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經過路線都是逼海的山嶺,南蘇澳山、東澳嶺、南澳嶺、樟樹山、御恩山、濁水山、飛田盤山、右岸山、清水山、立霧山,其中包括陡立的清水斷崖,隧道的開鑿在所難免。
後山北路
蘇花公路的前身一般會推及到清朝末年所開闢的後山北路。因牡丹社事件來臺的沈葆禎奏請解除漢人渡海禁令,行開山撫番政策,遣人從北、中、南三路前進後山。後山北路,同治13年(1874)7月,臺灣道員夏獻綸的官軍從蘇澳五里亭出發,越過東澳嶺抵達東澳,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抵臺,交接開路的兵士與料匠合計千餘人後,繼續南進,8月抵達大南澳。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北起蘇澳,南迄秀孤巒水尾,全程308里。
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狹小曲折,路寬僅約一丈多,且路況不穩定,時有坍塌,交通功能有限,此路修築後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及瘴癘疫病等,完工後不及一年半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光緒7年(1881)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光緒15年(1889)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後者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劉銘傳派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代末年在東澳以南的路段可謂荒廢。
根據蘇澳七星嶺北路里程碑所記北路駐軍地點,約略描述北路路線:蘇澳、五里亭、硿仔、圳頭圍、松樹坑、東澳、東澳角、東騙人嶺、騙人嶺、西騙人嶺、小南澳平林口、小南澳埤角、大石公邊、滴水坑、弔藤半嶺、弔藤嶺、弔藤嶺腳、大濁水海邊、大濁水平路、大濁水溪邊、大石公嶺、大清水起嶺、大清水、小清水起嶺、小清水、石硿仔、得其黎山腳、得其黎溪邊、新城、三棧、草籃子、枯仔丹、三腳枯、朴鼎金、鳥仔埔頭、米崙山腳、米崙港砂崙、花蓮港。
東海徒步道
日治後,日人改稱北路為「大南澳路」、「沿岸理番道路」,沿線設置七個駐在所,多次整修拓寬。大正5年(1916),臺灣總督府見島內局勢穩定,著手開鑿「東海徒步道」,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於大正12年(1923)完工後,可供辦公、行旅之人來往,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
大正9年至大正11年(1920~1922),完成大濁水橋、卡那岡橋,並打通11處隧道,貫穿得其黎、清水、卡那岡、姑姑子四處斷崖,奠定蘇花臨海道的規模。
臨海路
大正14年(1925),為了讓車輛通行,路幅拓寬為3.56公尺,蘇澳到太魯閣口路段鋪設砂礫路面,其中部份路段為供車輪行駛,鋪設兩道混凝土,太魯閣口到花蓮港路段拓寬為14公尺,鋪設砂礫路面,總長約120公里,計有大型橋樑8座(烏岩橋、東澳橋、南澳橋、澳尾橋、大濁水橋、卡那岡橋、得其黎橋、三棧橋),隧道11處。昭和7年(1932)全線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清水斷崖路段道路兩側皆是險峻的崖面。
臨海道路的艱難之處在清水斷崖,清水斷崖有指小清水至石硿仔之間,長約 3 公里的崖岸;又有認為清水斷崖包括小清水南北兩側的臨海山崖,即和仁臨海短隧道迄石硿仔為止,長約 5 公里的山稜而言。日治時對清水斷崖海岸作細分,和中至和仁之間的山壁稱為姑姑子斷崖,和仁至小清水之間的山壁稱為卡那岡斷崖,小清水至石硿仔之間的山壁稱為清水斷崖,石硿仔至崇德之間的山壁稱為得其黎斷崖。
