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再看一眼俄羅斯海軍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艦. RUISSA Project 955..
2019/12/08 14:15
瀏覽773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俄羅斯海軍首艘Project 955北風之神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尤里.多魯基號(Yuriy Dolgorukiy K-535)

一艘在造船廠裡即將下水的Project 955。首批三艘Project 955都是利用蘇聯解體後停工的Project 971鯊魚級

(Akula class)核子攻擊潛艦的結構建成,例如艦首就直接使用鯊魚級。

尤里.多魯基號出港的畫面,後方是一艘颱風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象徵著俄羅斯水下戰略威懾的世代交替。

 

 

下水前夕的北風之神級二號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Aleksandr Nevskiy K-550)

浮航中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

 

(上與下二張)北風之神級三號艦Vladimir Monomakh(K-551)在2014年中旬海試的照片。

Vladimir Monomakh(K-551)的人員在帆罩頂的瞭望位置上。

一艘Project 955的上部,可以看到背部突出的彈道飛彈發射器艙蓋。

尤里.多魯基號的控制室。

(上與下二張)一艘Project 955下水之前的艦尾畫面,艦尾噴泵推進器被遮起來。

第一艘改良後的北風之神級Project 955A Knyaz Vladimir在2017年11月17日下水的照片。與上圖Project 955相較,

Project 955A 艦尾線型似乎比較粗短,水平舵兩側各增加一個垂直安定面,並可看到拖曳陣列聲納施放管;

而垂直舵也改成全動式,能在縮減整體翼面積的情況下維持相同的操控面積;此外,Project 955A 的噴泵推進器

長度似乎也比Project 955更寬更短。

(上與下)首艘Project 955A Knyaz Vladimir號下水前的的照片,側面可以看到條狀的被動陣列聲納(先前Project 955似乎沒有這樣

的裝備)。另外,該艦背部的上層結構與先前的Project 955明顯不同,更良好地與艦體外型融合,可降低水下阻力與流體噪音。

(上與下)首艘Project 955A Knyaz Vladimir號在2019年6月中旬試航的畫面。Project 955A上層建築的外型經過修改,

與艦體外型做了更好的融合。

Project 955A Knyaz Vladimir號的帆罩,外型與先前Project 955做了許多修改,前方增加一個彎角。

 

艦名北風之神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

(Borei class,Project 955)

承造國/承造廠俄羅斯/

Sevmashpredpriyatie(SY 402),Northern Mashinebuilding Enterprise

尺寸(m)

長170 寬13.5 吃水9

排水量(ton)

浮航14720

潛航24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ОК-650В核子反應器*1

GTZA OK-9蒸汽渦輪 *1/49000

單軸(噴射泵推進)

航速(節)

浮航約15

潛航約29

潛航深度(m)450
續航力(海里)無限制
乘員107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平面搜索雷達*1

Medvedica-M導航系統

Molniya-M通信系統

電子截收裝置

其餘不詳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Irtysh-Amfora-Borey艦艏主/被動聲納系統*1

其餘不詳

射控/作戰系統

MVU-132 Omnibus潛艦戰鬥管理系統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發射管*6(可發射RPK-/67反潛飛彈、VA-111 Schval水下火箭與SAET-60M/ Type 65-76/Type 65K。UGST魚雷,攜帶武器12件)

姊妹艦

Project 955:三艘

艦名舷號廠方編號安放龍骨下水時間服役時間
K-535 Yuriy DolgorukiyNo.2011996/11/22008/2/132013/1/10
K-550 Aleksandr NevskiyNo.2022004/3/192010/122013/12/23
K-551 Vladimir MonomakhNo.2032006/3/192012/12/302014/12/19

