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本性(如來藏)、識性 、法身、修行 介紹
2017/04/20 09:13
瀏覽4,19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自性、本性(如來藏)、識性 介紹
1.自性
自性者,妙明萬德之靈能也,又稱之為[本體]。
自性能大能小,「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在六道中輪迴的是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是祂,做菩薩、成佛的也是祂。
輪迴,是自性在輪迴;
解脫,是自性解脫;
成佛,是自性成佛。
2.自性迷與自性覺
自性有迷與覺這兩種狀態。
《六祖壇經》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2.1自性覺
自性覺,這是自性的本原狀態,稱為[本性]。
本性是佛,故名[佛性];
本性是自性的本原狀態,故名本來面目,亦簡稱[本來];
本性是如常不變,是本性無差別,是指心的本性清淨說,故亦名[真如]。
本性(佛性)亦名[如來藏]。
佛性和如來藏、真如、本來都是本性之異名
為了論述的方便,將自性的迷悟兩種狀態分別立名,
但實際只是一物,就像人沉醉時與清醒時言行大異,但畢竟還是一人。
所以在經論中,常常不加區分地使用自性、佛性、本性、真心、真如,等等。
2.2自性迷
自性迷,就是自性妄認五蘊身心為自己,於是逐境造業,輪轉生死。
這種從無始以來,生心緣境所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狀態,稱為[識性],
如來藏被無始虛偽惡習所熏,故可名為[識藏],
這是說:如來藏(本性)迷,轉為識藏(識性),而有了八識:
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八個識,又名[神識]。
對眾生而言,身體是自性(神識)的軀殼、住宅。
以一個週期的生命來說,開始於自性(神識)入胎,結束自性(神識)離體。
識性(識藏)按照有無染污,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1.自性
自性者,妙明萬德之靈能也,又稱之為[本體]。
自性能大能小,「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在六道中輪迴的是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是祂,做菩薩、成佛的也是祂。
輪迴,是自性在輪迴;
解脫,是自性解脫;
成佛,是自性成佛。
2.自性迷與自性覺
自性有迷與覺這兩種狀態。
《六祖壇經》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2.1自性覺
自性覺,這是自性的本原狀態,稱為[本性]。
本性是佛,故名[佛性];
本性是自性的本原狀態,故名本來面目,亦簡稱[本來];
本性是如常不變,是本性無差別,是指心的本性清淨說,故亦名[真如]。
本性(佛性)亦名[如來藏]。
佛性和如來藏、真如、本來都是本性之異名
為了論述的方便,將自性的迷悟兩種狀態分別立名,
但實際只是一物,就像人沉醉時與清醒時言行大異,但畢竟還是一人。
所以在經論中,常常不加區分地使用自性、佛性、本性、真心、真如,等等。
2.2自性迷
自性迷,就是自性妄認五蘊身心為自己,於是逐境造業,輪轉生死。
這種從無始以來,生心緣境所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狀態,稱為[識性],
如來藏被無始虛偽惡習所熏,故可名為[識藏],
這是說:如來藏(本性)迷,轉為識藏(識性),而有了八識:
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八個識,又名[神識]。
對眾生而言,身體是自性(神識)的軀殼、住宅。
以一個週期的生命來說,開始於自性(神識)入胎,結束自性(神識)離體。
識性(識藏)按照有無染污,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沒有染污的清淨識和染污識。
在十法界中,佛的識性是清淨識,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時,雖然也有念頭,有八個識在共同運作,但這是沒有染污的;其餘九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識性是染污識。
3.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自性處於覺的狀態時是如來藏,處於迷的狀態時是阿賴耶識。
故云:「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是一體二態,
如果以水與冰比喻:H2O以水的形態出現是如來藏;H2O以冰的形態出現是阿賴耶識。
全部是水的狀態喻指如來藏;全部是冰或者冰水皆有的狀態喻指阿賴耶識。
冰愈少,阿賴耶識之覺的程度愈高。
又譬如一塊黃金,可以作成瓶,可以作成盤,也可以作戒指...。
4.修行
雖然自性有迷跟悟兩種狀態,但實際上還是只是一物,
就像人沉醉時與清醒時,雖然言行大異,但畢竟還是同一人。
以在三界六道來說,五蘊身心如同是一輛智能汽車,而自性本體是坐在裡面的車主。
死了,是這輛汽車壞了;投生,是自性本體坐進另一輛新車。
而最大的麻煩在於,自性在昏迷狀態中,
還妄自以為五蘊假合的身心就是自己——這叫我執,
從而造業受報,生生世世輪迴。
六道輪迴是自性在輪迴,成佛是自性成佛。
我們修行,是要自性去除我執,由迷(識性狀態)(識藏),還原成覺(本性狀態)(如來藏),不再有生老病死,而出離輪迴;進一步去除法執,由眾生而圓證佛果。
5.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的意思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佛性、如來藏、真如)。
「見性成佛」的意思是:見自本性,然後,依性起修,圓成佛道。
(「見性成佛」,並不是說見性就成佛。)
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說: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然後依性起修,圓成佛道。
6.法身
法身者,佛之真身也,湛然清淨,周遍法界。
如若已出無明殼之本性,名法身;
至於尚在無明殼中之本性,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
以果樹做比喻:果實比喻為如來藏,成為大樹王比喻為法身。
在十法界中,佛的識性是清淨識,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時,雖然也有念頭,有八個識在共同運作,但這是沒有染污的;其餘九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識性是染污識。
3.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自性處於覺的狀態時是如來藏,處於迷的狀態時是阿賴耶識。
故云:「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是一體二態,
如果以水與冰比喻:H2O以水的形態出現是如來藏;H2O以冰的形態出現是阿賴耶識。
全部是水的狀態喻指如來藏;全部是冰或者冰水皆有的狀態喻指阿賴耶識。
冰愈少,阿賴耶識之覺的程度愈高。
又譬如一塊黃金,可以作成瓶,可以作成盤,也可以作戒指...。
4.修行
雖然自性有迷跟悟兩種狀態,但實際上還是只是一物,
就像人沉醉時與清醒時,雖然言行大異,但畢竟還是同一人。
以在三界六道來說,五蘊身心如同是一輛智能汽車,而自性本體是坐在裡面的車主。
死了,是這輛汽車壞了;投生,是自性本體坐進另一輛新車。
而最大的麻煩在於,自性在昏迷狀態中,
還妄自以為五蘊假合的身心就是自己——這叫我執,
從而造業受報,生生世世輪迴。
六道輪迴是自性在輪迴,成佛是自性成佛。
我們修行,是要自性去除我執,由迷(識性狀態)(識藏),還原成覺(本性狀態)(如來藏),不再有生老病死,而出離輪迴;進一步去除法執,由眾生而圓證佛果。
5.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的意思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佛性、如來藏、真如)。
「見性成佛」的意思是:見自本性,然後,依性起修,圓成佛道。
(「見性成佛」,並不是說見性就成佛。)
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說: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然後依性起修,圓成佛道。
6.法身
法身者,佛之真身也,湛然清淨,周遍法界。
如若已出無明殼之本性,名法身;
至於尚在無明殼中之本性,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
以果樹做比喻:果實比喻為如來藏,成為大樹王比喻為法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