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探奇(一)
中英文的說法(字、詞、成語、諺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有相同之處是因為兩者都是人類發展出來的語言,有不同之處是因為發展出此二語言的地區、文化、習俗等蘊育環境不儘相同。知其異同,有益中文、英文的學習及翻譯;探其然、探其所以然,更是語言比較、文化比較上的趣味!
中文說:機會來、機會到、機會來到;英文有相同的說法,如 opportunity comes 或opportunity arrives ,英文更有與中文不同的說法是 opportunity knocks, 這〝敲〞 來的機會,遠比 opportunity comes 或opportunity arrives更為普遍、更加到地, 〝機會敲〞在中文中却是敲不開、聽不慬的,若真要〝敲〞,可用〝敲起機會之門〞。
中文說:有志者事竟成;英文有近乎相同用法的成語: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互譯可也!
中文說:覆水難收;英文也有類似用法的成語: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互譯可也!中國人愛水,故有智者樂水之說;西方人愛喝牛奶,聖經上有 land of milk and honey 以喻物產豐盛之地。
中文說:捷足先登、一日之際在於晨;英文則說: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英文的鳥說,白話易懂、生動傳神,傳到中文裡,中文直譯之〝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小兒亦能朗朗上口,語言的互學與包容,由此可見!
關於事情的做法、程序、規定、細節等,中文說:裡裡外外;英文有相同用法的成語:ins and outs (注意:in 及out 是複數)。
關於慢慢而為、小心翼翼,中文說:稍安勿躁;英文的成語用法:Easy does it. (這裡的 easy 是名詞、主詞,用法特殊,牢記!)在日常交談中,若能將 Easy does it. 順口溜出,保證令老美同事眼睛一亮!
中文說:來得容易、去得容易;英文則說:easy come, easy go. 是個慣用語(cliché), 這裡的easy 是名詞、主詞,但come尾不加s、go尾也不加s,用法毫無道理,死背唄!)
中文說:先到先得;英文則說:first come, first served.(注意,這裡的come、 served 的詞性都是過去完成式,serve 尾務必記得加個d,必考題)。
中文說:您先、請您先行;英文則說:After you.(當然,說 you go first. 也沒錯、美國佬也都聽得懂,但就不如 After you 來得到地啦!)
中文說:打折、跳樓大殺價;英文則說:on sale(當然,說 at a discounted price 也完全正確,on sale 是成語用法,簡潔明瞭!)
中文說:想想再說、三思而行;英文說法是:sleep on it,老美認為重大事項務必要 〝睡上一晚〞才能做出妥當週延的決定!其實,孔子是主張二思而行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以免因猶豫多思而誤時誤事。
有差異需拉近,中文說:溝通、拉近距離、增加了解;英文則說:build bridges, bridges 是複數、尾要加s,老美也知拉近距離可不是一座橋就可輕易達成啊!build bridges 的反義詞是 burn bridges,中文可譯為〝 大關溝通之門〞!
頭暈目眩、身體不適,中文說:頭重腳輕;英文却說:light-headed heavy legs, 此處中文、英文的說法完全相反,真是雞同鴨講呀!龍飛鷹翔,畢竟不同!
還好,英文說:empty-headed;中文則說:腦袋空空,雙方對於笨蛋的看法倒是一致的!
- 9樓. 悅己2013/05/10 20:03讚讚
果然是吐司主人出身的,講的真精彩,還有呢?還有呢? 期待第二集!
謝謝悅己讚美呀!這都是偶在公司的吐司主人的歷練下,收集思索出的,有一就有二,寫到一千集,就可集結成冊也,呵呵,牛先吹,才有馬力追! 金大俠 於 2013/05/11 07:42回覆 - 8樓. 阿鍾哥2013/05/02 22:32意境不同 !
有意思
懂了 !
讓我想起~~月下推門,與月下敲門。的故事。
再補兩腳•••月下踹門、月下踢門•••意境因一字而大不同呀!呵呵 金大俠 於 2013/05/04 00:10回覆 - 7樓. 看雲2013/04/30 04:39sleep on it
想到郝思嘉的名言“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是呀!一覺解千愁,明天會更好!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7:22回覆 - 6樓. 笑笑-綠洲 明湖 故鄉情!2013/04/29 20:24三思而行!
老美用sleep on it,
要睡一夜才決定行止很有意思!
是呀,對於重大決定,我現在也是睡一晚再說,至少是不會衝動而行啦!
又,承蒙笑爹看得起,邀約一同粉墨登場,男扮女裝,本人無上的榮幸呀!或可再創udn另一波風潮咧!然,本人久住荒僻美洲,甚土,不重外表,甚醜,生性膽小,甚羞•••會壞了您們的興吧?!
您得睡好幾晚後,再做決定吧!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7:44回覆 - 5樓. 如斯2013/04/29 20:09不知是否有此一說
曾有個補教界英文名師這樣說
英文裡的OK其實最早是OR
當時老闆簽文件,在下方寫個OR代表 ALL RIGHY
可是在文盲很多的年代,屬下把R看成K
於是OR變OK,就積非成是了
歷史上是有許多訛以傳訛、積非成是,導致莫宗一是的例子,ok!
Ok嘛,它的出處、來源、歷史,可不ok呢! 姥姥請參閱下述說法:
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us/words/what-is-the-origin-of-the-word-ok
http://www.straightdope.com/columns/read/503/what-does-ok-stand-for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9:46回覆 - 4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3/04/29 18:05
自助餐(buffet)起源於八世紀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盜,當海盜打船劫財大豐收之後,便會設下大型宴會大事慶祝一番。當然,海盜們是不習慣傳統的、文縐謅的西餐禮儀( 西餐禮儀也不習慣這群海上盜匪啦),因此便發明了這種自由自在、自選食物、符合海盜行為舉止的飲食方式。到了18世紀,這種方式在法國重新興起,並迅速流傳於整個歐洲。到了近代,西方國家的餐飲業者將其文明化、規範化,發展出現時的自助餐。
Buffet,香港人習慣以英式讀音讀做「部飛」或「葡飛」;Buffet是在定價之下無限暢吃、隨意硬撐,此與臺灣已存在的秤重式的自助餐,型式不同,不宜將外來的buffet翻譯成自助餐,而將它譯成「吃到飽」。
「吃到飽」的譯名算是不錯,意思到了,發音卻沒顧及,翻譯課應可得個65分;但,明眼人一看、聰明人一想、食客一摸肚皮也知,「吃到飽」是餐廳打出來的譯名,廣大的人民早就為它找著音意具備、傅神幽默的「包肥」、「包肥的」(不知是誰最先譯出的啊),若餐廳主動打出「包肥」,現今的女士、營養過剩的人們敢去「包肥」嚒?!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9:19回覆 - 3樓. 多硯坊 (休)2013/04/29 14:23打卡上課
受益良多
認識許多英文使用常識了
硯坊兄講中文,我就去打卡上課!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9:15回覆 - 2樓. Apple *2013/04/28 21:27idioms
Haha...
Some of the idioms really knock my socks off!!!
哈,妳這敲落雙襪的圖片真可愛呢! 金大俠 於 2013/04/30 08:56回覆 - 1樓. *2013/04/28 20:34有意思
每個例子
似都展現中英文的語文趣味
有其特殊的文化 習俗 心理等因素
這些比以往英文課還精彩
謝謝渡溪老師的到訪與讚美!您的後部落格也析解到位呀! 金大俠 於 2013/04/29 05:1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