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那年,探訪徐志摩的康橋
2010/11/10 21:24
瀏覽1,793
迴響2
推薦11
引用0
最近, 因為編撰空中大學邀約的新書而重讀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感覺自己像是又重遊了英國劍橋。
1920年徐志摩為了追隨羅素而來到劍橋,1990年我為了追隨徐志摩而來到劍橋。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這個啟迪他的精神故鄉不管是學習的風氣、人文、建築,甚至是康河的微風、綠波,都足以激起徐志摩的性靈與詩情。
劍橋在羅馬時期就是個重要的城鎮,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著名的劍橋康河,流經於此。號稱歐洲的名校劍橋大學,就是這個城鎮的重心,造就了劍橋當地的繁榮。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他的前身是一個在劍橋市成立的學者協會,有紀錄說這個協會的學者因為和牛津城市居民有了爭端,所以離開牛津來到劍橋,所以有人說劍橋是由一批牛津大學出來的學者所建立。這也不難想像劍橋和牛津這兩所大學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競爭。劍橋大學建校於13世紀早期,比牛津大學晚一個世紀。
當年我們在英國是搭火車旅行的,我清楚記得對於要去拜訪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相當期待,而我對劍橋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所學校沒有校門、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碑或牌樓,整座校園就是一個城鎮--大學城,各個學院和系散佈在劍橋這個城鎮的各個角落。如詩如畫的風光,相當宜人,當時我心想,能夠在這樣的校園裡當學生真是幸福啊!青翠的草坪,寧靜的狹窄小巷,穿城而過的劍河,徐徐吹來的河風,流水加上沿岸的垂柳,許多小船在水中行走,河兩岸有著岸邊盡是校園裡的華麗建築--古色古香的房屋和各具特色的莊嚴的學院,組合成劍橋獨有的景色。
徐志摩在文章裡介紹了康河的靈性,並且提到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經在這裡遊玩。據說拜倫在聖三一學院就讀期間很喜歡惡作劇,經常不顧學院的規定,偷偷地跑到噴泉池游泳,學院規定不准養狗,他就特意買了一隻熊,然後把熊放到塔樓左邊的屋頂閣樓裏偷偷地餵養。
劍橋大學著名的學院各有其特色與名人傳說故事。
彭布羅克學院,是劍橋第三古老的學院。該學院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湧現了許多世界聞名的詩人、政客、音樂家和數學家。英國著名的詩人和最年輕的首相威廉‧皮特就是其中之一,威廉‧皮特的雕像至今仍端坐在學院的圖書館前。
聖凱薩琳學院的大門上有一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為什麼會有這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呢?原來是創建這個學院的亞歷山卓‧凱薩琳曾經被判處以死刑,要被釘死在一個輪狀的十字架上。然而,當亞歷山卓‧凱薩琳的身體碰到那個十字架的時候,輪子卻奇跡般地斷裂了。因此,輪子便成了凱薩琳的吉祥物。所以,現在聖凱薩琳學院的大門上就有一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作為紀念。還有劍橋大學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就是聖凱薩琳學院的校友,他的名字叫做威廉‧沃頓,1666年出生,這個天才在六歲時就已經懂得拉丁、希臘和希伯萊三種語言,九歲就進入劍橋大學就讀。
國王學院成立於1441年,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主要是因為學院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在所有的建築群中最著名的就是國王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榮耀標志。至於為什麼叫「國王學院」呢?那是因為這個學院是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所設立創建,國王為了顯示他的雄厚財力,於是我們才得以見識到國王學院的宏偉壯麗,當時歷經七十年才完工。比較特別的是國王學院禮拜堂西邊門上的皇冠與都鐸薔薇的紋章細節,足足反映出亨利國王的英國霸權夢想。
還有三一學院,也是由另一位國王--亨利八世在1546年創立的,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濟實力、學院規模,在現今的劍橋大學的31個學院中都還算是名列前矛的。三一學院培養出許多舉世聞名的學者專家--科學家牛頓,哲學家培根以及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六位英國首相、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從三一學院畢業。在學院1567年建的禮拜堂中,(theChapel)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像牛頓像、培根像等都可以見得到,栩栩如生。
在三一學院的大門入口處有一座亨利八世的雕像,仔細看這個國王雕像,你會發現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象徵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據說,本來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徵王權的金色節杖。但是,就在雕像竣工不久,不知道是哪一個愛惡作劇的學生,悄悄地爬到雕像上,把節杖抽出來,換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這根椅子腿。更鮮的是,幾百年來,也沒有人想要去把椅子腿再換回金色節杖,就讓亨利八世的雕像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三一學院大門右側的綠色草坪中間,種著一棵不起眼的蘋果樹。據說,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蘋果,落到了牛頓的頭上,從而啟發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過這棵樹細弱的枝幹,實在是很讓人懷疑它的樹齡真的有那麼長了嗎?
