩個世界間的邊緣,我們只要稍微推一下,就能讓它穿過界線去到另一邊,這也是巴克球只要撞擊牆壁就能變成波的原因。
在量子領域中,光子、中子、電子和原子無時無刻不在翻轉跳動,你不一定能看到固體中的原子翻轉成波並消失,一旦我們明白了這種行為,便可以觀察到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現象。
科濟列夫就發現,物體只要撞擊到堅固的表面就會造成重量減少。
有一次他讓一顆球撞擊鉛板,並在撞擊前後都測量過球的重量。
有些原子只要受到撞擊就會跳進時空裡,而讓物體的重量減輕。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實驗顯示,重量減少的現象不會在撞擊後立刻消失,而是會繼續再減少,回復至原狀的鬆弛時間大約要 15-20 分鐘。
這表示一旦逸失的那些原子靜悄悄地回來時,消失的重量也會恢復,不會立刻回到光速或次光速,而是有 15-20 分鐘的延遲。
用暴力撞擊物體並不是必要的。
科濟列夫在另一個實驗裡發現,只要用手上下搖晃一個物體30次就足以讓它的重量減少。
最奇怪的是,消失的重量並非以平順的曲線速度回歸,而是每過一段時間,以量子化的小跳躍方式增加重量,而且每次增加的重量都會與總質量成比例。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當你丟擲一個重物後,它失去了 100 毫克的重量,那麼在回復至原狀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會回來 10 毫克的重量。然後什麼事也沒發生,但突然之間,又增加了 10 毫克。
這個過程會在撞擊後的 15-20 分鐘內反復發生。
這也證明了物質原子的基本特質,當原子從時空跳回來時,並非是以和諧、平順的方式回來的,而是好像每個原子裡面都有好幾層,每層原子只有在減速到足以跨過光速的界限時才能回來。
所以,不管是撞擊、丟擲或搖晃一個物體,物體內的一些原子就會跳進時空裡,重量也因而減輕了。
到此,我們結合拉森理論很容易明白,重力 (≒能量場) 是無所不在的,而原子和分子不過就是能量場裡的小漩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