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海南的另一聖地──道教南宗宗壇玉蟾宮
2012/04/11 17:05
瀏覽2,62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海南的另一聖地──道教南宗宗壇玉蟾宮

海南省定安縣道教南宗宗壇玉蟾宮

海南是一個遙遠的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如果從顧名思義的角度來解讀“海南”,海是水,南是火,海南就是水火,不過,這裏的水火並存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輔相成,《周易》中有一個《既濟》卦,就是水火(坎離)在一起而形成的,其含義就在於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相交、相反相成、進而形成並發展變化的,由此可見,“海南”之中也蘊含著水火相濟、陰陽相調、和諧相處的深層道理,這是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道教文化教給我們的一個大智慧。

──于國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老子研究院講師、海南玉蟾宮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元文宗圖帖睦爾於親王時(1321)出帝瓊州,兩年後20歲登帝,特升定安為南建州,是歷史上唯一到過海南的皇帝。

 

文筆峰的大門按照金木水火土設置了五行門

 

位於文筆峰的玉蟾宮與位於南山的佛教勝地南山寺在海南形成了"南佛北道"的格局,為道家文化在海南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有關海南南山佛教文化園區及海上觀音文章請連接我另篇

 

海南省海口市高速公路南下46公里處,下交流道到定安縣文筆峰;很慚愧,身為海南人又是旅遊領隊,我以前從未來過,還是由資料上發現文筆峰道家文化苑,這次藉旅遊特安排此行程拜訪。占地面積近千畝,以南宋建築風格為基調,環文筆峰而建。這裡鄉間道路,並不起眼,比起三亞「南山佛教文化園區」,知名度及信眾(應說是觀光客)都差太多,但接近時才發現靈氣逼人,眾多仿古建築閣殿錯落有致的分佈於山體周圍,使景區壯觀古樸、氣韻萬千;玉蟾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由殿堂玉蟾閣敬奉南宗五祖白玉蟾、祈求平安的慈航殿、和合姻緣的月老殿、囑照本命的元辰殿、開啓智慧的文昌閣、健康長壽的藥王殿、發家治富的财神殿等近20座殿堂組成。建築結構完整、風格鮮明,系統地展現了道家主題文化特色。玉蟾宮供奉祭祀中國古代先祖數百位,上有滄海桑田盤古蟾,內有神仙修行真洞天,東有北斗七星點蒼翠,西有九宮八卦守乾坤,是個難得的風水寶地。

 

歷史上,由於海南玉蟾宮地處邊陲,受到交通不便、資訊難通等因素的制約,與大陸道教的交流不多,自身的發展也長期徘徊。但近年來,隨著大陸迅速發展和中華文明的振興,海南玉蟾宮道教的文化價值被重新認識,不但獲大陸政府垂顧,予以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為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得到各方善信的熱忱支持。201245, 農曆315 ,玉蟾宮旌旗飄飄,笙樂繚繞,道教南宗第五代傳人白玉蟾聖誕祈福法會活動在此舉行,來自海南信眾以及中外遊客逾7萬人與會祈福。當天,來自定安縣各鄉鎮的50多個表演隊進行了爬刀山、過火山、刺鏘等民俗表演,紀念千百年前從島外渡海而來的先人。活動上還展現了海南鑼鼓、瓊劇、竹竿舞、養生功、打青稞等多種當地特色文體活動。

玉蟾宮博士解說員,書生形象、慢條斯理,講解一氣喝成、頭頭是道,令大眾傾心,思對道教重新了解。

 

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是道教,玉蟾宮是道教南宗的實際創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終歸隱之所。在道教的歷史發展以及推動南宗與時俱進的時代進程中,玉蟾宮發揮著南宗主道場的作用,所以被稱為“南宗宗壇”。作為南宗的發祥地和文化中心,玉蟾宮對於南宗法派的傳衍,發揮著開啟宗源、推闡宗旨、護持宗規的作用。

道教祈福拜拜的手勢原來這樣的,與我們慣用的佛教拜拜不一樣。

 

白玉蟾(西元1194 - ?),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玄門弟子尊稱之玉蟾祖師。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海口市瓊山,本人前21代祖因南宋戰亂避元,由福建蒲田遷移至海南瓊山,與道長小同鄉,時間地點接近,因之多一層關懷)。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行年不詳,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相從流浪各地,盡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羅浮山得陳楠臨終付囑,白玉蟾遊歷于羅浮、武夷、龍虎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傳道布教,南宋末見天下將亂,歸隱瓊州李家嶺,開創南宗宗壇,潛心修行,體驗丹道奧妙,吟詩作賦,成一代宗師,相傳峰頂上的岩石就是白真人九十五歲悟道飛升羽化飛升之處,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明朝中葉,將其改名為文筆峰,這座高不過百米的山峰贏得了海表第一奇天的美譽。專家學者參訪文筆峰時曾對文筆峰玉蟾宮的地位概括為三個第一:道教宗師第一文筆、南宗丹道第一階梯、滄海桑田第一見證。