彼得學院創立於1284年,是劍橋大學最古老的學院,是劍橋第一個也是最小的學院。
彼得學院也和三一學院一樣培養了許多學者名人,其間的奇聞趣事也很有,舉例來說,著名的墓園派詩人托馬斯‧格雷對火非常敏感,時時擔心會發生火災。見到我們還能看到,托馬斯‧格雷當時在彼得學院住過的房間的窗戶外面還安裝了鐵支架。據說,那是他專門請人安裝的,為的是萬一發生火災,房子著火,他就把一根繩子繫到架子上,然後自己拽著繩子滑下去,就可以逃命。有一天晚上,火災警報器突然響了。托馬斯‧格雷在慌忙抓起一根繩子套到窗外的鐵支架上,沿著繩子火速滑了下去,卻栽進了一大盆的水裏,渾身濕成落湯雞。原來,樓上根本沒有著火,是他的學生為了捉弄他,事先裝滿了一大盆水,抬到他房間窗戶外面的地上,然後拉響了警報器。
康河上除了最古老而美麗的一座橋──克萊亞的「三環洞」橋,還有兩座橋也是相當有名氣的。一座是位於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建於1831年,之所以取名為「嘆息橋」,是因為這座橋曾經是連接學生宿舍和期末考場的必經之路,學生們每當要參加考試的時候,總是往往發出嘆息,忐忑不安的經過這座橋走進考場,擔心自己會考不到理想的成績。
這座「嘆息橋」雖然是仿照義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建成的。不過威尼斯的嘆息橋卻有著不同的來由典故。
據說在十四世紀的共和國時代,嘆息橋對比著兩棟不同的樓宇。一邊是總督府,裡面可以容納將近兩千人的王公貴族,白色的大理石上,刻鏤著美麗的圖案,拱形的花窗,更加襯托出對面那一棟粗壯鐵柵的黑暗,那是當年的監獄,被判了刑的重刑犯人,被打入這個永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而當犯人被定罪後,從這一邊的總督府要被押到另一邊的地牢時,經過嘆息橋時,是可以被允許,再最後一次站在嘆息橋上駐足,透過由八瓣菊花組合雕鏤的窗櫺看最後一眼外面的世界。
據說有個被判了刑的男子正好從嘆息橋上往下俯視時,見到他心愛的女人和一個男子坐在貢多拉上擁吻,貢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一種窄長的小船,船往嘆息橋下緩緩開過去時,這個悲痛的男子也一頭往大理石花窗撞去,但是,血流成河,屍體被處理後,悲慘的故事多被遺忘,嘆息橋只被說成是犯人們最後一瞥的地方,但美麗的神話傳說卻被流傳了下來――現在我們聽到的傳說是。搭乘貢多拉的情侶經過「嘆息橋」下時,在橋下擁吻,兩人就能擁有天長地久的愛情。
我記得我當時在威尼斯,當然窮學生坐不起貢多拉小船,不過當我遠遠見到嘆息橋時,想像著關於這座橋的原始故事,我很大的感觸是:沒有人喜歡和痛苦或悲傷,長期為伍,人和多數植物一樣,也是「向著陽光」的,大家都樂於歌誦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要在人生低潮中盡快爬起來,努力迎向光明。
還有一座很有名的橫跨於劍河之上木橋,位於皇后學院中叫做「數學橋」,也有人說是「牛頓橋」,相傳牛頓採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了這座橋,橋上沒有用任何一顆螺絲釘子,數學橋上有著看似不規則、不經意的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這些特別多樣的神奇圖案,都是牛頓在設計紙上經過周密策劃、計算而搭建而成,。後來,牛頓的學生認為:牛頓老師能做到的事,我們也能夠做得到,於是,他們就把這座橋給拆了,可是怎麼也沒有辦法把這座橋不用任何一根螺絲釘子恢複成牛頓建築的原狀,最後不得不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木橋。
關於這個傳說故事,有人考證說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這座數學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我們見到的這座橋是用比較明顯的螺絲,不過還是有人說這座橋似乎確實是有一個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這樣的傳說故事,滿足了人們喜歡聽故事的渴望,也增添了旅遊景點的浪漫神祕而有趣的色彩。很多故事就藉由劍橋大學的學生和旅遊拜訪者口耳相傳,津津樂道,這些都是文學為旅遊所帶來的無以計價的附加。
