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組織行為,基本上以儒家的思想倫理為主軸,將每個人的定位及順序厘清,以領導者為模範,再從個人的修為著手,談的是個人的「本質內涵」修養「內仁、外禮」,有高尚文化素養、道德觀和價值取向、有自強不息、有勇於創新精神、有「內聖」和「外王」傳統美德、尊重人的價值,實行人格化內部管理、規範自己行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綜合創新能力、有現代意識、區域意識、全球意識、有國家社稷,有理想的人文、有社會責任感,以「德」為立身之本、以「仁」為本的管理模式。
所以孔子才會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說,一位有志於修養高尚品德的君子,「修身」就是他一切修養的根本,「修身」的根本一立住,仁道就自然樹立起來,所以說;「本立而道生」。仁道就像一顆大樹,它的根部立住了,大樹就能雄偉茁壯起來!
可惜的是現代人活在競爭劇烈、人口密集、壓力與日俱增的環境下,很多人的情緒有趨向越來越不健康的情況。然而大多數人卻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問題,這情緒包含自己的問題,也包含了家人及職場的問題。這其中又以職場問題最為嚴重,因而也造成職場難以收拾的後果。職場情緒再帶回家,造成家庭問題與職場情緒錯的綜複雜交會。
職場發生的情緒及原因
1. 不被託付重任:在職場中態度不佳、沒愛心、無愛心、自私、對人冷漠、沒有活力與生機、待人處事刻薄尖酸、做事不負責任、經常生氣、脾氣失調無法控制、強詞奪理等情緒問題,導致不易被人接受。
2. 不被認同:在職場中對人無情無義、管自己;不管他人感受、自私自利、欲望太多,得不到會生氣、不講義氣、不知團隊和諧的重要、貪便宜、不喜合作、喜歡獨來獨往等情緒問題,導致容易被人懼怕或保持距離。
3. 不得尊重:在職場中彼此相處沒大沒小、或不尊重彼此、男女亂性、侮辱他人、看輕他人、刻薄、口出惡言、自以為是、沒有禮貌、貪心、儀容不整等情緒問題,導致被人討厭。
4. 不易融入職場:在職場中不用智慧行事、有勇無謀,不用大腦;經常犯錯而不自知、不易溝通易得罪人,不願融入職場大眾等情緒問題,導致被人看不起。
5. 不合作:在職場中經常變成負面磁場、不信任他人、沒地位、沒使命目標、對職場沒有信心、不守信、不守時,互相猜忌,無法合作等情緒問題,導致不容易與他人打交道。
在職場中因為以上的人心意識原因,導致企業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所以談企業管理,首先要把這些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人心意識修補好。並且將員工的言行舉止、思想,變成核心競爭力的商品,企業才能有勝出的競爭力。企業的商品會有淘汰沒落的一天,如果企業只靠不斷的研發商品,時間、成本、人力、物力花費非常高。但是企業擁有根深柢固「本質、內涵」的核心競爭力基礎,當產業發生劇變、當企業產生競爭者、不可預估的風險來臨時容易立於不敗。所以當企業歷經多次的危機卻會得到全體員工的相挺,仍然屹立不搖。職場四力「共識力、凝聚力、向心力、和諧力」,企業永恆不變的「附加價值」就可以化解人心意識的問題。
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是根本解決企業中組織「職場倫理不清楚」、「職場向心力減弱」、「工作責任不清楚」、「人際關係問題」、「共識力認知失調』、「人心意識瓶頸」等的方法。儒家在人與人的相處是以「人倫、綱常」來定位, 定位每個人的前、後位置,讓大家知道自己的位置,有長輩的地方,自己就是晚輩,晚輩要尊敬與學習長輩的品德。有晚輩的地方,自己是前輩,就要愛護晚輩, 並做晚輩的示範、模範。這樣人際關係就劃分出倫理,人們遵循著倫理,社會就不容易混亂。
接著再用「本質、內涵」的道德;解決人心意識的問題。企業職場中只要將人心安頓好、安撫好,讓職場中的每個人找回自我「本質、內涵」,「間隔重複」的練習、重複操作找出來。
道德就是自己內在的轉化,自我開發啟端的本質內涵,就是道家說的:「穀神不死」、儒家說的:「本性」、佛家也說的:「菩提心」。蘋果從青色轉變為紅色的過程,要時間,要有許多因素。雖然我們只看到外表的變化,但是好天氣時青蘋果經過陽光照射,再加上早、晚的溫差變化,中午的熱,這些好的因數, 最後蘋果成熟時內部就由酸變甜、變脆、變香,同時外部由青變紅。這些物理變化,全部是自動轉變,都因為有良好的因數,產生好的變化。綱常文化的學習, 肯定是好的因數。
事實上,西方管理大師的組織行為思考模式,與東方的儒家倫理綱常是雷同的。而我們是生長在儒家文化思想的炎黃子孫們,學習儒家的組織行為應較易懂、易學。因此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闡述企業、組織、企業家、主管、員工之間的企業「倫理道德」。
作者:林文傑
中華孔孟協會 理事長
大森講堂有限公司 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