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布農族的遷移與分布
2018/09/17 11:48
瀏覽4,2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布農族(Bunun)為居住中央山脈南部高山的原住民,其生活領域北至濁水溪上游與泰雅族接觸,西至陳有蘭溪流域,西南在楠梓仙溪上游與阿里山鄒族接觸,南在荖濃溪上游和北絲鬮溪(鹿野溪)與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接觸,東至秀姑巒溪、卑南溪西側支流。

布農族有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蘭社群六個社群。蘭社群(Takipulan)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社群,初到南投時即與郡社群分支,居住於阿里山附近的族人被鄒族同化,在高雄那瑪夏的族人被郡社群同化,布農族以語言作為區別我群最主要的標準,蘭社群語言已不存,故被認為已經邊緣化消失,以下不再提及。

布農族各社群原分布在濁水溪上游各支流,最北的卓社群位在卓社大山干卓萬山與濁水溪上游之間,卡社群位在卓社大山以南的濁水溪支流卡社溪流域,丹社群位在較南的丹大山區及丹大溪流域,巒社群則在更南邊治茆山巒大山及郡大溪的支流巒大溪流域,卡社群和丹社群由巒社群分出,卓社群再由卡社群分出,從地理分布上可看出是往北拓展的趨勢,郡社群則在諸社之南陳有蘭溪至郡大溪流域間的巒大山、郡坑山、內茅埔至東埔一帶,郡社群沒有分支,人數最多

布農族遷移的原因主要是找尋獵場,除此之外,因為游耕及人口增加導致的耕地需求、疾病與被迫遷移都是原因之一。馬淵東一等人所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將布農族的遷徙分為二期,第一期以發源地為中心,在附近的丹大溪、郡大溪流域成立各自的根據地,布農族的各部族在此時期確立第二期是17世紀末開始的向外擴展,卡社群和卓社群並未參與,其他社群越過玉山向東方或南方推進,最遠到達內本鹿地區和新武路溪中上游,遍及中央山脈主脊能高山到內本鹿山的兩側山地此期的遷移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必須尋找新的獵場,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從臺中州向花蓮港廳下移動、從新武路溪及其支流向大崙溪流域移動、由大崙溪流域往內本鹿地區及高雄州下移動。

縱橫中臺灣、南臺灣的態勢到日本據臺後產生變化,明治39年(1906)佐久間佐馬太繼任臺灣總督,確立五年理蕃計畫,蕃務總長大津麟平在理蕃策中說:「理蕃事業之規劃殊非容易,蓋以該事業性質歧異,而範圍至為茫漠也,對此計畫無其他政治要素之法律、經濟、教育等教科書或先人之理論,亦無古來有實行經驗之詳細紀錄,而僅依當局者依實地經驗以定方針計畫。」「在從來懷柔政策之外,加以威壓,以圖推進理蕃事業,對於北蕃以威壓為主,懷柔次之,而對南蕃則以懷柔為主,威壓次之。然而威壓方法,古來雖屢見其實行,而其收效甚微,懷柔政策,亦復如是。余以為須先定事業之目標,經再三研究結果,認為問題在乎蕃人所有之槍器,倘蕃人不持槍器則育蕃自屬易事,反之,槍器存在其手中,則一旦歸順,終亦未可全信,即未可稱為蕃地已平定,故槍器實為理蕃之先解問題,槍器之處分即係理蕃上之建設也。」對於北蕃以威壓為主,懷柔次之,而對南蕃則以懷柔為主,威壓次之,對臺北的總督府來說是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當北蕃問題解決,就可對南蕃施以威壓。五年理蕃計畫包括延長隘勇線以緊縮封鎖圈、組織隘勇隊搜索槍械彈藥、在收服地設警察機關加強戒備;槍械收繳,則是引發布農族人不滿的直接原因。

