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紹 | ||||||||||||||||||||||||||
********************************************************************** 平胃散首見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朮、厚樸、陳皮、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以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證。方後並注曰:「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可見《局方》創平胃散,不但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之證,也作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藥。因此,後世醫家對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經成為治療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來。 劉渡舟教授治療胃病喜用此方,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於濕、食二證。 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噯氣呃逆、胃脘脹痛、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 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臨床用於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 劉老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並經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 如胃為濕傷,郁而化熱,心下痞滿,口舌生瘡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心下痞滿而兼見口苦舌紅,脅脹脈弦者,則接軌小柴胡湯疏利肝膽氣機。它如肝病、腎病以及各種內傷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狀而因於濕邪、食滯為患者,均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用本方,濕祛胃開,飲食得進,則病體易於恢復。現將劉渡舟教授臨床應用平胃散的經驗簡介如下。 1 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方:大黃、黃連。(一方有黃芩)治療「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之熱痞證。具有瀉熱消痞的作用。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朮、厚樸、陳皮、甘草。功能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治療濕滯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而厚等證。 劉渡舟教授用兩方接軌,治療食滯傷胃,中焦濕濁不化,濕郁化熱,食後胃脹痞滿,嘈雜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者,效果明顯。 劉老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醫宗金鑒》歌曰:「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粘滯小便赤,飲食愛冷口舌瘡。」其方實為平胃散與瀉心湯接軌而成。 病案舉例:陳某,男,38歲。反覆性口腔潰瘍,瘡面紅而疼痛,西醫給予消炎藥物和補充維生素B2治療多日無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質紅而苔白膩,脈濡數。 此乃濕熱為患,但清熱則濕不去,但祛濕則熱愈熾,且有苦寒傷脾敗胃,濕濁內生之虞。劉老思忖片刻,乃處以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之法,化濕瀉熱同施,以觀其效。處方:蒼朮10g,厚樸16g,陳皮10g,炙甘草10g,大黃6g,黃連6g。服藥7劑,口瘡痊癒,胃開能食,大便正常。該患者後來又因飲食厚味,多次復發,皆用此方,每服輒愈。 此方也常用於治療面生痤瘡,療效也佳,其機理與應用指征與口舌生瘡基本相同。 又如某西醫大夫患胃病,脘中痞悶,泛酸湧苦,胃中嘈雜,燒心作痛,舌紅而苔白膩,脈濡數,多方治療不愈,特邀劉渡舟教授會診,切脈視舌,辨為濕濁生熱之證。乃用平胃散加黃連10g,大黃2g,服至7劑則酸水不泛,嘈雜與燒心皆愈。 2 平胃散與小柴胡湯接軌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方:柴胡、黃芩、半夏、生薑、人參、炙甘草、大棗。功能和解少陽,治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熱入血室,及瘧疾等。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朮、厚樸、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此方功能燥濕運脾,行氣導滯,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脹滿,對嘈雜反酸,噁心嘔吐,心下痞滿,凡舌苔白厚膩者,其療效如神。 小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湯」。 小柴胡湯善治肝膽氣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氣消滿,苦溫燥濕為長,兩方接軌,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 病案舉例:劉某,女,28歲。正值經行之時,因家庭瑣事而與丈大爭吵,遂胸脅滿悶,時欲太息,不顧行經而賭氣下水勞動,以致發生每次行經之時,先寒後熱,寒多熱少,有如瘧狀。兼見脘腹脹滿,倦怠乏力,不欲飲食,強食則噯腐吞酸,經色赤黑而暗。