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與法德藝文頻道ARTE合作之西洋古典音樂紀錄片「稻田裡的音符」已於元月 23日在電視頻道播出。將於2月7日16:00和21:00重播,之後公視將發售DVD。
23日下午我們正在五峰旗瀑布步道上,籠先生接到王先生的電話,告訴我們晚上十點要收看公視頻道,他女兒亮相了。
第一次見到王先生的女兒子欣才七歲,來我家作客時略帶陌生感的嬌羞,但是不久就和兩隻蛙玩在一起,果然是小孩子,玩樂就是朋友。我們從王家夫婦口中知道子欣小提琴才學一年多,就已經展現很高的天分。本期待子欣當場拉奏一首曲子,卻被其父母婉拒了。事後才知道他們的用心,要將最好的呈現給我們。於是有了第二次見面。
幾多十日之後,王先生回請我們全家去家庭晚餐。當晚小主人子欣展現落落大方的態度,把玩具一一拿出來招待兩隻蛙玩。飯後,清蒸蛙如約先表演了一首曲子,我們等子欣的伴奏老師來上課。子欣上台拿起小提琴,立刻跳脫小小孩愛玩鬧的樣貌,毫不羞腆地擺出演奏家的儀態。我們聆賞了一個樂章的協奏曲(concerto),心中的讚嘆與佩服遠超過期望值!
她拉奏時自然流瀉的力度與美感,表現的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莫怪王家夫婦到處詢問出國習琴的師訊和生活的資訊。
繁雜的生活間或傳來子欣在德國安頓的消息,我們也放心了。
日子的腳步推著每個人向前進,八個年頭如火車窗外疾馳飛逝的風景。我沒在風景裡剪讀子欣的任何消息,直到王先生分享來的這通電話,才如剪紙般串聯起過往的那段因緣。
公視的「稻田裡的音符」(The Island of 1,000 Violins),專訪了奇美基金董事長許文龍談蒐集世界名琴的發願與想法,德國小提琴演奏家 慕特 Anne-Sophie Mutter、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和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對音樂教育的經驗談。
以下摘錄自公視新聞稿(連結)
「稻田裡的音符」藉不同世代卻先後旅德習樂的天才音樂家陳必先與王子欣前後映照,呈現東方人如何在西方文化的起源地取經與調和。旅居德國、65歲的臺灣第一代鋼琴家陳必先回憶說,她到歐洲後才體會到沉澱與寧靜才是學習之道「我是在德國第一次發現獨自一人、孤獨所代表的意義」。她也說「音樂需要時間才能圓熟,需要去思考、感覺,特別是要做夢,人要在寂靜中(Stille*)才能這樣做夢,而寂靜在台灣是不存在的」。
慕特則說「我認為音樂只是藝術史的一小部分,當我指導獎學金學生,特別是來自亞洲的,我一定要讓他認識歐洲文學和美術,讓他們跟我一起到奧地利山區湖泊划船,這樣才能理解馬勒和布魯克納」。
林昭亮在片中也表示「我開始演奏時,很幸運能師事史坦、祖克曼和馬友友,這些大師真的懂得質疑一切;曾經我很疑惑為什麼亞洲、特別是台灣的音樂家,沒有這種質疑的性格」。
16歲的王子欣分享說「我覺得亞洲人或許不像歐洲人那樣容易表達情感,但也有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對於如何演奏音樂、正確詮釋,有自己的觀點」。
* Stille翻譯成『寂靜』並不是很恰當,特別是陳必先這段談話中想要表達的意境,個人以為,趨近於『安詳、平和』的內心狀態。「平安夜」是有名的奧地利聖誕歌曲,它這樣唱的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平安夜,聖善夜...台灣的生活步調很快,容易使人心鼎沸,陳必先感慨於此吧。
**加註說明:上面的訪談皆是使用當地語言,所以除了林昭亮先生用英語外,其餘三人都是用德語.才有我後來在翻譯上的不同解釋.
《稻田裡的音符》重播時段 2015/2/7(六) 16:00 & 19:00 公視HD頻道
◆ 影片介紹: http://tinyurl.com/6oan8hw (點入精彩回顧)
◆ 精彩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WrfNZGbwg

昨天和一位鋼琴老師談到有關學習的話題時,她說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怕這怕那。。。引發了我對這部紀錄片的另一層感想。害怕是學習的絆腳石,如果能將這種害怕轉化成有益的動力,讓孩子自由地,自發地享受自主式的學習,縱使跌倒,都能成為更上層樓的助力。這些觀點不是一言兩語可以涵括在本文中,我就此略過。
請欣賞王子欣 Sophie Wang 以一曲布魯赫協奏曲榮獲德國威瑪國際小提琴大賽少年組冠軍!
Sophie Wang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in category I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LOUIS SPOHR Competition for Young Violinists 2013 at the LISZT UNIVERSITY of Music Weimar.
她的成就指日可期。
- 18樓. 終南山2023/01/15 15:32
17樓. 小白2022/11/01 02:20不要裝熟- 16樓. 牛仔3號2016/07/12 12:21
- 15樓. 也真2015/02/11 02:15寂靜在台灣還是有的哦
看我們自己怎麼找怎麼發覺呢...
vivijr 也真 - 14樓. Apple *2015/02/05 21:38
相簿裡有些雙胞胎的照片:


