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的愛與需要理論 (relative love and need theory)
~後現代家庭(postmodern family)的顛覆
文本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詞,最早出現於1930年代,此一術語被詮釋為:主要是指一種多變、不安定和疑惑的境況或狀態。社會學者Shorter將全球家庭模式的發展概況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十七世紀及之前的「傳統家庭」(即封建家庭),其次是十八世紀之後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現代家庭」,如今是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的「後現代家庭」。
這個趨勢是「後現代家庭」解構「現代家庭」的意識版圖,後現代家庭的特徵是:親子間由於世代交替,產生了巨大代溝,青少年對社會和自身家庭的冷漠加重;知識經濟時代的衝擊嚴重削減了父母的知識體系,更多的父母慢慢知覺到自己的不足,父母的權威地位及影響力已大大降低;夫婦間關係日趨不穩,女性開始對核心家庭抱有懷疑的態度。統合言之:後現代家庭的成員,其個人自主(autonomy)需求已漸漸取代「家庭共同體」的價值觀念。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受後現代家庭影響最明顯的解構是婚姻裡夫妻二人權力分配的轉變,進而造成夫妻在家庭決策和家務分工上的改變。傳統社會彰顯的父權家庭 (patriarchal family)是以兩性勞務分工(男主外、女主內,丈夫是妻子的主要經濟來源)的基礎作權力分配,但處於後現代主義社會,女性的經濟能力越獨立,雙方越傾向”相對的愛與需要理論”。
社會學裡的婚姻資源論主張,夫與妻之間的互動不會是完全平等的,總有一方高於另一方,而這些高低的差別基礎來自權力資源的多寡。現今婚姻市場中的男女大多強調“相對的愛與需要”作為資源籌碼來計價,以「交易」(gains-to-trade)與「獨立」(independent)為核心概念來互換。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比較結婚與單身所得到的「淨所得」大小,作為決定婚姻「效用水準」的標準;「淨所得」則由男女雙方的薪資所得、能力、教育程度、年齡、家庭背景以及其他特性來決定。
婚姻市場裡,既然存在“相對的愛與需要”之理性選擇,婚後男女兩性的權力分配根據上述的主軸發展演化,基本上認為愛得多一些和對這婚姻有需求的配偶一方,其權力會較低。而抱持著「獨立」意識較高,無所謂於這婚姻者就會有較高的權力,因為這婚姻的「交易」好壞,在她(他)們心中已有定奪。
綜觀後現代主義,強調「他者(otherness)」及多元的價值觀,使婚姻裡兩性的權力在“相對的愛與需要”準則下,只強調男人和女人,「父職常是一種社會地位,母職是一種角色活動」此種男性化和女性化差異的傳統性別權力分配模式將逐漸被否定。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shouminc2008/11/07 08:07雙方欠缺共同目標
婚前雙方有一個共同目標而結合。但婚後基於工作上的不同,再加上原有目標的達成而消失,雙方就會愈走愈遠,爭端就因此而生,最後導致家庭的解組。
- 4樓. 黃冠軍2008/09/25 17:42時勢所趨
在現代.母職社會地位的表現甚至凌駕父職 - 3樓. Wendy 卯瑜 - 美學生活家2008/09/24 00:51問題是 真愛一個人時..其實是沒有理論的
愛其實只要一種...若是有分別心.. 就是妳說的 [ 需要理論 ]..我們可從父母對子女的那份愛去探討 [ 愛 ] 的定義. 愛真的很單純..只有一種心而已. 這是我個人淺見啦 !
愛情為一個符號(symbol),在我們的認知中,它究竟被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它又如何化為一種圖騰?「愛情」在生活中係真實而具熱力的存在?或僅是回憶裡一則美麗的「神話」?
冏冏 於 2008/09/24 18:32回覆 - 2樓. 悅己2008/09/23 22:03
- 1樓. Empty Traveler2008/09/23 11:44教育程度
現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 也應是經濟獨立提高的背景之一
簡單男耕女織 走回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在這樣家庭解構的趨勢下
是不容易了 多了錢 孩子少了安全感 當然有代溝 是幸或不幸 全在選擇
在快速變遷的現今社會,我們需要去做的是強化家庭,
增加家庭本身的賦權能力(empowerment).
建構一個具有良好默契、願意承諾、相聚共享、互相欣賞、敞開溝通、
並有承受危機壓力與強大適應力的健康家庭。
冏冏 於 2008/09/23 19:0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