和中至崇德的斷崖自海急遽拔昇,自北而南,有許多超過 1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如和中的飛田盤山﹙1402 公尺﹚、和仁的右岸山﹙1148 公尺﹚、石硿仔的清水山﹙2407 公尺﹚、崇德的立霧山﹙1273 公尺﹚等。臨海的垂直陡壁,姑姑子斷崖約高450 公尺,卡那岡斷崖約高 375 公尺,清水斷崖約高 900 公尺,得其黎斷崖約高 300 公尺。
隧道名稱 |
說明 |
11號隧道 |
位於飛田盤山稜脈末端,姑姑子斷崖,和平隧道外側,原長43.4公尺,臺灣光復後從隧道往內挖鑿長125公尺的新隧道,11號隧道西側,還有一座民國39年(1950)新開的和平隧道。 |
10號隧道 |
位於飛田盤山稜脈末端,姑姑子斷崖,和平隧道外側,長38公尺,部分坍毀。 |
9號隧道 |
位於飛田盤山稜脈末端,姑姑子斷崖,和平隧道外側,長28公尺。 |
8號隧道 |
位於飛田盤山稜脈末端,姑姑子斷崖,和平隧道外側,長21.7公尺,日治時拓寬車道,僅剩長約2公尺的石壁,遠觀如象鼻。 |
7號隧道 |
位於飛田盤山稜脈末端,姑姑子斷崖,和中隧道外側,長21.7公尺,現已崩塌。 |
6號隧道 |
位於和仁南方卡那岡斷崖,長31.7公尺,即今和仁臨海短隧道。 |
5號隧道 |
位在清水山東南支穆世岡山稜脈末端,清水斷崖,錦文隧道外側,長44.3公尺。 |
4號隧道 |
位在清水山東南支穆世岡山稜脈末端,清水斷崖,錦文隧道外側,長133公尺,有三處透空。 |
3號隧道 |
位在清水山東南支穆世岡山稜脈末端,清水斷崖,錦文隧道外側,長24.5公尺,外側岩壁形狀似象頭。 |
2號隧道 |
位在清水山東南支穆世岡山稜脈末端,清水斷崖,錦文隧道外側,長17.2公尺。 |
1號隧道 |
位在清水山東南支穆世岡山稜脈末端,清水斷崖,錦文隧道外側,長20公尺。 |
蘇花公路
臺灣光復後,臨海道路改稱「蘇花公路」,初期以恢復道路通行為首要目標,清除坍方、整理路面為主要工作,民國38年(1949)起推動路線改善,以路面寬度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15公尺,可行駛大客車為目標。公路局行銷宣傳「蘇花道上,懸崖壁立,藍天碧海,車若騰雲」,民國42年(1953)東部魯谷幽峽及清水斷崖入選臺灣新八景。
早期蘇花公路僅能單線通車,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崇德6處管制站。管制期間,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的金馬號客車。
民國63年至69年(1974~1980)蘇澳至東澳路段就原路拓寬為路基寬8 公尺、路面7公尺雙車道,解除單向行車管制,民國72年(1983)新澳隧道西線完工,東澳至南澳段解除單向行車管制。民國74年至79年(1985~1990)辦理南澳至太魯閣段拓寬改善計畫,民國79年(1990)漢本、和仁、仁清、和清、大清水、13號、錦文、清水、崇德隧道完工通車,同年(1990)10月25日蘇花公路全線解除單向行車管制。
北迴鐵路通車後,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重要性大減,不再有業者經營,但仍是宜花、北花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以觀光、返鄉、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隧道名稱 |
說明 |
烏石鼻 隧道 |
民國36年(1947)在烏石鼻路段所修築,繞行於烏石鼻上方,民國72年(1983)新澳隧道右線完工後,烏石鼻隧道隨之廢棄。 |
新澳隧道西線 |
民國72年(1983)完工,長1162公尺。穿越南澳嶺。 |
新澳隧道東線 |
民國86年(1997)完工,長1267公尺。穿越南澳嶺。 |
澳花隧道 |
原名漢本隧道,長488公尺 |
和平隧道 |
民國39年(1950)完工,長80公尺,已廢棄。 |
和平隧道 |
民國60年(1971)完工,長839.3公尺。公路不再繞行姑姑子斷崖,日治時開鑿的短隧道(8~11號)廢棄。 |
和中隧道 |
民國61年(1972)完工,長350公尺。 |
和中隧道南段 |
民國62年(1973)完工,長350公尺。 |
