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清明節回家,都會想吃媽媽包的潤餅,年紀越長越珍惜媽媽的味道,那是味蕾獨一無二的記憶,無法取代也從不會消失。
「潤餅」是清明節的應景美食,每到清明節前夕,傳統市場就會出現買潤餅皮的排隊人龍,只見老闆的手在平底鍋爐上〝抹〞個不停,動作雖快,仍難以應付顧客的需求。
排隊買潤餅皮的人龍
忙到抬不起頭的老闆娘
這是我在新冠疫情前捕捉到的清明即景,心裡很想念媽媽包的潤餅,考慮著要不要買食材回來自己做?但終究都因食口太少而作罷。
潤餅皮一買就是一疊,很少只買2、3張的
印象中,媽媽炒的潤餅料總是一大鍋,家裡五口人,每人一捲接著一捲的搶食,這樣吃潤餅的感覺才夠味!
有一年清明過後半個月,我返家,媽媽突然興起要包潤餅,正合我意啊!我立刻應和,隔天一大早,媽媽便到斗六去採買食材,她特地到斗六東市場買潤餅皮,媽媽說這裡的潤餅皮厚薄適中,韌性好,捲包與吃的過程不易破、不滲汁。
「春捲」與「潤餅」的不同
說到潤餅皮,順便來聊聊「春捲」與「潤餅」的不同,一般來說,台灣的春捲多包生料且經油炸,個頭比潤餅小,而潤餅包的是炒熟的餡料,不經油炸直接吃,就是民間習稱的「潤餅捲」,這是閩台地區特有的春捲型式,常在新年、尾牙和清明時節用於祭祖。不過,雖然兩者名稱不同,但潤餅依然歸屬於春捲的種類,因為春捲的涵蓋面更廣,除了閩南地區,東南亞也有各式各樣的「春捲」,其源頭多與華人移居有關。
台灣常見的炸春捲
市場販售的潤餅捲
有關春捲的由來有各式說法,不過這吃春捲的習俗可追溯自春秋戰國時代,在立春時節吃春捲可祈求身體健康,有「咬春」之意。
提到「咬」字,這吃潤餅的樂趣就在那大口咬下飽滿餡料的過癮!
媽媽的「潤餅」這樣做
關於潤餅的餡料,各家習慣雖有不同,但肉絲、香菜、韭黃、豆芽、豆干、紅蘿蔔等幾種基本食材似乎是必備的,那天,媽媽在前院的水龍頭前把買來的蔬菜一一清洗,除了韭黃、香菜與豆芽,媽媽這次還要加不少的大蒜。
正在洗菜的媽媽
我請媽媽抬起頭來讓我拍照,她只是偷笑,怎麼樣都不肯抬頭!
清洗完畢,媽媽隨即進入廚房備料,我在一旁記錄過程,並與媽媽閒話家常,這是我們母女倆的溫馨時刻,我很珍惜。
廚房裡常有笑聲,媽媽的笑容很燦爛,即使是側拍都能感受到那笑容的熱力!
市售的潤餅捲常是把食材分開烹調,用容器一樣樣盛裝,客人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配料捲包,有些家庭的做法可能也是如此,不過,媽媽向來習慣把所有的食材炒在一起(除了香菜),她說這樣比較香,也較省事。
所有菜混在一起炒,就像在做什錦菜。
炒好的餡料看起來很可口喔!!
餡料端上桌了,我帶著些許興奮的心情看媽媽的捲包過程,那感覺有點像回到小時候~
在攤平的潤餅皮上先灑上花生糖粉
接著放入香菜與餡料
然後開始捲包
完成囉~~
自己捲包的潤餅用料豐富實在,大大的吃上兩捲便很有飽足感,而且營養滿分!雖說論食材與做法,媽媽的潤餅捲並無特別之處,但或許就是這種傳統、不取巧的味道,讓人感到心裡踏實,就像媽媽對子女的愛,百分之百的真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