Project 955A:5+6艘

艦名舷號廠方編號安放龍骨下水時間服役時間
Knyaz Vladimir№.2042012/7/302017/11/17
Knyaz Oleg №.2052014/7/27  
Generalissimus Suvorov№.2062014/12/26
Imperator Aleksandr IIINo.2072015/12/18
Knyaz PozharskiyNo.2082016/12/23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在冷戰時代,蘇聯的核子彈道飛彈潛艦是東西陣營維持「核武恐怖平衡」的要角之一;當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海軍隨著經濟衰退而放棄許多前蘇聯遺留的彈道飛彈潛艦,而後續新艦的計畫也陷入停擺。雖然如此,西方國家的情報仍得知,俄羅斯勢將繼續推動「第四代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取代Project 667洋基(Yankee)的三角洲(Delta)系列彈道飛彈潛艦;而早期西方還推測,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俄羅斯可能會以性能優良的Project 971鯊魚級(Akula class)核能攻擊潛艦為基礎,衍生出新的彈道飛彈潛艦。依照日後的資料,蘇聯「第四代核子彈道飛彈潛艦」項目大概在1978年 就已經展開,一開始打算從三角洲系列彈道飛彈潛艦為基礎來發展,隨著 工作進行,設計變化越來越大。在1988年左右,「第四代核子彈道飛彈潛艦」準備進入建造階段,然而隨後蘇聯瓦解使得建造工作停頓。

在1996年10月16日,俄羅斯海軍艦隊司令Feliks Gromov上將宣布,新一代彈道飛彈潛艦的建造工作即將展開,此種新潛艦稱為Project 935北風之神級(Borei class) ,由俄羅斯位於聖彼得堡的紅寶石海事設計局(Rubin Marine Equipment Design Bureau)負責設計 ,首艦在1996年11月2日於北方造船集團(Northern Mashinebuilding Enterprise)的北德文斯克廠(Sevmashpredpriyatie,SY 402)安放龍骨,命名是尤里.多魯基號(Yuriy Dolgorukiy K-535),以紀念12世紀擁有莫斯科地區的尤里.多魯基大公。俄羅斯海軍宣稱新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將採用最尖端科技,性能與威力遠超過俄羅斯現役的潛艦。

首批三艘Project 955的艦體,都由1990年代初期在北德文斯克廠開工、隨後停工的Project-971M/U改良型鯊魚級(Akula-II)潛艦已完成的殼體(例如艦首)為基礎建造而成 ;依照俄羅斯方面的公報,這些既成的殼體主要用於Project 955的艦首與艦尾。其中,首艦尤里.多魯基號的艦體轉移自1992年8月18日開工的的K-337(Project-971U),二號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Aleksandr Nevskiy K-550)轉移自1993年8月31日開工的K-333(Project-971U),三號艦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Vladimir Monomakh)轉移自一艘1992年開工的Project 971M。因此,早年北風之神級是由鯊魚級基本設計發展而來的說法,或許有相當的道理。 六艘北風之神級中,據信三艘部署於北方艦隊與巴倫支海域,另外三艘部署在太平洋堪察加半島一帶。

演變:從Project 935到Project 955

依照最初的計畫,Project 935潛艦會搭配由馬克耶夫設計局(KB Makeev)主導開發的R-39UTH(北約代號SS-N-28)潛射彈道飛彈,採用固態燃料,是該設計局先前為颱風級(Typhoon class)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開發的R-39飛彈(北約代號SS-N-20)的改良型,首艦預定在2001年服役 ,每艘最初預定搭載20枚SS-N-28彈道飛彈。為了測試SS-N-28,俄羅斯海軍改裝第一艘颱風級彈道飛彈潛艦Dmitriy Donskoy號(TK-208)作為水下測試平台,改裝在1992年完成。然而,R-39UTH飛彈的研發工作遇到嚴重瓶頸,在1997至1998年在白海進行的三次試射全告失敗。為此,俄羅斯當局不得不尋找替代方案。

