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心與色界心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讀書心得 (一)
綱要
(1) 阿毗達摩論藏是佛教心理學
(2) 五蘊之色、心、與心所
(3) 三界的 89或 120心
(4) 欲界因果─欲界心與其果報心
(5) 色界因果─色界心與其果報心
(1) 阿毗達摩論藏是佛教心理學
本文為研讀《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 的摘要與心得分享;菩提比丘原英譯本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2] 包含了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vgaha)的巴利原文、英譯及助讀說明。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國家裡,《阿毗達摩概要》是修學《阿毗達摩論》之主要入門書。《阿毗達摩概要》有九章。它以列舉心、心所、色與涅槃 (consciousness, mental factors, matter, and Nibbana) 四種究竟法為始。首六章涵蓋了對這四種究竟法的詳細解釋。第七章是「類別之概要」,以種種方式把相關的究竟法分門別類。第八章是「緣之概要」,分析諸名法(心法)與色法之間互相牽連的關係,最後一章是「業處之概要」,它詳細解釋《清淨道論》裡的一切業處,也簡要地述及修習止觀兩種禪法的進展層次。
第一章是「心之概要」,詮釋與分別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種心。這一章先依三界分析諸心,然後再依品德的素質作第二層的分析。我讀完第一章有兩個心得,覺得與行者日常用功的心理狀態有關,在此提出分享:
(A) 關於欲界心生起的因果與學習正見、持戒的關係,和 (B) 認識色界五禪心以幫助禪修時如何有效的對治欲界五蓋。
(2) 五蘊之色、心、與心所
在經教裡,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為五種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於《阿毗達摩》論教,諸究竟法則歸納為四種類別。
有為法 | 心法─識 (89 或 120種) |
心所法─受、想、行 (52種) | |
色法─色 (28種) | |
無為法 | 涅槃 |
首三種──心、心所與色──包含了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經教裡的五蘊相等於這三種究竟法。識蘊(vibbana)在此列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於代表基於其相應心所而得以分門別類的諸「識」。在論教方面,五蘊的中間三蘊(受、想、行)則被列入心所(cetasika)之內;心所與識同生(俱生),執行種種不同的作用。在《阿毗達摩論》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當中:受蘊與想蘊各是一種心所;行蘊(sankharakkhandha)則再分為五十種心所。而色蘊則當然是相等於《阿毗達摩論》裡的二十八「色」。
除了這三種有為究竟法之外,還有第四種究竟法,屬於無為的究竟法(不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不包括在五蘊之內的究竟法即是涅槃(Nibbana):脫離諸有為法之苦,而達至最終解脫之法。
(3) 三界的八十九或一百廿一心
第一章「心之概要」裡,心法有四種:一、欲界心;二、色界心;三、無色界心;四、出世間(三界)心。出世間心是証果解脫的過程與狀態,根據佛陀的教導,無色界心深度禪定並非解脫的必須,以大多數初學者而言,正見、持戒、止禪,觀禪的用功修行心理狀態應該主要是在欲界、與色界為主,所以本文以下以討論一、欲界心;二、色界心為主,以下是[1,2]第一章第三節八十九或一百廿一心「心法」的總表列 (89 = 54+15+12+8):
欲界心 (54) | 不善心 (12) | 貪根心 (8) |
瞋根心 (2) | ||
痴根心 (2) | ||
無因心 (18) | 不善果報 (7) | |
善果報 (8) | ||
無因唯作 (3) | ||
美心 (24) | 欲界善心 (8) | |
欲界果報心 (8) | ||
欲界唯作心 (8) | ||
色界心 (15) | 色界善心 (5) | |
色界果報心 (5) | ||
色界唯作心 (5) | ||
無色界心 (12) | 無色界善心 (4) | |
無色界果報心 (4) | ||
無色界唯作心 (4) | ||
出世間心 (8或40) | 道心 (4或20) | |
果心 (4或20) |
論中以四鑑別法
一、 相(lakkhana),
二、 作用(rasa,亦作味),任務(kicca)或成就(sampatti);
三、 現起(paccu-patthana),呈現(於禪修者的)體驗的方式;
四、 近因(padatthana)
以描述「心」為
一、 特相─「識知」目標(vijanana)。
二、 作用─作為諸心所的前導者(pubbangama),因為它領導心所。
三、 現起─禪修者的體驗裡為一相續不斷的過程(sandhana)。
四、 近因─名色(namarupa,精神與物質),因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受、想、思等)與色法地單獨生起。
參考資料
[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中譯者:尋法比丘 Bhikkhu Dhammagavesaka
[2]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Bodhi
- 4樓. ABHIDHAMMA2025/01/09 09:19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摩四念處和假佛教大乘第八識中陰身
https://pabba.pixnet.net/blog/post/358035528
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摩四念處和偽經大乘中陰身第八識阿賴耶識 - 3樓. ABHIDHAMMA2025/01/09 09:13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摩四念處和假佛教大乘第八識中陰身
https://pabba.pixnet.net/blog/post/356755540
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摩四念處和假佛教大乘第八識中陰身 - 2樓. Empty Traveler2007/04/13 03:07Pali v.s. English
謝謝建議:
我後來覺得 Pali Text 可能對研究者有幫助
但可能不是對禪修者很有幫助,所以我後來大都用英文翻譯以幫助了解
我貼了一篇"第二章摘要"在
http://tw.myblog.yahoo.com/mbs-newsletter/article?mid=128&prev=131&next=126
敬請指教
「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會漸漸消失。」 ─與神對話 - 1樓.2007/04/12 16:16一點小小的建議
emptytraveler 頌吉祥
很欣賞您的用心 將研讀阿毘達摩的筆記放到部落格
在此有一個小小的建議 以識蘊 心 行蘊 涅槃等字為例
因為巴利文有些特殊的字型 如果沒有轉字型 如經過 foreign1
在部落格上看到的就不是原來的字 請比對紙本就可以明白我所說的 如果能設法
處理這個技術問題 相信可以利益更多有心修習阿毘達摩的人
願您 諸事吉祥------歡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