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為何DEI作品品質必爛
2025/04/24 18:41
瀏覽74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網頁好讀版 https://reurl.cc/o8Vo2D

《白雪公主》真人版上周末的北美票房僅剩289萬美元,看來最後在北美累計票房應該是很難破億、而全球則難以突破兩億美元了。從去年的《驚奇隊長2》開始,DEI題材的電影、遊戲,銷售成績就不斷遭遇滑鐵盧,發行、製作公司因此幾億美元、幾億美元地賠錢,讓隱身其後希望藉此推動共產革命洗腦的馬克思主義者,氣到失去邏輯、大罵「川普打壓」──其實這些DEI遊戲、電影銷售量暴死的時間大部分落在川普當選之前,與其說川普用公權力打壓DEI,不如說川普藉社會對DEI的厭惡而當選。

很有趣的是,這些DEI作品銷售失敗後,總是會有馬克思主義者跑出來洗地,宣稱作品銷售失敗是本身製作太差,和DEI題材無關;更有趣的是,失敗的DEI作品還真的每個都製作品質糟糕,電影節奏混亂故事無趣,遊戲遊戲性低落沒抓乾淨的程式臭蟲一大堆。

不因爛口碑,產品一上市銷量就暴死

所以,這些作品「不得人心」真的和DEI無關嗎?當然不可能無關,畢竟製作品質有問題,最起碼也要有人去看,惡評出籠之後,後續的消費者被勸退,銷售成績才會開始出問題,但這些DEI作品大多數都是一上市銷售成績就很慘澹,唯一的解釋就是消費者知道你搞DEI就完全沒興趣去接觸。

很多人都以為DEI作品題材太「前衛」,腳色膚轉(用有色人種演出歐裔社會發展的故事)、性轉、刻意用外表醜陋的人去演出、又或者胡亂更動故事,所以惹惱了腦筋死板的守舊者才讓作品銷售、口碑大失敗。問題是就影史、遊戲史的角度觀察,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詮釋莎翁劇用日本演員,甚至連故事背景都移到日本戰國時代,卻是歐美文化圈都難以否認其藝術價值;李連杰演出的好萊塢電影《致命羅密歐》(Romeo Must Die)不止演出的演員「膚轉」,還把莎翁劇演成武打動作片;甚至迪士尼自己拍的動畫版哈姆雷特《獅子王》演出的連「人」都不是。

而周星馳把傳統戲曲《唐伯虎點秋香》演成搞笑武俠劇,劇中江南四大才子便成耍寶丑角,找胖妹演秋香(中了面目全非腿那段)……結果創造了驚人的票房。而一樣是由周星馳改編文學名作西遊記拍成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台灣上映時片名《齊天大聖東遊記》)、《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台灣上映時片名《齊天大聖西遊記》),劇情更是更動到「面目全非」,雖然當年票房不如預期大賣,多年後卻成為許多人心中最佳周星馳電影、甚至最佳古典小說改編電影的神作。

DEI改編不為提升「作品本身」

改編經典作品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DEI在改編這些作品的時候,不是為了讓「作品本身」更好更有趣,而是要了闡述宣揚馬克思主義,希望洗腦大眾讓大眾一起進行共產革命。以前共產黨控制國家機器這樣做的時候,民眾反抗往往要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沉痛代價,而現在面對這些新共產的「樣板戲」,大家只要選擇「不看」就可以進行制裁了。

於是迪士尼的真人版電影,在DEI之前的《黑魔女》全球票房有7.58億美元、《與森林共舞》有9.66億美元、巔峰期的《美女與野獸》全球票房更達12.66億美元、《阿拉丁》有10.54億美元、《獅子王》甚至衝到16.57億美元。然後DEI化的《小美人魚》全球票房僅剩5.69億美元,比起《美女與野獸》的腰斬還低,現在《白雪公主》則是僅僅超過1.8億美元一些,要越過2億美元門檻有難度,連已經很慘的《小美人魚》一半都不到。

馬克思主義者入侵娛樂製作公司──不管是作遊戲還是拍電影的,目的前面也提過──希望洗腦大眾讓大眾一起進行共產革命,不過他們為何會認為這種「莒光日教學」會有人要花錢看,這就要講到在馬克思主義者的小圈圈裡面,許多構成份子都是喜歡享受以「正義」為名毒品的毒蟲──根據腦科學專家的研究,當你認為自己在執行正義的時候,腦中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你產生快感,就和吸毒者的腦內運作是相似的。

