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可以不必拆線嗎?--肉線、美容針、美容膠
2011/02/24 08:08
瀏覽25,22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不是可以不必拆線嗎?--肉線、美容針、美容膠
作者: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劉致和
「醫師,你把傷口洗這麼乾淨了,不是有種美容膠可以黏住傷口,不必縫嗎!」
「這個傷口在嘴角,講話時會被肌肉拉扯,黏膠黏不住。」
「那你一定要用美容針縫喔。」
「請放心,我會盡量好好縫。」
「咦,不是有肉線嗎?為什麼表皮還用這種黑線縫呢?」
「。。。。。」
.
「○○○、免開刀」跟「免拆線、不留疤」是坊間報刊廣告處處可見的宣傳標語。整形美容手術對一般民眾而言,顯得有些神秘,常跟「肉線」、「美容針」、「美容膠」等等先入為主印象聯想在一起。所以當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完成手術後,病人常驚訝皮膚上還是有一道縫合的小鐵軌,接著就跟醫師爭辯拆線的問題。
.
大家無可厚非地把「蜈蚣印」或「鐵軌印」跟「粗針、要拆線」聯想在一起,主要因為兩個現象。幾十年前縫線材料較原始,麻醉的時間限制下又要趕快縫合,所以長輩們開刀幾乎都留下寬大的疤痕。另外為了腹部及四肢關節需要足夠強度,加上預防感染的考量,一般外科及骨科必須用較粗大的縫線,及較寬的距離縫合傷口。但是在縫線材料、麻醉安全大幅進步的今天,無論用不用肉線,即使是後者必須用大針縫合的情況,傷口已經比從前美觀很多。
.
所謂「肉線」,指的是可以被身體吸收的線材,所以不用拆線。比較清潔、而且受到張力影響不大的傷口,例如婦產科的下腹刀口,和心臟、胸腔外科手術刀口,習慣上就是在皮下層用肉線縫,然後皮膚表面只用消毒的膠布貼著,保持乾燥一至兩星期,傷口便癒合。
那麼整形外科為什麼不用這樣不拆線的縫合方法呢?主要由於整形外科希望更精確的縫合,覺得光講究皮下的肉線不夠,還要把表皮層對好。肉線既然會被身體吸收,吸收過程免不了會招來白血球等發炎細胞紅腫的反應,影響以後的疤痕結果。所以在皮上免不了需要使用少反應、但也不可吸收的線材。
不過請放心,這些表皮縫線比頭髮還細,以小間距縫合,適當地早早拆線,絕不會留下旁邊延伸出去的「蜈蚣印」痕跡。「美容針」指的是這種精細縫合的技術,其實並沒有特殊針線材料。
.
至於「美容膠」是更模糊的觀念。大部分人指的是「美容膠布」,有些人則跟最近上媒體熱炒的「受傷免開刀,用黏的」的「組織黏膠」混淆在一起。
「美容膠布」,就是前面提到婦科或胸腔手術在表皮貼的無菌膠布,上面有一些縱紋,增加強度,另外黏性也較黏。有人因為開刀時用這種膠布,術後預防疤痕的壓力貼布也指定用「美容膠布」。其實除了黏得緊,這種膠布並沒有特別附加的藥物。反而因為不透氣,不能碰水,常流汗的人容易產生溼疹。所以大部分整形外科醫師建議病人術後用的是「透氣膠布」,可以碰水,可以兩三天更換一次,不致經常刺激傷口,也便宜得多。
.
「組織黏膠」在前回已經提過。其實只要能保持「一級癒合」的條件,用黏的或用縫的結果相同。不過再次強調黏膠僅適用於傷口淺、無張力的傷口。而且選擇不縫合、沒打麻藥的情況,要特別注意傷口消毒及止血是否完全,否則如果感染或血腫淤積,癒合將延遲很多。沒有縫合時靠縫針技巧適時調整傷口張力分布的機會,更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好好把傷口對整齊,外部加一層膠布保護,不是光塗塗黏黏就可以。
.
東方人與西方人體質不同,產生疤痕的機會較多。電影裡常見到歐美人士滿臉傷痕,貼幾條膠布,幾天後癒合無痕。如果東方人一樣不縫,同樣隨便應付,恐怕會激起疤痕反應。
「組織黏膠」引進,在此間整形外科圈裡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迴響,原因便在於我們由於體質差異而來的臨床經驗,對疤痕遠比西方人戒慎恐懼得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