和仁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28公尺。 |
和仁臨海短隧道 |
大正10年(1921)完工,長28公尺。日治時期開鑿隧道中僅存尚在使用者。 |
仁清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200公尺。 |
和清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315公尺。 |
大清水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521公尺。 |
13號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632公尺。 |
錦文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406公尺。公路不再繞行小清水至石硿仔的清水斷崖,日治時期開鑿的短隧道(1~5號)廢棄。 |
清水隧道 |
民國79年(1990)完工,長513公尺,因匯德隧道建成而廢棄。 |
匯德隧道 |
民國89年(2000)完工,長1500公尺,蘇花公路最長隧道,因為是從匯源到崇德,故名為匯德隧道。公路不用繞到得其黎斷崖的外側,清水隧道因此廢棄。 |
崇德隧道 |
民國45年(1956)興建,民國79年(1990)完成拓寬,長325公尺。 |
蘇花改
蘇花公路長年有落石崩落坍方的危險,逢大雨易造成交通中斷,花蓮人要求能有一條「平安回家的路」,原計畫興建蘇花高速公路做為可靠、安全的聯外道路,不過因諸多爭議而暫停原計畫,另實施「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因此被稱為「蘇花改」。
蘇花改於民國100年(2011)1月29日動工,民國107年(2018)2月5日蘇澳至東澳段通車,民國109年(2020)1月6日南澳至和平段及和中至大清水段通車。蘇花改全長38.8公里,沿線有8座長隧道,共24.5公里,13座橋梁,長8.6公里。
蘇花改的完工是宜花交通的大躍進,但是從高速公路的規格降為省道,而且設計上受到交通以外因素的影響和掣肘,部分路段以不夠危險而不改善、雙向都是單線通車、蘇花改與國道五號沒有直接連接,可預期會成為行車的關卡和障礙。東部的建設比西部環保的要求更高,對地方是好是壞?可能需要假以時日才有定論。
隧道橋樑 |
說明 |
蘇澳隧道 |
北起蘇澳蘇港路,隧道貫穿丘陵地,南接白米高架橋,長0.3公里。 |
白米高架橋 |
自蘇澳隧道南口沿蘇澳溪跨越永春路接永樂高架橋,全長2160公尺,是國內首座雙塔波形鋼腹板脊背橋,結合白米社區意象,橋塔設計採圓潤的米粒為造型,塔頂綴以胚芽缺口形象,凸顯地方特色。 |
永樂高架橋 |
北接白米高架橋,沿圳頭溪河階地逐漸爬升,南端於臺鐵永樂車站南側銜接東澳隧道。 |
東澳隧道 |
北端銜接永樂高架橋,於臺鐵永樂車站南側貫穿標高820.7公尺的東澳嶺,南端於東澳北溪支流左岸出露銜接東澳北溪河川橋。東澳隧道長約3.4公里,南下線3350公尺,北上線3381公尺,採雙孔單車道配置,通過之地層岩性主要為板岩、變質砂岩、片岩,夾雜部分大理岩及角閃岩,採鑽炸法施工。民國107年(2018)2月5日通車。 |
東澳北溪河川橋 |
北端銜接東澳隧道,於東澳北溪支流左岸出露,續沿其右岸河階地往南,之後以高架橋方式跨越東澳北溪接東岳隧道。 |
東岳隧道 |
東岳隧道通過幸福水泥廠北側的蛇山,長0.2公里。 |
幸福高架橋 |
北端接東岳隧道,以高架橋跨越水泥廠鐵路,並沿廠區東側綠地延伸銜接東澳既有的臺9線。 |
大南澳陸橋 |
從南澳市區南端以高架跨越北迴線鐵路,接南澳北溪河川橋。 |
南澳北溪河川橋 |
南澳北溪河川橋位於南澳社區南側,跨越南澳北溪,橋址東側有既有的臺9線橋梁,西側有北迴鐵路橋,視野景觀佳,雙橋塔單索面脊背橋設計,為三跨連續三箱室預力混凝土箱型梁結構(95M、160M、105M),全長360公尺,採雙橋塔外置斜張鋼索搭配懸臂工法建造,橋塔高度23公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中斜拉鋼索部分之鋼殼為鋼結構,現場吊裝後再包覆鋼筋混凝土。 |
