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宇 顧問
有位人妻網友在網路上分享:
我對丈夫從來不幫忙照顧孩子感到非常氣憤,我也有我的工作……令人生氣的是料理家務成了我一個人的事!
一個星期五的下午,他問我晚飯吃什麼。我回答:「吃屎去!」
聽後他大發雷霆,我的火氣更大!
他跑到屋外大喊:「我沒必要忍受這個!」
後來他告訴我,那天夜裡他和他的女朋友第一次上了床……
短短三個字就促成了一樁外遇,這是怎麼一回事?
每個人多少都有這樣的經驗:本來心平氣和的在講事情,講著講著突然因為對方的一句話(或一串話),情緒一百八十度大翻轉,接下來的整場對話就莫名其妙跟著對方營造出來的氛圍走,把最初和對方溝通的目的忘得一乾二淨。
是怎樣?遇到「溝通金光黨」了嗎?坦白說,還真像。我們真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跳進對方挖的洞,然後被自己的情緒給淹死;更荒謬的是,有時對方並不是故意的。
有一個故事叫「阿比列尼之旅」
四位朋友坐在德州小鎮房子的前廊。那是個大熱天,氣溫遠超過華氏一百度。有人提起,大約在兩百里外的阿比列尼有家好館子。馬路沒鋪上柏油,汽車又沒空調設備。不曉得為什麼,這四個朋友結果卻坐上了滾燙的車子,朝阿比列尼前進。這種滋味實在宛如煉獄般痛苦。道路顛簸,車內又熱斃了。這四個朋友全都憋了一肚子氣。當他們在五個小時後終於抵達阿比列尼時,其中有一位朋友用挫敗的口吻問道:「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到這兒來的?」其他人當中有一位相當篤定地回答:「我以為是你想來的。」「我才不想來呢,我以為想來的人是你。」
「生物反應的傾聽」是一種等級很低的傾聽方式,我們的情緒百分之百被對方牽著走,完全忘記在溝通裡很重要的核心:溝通目的與溝通意圖。本周先跟各位分享「溝通目的」。
溝通目的—為什麼要開啟這場對話?
望文生義,「溝通目的」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就是「為什麼要開啟這場對話?」但我們常常把「控制」或「說服」誤認為「溝通」,當我們希望別人改變,但別人不想按照我們設定的目標改變的時候,情緒就會攻陷理智,衝突由此而生。
2010年,台北發生了一起員警自殺案,這個開槍自殺的警察是一個即將結婚的準新郎。
根據新聞報導,準新人因價值觀不同,在籌備婚禮時就已經吵翻天,從挑婚戒到宴客地點意見全都不一樣,準新娘希望鑽戒至少要有牌子、婚宴要辦在飯店……。準新郎雖然覺得太浪費希望把錢省下來,當作小孩的奶粉錢,但都還是順著未婚妻的意思。結果這對小夫妻最後為了「婚後住哪裡」這個問題決裂,未婚妻希望能住在台北市環境優質的社區,但準新郎的父母親早已把老家裝修成新房,再加上不是沒有經濟壓力,所以他無法答應未婚妻的要求。未婚妻氣得用簡訊罵他「沒用的廢物」、「嫁給你真倒楣」、「你們全家都不是人」,最後一封還嗆他「你去死,我去死,大家一起死一死」,沒想到準新郎受不了壓力,真的回派出所開槍自殺。
我無意在傷口上灑鹽,舉這個真實案例,只是跟偵辦此案的檢察官有相同的感想:「常常在氣頭上,被你摧毀的都是你最親愛的人哪!」會氣成這樣,往往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卡住:對方應該要了解我才對,他故意跟我唱反調就是不愛我;如果對方肯聽我的,我們從此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對方不那麼「腦殘」,我就不用浪費生命在這裡跟他爭個你死我活;如果對方沒有業障,就應該把我的話聽進去。
爭執、吵架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解決問題?還是吵贏對方?就算吵贏了又如何?如果對方只是因為吵不過你而切斷溝通線,他的心裡還是不認同你說的,那麼,他的行為會改變嗎?我們心裡很清楚。地球不會繞著某個人旋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溝通的目的不是說服、不是談判,而是「瞭解對方的想法」、「交換彼此的想法」,若雙方想法不同,則進一步「尋求共識」。
弄清楚溝通的目的,就會明白:我開啟這場對話的目的在於瞭解他的想法,並且交換彼此的想法,當我認知到我們的想法不同時,我會努力尋求共識;但我絕不會強迫對方要按照我的想法來思考和行動。雙方平起平坐、互相尊重,而且是從我做起。如此一來,當我們開啟高風險的對談(認錯、加薪、分手、討債、進諫、檢討業績、拒絕愛慕者的追求…..都屬於高風險的對談)時,我們才能以「正念」尋求共識。不管情況多麼棘手、對方情緒多麼激動、話講得有多難聽,我們都能保持覺照,清清楚楚的知道「瞭解對方的想法、交換彼此的想法並且尋求共識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我們知道自己專注在溝通,就像吃飯時專注在吃飯、工作時專注在工作。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