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發炎要吃消炎藥嗎?
一般人在喉嚨痛、乾癢時,會吃點消炎藥。有的人還喜歡去「洗一洗」,但這些似乎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大多是錯的。
喉嚨發炎主要是指咽部發炎。張嘴可見的部份叫咽,再深一點看不見的才叫喉(脖子前面喉結區域)。喉炎的特徵是聲音沙啞、常是其他疾病(如感冒)的一部份,喉嚨乾痛常常是氣管來的刺激。病毒性氣管或支氣管炎是造成很多人會咳嗽的主因.此時咽部咳嗽反應器受了刺激,咳嗽動作也使喉嚨一直用力,而形成痛癢感,但發炎的地方並不是在喉嚨,「喉嚨發炎所以引起咳嗽」,是一項誤解。
單純的喉嚨發炎,是不會造成咳嗽的。
俗稱的消炎藥,醫學上正確名稱叫抗生素,其作用是消滅細菌,對於病毒並無作用,或者我們叫它殺菌藥較為適當。
對於病毒感染,目前除了極少數如水痘、皰疹、流行性感冒以外,並無有效藥物可以消滅感染人體的病毒。
主要是靠人體免疫系統,在一定病程後,將其消滅,並產生抗體足以預防再次感染。
醫學上消炎藥另有所指,是指用來解熱、鎮痛、消炎、消腫的阿斯比靈(aspirin百服寧)、服他寧(voltaren,常見之肛門塞劑)、Ibuprofen/Purfen等,其家族繁雜,共有數百種以上,統稱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
普拿疼(acetaminophen、tynenol、安佳 熱)不屬於NSAID,只能解熱、鎮痛,不能消炎消腫)
一般的喉嚨、扁桃腺發炎(也就是感冒,醫學上叫「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等,絕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用抗生素並無效果,反而會導致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這時的治療主要為症狀療法(支持療法),所以會給予解熱、鎮痛的普拿疼或NSAID。
抗生素用於細菌感染(主要表現為化膿),如感冒後常併發的中耳炎、鼻竇炎以及部分肺炎,另外如傷口感染、尿路感染亦是,這時都有一定療程,不可隨意停藥。
NSAID藥物作用:
ibuprofen 消炎作用為「阿斯匹靈」的16~32倍強,鎮痛作用也為「阿斯匹靈」的30倍強,解熱作用為「阿斯匹靈」的20倍。24小時內會由尿中完全排出,毒性少、無類固醇劑等副作用。
治療項目:
舒緩輕微及中度疼痛、經痛、發燒;治療類風濕性疾病(rheumatoid disorders)如骨關節炎、關節炎關節痛、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炎、神經痛、背腰痛及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inflammatory diseases)、手術及外傷後之消炎。
劑量:
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
口服每天三至四次,每次400毫克 - 800毫克;每天最高劑量為3200毫克。
舒緩疼痛、經痛、發燒:
口服每四至六小時一次,每次200毫克 - 400毫克;每天最高劑量為1200毫克,或按醫生指示服用
不過美國醫學院曾作過一項研究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婦女因癌症或心臟病死亡的危險則較低。
至於使用ibuprofen的婦女,因癌症或心臟病死亡的機會,就與沒有服用任何消炎、止痛藥的婦女沒有差別。
甚至也有醫學研究顯示常有 ibuprofen的婦女患乳癌的機率較高。
同時間服用預防血栓之aspirin及緩解疼痛的ibuprofen時,ibuprofen可能影響低劑量aspirin(81毫克/天)抗血小板效果,減弱aspirin保護心臟及預防中風的作用。
病患如服用aspirin速效錠而非腸衣劑型,建議在服用aspirin前8小時或後30分鐘服用buprofen;但無aspirin腸衣劑型併用ibuprofen資料可提供參考。
現在心臟科醫生都會開低劑量aspirin給血壓高、血脂高的病人,預防他們的血管栓塞,因為這些人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像aspirin這個老藥,當它低劑量時,可以預防中風,甚至防癌。但高劑量時,它是用來治療各種發炎及止痛退燒,卻沒有預防中風的作用。
Leave a
文章來源:
延伸閱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雲水人間2009/10/14 13:40
有些人一感冒,就要求醫生打一針以便快快藥到病除,
其實打針或吃藥對感冒的效用大抵是退燒止痛、鎮咳去痰,
哪能夠殺死感冒病毒而縮短病程呢?
真正能殺死感冒病毒是人體內與生俱來的抵抗力,
醫師所給的藥物只不過是輔助物,
其目的就是在病人以自身的抵抗力殺死病毒前,
改善各種令人不適的症狀。
有些病毒會突破重圍去感染破壞人體呼吸道的細胞,造成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但一般說來「免疫力」 約需一週的時間才能將病毒掃除殆盡收拾江山。
因此有些免疫力較差的如小孩子,老人、糖尿病、尿毒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器官遺植、服用免疫抑制劑等者,
其 感冒過程會比較長,有極少數的人甚至於會併發重症而死亡。
雲水人間 - 1樓.2009/06/15 23:18阿斯匹靈無助於心臟病
愛吃藥的人看看,沒事還是別吃藥吧!
以下文章轉自:鄭醫師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
阿司匹靈對於內科醫師及心臟科醫師而言,真的是再也熟悉不過的老藥,許多文獻建議,曾有中風病史及心臟病史的患者,可以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靈來幫助預防相關疾病的再發(干擾凝血功能,減少血管堵塞的危險性),然而,這些作法,目前已被部分醫師擴大解釋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仍建議服用。最近的研究發現:阿司匹靈的預防性投藥,不僅無法降低心臟病的罹患機率,還會增加33%內出血的可能性。之前我仍在花蓮執業的時候,曾照顧過一位患者,他年輕時曾當過藥房老闆,對阿司匹靈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說法深信不疑,故他有長期補充低劑量阿司匹靈的習慣,然而,在一次住院時,發生胃出血狀況,經腸胃科會診,卻定為長期補充阿司匹靈導致的內出血。故提醒大家,阿司匹靈最好不要拿來當作預防用藥,以減少內出血的機率。
此外,最近新流感讓不少民眾變得草木皆兵,甚至有人還積極去購買克流感來做預防性的投藥,更令我驚訝的是,也有專業醫師這樣做,這完全違反感染科專科醫師的專業建議,因為此舉,更容易造成病毒的抗藥性及重組,屆時只會助長更難纏的病毒出現,讓大家陷入更危險的狀況。
說到預防性用藥,不禁讓我想起之前還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台大的精神科教授,甚至覺得為了要預防精神分裂的發病,除了鼓勵這些帶有精神分裂症高危險性基因的人,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外,還可以先投予低劑量的抗精神藥物,預防發病,減少社會成本的支出。
我不知大家看了這樣的說法,觀感如何?不過現在的研究發現有些氨基酸或相關營養品可以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與其以副作用大的藥物來做預防性投藥,我認為不如考慮這些自然的營養品來補充,不管在接受度及副作用的避免上,對當事人而言,接受度會提高很多。
現在除了有些人必須前往疫區工作(例如瘧疾、霍亂等等)之外,我建議在預防疾病的投藥上,還是越保守越好。因為身體原本就有其免疫機制,我們的重心應放於維護每個人生來具有自癒力,而非拚命找藥來預防。如果真要作的話,儘量以適當的生活形態、飲食習慣及天然的食物或者營養品來做預防,對藥物引發的身體的負擔、副作用及相關危險性,應該能降至最低。
(作者鄭醫師為光能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