 

玉蟾祖師自少年時追隨四祖翠虛真人修道,當時儒釋道三教中的高人達士,無不盛讚玉蟾祖師乃真謫仙。道教義理,深奧玄妙,許多人雖長期積學,但很難達到體用圓融的境界,要麼粗知其體,于應用上終究空疏,要麼略能應用,又不知其所以然之故,玉蟾祖師對於道教義理,聞言即解,馭之以一意運用之妙,即體即用,圓融無間。道教中的雷法與內丹功法,向來單傳私授,能得其一傳即受用不窮,而玉蟾祖師不僅雙得真傳,還以其天縱英才,將二者妙合為一,內修丹術以凝練精氣神,外施雷法以精誠感應天地,祛沉屙,除魅惑,無不神效。

 

玉蟾祖師是道教界一位奇人,於天文曆法、醫學養生、書法繪畫、詩詞歌賦,無所不學,無所不通,他留下了三千多首詩詞和眾多的修身養性著述,被國際漢學界稱作玄門大師,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等。身通三教,學貫九流,融攝佛家與理學思想,納《易》學以闡丹法,自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內丹學說的基本理論為宇宙生成論和精、氣、神的修為。摻揉易學禪學的“知止”說,認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成一塊大無邊。”

藥王殿供奉藥祖神農氏、藥王孫思邈、藥仙李時珍的神位,既感懷三位神主的恩德,也向三位神主表達健康長壽的祈願。奇特的是一般祈福總是對面的財神人潮多。

財神殿供奉關聖帝君、劉海蟾祖師、玄壇趙元帥三位神主。關聖帝君忠誠信義的故事,是獲得財富和擁有財富背後的精神支柱,所以關聖帝君成為中國百姓普遍信仰的武財神。伴隨海蟾公的,有一隻金蟾,海蟾公逗引金蟾,隨時隨處吐出金錢,幫助各方需要幫助的人,後來傳給了南宗的初祖張伯端,所以海蟾公也是南宗的祖師。

 

早期道教所關注的不僅是人的生命的久長,而且還有人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是否合道而太平,並將社會的太平視為人的生命能否久長的重要保證。"經國理身"是道教終極理想之不可分割的兩翼。道教所說的"理身"主要是圍繞著人應當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得道升玄之境而展開的,"經國"則主要是針對人應當如何治理好現實社會而言的。內以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外以治國安民以求天下太平,這是"經國理身"的主要內容。

道教"經國理身"的核心是重視生命。重視生命的意蘊不僅是追求肉體生命的長存,而且還強調通過"理心"來培養修道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在道教中,為善去惡的道德修養一向是與生命的壽夭相聯繫的,"善自命長,惡自命短"是道教的一個不證自明的原則。道教不僅從人心的角度解釋了善與惡的根源,而且將如何促使人為善去惡以消除後天之情對先天本性的遮蔽,作為"理心"的主要內容,以促使人在生活中不斷地"翦除欲心",回歸真道,延壽益年,提升精神境界。"修身理國,先己後人,故近修諸身,遠形於物,立根固本,不傾不危,身德真純,物感自化矣。身既有道,家必雍和,所謂父愛、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信、婦貞,上下和睦。如此則子孫流福,善及後昆矣。

元辰殿敬奉的主神鬥姆元君是道教所信仰的北斗眾星之母,全稱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稱中天梵氣鬥姆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天尊大圓滿月光王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

 

六十甲子本命元辰是掌管人間福祿壽的天上星君,俗稱太歲,我的庚寅太歲鄔桓大將軍。

 

儘管你喜歡生,生不能永,儘管你厭惡死,死終要臨。於是由情感出發,幻想有一個主宰者,我們的或生或死,完全取決於祂的喜惡。我們要想長生,惟有靠近祂,哀懇祂,討祂的歡喜,這就是世界上一切宗教的起源:如印度的佛教,歐洲的基督教,中東的回教等皆是。這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怯弱的、投降的表現,我們可以叫它為"籲天祈福派"。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並不是一個不可測識的東西,之所以病、衰、老、死等現象的發生、發展,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不是完全不能掌握的事情。因之要使完全掌握生死權衡,逃脫自然規律,與大自然的老、衰、病、死作鬥爭,這就只有中國的道家了,稱之為"與天爭衡派",這是東方中國特有的學說,世界上從沒有人敢揭出這樣的標幟。

 