大正3年(1914)日人進行「南蕃槍枝收繳行動」,反抗事件相繼而起,較名的有大正3年霧鹿事件、大正4年(1915)喀西帕南事件、小川事件、大分事件、阿桑來事件、大正5年(1916)六龜里事件、大正6年(1917)丹大事件、大正8年(1919)初來事件、巴里蘭事件、大正10年(1921)托西佑事件、昭和6年(1931)檜谷事件、昭和7年(1932)大關山事件、昭和8年(1933)逢坂事件、昭和16年(1941)內本鹿事件,發起大分事件的拉荷•阿雷的抗爭從大正4年(1915)到昭和8年(1933),長達18年時間。

大分事件後,臺灣總督府採取兩樣措施,一是開鑿警備道路深入部落並設置駐在所,平時可就近監控,有事方便武力鎮壓抗爭,一是施行集團移住,將族人遷徙下山,使其失去山林的的屏障與謀生資源,並打破親族共居的部落習俗,削減糾集親族群起抗爭的機會。

昭和6年(1931)12月28日臺灣總督府發布「理蕃政策大綱」,將 「集團移住」列為施政重點之一。在1930至1940年代對布農族進行大規模的強迫遷移,目前布農族的分布情況就是強迫遷移的結果,可說是布農族史上第三期的遷徙,只是這次是非自然、被強制的。昭和8年(1933)發生三名丹社群人暗中購買槍枝被日警抓到,利用此事件強制丹社群2000人遷到離丹大社4天路程的花蓮卓溪鄉馬遠村,整個遷村過程花費3年時間,到昭和11年(1936)完成,東遷過程中很多人不適應而傷亡,3年期程一到,將丹大社房屋全部焚毀,丹大溪流域各社盡成廢墟。昭和13年(1938)日本人開始將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人移到都蘭山西側鸞山,將原本居住於此的漢人、阿美族人、卑南族人全部驅離,當年移入20戶22人,次年移入33戶409人,昭和16年(1941)內本鹿事件後,將尚在內本鹿地區的33戶409人移居到紅葉、北絲鬮溪社、鸞山、武陵、網綢社(錦屏),內本鹿的部落因此全被清空。

國民政府遷台後,對於居住深山、交通不便、缺少耕地、原居地無法發展者,為改善其生活分期進行移住。

布農族的遷徙過程:

社群

時間

郡社群

巒社群

卡社群

卓社群

丹社群

很久以前

馬淵東一:巒社群起源於鹿港一帶,郡社群由南部平原向山區移動,經由番仔田(佳里)往嘉義、南投的丘陵,二群在Lamogan(竹山、名間、集集、水里)附近相會後往山上遷移。

Asang daingaz(祖聚居地)時期

原居住在北方卓社附近,因久旱無法耕作往南遷移到郡大溪流域沿岸山地。

分布於濁水溪支流和巒大溪上游沿岸山地。

卡社群自巒社群分出移居卡社溪沿岸山地,形成零散的部落。

卓社群由卡社群分出,向北方移動到卓社,形成零散的部落,成為布農族最北的族群。

丹社群由巒社群分出向東方丹大溪流域移動,形成零散的部落。

17世紀末~18世紀初開始從臺中州往花蓮港廳下移動

由南投往臺灣東部及南部地區移動,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大分成為移動重要的中繼點及通道,也是該社群主要的聚落。

部分族人東遷先到拉庫拉溪中游及太平溪上游,族人陸續遷入,勢力擴張到拉庫拉庫溪下游。

Suqluman氏族直接翻越崙天山往新武呂溪方向移動。

 

 

越過中央山脈遷到花蓮太平溪流域,被後到的巒社群同化,居住於今日的崙山及立山地區。

18世紀中開始南移至新武呂溪及大崙溪流域

大分的Taisuqluman氏族往新武呂溪、大崙溪、北絲鬮溪移動,建霧鹿社、利稻社和坑頭社。

Naqisulan氏族從拉庫拉庫溪中游、清水溪上游遷到利稻附近。

 

 

 