文章中徐志摩還描述了可愛的春天、水岸的草坪、水裡的水草、橋兩端的垂柳,除了康河兩岸的秀麗,還可以乘船去遊玩,有雙槳划船、薄皮舟和長形撐高船可以選擇。
乘船遊覽劍河是到劍橋旅遊的一定要的遊覽活動,早在1702年,當地就已經興起所謂「撐篙」的傳統活動,撐是支撐的撐,篙是竹高高,指的是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撐篙的訣竅是先把竿子往下推,讓船前進,再利用竿子在水中的角度調整船前進的方向。
徐志摩在文章中說「撐是一種技術。我手腳太蠢,始終不曾學會。你初起手嘗試時,容易把船身住在河中,東顛西撞的狼狽。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的人,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縐眉!」
這裡講到「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的人」,我們可以來補充說明英國人的嚴謹。英國人很討厭別人過問私事,如果你去英國旅遊,千萬記住不要像在國內一樣,問人家:「你去哪裡?」「結婚了嗎?」「你今年幾歲?」這些涉及到隱私的問題,他們討厭別人過問他們的個人生活,這些都是他個人生活的秘密,絕不允許別人過問。
坐在英國的地鐵上,可以觀察到英國人在穿戴衣著上都比較講究,上班族都是衣著整齊,女人套裝,男人西裝領帶,在地鐵上也不多話,幾乎大家都是安安靜靜手上拿一本書在閱讀。
英國人的嚴謹還可以從他們「路不拾遺」中看出,我記得當年我們去旅行時等待著開往倫敦的火車,英國的火車是相當準時的,但是我們的火車卻遲遲未開,突然在窗玻璃外,我們遠遠見到一位身著制服的站務人員,焦急地舉起一個白色的自製暗袋,這種自製暗袋通常是自助旅行旅行的人,為了財務安全貼身用的。最後那位鐵路站務人員在我們這個車廂停了下來,指著我們這群黑頭髮的外國人,然後,從暗袋中取出護照和美金,此刻,一位日本女孩驚惶地衝了出去。站務人員向車頭的列車長打了一個著稍後啟動的手勢。等到那個流著感動的眼淚的日本女孩,帶著欣喜,又回到車廂時,全車的人都為鼓掌,也她捏了一把冷汗。
2010年3月公佈的一項調查說,英國人不苟言笑的著名形象如今已成為過去。調查發現,英國人已不再羞於當眾落淚或流露感情。近四分之三的英國人用空吻或擁抱的方式來問候他人,採用這種問候方式的人的數量在過去15年中增加了三分之一。另外,在1000名受訪者中,有63%的人說他們曾經當眾哭過。
到劍橋玩,一定要像徐志摩一樣撐篙遊覽,現在這裡的篙,一根有5米長,搭上6米長、1米寬的無蓬小船,可以選擇小型的5到6人的,或者是中型的12人的船隻。讓船隻漂流於劍河之上,徐志摩是這樣描述劍河的:
「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戴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
「伺候著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裡的鮮花,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
吹著微風,看著岸邊的垂柳隨風搖曳,才能夠心滿意足地飽覽兩岸的沿河景觀,欣賞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各學院後園風情,途中會經過我們剛剛介紹的數學橋、皇后學院、國王橋、三一學院、嘆息橋、格蕾橋、、彼得學院、聖約翰學院和圖書館等多個景點。
划船是劍橋大學的學生最流行的運動,劍橋大學的學生也愛好運動,最流行的就是,他們除了每年都舉辦划船比賽外,;另外也流行橄欖球、板球、足球和下棋等活動,像我們前面所介紹的19世紀初在聖三一學院就讀的拜倫,就是劍橋大學有名的運動健將,有趣的事他都喜歡,包括騎馬、射擊、拳擊和游泳等。
