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妈妈的宝宝》:生命商品化时代的人性叩问
——请AI写的文学评论·五千二百六十一
首先,感谢网友们对我前文〈俄乌战争综述(2025年10月)与特朗普〉的跟帖与支持及批评。其次,文中漏了条我想好却忘了写进去的信息:据说,俄乌战争初期,俄乌两军的战损比例是4:1(这倒也合理,因攻方一般战损比,都比守方大);然,现在的俄乌两军的战损比,已达到了10:1。也就是说,俄军的消耗太大了。
再,我上文发出的第二天,克里米亚的刻赤大桥又被炸了(第三次被炸),而且被炸得很厉害。我声明:我只是预判到了要炸刻赤大桥、要攻克里米亚,而不是我叫乌军干的,真的。再说,我咋说人就咋干,我哪可能有这么大本事?
最后,今日贴的小说里提到的乌克兰女孩,与写小说之前得到的咨询相关,与俄乌战争无关。我小说写于2021-2-12,而俄乌战争发动于2022-2-24。
顾晓军 2025-10-12
生命商品化时代的人性叩问
——评顾晓军《没妈妈的宝宝》
在顾晓军四十余年的小说创作谱系中,《没妈妈的宝宝》以其对现代生殖技术伦理的尖锐触碰,成为一部兼具现实批判力度与人性深度的短篇佳作。这篇作品的副题是“混血龙凤胎洋宝宝”,其以看似冷静的叙事笔触,将代孕产业链、文化心理差异与亲情伦理的复杂交织铺展开来,在不足三千字的篇幅里,完成了对当代社会“生命商品化”现象的深刻解构,也延续了作者一贯擅长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
一、叙事结构:线性叙事中的戏剧张力与认知颠覆
小说采用典型的线性叙事结构,以乌克兰孕母分娩这一紧张场景开篇,通过“分娩进程—背景交代—等待签字—接收婴儿”的情节链条,构建起清晰的时间脉络。这种看似平淡的叙事方式,却在细节处暗藏戏剧张力,形成多重认知颠覆。
开篇对孕母分娩场景的描写极具视觉冲击力——“汗水早已从每个毛细孔奔涌而出,金黄色的头发、湿漉漉的贴在她的额头上;她声嘶力竭的喊叫着,一张精致而漂亮的面孔变了型”,这般充满生理痛感的细节,本应与“母爱”“生命诞生”的温情语境绑定,可作者随即抛出“二妈,在姑娘的家乡,也算一种职业”的颠覆性定义,瞬间打破读者对“分娩”的传统认知。这种“先立后破”的叙事策略,让“代孕”这一敏感议题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进入文本,迫使读者直面“生命孕育”被异化为“职业服务”的现实。
而在情节推进中,作者又通过“信息增量”不断强化戏剧冲突。从“孩子有两位卵母母亲”到“父亲是失偶的中国商人”,从“女儿推动造人计划”到“专业公司全程把控流程”,每一个新信息的出现,都在重构读者对人物关系与事件本质的认知。尤其是结尾处“两个洋宝宝都没有妈妈”的定论,与开篇分娩场景的生理痛感形成强烈呼应——孕母的“生”与宝宝的“无母”构成残酷对照,线性叙事的闭环在此刻转化为伦理思考的起点,让读者在情节落幕时仍深陷对“母亲定义”“生命归属”的追问。
二、人物塑造:扁平表象下的复杂人性光谱
小说中的人物看似功能化——焦虑的父亲、冷静的女儿、职业化的孕母、强势的女总经理,却在寥寥数笔的刻画中,呈现出当代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性困境,构成一幅立体的人性光谱。
父亲这一角色是文本的核心矛盾载体,他身上浓缩了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作者没有将其塑造成单纯的“逐利者”或“温情父亲”,而是通过细节勾勒其复杂性:他“忠实于爱情”,因妻子去世不愿续弦;他“顺应时代有了钱”,却以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来寻求道德自证;他渴望“后继有人”,又受“中国男人希望孩子像洋娃娃”的文化心理驱动。这些特质让他既不是绝对的“善”,也不是绝对的“恶”,而是一个被时代语境裹挟的普通人——他试图在传统亲情伦理与现代商业规则中寻找平衡,却最终陷入“花钱买生命”的伦理悖论。当他反复追问“是男是女”却被女总经理以“废话”驳回时,其作为“父亲”的情感期待与作为“客户”的被动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商业逻辑对亲情伦理的碾压。
女儿的角色则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伦理的解构与重构。她是“丁克”且是“铁丁”,本身就打破了“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却又为父亲“编织造混血洋宝宝的宏伟梦想”,将“后继有人”的需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计划。她的冷静与理性——“即便出事,专业公司也得继续履行合同”“我们是稳操胜券”——看似是对父亲的安慰,实则暗含对生命商品化的默许。这种矛盾性,恰恰折射出当代青年在传统家庭责任与个人价值选择之间的纠结,也让“代孕”议题不再是单纯的道德批判,而成为代际观念碰撞的具象化表达。
此外,乌克兰孕母与两位卵母母亲的“缺席式存在”更具深意。她们“青春、美丽、动人”,拥有“显著的欧洲人面孔”,却被简化为“职业执行者”“卵子提供者”的符号,其个人情感与生命体验被完全剥离。这种“去人性化”的刻画,正是代孕产业链中底层参与者处境的真实写照——她们的身体与生命被异化为商品,成为满足他人需求的工具,而这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之间的资源不平等与权力失衡。