19世紀中末期

居住在新武呂溪上游的族人開始進入內本鹿。同時向荖濃溪上游移動,進入復興村和南部的巴里散。

 

 

 

 

1930至1940年代的集團移住

日本殖民政府將居住於荖濃溪、鹿野溪、拉庫拉庫溪上游及留在郡大社的族人強迫移居至臺東縣海端鄉、延平鄉、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南投縣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花蓮縣卓溪鄉古風、卓清、太平等第。

日本殖民政府將原居在拉庫拉庫溪、太平溪、新武呂溪流域及巒大地區的族人強迫遷移到花蓮卓溪及南投信義。

日本殖民政府將原居於卡社溪流域的卡社群強迫遷至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

日本殖民政府將濁水溪上游的卓社群迫遷到南投縣信義鄉望美及仁愛鄉萬豐、法治、中正等地。

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從丹大社東移至花蓮馬遠。

1950

從中平遷到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南溪部落。

 

 

 

17戶遷至豐濱鄉磯崎村高山部落。

1953

31戶188人從舊勤和附近遷到高雄縣桃源鄉建山村。

 

 

 

部分馬遠及清水的丹社群人遷至奇美。

1954

27戶145人從高雄縣三民鄉(那瑪夏)民族村(南沙魯)上方台地移下。

 

 

 

 

1954

25戶150人從上寶來附近移到高雄縣桃源鄉桃源村。

 

 

 

117戶767人從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舊部落下遷到新移住部落。

1957

 

從卓溪村部落上方及鄉公所對岸遷到卓溪村、從清水對面山林遷到卓清村南安部落,二者合計123戶,642人。

 

 

 

1961

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27戶206人從部落上方3公里處遷到現址。

 

 

 

 

目前的布農族主要分布在四縣市(花蓮、臺東、南投、高雄)八鄉(萬榮、卓溪、海端、延平、仁愛、信義、桃源、那瑪夏),巒社群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卓溪鄉各村及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和、地利、雙龍、明德、望美、豐丘;卡社群主要居住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地利村和雙龍村,以潭南村為主;卓社群主要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及仁愛鄉萬豐、法治、中正等村;丹社群主要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及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尤其是馬遠村;郡社群是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群,主要分布在臺東縣海端鄉、延平鄉、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明德村、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卓清村、太平村。

社群

縣市

郡社群

巒社群

卡社群

卓社群

丹社群

南投縣

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豐丘村、新鄉村、明德村、望美村、愛國村

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村、新鄉村、明德村、望美村、人和村、地利村、潭南村、雙龍村

仁愛鄉法治村、信義鄉潭南村、地利村、雙龍村、仁愛鄉人和村、法治村

仁愛鄉萬豐村、法治村、中正村、信義鄉望美村、地利村

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豐丘村、新鄉村、明德村、望美村、人和村、地利村、潭南村、雙龍村

花蓮縣

紅葉溪豐坪溪太平溪流域

 

卓溪鄉崙山村、太平村

 

 

萬榮鄉馬遠村(馬遠、東光)、紅葉村、卓溪鄉崙山村、立山村、卓溪村、瑞穗鄉奇美村

拉庫拉庫溪流域

卓溪鄉古風村(古風、白端、崙天、秀巒、石平)、卓清村(卓樂、清水)、卓溪村、太平村、崙山村、立山村

卓溪鄉古風村、卓清村、卓溪村

 

 

 

海岸山脈

 

 

 

 

豐濱鄉磯崎村高山部落

臺東縣

新武路溪流域

海端鄉廣原村、海端村(新武、初來、海端、壠下)、霧鹿村、利稻村(利稻、摩天、栗園、向陽、口)、加拿村、崁頂村(崁頂、紅石)

海端鄉廣原村(廣原、龍泉、錦屏)、海端村新武、霧鹿村下馬、加拿村(加拿、嘉樂)、崁頂村

 

 

 