當然除了運動成績外,身為世界上頂尖的大學之一,許多學科領域都有亮眼的成績,其中數學就一直是劍橋大學的強項,也是所有學生的必修科目。劍橋大學在學術方面始終是世界領先的大學之一,曾經誕生87位諾貝爾獎得主。也難怪徐志摩會選擇要進入劍橋大學進修了。
最能表現劍橋大學學生休閒娛樂傳統的是各個學院裡所謂的"formal hall",意思就是「正式的晚餐」。參加「正式的晚餐」意味著你有機會體會到劍橋幾百年的獨特傳統:在一些歷史悠久,重視傳統的學院,學生和老師身穿黑色莊重的長袍在長形桌前一起用餐,桌上一般擺好鮮花,燭台和全套的銀色餐具,穿戴整齊的侍者會按照傳統西方飲食傳統上菜,席間一般會和身邊的人進行隨意交談。大家歡聲笑語,氣氛非常輕鬆愉快,學生和老師互相學術交流學術和也會談談生活趣聞和軼事。
劍橋大學的學生們多在各自學校的餐廳就餐,每一所學院每週都有1-2次正餐,屆時,校長會在用餐前講話,學生們也要穿上披風仔細聆聽,如果你想要參加這一類的宴會,只要有學院的老師或學生介紹就可以了。
我想這樣的一種開放而自由又不失傳統的學習風氣應該是被中國傳統禁錮已久,卻又渴望自由想要展翅高飛的徐志摩所戀戀難捨的,難怪徐志摩會寫出〈再別康橋〉那樣動人的新詩。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是如何大力讚美劍橋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旅行和閱讀一樣都是在尋求擴大的自己的生命空間,這兩者都可以讓我們改變我們的視野和格局,當視野和格局變得寬廣,就更能夠體悟生活,更有胸襟去愛人、關懷周遭,進而遠離空虛,生活變得充實而多彩。
余秋雨說:「你可以因為種種原因失去非常美好的青春,但是旅行和閱讀可以可以快速地加倍補償你損失的東西,這一點,只有旅行過的人才能體會。」如果你也有機會到英國去拜訪劍橋大學,不妨撐一隻篙,或者散步,佇立橋頭,欣賞清澄如鏡的劍河。
1920年徐志摩為了追隨羅素而來到劍橋,1990年我為了追隨徐志摩而來到劍橋。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這個啟迪他的精神故鄉不管是學習的風氣、人文、建築,甚至是康河的微風、綠波,都足以激起徐志摩的性靈與詩情。
劍橋在羅馬時期就是個重要的城鎮,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著名的劍橋康河,流經於此。號稱歐洲的名校劍橋大學,就是這個城鎮的重心,造就了劍橋當地的繁榮。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他的前身是一個在劍橋市成立的學者協會,有紀錄說這個協會的學者因為和牛津城市居民有了爭端,所以離開牛津來到劍橋,所以有人說劍橋是由一批牛津大學出來的學者所建立。這也不難想像劍橋和牛津這兩所大學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競爭。劍橋大學建校於13世紀早期,比牛津大學晚一個世紀。
當年我們在英國是搭火車旅行的,我清楚記得對於要去拜訪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相當期待,而我對劍橋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所學校沒有校門、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碑或牌樓,整座校園就是一個城鎮--大學城,各個學院和系散佈在劍橋這個城鎮的各個角落。如詩如畫的風光,相當宜人,當時我心想,能夠在這樣的校園裡當學生真是幸福啊!青翠的草坪,寧靜的狹窄小巷,穿城而過的劍河,徐徐吹來的河風,流水加上沿岸的垂柳,許多小船在水中行走,河兩岸有著岸邊盡是校園裡的華麗建築--古色古香的房屋和各具特色的莊嚴的學院,組合成劍橋獨有的景色。
徐志摩在文章裡介紹了康河的靈性,並且提到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經在這裡遊玩。據說拜倫在聖三一學院就讀期間很喜歡惡作劇,經常不顧學院的規定,偷偷地跑到噴泉池游泳,學院規定不准養狗,他就特意買了一隻熊,然後把熊放到塔樓左邊的屋頂閣樓裏偷偷地餵養。
劍橋大學著名的學院各有其特色與名人傳說故事。