武塔高架橋 |
跨越北迴鐵路,長483公尺。 |
武塔隧道 |
武塔隧道為分離式單向雙孔隧道,北接武塔高架橋,南連南澳南溪河川橋,外側為武塔社區,南下線全長464公尺,北上線全長439.1公尺。 |
南澳南溪河川橋 |
南澳南溪河川橋於武塔社區南側跨越南澳南溪,橋梁分南下北上兩座橋,前後銜接武塔隧道南口及觀音隧道北口,長656公尺。 |
觀音隧道 |
穿越中央山脈南澳南溪至鼓音溪之間的山區,北接南澳南溪河川橋,南接鼓音溪鼓音橋。觀音隧道南下線為7945公尺、北上線為7964公尺,是蘇花改最長的一座隧道,採雙孔雙向設計,南北向各設置一車道,路肩為緊急救援車道,民國109年(2020)1月6日通車時,隧道內限速60公里,後放寬為70公里。 |
鼓音橋 |
觀音隧道與谷風隧道間被 60 公尺寬的鼓音溪山谷分隔,考量雨天路面濕滑、晴天日照眩光等行車安全因素,興建半封閉式的鼓音橋銜接。鼓音橋主體為鋼梁結構,橋面上安裝鋼構桁架,以遮光罩及隔音罩覆蓋,僅於橋面兩側設置透氣隔柵,改善隧道內空氣品質。 |
谷風隧道 |
北起鼓音橋,南接漢本高架橋至和平,它穿越中央山脈鼓音溪至漢本的山區。谷風隧道南下線為4668公尺、北上線為4593公尺,採雙孔雙向設計,南北向各設置兩車道。民國100年(2011)11月1日動工,民國109年(2020)2月21日竣工。 |
漢本高架橋 |
北接谷風隧道,在漢本跨越北迴鐵路,連接和平溪河川橋。 |
和平溪河川橋 |
和平溪河川橋於花蓮和平社區北側跨越和平溪,南端跨越北迴鐵路及和平溪堤防後銜接堤外道路,長1557公尺。 |
和中橋 |
長0.1公里。 |
中仁隧道 |
和中社區北側沿臺9線西側往西南方向避開和中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至和仁派出所北邊山坡出洞,接回跨越良里溪的卡南橋北側,北上線長4723.8公尺,南下線長4824.2公尺,採雙孔雙向設計,南北向各設置單車道。民國104年(2015)4月1日動工,民國109年(2020)1月21日竣工。 |
仁水隧道 |
和仁火車站南側至大清水清水溪,銜接既有臺9線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大清水服務站,單孔雙向,長2.9公里。 |
清水溪橋 |
長0.1公里,越過清水溪接上原臺9線。 |
東澳至南澳段9.4公里、和平至和中段4.8公里及長約7.5公里的大清水至崇德段,並未包含在蘇花改計畫內,必須通行原有的公路,使蘇花公路新舊路交雜,新舊路的路寬、彎度、速限差異大,容易形成交通瓶頸,是一個很突兀的工程設計,因為確實造成不便,上述路段被納入接續的「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劃」,簡稱「蘇花安」,預計民國111年(2022)進行路線設計及施工,目標定在民國119年(2030)底前竣工通車,完工後蘇花公路全段連成一氣,行車效率將大增,但政府的行政效率及易被民粹影響的施政風格,是不是能如期完成,且拭目以待。
蘇花道是一條自海岸不斷向內陸退卻的公路,退卻的原因是人力無法阻止和預防的山壁落石崩坍,退卻的手段是開鑿隧道,越往內陸,隧道越長,長到只有經過大溪流時才出露。百年來人們為了通行蘇花之間,留下無數鑿痕,從蘇澳到大南澳、大濁水以次新城,興建一座又一座的隧道,而今穿梭於新舊隧道之間,彷彿經過時間的長廊。
附錄:蘇花公路橋梁
橋名 |
溪名 |
建造年 |
備註 |
蘇澳特號陸橋 |
|
|
|
猿鳴橋 |
猿坑溪 |
|
|
永平橋 |
|
72.6 |
|
正道橋 |
|
72.6 |
|
大坑橋 |
|
101.9 |
|
雙連一號橋 |
|
|
|
雙連二號橋 |
|
|
|
東澳橋 |
東澳北溪 |
|
開闢東海徒步道時於大正6年(1917)完成長約125公尺、右岸塔柱鋼筋混凝土造、左岸利用天然岩盤建造的東澳橋。 |
東岳橋 |
東澳南溪 |
|
|
新澳橋 |
大灣溪 |
|
|
武雲橋 |
武雲溪 |
|
|
八十八號橋 |
|
73.3.3 |
|
南澳橋 |
南澳北溪 |
96.1拓寬 |
開闢東海徒步道時於大正7年(1918)完成長約118公尺、左岸塔柱鋼筋混凝土造、右岸利用天然岩盤建造的南澳橋。 |
澳尾橋 |
南澳南溪 |
76.1 |