所以這些DEI作品的製作公司,認為這樣做的利基是,當他們故意讓顏值低的有色人種去扮演這些經典角色的時候,必定會引起反彈,他們認為熱衷DEI馬克思主義為正義的人,就可以透過討伐這些反彈者(最常見的就是詛咒對方是歧視者、歧視人家的膚色、歧視人家的外貌),獲得主持正義的吸毒快感。只是他們誤算了一點,馬克思主義者根本不用進影院看電影、買遊戲遊玩,就能玩這種「討伐」遊戲。當然,更貼近事實的是熱衷這種病態正義遊戲的人,根本沒有那麼多。

不選會做事的人,公司沒人會做事

然而為什麼DEI題材作品品質總是出問題,讓想要幫忙洗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可以輕易地找出證據,宣稱作品不受歡迎賣不出去,是品質而非DEI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DEI不只是「題材」,而是一種社會運動,他們的目的是在人類社會進行革命,改變現有社會的規則,入侵影視遊戲娛樂作品,只是希望藉此洗腦民眾,增加革命的力量而已。

換句話說,當一家商業公司開始搞DEI題材作品,公司的組織會先一步的DEI化,這對一個組織──尤其是必須透過競爭獲取成功的組織,都會帶來致命的結果。主因是DEI主張「身分政治」──你可以想像一支職棒隊選擇投手不是基於他的球速、控球、會使用的變化球種類等這些「球技因素」,而是他的膚色、性別、性向……比賽一打不輸個落花流水才有鬼。問題是被DEI攻占的組織,不管是公司還是政府,組織選用人才就是完全看你的「身分」,完全不理「專業職能」。

這種惡搞的結果就是電影公司裡面剪輯不會剪片、攝影不會拍攝、燈光不會打燈,導演不會導戲;遊戲公司裡面也好不到哪去,美術不會繪圖、程式不會編碼……。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算了,起碼還有原來DEI入侵前的員工,更大的問題是主張DEI的這些人,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者aka共產黨,也因此完全繼承了共產黨那套喜歡搞鬥爭的尿性,組織一旦被DEI入侵,就別想什麼「起碼有對工作孰悉的老員工可以撐著」這種事了──馬克思主義者會努力地將人鬥走換上自己人,因為他們相信世界就該這樣運作。

福斯、波音,甚至整個德國,組織一左就步向死亡

一家公司或一國政府一旦開始搞DEI那套,就像人染上癌細胞一樣,癌細胞會不對分裂擴散,吞蝕正常細胞,直到「主體」死亡,癌細胞跟著同歸於盡。創作DEI作品的組織,基本上就是被癌細胞寄生,除非整個組織只剩下癌細胞而走向死亡,不然這個過程根本不會停──除非你開始接受抗癌治療。

DEI入侵讓組織淪亡當然不會只發生在拍電影、作遊戲的娛樂公司。歐洲這十幾年來大步走向左邊,德國更是「重災區」。德國名門汽車廠福斯,透過底盤共用等商法,一度成為全球前三的汽車大廠。然而美國石油與天然氣協會(USOGA)主席提姆.史都華(Tim Stewart)回憶起自己買福斯ID.4的經歷,形容那有如一場惡夢。

「我們2022那輛電動車根本是德國工藝的垃圾之最,從這裡開始應該不可能再更差了。」他回憶道,「我不會詛咒第二討厭的人去買它──第一名我可能會。」從交車延遲、零件缺料、軟體故障到經銷商服務差勁,各種問題接踵而來,使整個購車過程成為「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除了福斯,另一家德國名門車廠賓士,日前也開始展開裁員自救,這些德國車廠「淪落」當然不可能只是中國電動車低價競爭,價格拚不過中國車不會造成「交車延遲、零件缺料、軟體故障到經銷商服務差勁」,公司內部崩壞的最主要原因和前面說的電影公司、遊戲公司一樣──組織左化。

想要活下去,就得起身抗癌

事實上在大西洋另一側的美國,一度被認為是美國精神象徵的波音,同樣因為組織左化,錄用人員不根據才能而根據身分,導致產品品質斷崖式下降,公司營業狀況直直落,和英特爾並列美國雙慘。

甚至連國家都難以倖免,美國從歐巴馬在2008年當選後,社會就急速左化,我們就先不說川普2.0上台後,馬斯克主掌的政府效率部掃出了多少以DEI之名造成的浪費,光看川普上台前,秘勤局因為用「身分政治」徵募人員,導致探員身高不足差點讓被保護對象被暗殺,還有川普剛上任時候的一次軍機和客機對撞事件,也被認為和DEI政策有關。

美國在川普上任之後,聯邦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抗癌」,至於私人企業更沒有不「抗癌」的可能──畢竟股東投資公司是為了賺錢、而不是要實踐馬克思主義天堂之類的意識形態。至於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美國副總統范斯已經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指出歐洲快速的左化導致「歐洲真正的威脅並非中俄,而是來自歐洲內部!」只是快被共產癌細胞吞食的歐盟能聽得進去多少,然後起身「抗癌」,恐怕是很難期待了。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