彭布羅克學院,是劍橋第三古老的學院。該學院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湧現了許多世界聞名的詩人、政客、音樂家和數學家。英國著名的詩人和最年輕的首相威廉‧皮特就是其中之一,威廉‧皮特的雕像至今仍端坐在學院的圖書館前。
聖凱薩琳學院的大門上有一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為什麼會有這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呢?原來是創建這個學院的亞歷山卓‧凱薩琳曾經被判處以死刑,要被釘死在一個輪狀的十字架上。然而,當亞歷山卓‧凱薩琳的身體碰到那個十字架的時候,輪子卻奇跡般地斷裂了。因此,輪子便成了凱薩琳的吉祥物。所以,現在聖凱薩琳學院的大門上就有一個金黃色輪子的圖案作為紀念。還有劍橋大學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就是聖凱薩琳學院的校友,他的名字叫做威廉‧沃頓,1666年出生,這個天才在六歲時就已經懂得拉丁、希臘和希伯萊三種語言,九歲就進入劍橋大學就讀。
國王學院成立於1441年,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主要是因為學院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在所有的建築群中最著名的就是國王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榮耀標志。至於為什麼叫「國王學院」呢?那是因為這個學院是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所設立創建,國王為了顯示他的雄厚財力,於是我們才得以見識到國王學院的宏偉壯麗,當時歷經七十年才完工。比較特別的是國王學院禮拜堂西邊門上的皇冠與都鐸薔薇的紋章細節,足足反映出亨利國王的英國霸權夢想。
還有三一學院,也是由另一位國王--亨利八世在1546年創立的,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濟實力、學院規模,在現今的劍橋大學的31個學院中都還算是名列前矛的。三一學院培養出許多舉世聞名的學者專家--科學家牛頓,哲學家培根以及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六位英國首相、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從三一學院畢業。在學院1567年建的禮拜堂中,(theChapel)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像牛頓像、培根像等都可以見得到,栩栩如生。
在三一學院的大門入口處有一座亨利八世的雕像,仔細看這個國王雕像,你會發現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象徵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據說,本來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徵王權的金色節杖。但是,就在雕像竣工不久,不知道是哪一個愛惡作劇的學生,悄悄地爬到雕像上,把節杖抽出來,換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這根椅子腿。更鮮的是,幾百年來,也沒有人想要去把椅子腿再換回金色節杖,就讓亨利八世的雕像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三一學院大門右側的綠色草坪中間,種著一棵不起眼的蘋果樹。據說,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蘋果,落到了牛頓的頭上,從而啟發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過這棵樹細弱的枝幹,實在是很讓人懷疑它的樹齡真的有那麼長了嗎?