所以真正的道家,就是研究如何延長生命,並實踐延長生命方法的有學問的人,如魏伯陽、葛洪、許旌陽、呂純陽、張紫陽、張三豐等人,就是道家的典型人物。道家與道教不同;教,惟恐人不信;但家,則是隱晦的。即如上面所舉諸人,他們並沒有公開傳教,而且就在著作裏面,都是隱語譬喻,從沒有明顯說出他們的方法究竟,但他們對於生命的看法,則是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掌握,所謂"我命在我不由天""盜奪天地,逆運造化""改形免世厄,號之為真人"等等,在他們的著作裏,到處都是充滿這種氣氛的。這是一種積極的、英勇的、鬥爭的姿態,與宗教家的姿態,恰恰是尖銳的對立,沒有絲毫共通之點。道家當中也有仙學、道學的區分。如我上面所講的,正是道家當中的仙學南宗身外陰陽學派,是道家當中最高深、最隱密、從不公開傳授的學說,所謂"雖愚昧野人得之、立躋聖位"。又說:"百二十歲,也可還丹"

 

實際上,道家以出世為宗,借陰陽而修出陰陽,多帶有獨善其身的傾向;而道教則完全是世俗社會團體,以禳災祈福,科禁符篆為主,種種活動,都離不開廣大的社會群眾信仰和支持為基礎,是入世的,與道家的出世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是一種途徑,一種規律,也是一種方法,所謂諸子百家,皆各有其道。而這裏所說道家的道,就是延長壽命的方法,不老長生的途徑。可說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者,專門研究改造人體工程,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導師,並不是裝模做樣的說神說鬼,持齋茹素等事如一般人的所謂道。

 

   道教的先賢早就發現,人生最難掌握的命運,其實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相生的順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是相克的順序。五行既相生又相克,說明世間的萬事萬物是一個不斷運動迴圈的大系統,在個大系統裏,個人的命運既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徹底的壞,關鍵在於把握住運動的道理和時機,讓命運不斷向好的方面轉化。正是根據這個道理,道教堅信我命在我不在天。轉運殿蘊涵這個道理,通過轉運星活動,引導我們以健康的心態面對順境和逆境。

 

道教信仰,天地萬物的生生化化,都是由陰陽五行的運轉所帶動的。但陰陽五行的運轉並不總是那麼正常,陰陽二氣的流行有時會失去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運轉也有時會出現錯度,陰陽失衡則風雨不調,五行錯度即災厄橫生,天地之間流行乖戾之氣,所以需要鬥姆 元 君以其無邊神力予以節度。鬥姆 元 君能醫治天地之間的乖戾之氣,以大藥醫垂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氣,解滯去窒,破暗除邪,從而保持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強健活力。

媽祖殿敬奉普濟天妃,亦即民間所稱媽祖、天后。道教天妃本是天上無極聖境的妙行少女,因太上老君觀見江河湖海波濤洶湧,風雷震盪,舟船不時傾覆,乃加封派遣下凡。天妃于北宋初降誕于福建莆田湄州嶼,姓林名默娘。年十三,得異人傳授道法秘術,十六歲時又觀井而得靈符,於是能布席浮海,隨處救應海難。明代鄭和下西洋時,船上奉天妃靈位,每遇海上事故,即呼天妃聖號,如應隨響,必有靈光閃耀於桅杆之上,海事隨之化險為夷。天妃有兩大使者,千里眼和順風耳,協助天妃巡視海域。

 

物境雖然是煉意的憑藉,但作為一個修道者,並非要永遠停留在物境上,真正隱山的人,是無所謂樂與不樂的,因為心與境已經完全合一。面對著,心不存在而境對著心,同樣也無境的存在。這是一種淨心而空物的無我心態。對境無心,對心無境,這實際上就是忘情於物我。對此,白玉蟾進一步發揮說:人與山俱化,山與人俱忘。人也者,心也。山也者,心也。其心也者,不知孰為山,孰為人也。可知而不可以知知可見而不可以見見。純真沖寂之妙,則非山非人也。其非山非人之妙,如月之在波,如風之在竹,不可得而言也。

 

一般而言,“人格”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二是指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等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通過身心圓融的省思與實踐使自身的品德、氣質、能力、性格逐步趨於完美的境地。在道教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說法,道教所講的“人道”包括身心健康、社會義務、道德境界等內涵。從根本點來說,“修人道”的核心理念即“人格完善”。

 

碧霞殿供奉碧霞元君是東嶽泰山神之女,嫁給西海神童為婦。由於泰山在五嶽中據東方,配四季為春,配五行為木德,每年春回大地,總是泰山先綠,所以在我國古代,泰山是大自然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象徵。碧霞 元 君作為泰山神之女,因此有保佑婦女兒童的神職,慈祥和藹,被民間稱為泰山娘娘。送子娘娘和護童娘娘,都是碧霞 元 君的分靈化身。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旅遊感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