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內垵千萬年 天光重見是機緣
驚天一「鱷」 潘明國與「鱷」的邂逅
驚天一「鱷」!「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特展」昨(31)日上午十時廿分,假文化局科學館一樓隆重開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張天傑率同科博館研究人員,將這件發掘自澎湖的史前巨鱷復原複製標本(原件化石,科博館保管),捐贈給澎湖縣民,由王乾發縣長代表接受。
會中,科博館古生物專家程延年博士,為沉睡了一千六百萬年的「潘氏澎湖鱷」揭開身世之謎和艱難的復原過程。發現人潘明國先生,為發現「史前巨鱷」話說從頭。同為科學教育的佳話與美事,再添一樁。
潘明國說:早在報端披載的民國九十五年三月「澎湖西嶼 挖出疑似古生物化石」的前兩、三年,他就在一次於海邊撿拾奇形怪狀的石頭時,發現了牠!當時,牠的頭,一部分露出岩石之外,因為顏色就那麼接近,不經意的只看了幾眼,以為只是一塊老木頭罷了。此後,他聽友人說:海域不時有流木漂來,或許那是一塊陳木也說不定,於是,幾次到場挖掘,挖到幾隻牙齒,當時,還不知道那竟是鱷魚的牙。
潘明國說: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廿四日,他在西嶼海域繼續挖掘,頭骨、牙齒、肋骨……身體明顯,活像一隻鱷魚。於是,小心翼翼拾起、裝箱,載回馬公,詢問對化石有研究的興仁里蔡姓友人。蔡姓友人說:從化石樣子看來,應是爬蟲類動物,年代久遠。
由於茲事體大,更求慎重,趕緊通報。文化局長曾慧香接獲王乾發縣長指示,隨即前往查看,並責成當時的視覺藝術課課長紀麗美作成紀錄,將相關化石照片,寄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委請學者專家進行研究、分析……揭開「史前巨鱷」的神秘面紗…
這隻沉睡內垵海域,距今一千六百萬年前的巨鱷,因為潘明國的重大發現,重見天光;也因為潘明國的無私提供,加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同仁積極、主動的作為,慨允提供復原與學術研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一肩承擔重任,進行搶救、保存珍貴化石珍品的艱鉅工作,並據以重新復原、無償提供作為科學教育展示功能。是為攜手合作、共創「三贏」的典範。
牠,是屬於馬來鱷家族的一個新添成員,經科學家鑑定出是新屬、新種的鱷。定名:「潘氏澎湖鱷」,是彰顯潘明國先生對科學的貢獻以及發掘地區—澎湖。更重要的是,「潘氏澎湖鱷」的研究顯示了幾個科學上的重大意義:牠是迄今為止,在台灣及鄰近地區,發掘到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也是保存相對最完整的鱷類化石;牠更是在澎湖地區地層中,保存的最重要脊椎動物化石。針對於此,探究澎湖地區地質演化史,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昨天,「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特展」開幕記者會上,潘明國與現場嘉賓作發現情況分享,共享一覽「潘氏澎湖鱷」的驚奇與喜悅。潘明國說:當年科博館人員捧著那拂拭乾淨的鱷魚頭骨化石在文化局,當他步入之時,驟然一陣地牛翻動,是「鱷」之有靈?「鱷」之喜悅?
潘明國又說:說也奇怪,於「古鱷」發現處,兩旁有怪手扒過之痕跡累累,而沉睡的「古鱷」竟毫髮無傷,豈非牠終將於千百萬年後又面世的天意?而與「鱷」有緣,似乎「鱷」也給他帶來了好運道。發現「鱷」的第二年,他就娶了嬌妻,並且為他生下一個寶貝女兒;與「鱷」有緣,也放心不下「鱷」,那段時間,曾經兩度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關心「鱷」的復原、保存與典藏,畢竟有學者、專家的呵護,其實也沒有什麼不能釋懷!
「記得就在第一次自科博館回來不久吧!」潘明國說:時常聽到類似火山爆發之聲響,吵得幾度不能睡眠,是「鱷」的怨懟?是「鱷」的話語?只覺神奇卻不能解。
而第二次自科博館回來的隔一天,潘明國說:有天早上九點多,他正斜躺床上看電視。那眠床突然搖晃的厲害,還發出不小的像是鱷魚的喘息聲,如此這般,頗感詫異。問是不是地震,卻又不是。想想,是不是錯過了一早,上香神明的時間?惱了神明?即刻擲筊請示,卻博出「一笑杯」;因為那聲響如動物,莫不是「鱷」又來了?神明則出示「一聖杯」,想:天地萬物皆有靈性,或許沉睡在澎湖的一千六百萬年之後,竟被發掘,讓人類知道千百萬年前,地球上有牠的存在。那晃動,是「鱷」來了!那聲響,是「鱷」笑了!是「鱷」與他的靈犀一點?
會後,有緣與潘先生閒聊,聽他又說說發現「史前巨鱷」的始末,一段與「鱷」的邂逅,言語之間,流露不可言喻的無盡喜樂與澎湖人的驕傲。最後,我仍不禁要歌詠這人與鱷邂逅的一段佳話。
中新世紀結緣長 埋骨澎湖美地方
潘氏何曾驚好夢 風姿上架更風光
相關連結:「潘氏澎湖鱷」發現大事記
圖1:「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
圖2:「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
圖3:發現人潘明國與妻女於特展-「潘氏澎湖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