彼得學院創立於1284年,是劍橋大學最古老的學院,是劍橋第一個也是最小的學院。
彼得學院也和三一學院一樣培養了許多學者名人,其間的奇聞趣事也很有,舉例來說,著名的墓園派詩人托馬斯‧格雷對火非常敏感,時時擔心會發生火災。見到我們還能看到,托馬斯‧格雷當時在彼得學院住過的房間的窗戶外面還安裝了鐵支架。據說,那是他專門請人安裝的,為的是萬一發生火災,房子著火,他就把一根繩子繫到架子上,然後自己拽著繩子滑下去,就可以逃命。有一天晚上,火災警報器突然響了。托馬斯‧格雷在慌忙抓起一根繩子套到窗外的鐵支架上,沿著繩子火速滑了下去,卻栽進了一大盆的水裏,渾身濕成落湯雞。原來,樓上根本沒有著火,是他的學生為了捉弄他,事先裝滿了一大盆水,抬到他房間窗戶外面的地上,然後拉響了警報器。
康河上除了最古老而美麗的一座橋──克萊亞的「三環洞」橋,還有兩座橋也是相當有名氣的。一座是位於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建於1831年,之所以取名為「嘆息橋」,是因為這座橋曾經是連接學生宿舍和期末考場的必經之路,學生們每當要參加考試的時候,總是往往發出嘆息,忐忑不安的經過這座橋走進考場,擔心自己會考不到理想的成績。
這座「嘆息橋」雖然是仿照義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建成的。不過威尼斯的嘆息橋卻有著不同的來由典故。
據說在十四世紀的共和國時代,嘆息橋對比著兩棟不同的樓宇。一邊是總督府,裡面可以容納將近兩千人的王公貴族,白色的大理石上,刻鏤著美麗的圖案,拱形的花窗,更加襯托出對面那一棟粗壯鐵柵的黑暗,那是當年的監獄,被判了刑的重刑犯人,被打入這個永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而當犯人被定罪後,從這一邊的總督府要被押到另一邊的地牢時,經過嘆息橋時,是可以被允許,再最後一次站在嘆息橋上駐足,透過由八瓣菊花組合雕鏤的窗櫺看最後一眼外面的世界。
據說有個被判了刑的男子正好從嘆息橋上往下俯視時,見到他心愛的女人和一個男子坐在貢多拉上擁吻,貢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一種窄長的小船,船往嘆息橋下緩緩開過去時,這個悲痛的男子也一頭往大理石花窗撞去,但是,血流成河,屍體被處理後,悲慘的故事多被遺忘,嘆息橋只被說成是犯人們最後一瞥的地方,但美麗的神話傳說卻被流傳了下來――現在我們聽到的傳說是。搭乘貢多拉的情侶經過「嘆息橋」下時,在橋下擁吻,兩人就能擁有天長地久的愛情。
我記得我當時在威尼斯,當然窮學生坐不起貢多拉小船,不過當我遠遠見到嘆息橋時,想像著關於這座橋的原始故事,我很大的感觸是:沒有人喜歡和痛苦或悲傷,長期為伍,人和多數植物一樣,也是「向著陽光」的,大家都樂於歌誦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要在人生低潮中盡快爬起來,努力迎向光明。
還有一座很有名的橫跨於劍河之上木橋,位於皇后學院中叫做「數學橋」,也有人說是「牛頓橋」,相傳牛頓採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了這座橋,橋上沒有用任何一顆螺絲釘子,數學橋上有著看似不規則、不經意的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這些特別多樣的神奇圖案,都是牛頓在設計紙上經過周密策劃、計算而搭建而成,。後來,牛頓的學生認為:牛頓老師能做到的事,我們也能夠做得到,於是,他們就把這座橋給拆了,可是怎麼也沒有辦法把這座橋不用任何一根螺絲釘子恢複成牛頓建築的原狀,最後不得不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木橋。
