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不單以一種濃縮的形式呈現電影內容,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標示著設計、印刷技術的改進,也可從中探索社會環境及審美觀的演變。
電影海報收藏熱起於六○年代的美國,近10年來,更成為許多收藏者的投資項目,價格迭創新高,如《大國民》的海報,在1965年僅值5美元,如今3000美元。在美國才發行幾年的《穿越的河流》電影海報,每張售價已超過1萬美元。《珍珠港》上映時,海報在美國大街小巷張貼,甚至引發全國性的偷海報現象,拍賣網站價錢哄抬至250美元。
電影海報也如骨董,年代愈久價值愈高,尤其經典影片的海報。早期海報是手工繪製,如《飄》、《第凡內早餐》等,更是價值不菲。三○年代好萊塢經典恐怖片《木乃伊》的海報,已知僅存兩幅,1997年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45.2萬美元的天價成交。如首版的《穿越的河流》海報現已開價達一萬多美元,而它發行時間才沒多少年。1999年,一張美國1942年拍攝的《北非諜影》海報也以7.8萬美元成交。至於卓別林的《城市之光》海報,價值已無法估量。
電影海報分為原版的、授權的,前者由電影發行公司,第一版海報印量少,採用雙面印透的印刷工兿,市場價格昂貴。再版海報發行量,視票房情況及市場推廣需要來定,印數較多,升值潛力小。由電影公司授權其他專業海報公司印刷發行的為授權版海報,發行量大,售價低,普通消費者都能接受。
網路發達有利於電影海報迷,不必跑遍世界只為一張心儀的海報。在「電影海報庫–imdb中文網」,共有三萬多張海報,年份從1991年到2006年,來自32國,比較少見的是:有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有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國家,有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及俄羅斯、愛爾蘭、比利時等國。
台灣的影迷比較容易忽略好萊塢以外的電影,其實這麼多元的現代世界,眼光真的應該放寬廣一點。譬如墨西哥國寶級導演Alejandro Gonz lez In rritu的《狗男女的愛》震撼影壇,稍後推出的作品《
另外,在較不為人注意的東歐,捷克的視覺藝術文化深厚,電影海報有相當的藝術性。1896年至1899年,布拉格只比巴黎稍晚就引進電影,海報來自法國或美國,1910年開設第一家電影院,開始由捷克人自己設計海報。
捷克海報設計者包括平面設計師、畫家、雕刻家、舞臺設計師和電影導演,第一張保存下來的捷克電影海報是約瑟夫‧韋尼希為電影《布拉格的田園詩》(1913至1918)所創作,韋尼希是舞臺設計師,也是捷克感性電影方面的專家。不論是本國片或外國片,設計者運用各種藝術風格,從廿世紀初的新派藝術,到後現代派藝術都有,至今仍有不少保存下來。2002年在澳門舉辦的「二十世紀捷克電影海報展」,令人對捷克刮目相看。
網路的發達更有利於經費不多的電影海報迷,原版海報的尺寸是99×
延伸閱讀:
電影海報庫 - imdb中文網:http://posters.imdb.cn/poster_page/24
Affiches de films:http://www.affichescinema.com/pagea.html
二十世紀捷克電影海報展:http://www.artmuseum.gov.mo/show.asp?prg_id=2004070901&langu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