在1998年,俄羅斯另一家著名的彈道飛彈研製單位──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 (Moscow Institute of Thermal Technology)提出了替代方案,以該所當時正在開發、擁有極佳突防能力的RT-2UTTKh白楊-M(Topol-M)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27)為基礎,衍生出潛射彈道飛彈。俄羅斯當局隨即同意採用此一方案,並下令由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為主、馬克耶夫設計局為輔,進行相關研發測試工作,而此種新的潛射彈道飛彈被稱為R-30 (RSM-56)圓鎚(Bulava,3M30),北約代號SS-N-32(研發期間稱為SS-NX-32);不過直到2001年3月俄羅斯新任總統普汀上任,圓鎚飛彈項目才開始獲得足夠的經費 。用來對SS-NX-32進行水下測試的平台仍為Dmitriy Donskoy號,由於經費短缺,該艦直到2002年6月26日才在北德文斯克船廠完成相關改裝並重新下水,在2003年11月26日展開了為期六天的試航。為了配合新彈道飛彈的發射系統,Project 935的設計自然得配合修改,計畫名稱也改為Project 955,表定的首艦下水時間也延後到2005年,最約在2007至2010年服役(視預算情況與彈道飛彈的發展進度)。

由於國防經費短缺以及蘇聯解體對國防工業造成的重創,加上配套彈道飛彈的變更,尤里.多魯基號的建造進度大幅落後。有消息表示在1998年,該艦的建造進度僅有2至3%;在至2000年5月,俄羅斯方面宣稱該艦已經完成47%,然而實際上卻遠不及於此。在2003年,俄羅斯編列額外經費來加快尤里.多魯基號的建造進度;到該年7月,該艦建造進度據稱達到40%。在2003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表示在最好的情況下(包含財政、研發等考量),到了2010年,海軍將能獲得四艘新型核能潛艦,包含三艘Project 955型。到2000年6月,俄羅斯海軍帳面上還擁有約26艘彈道飛彈潛艦,包括6艘颱風級、7艘三角洲四級(Delta-IV class)、13艘三角洲三級(Delta -III  class),總共搭載420枚彈道飛彈與約2200枚左右的核子彈頭,不過並不是全部潛艦都處於可值勤狀態 (部分停役,部分在整修),而最新的一艘是在1990年蘇聯解體前服役的;以每艘潛艦30年的壽命計算,俄羅斯海軍顯然必需要在2000年代就有新艦加入,才能遞補屆齡除役的舊艦 。以俄羅斯逐漸衰弱的國力,彈道飛彈潛艦部隊的規模縮水勢在必行。

在2010年7月,尤里.多魯基號完成關於導航系統、水櫃控制系統等裝備的海上測試,並在2010年9月進入最後階段海試。原本尤里.多魯基號預定在2011年上半加入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服役,然而在2010年12月,該艦卻因為若干機械故障而返回Sevmash船塢進行為期約6個月的整修。在2011年6月7日,尤里.多魯基號才離開船塢重新進行海試,並在6月28日成功發射了一枚圓鎚彈道飛彈

北風之神

(上與下)建造中的尤里.多魯基號。

正在建造中的北風之神級二號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Aleksandr Nevskiy K-550)

在2004年3月19日,第二艘北風之神級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Aleksandr Nevskiy K-550)在北德文斯克廠安放龍骨,三號艦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Vladimir Monomakh)則在2006年3月19日於同個船廠安放龍骨。依照2005年年底的消息,北風之神級首艦可望在2006年服役,二號艦則在2007年服役,三號艦則在2010年交付;然而,這些時程顯然都過於樂觀,俄羅斯在2007年4月15日宣布首艦尤里.多魯基號完工,但直到2008年2月13日才真正下水,據稱其造價為230億盧布(約8.9億美元)。北風之神級的四號艦Svyatitel Nikolay原訂在2009年12月22日開工,不過根據2009年12月15日一位俄羅斯官方人員表示,第四艘北風之神級將延後動工,因為俄羅斯打算針對其設計進行變更與改進,而此種設計改良據說稱為Project 955U。