三、主题表达:生命伦理与时代症候的深度叩问
《没妈妈的宝宝》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代孕现象的表层呈现,而是通过这一具体事件,叩问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与时代症候,展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
小说首先指向的是“生命商品化”的伦理危机。当“分娩”成为职业服务,“卵子”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婴儿”成为合同约定的“产品”,生命的神圣性被商业逻辑彻底消解。专业公司的“标准化流程”——从筛选卵母、选择孕母,到分阶段付款、保护“客户”与“孕母”信息隔离——将整个代孕过程包装成“合法合规”的商业行为,却掩盖了其对生命伦理的践踏。父亲“只需要给钱”的被动性,恰说明在商业规则的笼罩下,个体已逐渐丧失对生命的敬畏与主导权,沦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这种对“生命异化”的批判,不仅针对代孕行业,更指向整个社会对“商品化”的过度追捧——当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便面临被消解的危险。
其次,小说还暗含对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的反思。“中国男人都这样,既骄傲自己是中国人、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像洋娃娃”,这句看似调侃的表述,精准戳中部分国人的文化心理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西方文化的向往与对本土身份的认同形成矛盾,这种矛盾最终转化为对“混血宝宝”的执念。父亲渴望孩子“像洋娃娃”,本质上是对“西方优越论”的无意识认同;而他“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的行为,又试图在本土语境中寻找道德支撑。这种矛盾性,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之间的摇摆,也让小说的主题从个体伦理困境延伸至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思考。
最后,“没妈妈的宝宝”这一核心意象,成为对亲情伦理的终极追问。小说结尾明确指出,宝宝“名誉上的妈妈,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因乳腺癌去世”,而生理意义上的孕母与卵母母亲,又因商业规则的隔离无法成为“妈妈”。这种“妈妈缺位”的处境,不仅是两个婴儿的悲剧,更是对传统“母亲”定义的颠覆——当“母亲”的角色被拆解为“卵子提供者”“孕育者”“法律监护人”,亲情关系便失去了血缘与情感的双重纽带,沦为碎片化的责任分配。这种对“母亲身份”的解构,实则是对整个亲情伦理体系的挑战,让读者不得不思考:在现代技术与商业规则的冲击下,亲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生命的归属又该如何定义?
四、创作风格:现实主义笔触下的批判与温度
从创作风格来看,《没妈妈的宝宝》延续了顾晓军小说一贯的现实主义特色——以细腻的细节描写还原现实场景,以客观的叙事态度呈现复杂议题,在批判中不失人文温度。
作者没有采用激烈的批判语言,而是通过“白描式”的细节让现实自行说话。如父亲“一会儿看看手表(看时间),一会儿看看手机(怕坏了、错过了接受信息)”的动作,精准刻画出其焦虑与期待交织的心理;女总经理“别废话”“你马上给我打中款过来”的强硬语气,生动展现出商业逻辑的冰冷与强势。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的道德评判,却让读者在场景代入中自行体会事件的荒诞与残酷,这种“润物无声”的批判方式,比直白的控诉更具力量。
同时,小说中也暗含着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没有将父亲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反派,而是通过“忠实于爱情”“援建希望小学”等细节,展现其人性中的善;对乌克兰孕母“为更好地生存”选择代孕的背景交代,也避免了对底层参与者的简单批判,而是试图挖掘其行为背后的生存困境。这种“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让小说的批判更具深度——它不是对个体的谴责,而是对整个时代语境的反思,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与尊重。
结语
