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都準備去跨年的時候,一位建中的學生在 99 年的最後一天跳樓。這麼受人矚目的學校發生自殺事件,勢必又將引起一波檢討反省的聲浪。
「資優生」、「第一志願」、「明星學校」向來是教育界又愛又恨的話題。三不五時,新聞總要追蹤一下所謂的「天才」現況如何。然而之所以能夠成為新聞,想當然耳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我在民國 72 年以「數理資優生」的身份保送北一女。我想以一個「資深」的「資優生」身分談談我的經歷和想法。
我的父親是做材料五金的勞工,我的母親是平凡的主婦,他們都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只能念到小學畢業,雖然成績優異,卻無法繼續升學。從小我就知道:我必須盡所有的努力把書唸好,因為我的前途,只能依靠優秀的成績去爭取。我們家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祖先恆產庇蔭,除了唸書,我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在當時,所謂的「資優」,對我的父母而言,就是可以保送北一女的意思。我的功課一直都還不錯,他們期待我可以當醫師、當律師、當老師。保送北一女,就可以更接近這個目標了。
我對於數理課程很有興趣,某些時候確實比其他同學反應快,甚至為了自我挑戰,我寧可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反覆思索一些數學難題,享受獨力解題的成就感。雖然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資優」,但是如果「資優」可以保送北一女,一步一步朝著我的父母的期待前進,我願意硬著頭皮,試試看能不能頂得起這個光環。
那一年好像是第一次「試辦」資優保送,師大利用春假辦了研習營。當所有的同學都在為七月的高中聯考拼命的時候,我卻選擇犧牲四天的進度,賭一睹自己是不是「資優生」。我放下全校前五名的驕傲與自尊,給人家秤斤論兩的品頭論足,就為了多一個進北一女的機會。
那個研習營給我的震撼,不僅止於確認我是不是資優生:我頭一次看到師範大學,頭一次看到大學教授,頭一次呼吸到大學的空氣,頭一次想到,我真的有可能選擇一個不需要像我父親那樣販賣勞力的工作,我真的有可能憑藉著讀書考試,提升到一個我父親一輩子想達到卻達不到的社會階層。
而這一切不僅只是「光耀門楣」而已,那是我父母一生的夢。
我後來聽說我們是搭著某些人的順風車而保送的。這個資優保送,其實是為了某些人量身訂做,我只是好運跟上隊伍。進了北一女之後,學校雖然編了一個特殊的班級,對我們有一些特殊的期待,但是並沒有特殊的課程,也沒有完整的追蹤輔導。面對所謂的「資優」,或許學校和我們一樣茫然。
同一屆的數理資優生,印象中好像是17人吧,有人轉了第一類組(文法商),大多數選擇了第三類組(醫),留在第二類組繼續唸理工的只有兩位,但是在大學聯考的時候大家都沒有選擇純粹科學,沒有一個走學術研究的路。和當初在師大研習的時候教授們推銷的「資優保送」理念大相逕庭。
某個談話節目曾經有名嘴說道:「資優」是人類共同的資產,應該要好好的栽培,要不然就可惜了。
對這一點,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資優」是個人的一個特質,每個人有不同的智能,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相貌一樣。「資優生」也是一般的孩子,「資優生」應該先讓他做他自己,再考慮要不要走「資優」這條路。
「資優生」和「資源生」一樣,也和所有的學生一樣,每個學生都擁有相同的權利,那就是「適才適性」的教育。應該思考的是:怎樣的作為能夠適合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先衡量怎樣特殊的族群要給予怎樣特殊的優待。
「資優生」沒有被好好的栽培並不可惜,為了「資優」而失去了當一個普通人的可能,才真的是無法挽救的錯誤。
當初學校不知道要怎樣對待我們,而把我們晾在一邊,我不知道這樣算是福還是禍。
在北一女那個全校都是天才的環境裡,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的同學比比皆是,我一點都不像「資優生」,我的英數理化一直敬陪末座,但這一切並不打擊我求知的決心和興趣。高中三年充滿挫折,反而讓我學會了謙虛自省,學會了欣賞和體諒,看清每個人都有能力的極限,也發現自己的耐性和韌性。
大學之後的人生歷程,都還算順利。我還蠻滿意自己一路上的種種選擇,這樣能不能算是一種「資優」?
如果我真的是「資優」,我寧願把我的天賦拿來好好的過日子。
- 11樓. BigMac2011/11/22 21:30Dear電腦老師
上次寄給老師的稿件,老師看的如何?
幾經波折,稿件終於送印刷廠付印了,按照時間推算,最慢一兩個禮拜就可以在各大通路(例如誠品、金石堂等書店)的新書架上看到
我也在部落格上推出了公開試閱版本(也就是部落格最新的一篇文章),有興趣的話,歡迎前來給予批評指教!
- 10樓. BigMac2011/08/26 16:48同意老師的看法!
也因此,這一段期間我一直在我的部落格上進行教育評論的相關創作。
因為這對我而言不單是「教育評論」,這也是一位過來學子對現行體制的觀察、回顧、與反思。
若無意外的話,這些創作大概九月底就會集結成冊了,因此我想先將書本的部份篇章先給老師試閱(雖然這些內容全數擷取自部落格,但是如果仔細比較的話,就會發覺它是有經過一番整理、脫胎換骨的作品)。
如果老師喜歡的話,我希望除了到書店購買作品之外(上架時我會在部落格上公告),老師能將這份創作推薦給你的同事或是學生,然後寫一篇心得放到你的部落格上。
不知老師是否願意看看這些內容?如果老師願意的話,請將您的信箱寄到我的訪客簿,我會將稿件寄給您。
您的文章筆觸輕鬆,同時又引用數據詳盡,縱橫交錯分析,總而言之難度很高啊...