正在出港的尤里.多魯基號。

北風之神級艦體長度約170m,舷寬13.5m,潛航排水量估計為24000噸,採用雙殼結構、十字尾舵、艏上水平舵等構型,艦上編制107名官兵。艦體中段布置了彈艙,容納16枚圓鎚彈道飛彈 ,能在兩分鐘內將16枚彈道飛彈發射完畢;為了容納彈道飛彈,艦體背部彈艙開口處有一段突起的結構,但已經設計得比前蘇聯早期洋基級、三角洲級平整得多。北風之神級的推進系統推測包括一具ОК-650В核子反應器(核子燃料濃度約20~45%)與GTZA OK-9蒸汽渦輪,出力49000軸馬力,單軸推進,最高潛航速率約29節 ;艦上的電力由兩具蒸汽渦輪發電機(3200KW)與兩具500KW柴油發電機組供應。除了彈道飛彈之外,艦艏也配備六門533mm魚雷管作為自衛武裝。北風之神級是俄羅斯第一種採用噴泵推進器的潛艦,運轉的肅靜性與穩定性勝過傳統的螺旋槳;其實俄羅斯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實際在潛艦上測試過噴泵推進器,但由於蘇聯解體,使得俄羅斯海軍引進此種新設計的時間大幅延後。

北風之神級計畫的最大問題,就是圓鎚飛彈開發進度嚴重落後;這使得雖然首艦尤里.多魯基號在2008年10月24日就展開海上測試,並在2010年11月9日完成所有海上測試與相關裝備測試,但此時圓鎚飛彈根本還沒有完成測試。 即便圓鎚飛彈的測試工作在2011年內終於邁向坦途,但已經對尤里.多魯基號的測試進度造成影響,入列服役時間從2011年延至2012年底 ,然後延期到2013年;雖然尤里.多魯基號仍依照原計畫在2012年12月30日簽署移交文件並舉行交付典禮,但實質上並未交付 ,稍後該艦於2013年1月10日成軍,2014年初形成戰鬥能力。

圓鎚飛彈的測試過程

RSM-56圓錘飛彈的基本設計衍生自陸基的白楊-M型,彈體長度12.1m,推進器直徑2m,戰鬥部直徑2.1m,發射重量36.8噸,使用三級火箭推進,前2級為固態燃料,第三級 火箭則採用液態燃料,射程據信可達5040海里級(約9400km),採用慣性導航、天文導引修正,並咸信能透過俄羅斯GLONASS衛星定位系統進行修正;其戰鬥部最多可容納10枚配備150KT當量核彈頭並使用終端助推載具(Post Boost Vehicle,PBV)技術的獨立重返載具(Independent Reentry Vehicle),不過由於限武條約規定,服役初期 每一枚飛彈只配備六枚重返載具,而其餘空間則用來攜帶40枚誘餌。如同前述,圓鎚飛彈在經由改裝的Dmitriy Donskoy號上進行測試,在2004年9月23日首度進行海上試射;然而到2009年下旬,12次試射中僅取得5次完全成功與兩次部分成功,在2008至2009年更是慘遭連續三次失敗。

圓鎚飛彈開發測試不順的最關鍵原因,在於負責主導的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先前根本沒有開發潛射彈道飛彈的任何經驗;而以往為前蘇聯海軍開發了所有潛射彈道飛彈的馬克耶夫設計局,在圓鎚飛彈研製案卻被邊緣化;先前SS-N-28測試不順而被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殺來搶走生意,便有人猜測 這是因為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所長魯依.薩羅蒙諾夫(Yury Solomonov)與俄羅斯高層關係良好所致。由於缺乏開發潛射彈道飛彈的經驗,加上研發計畫過於躁進,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在開發初期大量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卻欠缺實體層面的必要開發與測試工作,尤其是省略了潛射彈道飛彈向來必經的陸地深水池模擬發射測試。與陸上彈道飛彈相較,潛射彈道飛彈 在升空前需要通過海水, 如何讓飛彈通過這兩種性質大不相同的介質,在出水時把飛彈姿態約束在控制系統能夠處理的範圍內,是一大技術難題;由於飛彈通過液體、氣體以及交界處的特性極其複雜,至今仍無法建立完全有效的數學理論與模擬數值,因此許多實體測試仍無法透過純粹的軟體計算模擬來取代。於是,圓鎚飛彈最初的四、五次陸上試射似乎都沒有大問題,然而開始海上測試之後,麻煩才一個接著一個出現。除了這個因素之外,蘇聯解體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帶來的巨大失血與研發斷層,也是圓鎚飛彈研發不順的重要原因。

