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著重在生活的意義,著重在「食、衣、住、行、育、樂」上。只是讓我們放縱身心,心靈空洞、痛苦。
• 過度注重生活教育,導致師道蕩然無存。
• 過度注重生活品質,導致生命價值錯亂。
• 過度注重經濟提昇,導致家庭為錢爭執。
• 過度注重風潮流行,導致社會人云亦云。
• 過度注重外表裝飾,導致靈性離心離德。
生命教育:教導我們認識生命教育的意義,著重在生命的意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夫妻相愛、愛父母、愛兄弟、愛三益友。當不如意或挫折感時,第一想到的還是家庭的愛,如此怎麼會家人相殘,怎麼會自殘,怎麼不會「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呢?
• 注重生命教育,人人尊師重道、敬老尊賢。
• 注重個人教育,人人過著正確的生命價值。
• 注重家庭教育,家人宜室宜家、宜兄宜弟。
• 注重社會教育,家庭自我規範、和樂融融。
• 注重倫常教育,百姓向心,政令易於推廣。
《論語。憲問。第一》
憲問恥。
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思(原憲)問孔子「恥」的意思。
孔子說:「『綱常倫理』的正道可以挽化天下人心的災劫。當國家有『綱常倫理』的正道時,只知道生活的意義,沒有任何推廣正道的做為;當天下『綱常倫理』墮落時,還是只知道生活的意義,沒有任何推廣正道的做為,這是可恥的行為。」
子思又問:「克、伐、怨、欲,這四者調伏後,可以稱為仁者嗎?」
孔子說:「這些對自己有益處,但對他人沒有惻隱之心,所以若稱為仁者,我不知他是否算是了。」
註一:穀。指的是「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的意義。而「綱常倫理」則是生命的意義。
註二:人心的罪過都由「克、伐、怨、欲」這四個相應而生。
1.克:好勝、爭勝、求勝、好高務遠,求不到勝則自暴自棄。
2.伐:自傲、誇大,爭功諉過。
3.怨:不知素其位而行,心量不廣,怨天尤人。
4.欲:迷惑於「貪、嗔、痴、愛」四心物之情欲。
註三:克、伐、怨、欲不行,只是明明德而已;若能看到他人深陷克、伐、怨、欲這四個過錯,將正道推己及人,讓他人也可改過遷善這是親民;人人去除「克、伐、怨、欲」這四罪過,世界大同,就是止於至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