關於這個傳說故事,有人考證說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這座數學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我們見到的這座橋是用比較明顯的螺絲,不過還是有人說這座橋似乎確實是有一個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這樣的傳說故事,滿足了人們喜歡聽故事的渴望,也增添了旅遊景點的浪漫神祕而有趣的色彩。很多故事就藉由劍橋大學的學生和旅遊拜訪者口耳相傳,津津樂道,這些都是文學為旅遊所帶來的無以計價的附加。
文章中徐志摩還描述了可愛的春天、水岸的草坪、水裡的水草、橋兩端的垂柳,除了康河兩岸的秀麗,還可以乘船去遊玩,有雙槳划船、薄皮舟和長形撐高船可以選擇。
乘船遊覽劍河是到劍橋旅遊的一定要的遊覽活動,早在1702年,當地就已經興起所謂「撐篙」的傳統活動,撐是支撐的撐,篙是竹高高,指的是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撐篙的訣竅是先把竿子往下推,讓船前進,再利用竿子在水中的角度調整船前進的方向。
徐志摩在文章中說「撐是一種技術。我手腳太蠢,始終不曾學會。你初起手嘗試時,容易把船身住在河中,東顛西撞的狼狽。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的人,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縐眉!」
這裡講到「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的人」,我們可以來補充說明英國人的嚴謹。英國人很討厭別人過問私事,如果你去英國旅遊,千萬記住不要像在國內一樣,問人家:「你去哪裡?」「結婚了嗎?」「你今年幾歲?」這些涉及到隱私的問題,他們討厭別人過問他們的個人生活,這些都是他個人生活的秘密,絕不允許別人過問。
坐在英國的地鐵上,可以觀察到英國人在穿戴衣著上都比較講究,上班族都是衣著整齊,女人套裝,男人西裝領帶,在地鐵上也不多話,幾乎大家都是安安靜靜手上拿一本書在閱讀。
英國人的嚴謹還可以從他們「路不拾遺」中看出,我記得當年我們去旅行時等待著開往倫敦的火車,英國的火車是相當準時的,但是我們的火車卻遲遲未開,突然在窗玻璃外,我們遠遠見到一位身著制服的站務人員,焦急地舉起一個白色的自製暗袋,這種自製暗袋通常是自助旅行旅行的人,為了財務安全貼身用的。最後那位鐵路站務人員在我們這個車廂停了下來,指著我們這群黑頭髮的外國人,然後,從暗袋中取出護照和美金,此刻,一位日本女孩驚惶地衝了出去。站務人員向車頭的列車長打了一個著稍後啟動的手勢。等到那個流著感動的眼淚的日本女孩,帶著欣喜,又回到車廂時,全車的人都為鼓掌,也她捏了一把冷汗。
2010年3月公佈的一項調查說,英國人不苟言笑的著名形象如今已成為過去。調查發現,英國人已不再羞於當眾落淚或流露感情。近四分之三的英國人用空吻或擁抱的方式來問候他人,採用這種問候方式的人的數量在過去15年中增加了三分之一。另外,在1000名受訪者中,有63%的人說他們曾經當眾哭過。
到劍橋玩,一定要像徐志摩一樣撐篙遊覽,現在這裡的篙,一根有5米長,搭上6米長、1米寬的無蓬小船,可以選擇小型的5到6人的,或者是中型的12人的船隻。讓船隻漂流於劍河之上,徐志摩是這樣描述劍河的:
「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戴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
「伺候著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裡的鮮花,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