在2009年,美國、俄羅斯商討新的核武裁減協議,以取代在1991年7月簽署、2009年12月失效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START I),而俄羅斯希望在這之前,圓鎚飛彈就能完成開發,以增加俄羅斯的談判籌碼;然而,這個期望破滅了,這使得俄羅斯當局終於在2009年7月將矛頭指向莫斯科熱力學研究所,指責研發團隊表現不力,魯依.薩羅蒙諾夫也被迫去職。在2010年4月8日,美俄簽署了新裁減戰略核子武器條約(New START)。在2010年,圓鎚飛彈的測試工作看到了希望,接連在10月7日與10月29日成功完成水下試射並命中模擬目標(都由Dmitriy Donskoy號執行);原本俄羅斯希望能在2010年12月能首度由北風之神級首艦尤里.多魯基號進行發射,不過考量到白海的惡劣海況,測試延後到2011年 中旬以後。依照俄羅斯軍備發展單位的高層在2010年10月底的說法,圓鎚飛彈還需要5到6次試射,證明性能趨於穩定之後,才能談裝備服役。

在2011年5月20日,俄羅斯Dmitriy Donskoy號潛艦成功在巴倫支海域水下射出一枚圓鎚彈道飛彈,並準確命中位於勘查加半島的目標區。在2011年6月初,尤里.多魯基號進行最後階段的海上測試, 並在6月28日成功於水下發射一枚圓鎚彈道飛彈;隨後在8月27日與10月28日,尤里.多魯基號 分別進行了圓鎚彈道飛彈 的水下試射,並獲得完全成功。 在2011年12月23日,尤里.多魯基號進行連續在水下發射兩枚圓鎚彈道飛彈的測試,再度圓滿達成。在2013年9月6日,北風之神級二號艦亞力山大.涅夫斯基號(Aleksandr Nevskiy K550)在白令海首度試射圓鎚彈道飛彈,飛彈正常升空點火,然而在發射 後第2分鐘故障,飛彈失去動力墜落;為此,俄羅斯海軍只好再度暫停兩艘北風之神級的測試工作,調查試射失敗原因,查明後再進行5次額外試射。 依照俄羅斯方面的初步推測,這次圓鎚飛彈試射失敗,原因可能是其向量推力發動機的推力變化系統發生故障 ;事後調查則顯示問題的確出在發動機的噴嘴,但這是由於零組件的質量問題,而不是基本的設計缺陷。因此,圓鎚彈道飛彈在2014年內要再進行五次試射。

原本俄羅斯寄望尤里.多魯基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能在2013年形成戰力,並恢復俄羅斯海軍的戰略核威懾巡航,然而圓鎚彈道飛彈在2013年9月再次試射失敗導致這個目標延後。此時俄羅斯海軍仍有12艘冷戰時代的三角洲四級(Delta-IV)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由於過於老舊,已經很少出海,更不用提執行戰略巡航。

在2016年6月,俄羅斯馬克耶夫設計局宣布,將開發替代圓鎚彈道飛彈的新型號,並已經得到俄羅斯國防部的撥款。在2016年9月27日,尤里.多魯基號在白海進行圓鎚彈道飛彈試射,首度連續發射兩枚,第一枚成功命中靶場的預定位置,但是第二枚在第一階段飛行途中就因故爆炸。至此,圓鎚彈道飛彈已經發射21次,其中8次失敗。

在2018年5月22日,尤里.多魯基號在北海成功連續發射四枚圓鎚彈道飛彈,四枚飛彈都成功落在庫拉靶場的預定位置。

在2019年10月29日晚間,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北風之神級彈道飛彈潛艦三號艦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Vladimir Monomakh),在堪察加半島附近海域發射了一枚圓鎚彈道飛彈,並成功命中預定目標區。這是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首次發射圓鎚彈道飛彈。

(上與下)2016年9月27日,尤里.多魯基號在白海進行圓鎚彈道飛彈試射,連續發射兩枚,

第一枚成功落在預定目標區域,但第二枚在飛行途中爆炸。


 