開闢東海徒步道時於大正7年(1918)完成長約115公尺、左岸塔柱鋼筋混凝土造、右岸利用天然岩盤建造的澳尾橋。 |
高峰橋 |
|
75.5 |
|
利眾橋 |
|
75.4 |
|
水井橋 |
|
76.5 |
原無名橋。 |
第一觀音橋 |
觀音瀑布 |
76.5 |
日治時建有コオン橋,觀音瀑布原稱鼓音瀑布。 |
第二觀音橋 |
鼓音溪 |
76.5竣工 86.5拓寬 |
|
第34號橋 |
|
76.5 |
|
關戶橋 |
|
73.3 |
|
谷風橋 |
谷風北溪 |
|
橋西側有谷風瀑布,大正4年(1925)臺北州知事吉岡荒造巡視時命名為紫明瀧。 |
谷風一橋 |
|
82.6 |
|
谷風二號橋 |
|
55.6 |
|
大濁水橋 |
大濁水溪 |
85.7 |
後山北路在大濁水溪上建有長72丈的大濁水溪橋,大濁水溪又稱和平溪,發源於南湖大山附近的和平北溪與和平南溪,出海口位於花蓮縣與宜蘭縣之交界處。 開闢東海徒步道時架設左右岸均利用天然岩壁建造的大濁水橋,大正8年(1919)開工,大正10年(1921)完工,橋長1700日尺(515公尺),寬12日尺(3.6公尺)是當時臺灣長度最長的鐵線吊橋。 日治時的大濁水橋位置在現今橋樑的上游,前後各有一處部落及駐在所,北岸的大濁水(澳花,臺北州管轄),以及南岸的キネボ社(和平,花蓮港廳管轄)。 |
卡南橋 |
良里溪(卡那岡溪) |
79 |
大正11年(1922)開闢東海徒步道時完成長約125公尺、左岸塔柱鋼筋混凝土造、右岸利用天然岩壁建造的卡那岡橋。 |
清水橋 |
清水溪 |
85.6 |
|
小清水橋 |
小清水溪 |
73.8 |
|
匯源橋 |
石公溪 |
|
匯德隧道北口。 |
德惠橋 |
|
82.10 |
|
一一五號橋 |
|
72.6 |
|
一一九號橋 |
|
73.10 |
在太魯閣大橋北端至錦文橋的蘇花公路舊道上。 |
一二○號橋 |
|
|
在太魯閣大橋北端至錦文橋的蘇花公路舊道上。 |
望仙新橋 |
|
71.2 |
在太魯閣大橋北端至錦文橋的蘇花公路舊道上。 |
錦文橋 |
立霧溪 |
80.3 |
後山北路建有長70丈的得其黎橋跨越立霧溪。 大正10年(1921)開闢東海徒步道時完成長約132公尺、左岸塔柱鋼筋混凝土造、右岸利用天然岩壁建造的得其黎橋。 民國55年(1966)改建為鋼筋水泥橋,為紀念民國39年(1974)6月7日在清水斷崖搶修工事被落石擊中,墜海殉職的第三工務段段長吳錦文而命名;有關吳錦文的事蹟,在大清水還有一座三角形的紀念碑。水泥橋在民國79年歐菲莉颱風時被沖毀,連橋墩都找不到,民國80年(1991)3月重建完成。 |
太魯閣大橋 |
立霧溪 |
101.7 |
蘇花公路過崇德後,原本是溯立霧溪向西至太魯閣與臺8線中橫公路銜接,再沿溪而下向東至新城,因太魯閣每屆假日人車擁擠,影響正常行車,遂於崇德至新城間截彎取直,興建一座長1208公尺,寬26.6公尺,外觀呈淺藍色,共5跨的紐爾遜拱橋--太魯閣大橋,民國88年(1999)2月動工,民國91年(2002)7月3日通車啟用。 |
資料來源:
李瑞宗(2003)。蘇花道今昔。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
苗允豐編纂(民63)。花蓮縣志卷十五交通。花蓮市: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太魯閣歷史影像敘事—1935年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太魯閣景觀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bb0e8b05ba2e4025ae43a52731ca7c7b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全球資訊網http://suhua.sinotech.com.tw/tw/
Joy and Tom 秀林鄉 清水斷崖 之 姑姑子斷崖https://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898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