我很有高興有榮幸優先拜讀,又擔心自己交不了「作業」...
願意野人獻曝試一試囉^^ 電腦老師(Cat_PT) 於 2011/09/01 16:29回覆 - 9樓. 秋音2011/02/28 23:19"優秀"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大多數人對"優秀"的定義
優秀好像只能被拿來形容功課好的人...
功課好的人就優秀 功課不好的就不優秀
我國中功課好 現在高中功課不好
還得被冠上"優秀"的包袱... 真不知要說什麼
升學體制不是我喜歡的
我覺得還有很多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情!!
只要有好的生活態度
也能是"優秀"的人~
所謂"優秀",在評量的時候範圍過於狹隘,評量的"結果"卻被無限放大。
功課好 => 優秀 => 各面向都勝過他人
就是因為這樣錯誤的對照,才會導致所謂資優生或名校的學生壓力太大而輕生。在我被冠上"資優生"的頭銜的時候,我心裡其實很明白:我和大多數的學生一樣的平凡。甚至有很多方面的表現是一般或更低的水準。
其他同時被認定為"資優生"的同學,十有八九都一樣的心虛,真正智力方面的天才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半的人是很用功很認真讀書,而不是舉一反三或過目不忘。
我明明是很努力才得到的成就,卻被人以"資優"而認定我是仗侍著天分輕易到手,有時候真的很生氣。
而即便是天才的學生,也有無能的時候。數理資優卻對於人文社會一竅不通,功課很好體育能力卻近乎幼稚園,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學生人際關係卻一蹋糊塗,諸如此類所在多有。人原本就不是十全十美。所以,最重要的應該是自知自信自重,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能造福他人,我想這樣才是真正的成功。
電腦老師(Cat_PT) 於 2011/03/01 09:07回覆 - 8樓. 呂謦煒2011/02/13 11:00資優?!
有時候其實我認為臺灣對於"資優"的定義常常褊狹化為"考試考第一"。可是考試的分數高低與資質優劣與否,我認為可以脫鉤。愛迪生小時候不也被認為是白癡?何況,人生也不全然只是考試而已。
升學主義+考試領導教學,使"資優"成為人人汲汲營營的目標,卻沒有人想過每個人其實都是"資優"的,只是方向與層面不同而已,有的人可以做研究得諾貝爾獎,也有人可以在路上清潔掃地把馬路打掃的光光亮亮,這些都是"資優"啊。
政府有限的經費或許有諸多考量
電腦老師(Cat_PT) 於 2011/02/14 01:57回覆
只願意用在快速又有效的地方
但是對於可以分享的資源就不應該限制
反而應該更開放
更鼓勵民眾多加利用 - 7樓.2011/02/01 11:51資優與資源
資優與資源,應該專指那些智商異於常人的人,這兩種人都是需要特殊教育的。而台灣所謂的資優與資源,多半是很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分別。
資優真的應該要好好培養,才不辜負了上天造物的美意。
- 6樓. JOANA藍夜(如玲老師)2011/01/12 19:51很好
面對所謂的「資優」,或許學校和我們一樣茫然....呵呵
這句話既含蓄又真實
我從沒沾上資優的邊
我都跟孩子說
來喔!一起往質優的路上前進
我收到你的參咖訊息囉
太棒了!
潘如玲
教室裡的造夢師
我讚嘆一切星子質優~這個好~ 電腦老師(Cat_PT) 於 2011/01/13 00:31回覆 - 5樓.2011/01/12 17:22我寧願把我的天賦拿來好好的過日子
我寧願把我的天賦拿來好好的過日子
這句結尾, 結得好!
我想, 很多人在年老的時候, 才會知道自己的一生, 並不是屬於自己的。
- 4樓. 談昕2011/01/10 03:25來訪
安安!!來拜訪囉!!!!(以下是我參加blog比賽的文章請多多支持!!!)華梵盃-主題發文大作戰 談談我自己-「談昕」自我大剖析 校園中『好夥伴』-同窗相伴學習路 現在的高中生—瘋什麼?迷什麼? 我最喜歡閱讀的書籍 人生美好風景之快樂暑假—照片故事 送虎迎兔-2010的回顧與省思 新年新計畫—迎接2011年大出擊 - 3樓. 玩偶遊戲-羽山迷2011/01/03 22:53一個「資淺」資優生的意見
我倒覺得,資優班的制度擺在那,或許某人是資優生,他還是可以決定要不要進資優班。要進,就是要接受國家的栽培,不然就把資源讓給別人。在一次一次的競賽中,我也慢慢的了解到我的確是個資優生。但是,我現在有時候會後悔以前沒有再多接受些數學方面的訓練(或者說有時我不夠積極),不然不會落到數學能力競賽連初試都過不了的窘境(雖然運氣也佔了一小部分的因素)。這種栽培方式,其實有其必要性,而這其實也是當事人自己選擇的,不是嗎?
歡迎光臨異想天開的數學小城! - 2樓. 三狂2011/01/03 12:20供需問題
教育,從來無關市場理論
但在學校與父母相賊之下
變成了純粹的供需問題
豈非可悲?
義死不避斧鉞之誅,義窮不受軒冕之榮。我對於近年來被用爛了的所謂「競爭力」常常不以為然
市場理論或許可以拿來參考
但不應該是教育政策決策的指導原則
為了市場需求而培養的「競爭力」讓教育人員無所適從
讓家長和學生終日惶惶
這不叫「競爭力」
這叫做「隨波逐流」教育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中心價值
電腦老師(Cat_PT) 於 2011/01/04 09:27回覆
這樣形成的力量才能夠引領群眾影響整個世界
教育應該告訴別人甚麼叫做「競爭力」
而不是讓權勢者挾著「競爭力」來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