美國海軍人員評論Project 955的聲學特性與弱點

在2019年5月,一位退役美國潛艦聲納人員(署名Jive Turkey)在他的網路頻道上發佈一篇關於Project 955北風之神彈道飛彈潛艦的分析,其中包括美國海軍實際觀察監聽Project 955潛艦聲噪特性的評價。俄羅斯雖然宣稱Project 955是最安靜、無法探測的潛艦,但美國海軍監聽結果顯示並非如此。

首先,Project 955雖然擁有俄羅斯新開發的泵噴推進器(seamless hydraulic pump ),但隨著在水下運轉日久而逐漸變吵;俄羅斯海軍理當定期拆換、維護艦上的泵噴推進器,且這種泵噴推進器是可以整組移除更換的,但俄羅斯海軍似乎沒有這麼做;結果,在水下值勤操作一年或更短的時間之後,泵噴推進器變得更為吵雜。

美國海軍的監聽結果顯示,Project 955艦上許多設備在某些情況下會發出較大的瞬間噪音。例如,在執行某些動作(機動迴旋,或開啟某些裝備)使得艦上液壓或電力回路負載增大的期間,會發出較大的機械噪音;而艦上某種發電機 (MG)或渦輪機(PG)會發出較大的諧波(harmonics)共振。在Project 955維持中懸(station keeping)時(例如準備發射彈道飛彈之前),艦上的維持系統的相關機械與迴路會發出較大噪音(因為操縱面需不斷調整來保持姿態穩定)。

依照美國海軍的探測結果,其中一艘Project 955(應為首艦)在海上進行武器系統測試等項目時,在下潛到某一特定深度時,艦殼會發出較大的壓動聲(hull pop)。潛艦潛航時,耐壓殼承受水壓時會產生形變,當壓力達到某個臨界點時潛艦殼體形變的力量會突然釋放,因而發出較大聲響;而通過這個壓力臨界點之後繼續潛航,耐壓殼就又達到力量平衡恢復穩定狀態。每艘潛艦都會有耐壓殼應力平衡釋放的臨界點,驗證出來之後,指揮官應盡量避免常去這個深度,導致艦殼發出巨大聲響。

根據美國海軍的觀察,Project 955武器系統備便的時間相較於先前的三角洲III、IV型彈道飛彈潛艦並無明顯改進,仍需要花費20分鐘左右。

整體而言,Project 955在以定速前進、維持固定航向時,是最安靜的狀態(因為控制面與相關機械不需要有多餘動作,艦上輪機不需要突然增大輸出功率)。

後續艦:Project 955A

在2000年6月,俄羅斯方面表示,海軍至少要維持12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才能維持最起碼的戰略威嚇。依照2000年代後期俄羅斯的建軍計畫,打算在2015年之前完成8艘北風之神級,不過考慮到俄羅斯實際上的可用經費、造艦速率以及圓鎚飛彈的開發進度,這個數字顯然不太合實際;然而隨後可以肯定的是,在2010年代的俄羅斯十年軍力整建構想之中,俄羅斯海軍希望獲得三艘北風之神級以及 至少五艘改良之後的北風之神級。

2012年4月中旬,俄羅斯國防部表示,由於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Russias United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USC)報價過高,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後續五艘Project 955A改良型北風之神級的建造合約將遭到延遲 (設計合約直到2011年11月才簽署)。原本俄羅斯在2011到2020年度軍備計畫中打算以1240億盧布來建造5艘Project 955A,但俄羅斯國防部希望在此基礎上降價30%而成為870億盧布;然而,USC卻希望進一步追加5%的預算,使總經費達1300億盧布(約44億美元),平均每艘達到260億盧布(8.78億美元) ;首艦尤里.多魯基號的價格約230億盧布(約合8900萬美元),隨著建造與測試過程的種種延遲,據說實際開支大幅增加到500億盧布。據說在2012年5月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單方面以870億盧布的價格簽署這批潛艦的建造合約,而USC則拒絕簽署;隨後在5月25日,俄羅斯國防部與USC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會的情況下再度進行協商,仍維持原本1240億盧布的預算且USC有權要求追加經費,雙方對外表示對於達成的協議內容表示滿意,並交換了相關成本的計算文件。 在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干預下,俄羅斯國防部與USC終於在5月28日正式簽署五艘Project 955A的建造合約,合約中的價格視情況可能會在2015年進一步調整。