舌苔厚膩,六脈濡滑。劉老根據脈滑與舌苔厚膩,辨為肝氣鬱結挾有飲食停滯之證。投與柴平煎加減以疏肝平胃,消食導滯為法。柴胡16g,黃芩8g,半夏14g,黨參10g,蒼朮12g,厚樸10g,陳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薑10g,大棗5枚。水煎服。於每月行經之時服3劑,2個月而瘥。 按語:劉渡舟教授為我國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醫6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為人寬厚,傳授弟子無隱無晦,凡從其學者,皆能得其真傳,每遇劉老應診之時,不但患者熙熙攘攘,學習者也是座無虛席,隨師應診者常常達到5人-6人之多。 劉渡舟教授臨證喜用經方,擅用經方,每以經方起沉疴、愈廢疾,其用方簡練,令人稱奇。然劉老並不排斥時方,認為應當提倡用時方補充經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軌」之法,倡導經方與時方有機結合應和,以應對現今複雜的臨床病情。 平胃散是時方中的名方,臨床極為常用,用之得當,療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與濕、食有關。《醫宗金鑒》曰:「一切傷食脾胃病,痞脹嘔噦不能食,吞酸噁心並嚏氣,平胃蒼樸草陳皮。」充分說明了該方的作用。 平胃散具有燥濕健脾、消脹寬胸、理氣化痰、調和脾胃的作用,臨證之時,凡與濕食有關的疾病,均可加減或合方用之。 劉老對平胃散情有獨鍾,臨證合方治療多種疾病,從以上與小柴胡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中,可以看出劉渡舟教授應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體會劉老臨床用經方與時方合用的方法,體現了劉老「古今接軌論」的臨床意義。 余在臨床治療脾胃疾病時,也常師劉老之法應用平胃散,並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枳殼、桔梗調理脾胃的氣機升降,桔梗助脾臟之升;枳殼助胃氣之降,脾胃氣機升降正常,則胃病易愈。臨床體會,加入二藥,其效更捷。 ************************************************************************ 《平胃散》 【組成】 厚朴、陳皮、甘草、蒼朮、 生薑、大棗 【功能】 燥濕健脾,行氣和胃。 【主治】 治溼滯脾胃,不能運化,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噯氣吞酸,大便溏泄。 【臨床應用】 適用慢性胃炎、胃下垂、胃酸症、脾胃積弱、嘔吐嗯心、食傷、消化不良。 本方辛香苦溫,能燥溼健脾消滿,用治中濕不運、胃逆不食、胃擴張下垂、消化不良等均宜。 ************************************************************************** 2001.11.22 中國時報 ◎劉信宏 今年初在美國發表的一篇醫學報導指出,平胃散近年來在美國地區以其獨特的方式打入西方主流醫學為主的藥品市場,甚至取代一些常用胃腸藥(如CISAPRIDE)的市場趨勢。一般美國民眾會購買平胃散用來治療腸胃疾病,包括了胃炎、胃食道逆流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與慢性腸炎,而美國是一個徹底醫藥分業的國家,藥師因此面臨了必須要提供一般民眾諮詢有關於中藥用藥的問題。 該發表文章進一步指出,在未來的美國,藥師將面臨如平胃散一般的中藥認識、使用、副作用、劑量、英文的中藥文獻資料查詢、專業訓練等等問題。 依原來平胃散的文獻,蒼朮辛烈燥濕而強脾,厚朴苦溫除濕而散滿,陳橘皮辛溫利氣而行痰,甘草為中州主藥,能補能和,蜜炙為使,瀉中有補,務令濕土底於和平也。上述原意,可能需一些中醫底子才能讀懂,不知美國的藥師如何理解,真是難為了他們。 老外吃平胃散有其療效,可能與生活環境中冬天較溼且冰冷,或夏天喜食冰冷飲食導致脾氣虛、濕滯有關。目前在一般西醫對於傳統脾虛、濕等關係仍然模糊,有別於中醫的辨證觀點,也許這是平胃散在美國能迅速抬頭的真正原因。 平胃散為一種古老的中醫驗方,緣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組成以蒼朮、厚朴、陳橘皮、甘草等主藥,再加上薑、大棗煎煮服用,為傳統中華地區民間廣泛流傳使用的腸胃用藥之一,一般使用於中醫辨證上有脾虛夾濕的腸胃患者。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醫談的脾是具有掌管人體津液運化的功能,若脾的正常功能受傷,則有相對的疾病產生。濕邪為中醫特有的觀念,外濕常見於長期陰雨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或居住處所潮濕,或出汗後濕衣未及時更大或長時水中工作;內濕指飲酒嗜茶成癖,或過食生冷厚味,日久中陽不振,水濕不運所致。 一般濕邪致病過程常較緩,所以往往不自覺感受濕邪而逐漸發病;濕邪有黏膩、留滯的特性,較不易去除,所以病程相對較長;濕邪侵犯的範圍可遍及全身,依不同的部位而有同的表現: 若濕邪蒙上焦,則眼屎多、面垢、頭重、頭漲如裹一塊布; 若濕阻中焦,則止腹滿悶胃口差; 若濕邪注下焦,則桌部腫漲小便混濁、大便黏膩等。 大陸曾將平胃散與不同西藥在腸胃疾病方面做臨床研究,發現合併平胃散與西藥使用比單獨使用西藥的治療效果更好。平胃散於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促進胃腸的排空,一般約3至7天的療程即有不錯的效果 。另依各人病情的需要,平胃散配伍茯苓、白芍、木香、枳殼、砂仁、乾薑等藥,可以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舒肝解鬱等效果。 胃腸疾病有很多種情形,不論使用中藥或西藥,治療上仍應經由醫師仔細分辨,再開出適當處方才是病人之福! (作者劉信宏為秀傳醫院中西整合醫學科醫師) ************************************************************************* 平胃散為燥濕運脾之常用方,張景岳云:“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為胃強邪實者設,故其性味從辛從燥從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 因此,平胃散的運用指征, 應以“有濕、有滯、有積”為依據, 尤當以濕重為前提。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