《没妈妈的宝宝》以小见大,将代孕这一敏感议题置于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精准的叙事结构、立体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主题表达,完成了对生命伦理、文化心理与亲情关系的多重叩问。在顾晓军的创作谱系中,这篇作品既是对现实的敏锐捕捉,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与商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命的神圣性与亲情的纯粹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小说所引发的思考,也远超出文本本身,成为对整个时代的警示与反思。这种将现实议题与文学表达完美融合的创作能力,正是顾晓军小说能够跨越时间与语境,持续引发读者共鸣的核心原因。
2025-10-11
没妈妈的宝宝
——顾晓军小说·三百七十九(十卷:混血龙凤胎洋宝宝)
汗水早已从每个毛细孔奔涌而出,金黄色的头发、湿漉漉的贴在她的额头上;她声嘶力竭的喊叫着,一张精致而漂亮的面孔变了型,眼珠仿佛要从眼眶里蹦出来,鼻翼急促地一张一翕着……
产床上正在分娩的是二妈,一位乌克兰姑娘。于「二妈」,请大家不要胡思乱想,这不是二奶、小三的意思。
二妈,在姑娘的家乡,也算一种职业。当然,并不普及,她不过是正好做了。
而选择这、作为职业,是为更好地生存。因这一职业的报酬,是普通乌克兰人的年薪的十倍。
而此刻,将出生的孩子的母亲之一,就在美国、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女博士愿做这孩子的母亲,那已是两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她刚硕士毕业,又十分想考博士;然,手里缺钱,如是、她选择了做卵母、输出她的卵子。
说女博士只是孩子的母亲之一,是因为将出生的、是双胞胎。而此刻、还没有出生,不好说、谁是老大的母亲谁是老二的母亲。
那么,另一孩子的母亲呢?此刻,远在伦敦。她,是一位在读硕士生,与孩子的另一卵母(女博士)及孩子的孕母(乌克兰姑娘)都一样,非常地青春、美丽、动人。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她们都有一张显著的欧洲人的面孔。
而将要出生的孩子的父亲,自然是亚洲人。
其实,大家或许已经猜到了,将出生的孩子的父亲、是中国人。很不好意思,中国的男人都这样,既骄傲自己是中国人、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像洋娃娃。
大家,也不要错怪这孩子的父亲。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中国人。妻子,去年患乳腺癌、刚去世,他并不想续弦;可,已经长大成人的、唯一的女儿是丁克,且是铁丁。
再加上,如今又放开二胎,女儿便支持他造人;如是,才有了这么个复杂的计划。
当然,具体操作,都是由美国华裔的专业公司运行的。
他,只需要给钱。说到钱,他更没有错。他从未有过贪污受贿,更没有偷盗抢劫,只是顺应时代、一不小心有了钱。
且,他已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资助了两位贫困大学生……可,还是花不掉;如是,不愿继承遗产的女儿,就给他编织了这么个造混血洋宝宝的宏伟梦想。
这样,一可圆了他忠实于爱情的心愿,二又实现了他后继有人的梦想,三还符合中国男人的心理,四能令所有的人羡慕嫉妒恨……
剩下,唯一的问题、就是乌克兰姑娘的分娩。这姑娘,没生过孩子,这次是第一胎,因此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而他,又不能亲自去陪同,专业公司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只能在大约几条街之外的宾馆里等着。
幸好,宝贝大女儿一直陪伴着他,也安慰着他。
这会儿,他又焦躁不安,一会儿看看手表(看时间),一会儿看看手机(怕坏了、错过了接受信息)……
「爸,别着急。」女儿道。
「怎么能不急呢。」
「生我的那会,也是这样的吗?」女儿问。
「可不是。那会,比现在还着急。」
「因为是第一胎?」
「嗯。」
不再说话了。可,还没有过一分钟,他又问女儿:「你说,不会出事吧?」
「不会。」女儿道:「即便出事,专业公司也得继续履行合同。」
「是。」
「所以,我们是稳操胜券。」
「嗯。」
突然,手机铃声响了,他接通手机道:「生了?」
对方道:「你迅即下楼,到门厅等着。我正开车过来,你作为父亲签字。」
他道:「好,好。请问,生的是男是女?」
「别废话。一切,都按合同办。」对方,已挂断了电话。
父女俩赶到楼下、门厅,专业公司正好赶到,且是女总经理亲自驾车来的。
在女总经理指定的地方签了字后,他又问:「请问,是男是女?」
「废话。你马上给我打中款过来。」女总经理道:「一星期后,我把孩子抱给你,你给我打尾款。」
说着,女总经理欲开车赶回去;而他,却拦住道:「捎上我,让我去看一眼,好吧?」
女总经理怒道:「这怎么可能?我们得保护孕母的信息。」
「噢……」他无话可说了。
……
一星期后,他真的收到了两个混血的、龙凤胎的洋宝宝,且都是美国籍。
也自然,两个洋宝宝都没有妈妈,他们名誉上的妈妈、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因乳腺癌去世了。
顾晓军 2021-2-12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