吹著微風,看著岸邊的垂柳隨風搖曳,才能夠心滿意足地飽覽兩岸的沿河景觀,欣賞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各學院後園風情,途中會經過我們剛剛介紹的數學橋、皇后學院、國王橋、三一學院、嘆息橋、格蕾橋、、彼得學院、聖約翰學院和圖書館等多個景點。
划船是劍橋大學的學生最流行的運動,劍橋大學的學生也愛好運動,最流行的就是,他們除了每年都舉辦划船比賽外,;另外也流行橄欖球、板球、足球和下棋等活動,像我們前面所介紹的19世紀初在聖三一學院就讀的拜倫,就是劍橋大學有名的運動健將,有趣的事他都喜歡,包括騎馬、射擊、拳擊和游泳等。
當然除了運動成績外,身為世界上頂尖的大學之一,許多學科領域都有亮眼的成績,其中數學就一直是劍橋大學的強項,也是所有學生的必修科目。劍橋大學在學術方面始終是世界領先的大學之一,曾經誕生87位諾貝爾獎得主。也難怪徐志摩會選擇要進入劍橋大學進修了。
最能表現劍橋大學學生休閒娛樂傳統的是各個學院裡所謂的"formal hall",意思就是「正式的晚餐」。參加「正式的晚餐」意味著你有機會體會到劍橋幾百年的獨特傳統:在一些歷史悠久,重視傳統的學院,學生和老師身穿黑色莊重的長袍在長形桌前一起用餐,桌上一般擺好鮮花,燭台和全套的銀色餐具,穿戴整齊的侍者會按照傳統西方飲食傳統上菜,席間一般會和身邊的人進行隨意交談。大家歡聲笑語,氣氛非常輕鬆愉快,學生和老師互相學術交流學術和也會談談生活趣聞和軼事。
劍橋大學的學生們多在各自學校的餐廳就餐,每一所學院每週都有1-2次正餐,屆時,校長會在用餐前講話,學生們也要穿上披風仔細聆聽,如果你想要參加這一類的宴會,只要有學院的老師或學生介紹就可以了。
我想這樣的一種開放而自由又不失傳統的學習風氣應該是被中國傳統禁錮已久,卻又渴望自由想要展翅高飛的徐志摩所戀戀難捨的,難怪徐志摩會寫出〈再別康橋〉那樣動人的新詩。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是如何大力讚美劍橋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旅行和閱讀一樣都是在尋求擴大的自己的生命空間,這兩者都可以讓我們改變我們的視野和格局,當視野和格局變得寬廣,就更能夠體悟生活,更有胸襟去愛人、關懷周遭,進而遠離空虛,生活變得充實而多彩。
余秋雨說:「你可以因為種種原因失去非常美好的青春,但是旅行和閱讀可以可以快速地加倍補償你損失的東西,這一點,只有旅行過的人才能體會。」如果你也有機會到英國去拜訪劍橋大學,不妨撐一隻篙,或者散步,佇立橋頭,欣賞清澄如鏡的劍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2) :
- 2樓. 張子芳2011/01/08 20:55簡單
余秋雨說:「你可以因為種種原因失去非常美好的青春,但是旅行和閱讀可以可以快速地加倍補償你損失的東西,這一點,只有旅行過的人才能體會。」
問世間多少煩惱,種種因果絲司徒,
花華,
子草,
花雕,
樺樹,
花貂,
華水萬萬,山南水北位之陽。
- 1樓. Arthur Wong2010/11/11 09:34瓦屋~~
徐志摩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兩個作家之一耶
我幾乎看了所有他的文章
也都很喜歡
我可以順便問一下你的新書嗎??
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看看的!!
http://blog.udn.com/bimoon2288/4292714 陳碧月 於 2010/11/14 13:5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