- 13樓. Siena2015/02/04 09:01
不好意思,任性大篇留言,給妳壓力了。
有時我也是這樣,看到一個「天涯共此時」的留言,心滿溢,卻無言,就想留在那兒,讓好朋友們都看看吧。
我不會撤留言,除非是知道自己「說錯話」了。
當然可以不回的啊,如同我的杭州篇,我最愛的李四來留話給我,我珍惜之至,至今也沒回啊。
我以好文「寂靜,沈澱」自己,感激都來不及,嘻嘻。
不必拘泥這些......
要出門了,祝福妳有美好一天。
牛仔媽是懶惰媽,歡迎Siena想說甚麼就說甚麼,沒造成甚麼壓力滴,否則不會一推百了。
。。。妳這樣留言給我很多其他想法,也給其他訪客很好的回饋。反正我一時之間也"犁"不清。謝謝冰心玉潔(?突然忘了怎麼形容)的妳如此知心哪!剛要發笑鬧文卻獲知墜機悲劇。唉。
也是出門去,不便掛網,祝妳日日美好!
牛仔3號 於 2015/02/04 13:54回覆 - 12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5/02/04 07:59
藝術和文學美學的教育機會多多安排﹐
不必求功利﹐自然能培養(啟悟)出長效...
瀑布勝景已幾十年暌違...念念﹗
- 11樓. Siena2015/02/03 18:06
這篇文章在我腦中縈繞不去。出差中,分幾次回來聽完。
我想,至高的天份大多來自上帝,我們只能去信任「孩子們純粹的心靈」,她們與創作者有他們之間獨一無二的連結,成人親友切莫特意「期待」或過度栽培,功利心不可污染之。
所謂名師,教導技巧其次,更大應是「啓迪年輕的他/她,如何對待音樂,與其生命融合,彰顯」的人生導師吧。
然而人生畢竟有種種經歷和關卡,Sophie必須親身走過,馬友友先生曾說:「一個人最該培養的能力是同理心」等到歷盡千帆,那時同一曲目 Sophie演奏起來又是另一種風采和境界了。
不贊成寧靜與沈澱只能在德奧尋著,真正「沈潛」是一種內在的修為,無處不在;聽過陳必先女士的現場演奏,那次在演奏途中,她穿著晚禮服,突然彎腰調整椅子高度,這樣的「藝術為上,不計形象」讓人敬佩歡喜。
不相干之連接
黛玉文采出眾,心高性清,憑藉詩詞和寶玉相愛,在世故齷齪的大宅裏熬過日子,寶玉娶寶釵當日,果然驗證「金玉盟」這個他兩人無法掙脫之宿命枷鎖,心痛至極,此「焚稿詩」,讀來令人傷心到了極點。
這樣的經歷和「藝術高潮」,少年終識愁滋味,Siena願我女兒永遠沒有機會親嘗
但願我兒駑且鈍,此篇佳文容我引用至新文。
「我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與筆墨結了骨肉親。
曾記得,菊花賦詩奪魁首,海棠起社鬥清新,怡紅院中行新令,瀟湘館內論舊文,一生心血結成字,
如今是,記憶未死,墨跡尤新。
這詩稿,不想玉堂金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今是,知音已絕,詩稿怎存?
把斷腸文章付火焚」
劉旦宅畫作

親愛的Siena,
很高興妳願意花時間在敝文分享如此深刻的觀點.我這人可以胡言亂語千言,卻無法正經危坐半事.妳的這些字我捧在心窩裡,跫去看了在妳部落文中對此處的提攜,手一慌,差點沒把心慌成段段與斷斷.
說了這些,只是想問妳,我可以不回嗎?但請千萬別抽走喔!那會令我傷心的.
再次謝謝妳的字句珍珠與劉旦宅畫!高興極了地擁甜蜜笑容入夢...
牛仔3號 於 2015/02/04 01:26回覆
- 10樓. 筆記阿本2015/02/03 14:32賈媽曰 : 王子欣表情淡淡的
賈媽呦
王子欣是個少年 , 缺乏豐沛的人生閱歷 , 她若 "表情淡淡的" , 那一定是她青澀純真的年紀在負壓一曲大人的產物 , 而她已然體會了幾分 . ^^
- 9樓. 賈爸2015/02/02 16:56雖然她的表情淡淡
可是,看起來很自信,也很自得其"樂"
是真的愛音樂,也樂在學習
表情淡淡的原因有可能因為這個曲目的關係
介紹妳看下面這支由Janine Jansen拉奏的
她的表情豐富但皺著眉頭.表情和動作也是詮釋音樂的重點.賈媽內行喔,這樣注意!
牛仔3號 於 2015/02/02 20:12回覆
貼上筆記阿本的回應
牛仔3號 於 2015/02/04 01:47回覆
賈媽曰 : 王子欣表情淡淡的2015/02/03 14:32 賈媽呦
王子欣是個少年 , 缺乏豐沛的人生閱歷 , 她若 "表情淡淡的" , 那一定是她青澀純真的年紀在負壓一曲大人的產物 , 而她已然體會了幾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