從2007年4月起任職俄羅斯國防部長的阿納托利·謝爾久科夫(Anatoliy Serdyukov)在2011年11月初因為俄羅斯國防高層收賄醜聞爆發(一家國防控股公司涉及一宗金額30億盧布的貪腐案遭調查)而去職,隨後謝爾久科夫任內的主要國防政策與採購都被拿出來攻擊與審查。在2013年中旬,一位俄羅斯高官透露,前一年謝爾久科夫迫使船USC簽署價格遠低於市場水平的核能潛艦建造合約(包含Project 955A以及2011年11月簽署的四艘Project 855亞森級核能攻擊潛艦合約),將嚴重傷害俄羅斯的國防產業。羅斯國防部副部長羅戈津 (Dmitry Rogozin)也表示,新核能潛艦的合約價碼過低,無法涵蓋船廠建造所需的真實費用,俄羅斯國防部正考慮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在2013年5月下旬,俄羅斯國防部對謝爾久科夫任內簽署的建造合約進行徹底檢查與審核,俄羅斯政府也準備介入並理清俄羅斯海軍造船方面的危機,過程可能會破壞現有的國防採購程序。羅戈津 也把USC被迫簽署低於低於市場水平、難以施行的合約的責任,推給USC的前董事會。俄羅斯總統普京總統也聽取了這個問題,並2013年7月下旬就現有的武器採購計劃進行討論。普京也下令USC的管理階層在2013年10月15日之前,提交一份改善行業現狀的報告。 

 

Project 955A首艦Knyaz Vladimir建造中的畫面,注意帆罩前端增加一個彎角。

Project 955A在水平尾舵尖端設置垂直安定面,並在此設置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

此外,垂直尾舵改為全動式,面積能比原本Project 955縮小。

相較於Project 955,Project 955A做了許多改良,包括提高自動化程度、改進艦體外部流體構型(突出的背部上層結構更好地與艦體融合、帆罩前端設置一個彎角來降低流體阻力)、更改艦尾控制舵面(垂直舵面改為全動式來加大有效舵面積,並在水平舵尖端設置垂直安定面)、使用新的噴泵推進器(長度比原先更短、直徑更大)、艦體兩側加裝長條形被動陣列聲納等 ,值得一提的是,Project 955A尾舵構型演變,包括垂直舵改為全動式、水平舵尖端設置垂直安定面等特徵,都與美國俄亥俄級(Ohio class)彈道飛彈潛艦類似。原本Project 955似乎在垂直尾舵頂端設置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而Projec 955A由於改用全動式垂直尾舵,因此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設置在左側水平舵尖端(垂直安定面中央)。五艘Project 955A從從2012到2016年陸續開工建造;首艘Project 955A Knyaz Vladimir號在2017年11月17日舉行下水典禮。在2018年11月28日,Prince Vladimir離開北方造船廠展開第一次試航,在12月22日返航;隨後該艦回到船塢進行各項調整,在2019年6月中旬再度展開試航。

繼Project 955A之後,俄羅斯又繼續設計進一步改良的Project 955B(包括使用更新型水噴射推進器等),一開始打算在接下來的俄羅斯戰略計畫中建造四艘。在2018年3月下旬,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United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總裁Alexey Rakhmanov表示,Project 955B 的研製與設計工作已經在2017年底完成,然而這個設計對於俄羅斯當前經濟情況而言太過昂貴,所以必需重新審視。隨後在2018年5月21日,俄羅斯塔斯新聞社(TASS)引用軍工界的消息,俄羅斯2018到2017年的國家軍備計畫排除了Project 955B,理由是這個計畫沒有滿足俄羅斯政府定義的校費比標準;而俄羅斯打算以現有的Project 955A設計再增購六艘,從2023年開始在北方造船廠(Sevmash)建造。這會使Project 955A的總數增加到11艘,再加上三艘最先建成的Project 955,使俄羅斯海軍的彈道飛彈潛艦總數達到14艘。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防軍事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