北絲鬮溪流域

延平鄉武陵村、永康村、桃源村、紅葉村、鸞山村

延平鄉武陵村、永康村、桃源村、紅葉村、鸞山村

 

 

 

海岸山脈

 

 

 

 

長濱鄉南溪村

高雄市

荖濃溪流域

桃源區梅山里、拉芙蘭里(梅蘭、樟山)、復興里、勤和里、桃源里、高中里、建山里(玉穗)、寶山里、茂林區茂林里

桃源區梅山里、拉芙蘭里(梅蘭、樟山)、復興里、勤和里、桃源里、高中里、建山里(玉穗)、寶山里

 

 

 

楠梓仙溪流域

那瑪夏區 南沙、瑪雅、達卡努瓦。

那瑪夏區 南沙、瑪雅、達卡努瓦。

 

 

 

附:日本殖民政府針對布農族設置的「蕃地制壓道路」

名稱

設立

起迄點

駐在所

備註

八通關越嶺道

1921

東埔—玉里

內茅埔、楠仔腳萬、東埔、樂樂、對關、觀高、八通關、新高、巴奈伊克、秀姑巒、躑蠋山(杜鵑)、南(米那米)、州廳界、大水窟、米亞桑、托馬斯、意西拉、塔達芬、拉古拉、大分、哈哈比、十三里、新康、石洞、山陰、綠(美托利)、蕨(瓦拉米)、桃林、黃麻、佳心、山風、大心、鹿鳴、卓麓

在東段設有卓鹿、鹿鳴、大心、山風、佳心、黃麻、多林、厥、綠、多土滾、十里、抱崖、新崗、山蔭、多美麗、魯崙(儒潤)、 大分(打訓)、意西拉、托馬斯、米亞桑等駐在所。

內本鹿警備道(施武郡原住民防備線東線)

1925

六龜—鹿野

六龜、藤枝、石山、日之出、出雲、朝日、常磐、壽、橘、桃林、嘉嘉代、松山(1930年裁撤)、楓、清水、溫泉(紅葉)、北絲鬮(桃源)

內本鹿越嶺道六龜至藤枝段已闢為藤枝林道;藤枝至石山路面凹凸不平,部份路段僅可徒步通行;石山至日之出路基不明顯,崩山區域寬廣;日之出至出雲僅臺東縣境之步徑明顯暢通;出雲至清水多處有崩山斷崖,吊橋損壞不能通行;清水之後已有公路供各種車輛通行。

關山越嶺道

1931

六龜—里壠

全線共設32處駐在所:六龜、荖濃、寶來、排剪(高中)、雁爾、濁水、比鼻烏(復興)、拉婆蘭、拉克斯、麻斯霍哇爾(梅山)、新關、嶺觀、中之關、檜谷、大關山、州界、關山、溪頭、向陽、哈利卜松、戒茂斯、摩典古魯、利稻、霧鹿溪、霧鹿、二見、葉巴可(下馬)、佳保、新武路、逢坂、鈴鹿、海端、里壠

光復後,循其路線開闢橫貫公路,關山越嶺道現僅存八大段(約65公里)尚存古道路基,中之關至天池路段已被玉山國家公園整理闢建出來

六龜特別警備道(施武郡原住民防備線西線)

1916

桃源—大津

日本橋、品川、川崎、神奈川、程谷、戶塚、藤澤、平塚、大磯、小田原、箱根、三島、沼津、原、吉原、蒲原、由井、興津、江尻、府中、丸子、岡部、藤枝、島田、金谷、日坂、掛川、袋井、見付、濱松、舞阪、荒井、白須賀、二川、吉田、御油(御油山)、赤坂、藤川、岡崎、池鯉鮒(扇平)、鳴海、宮、桑名、四日市、石藥師、莊野、龜山、關、坂下、土山、水口 - 石部、草津、大津(六龜大津)。以日本傳統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為順序命名。

 

 

 

參考資料:

葉家寧(民91)。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海樹兒•犮剌拉菲(民95)。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臺北市:原民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