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不合一的八大原因
2009/06/18 21:32
瀏覽1,63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教會不合一的八大原因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1-3節對以弗所教會(也是為眾教會)提出合一的請求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保羅情詞迫切的希望基督徒能夠有「合而為一的心」。
但是已經過了一千九百多年,基督教界還是無法合一,廣義的基督教有可分為舊教(天主教),和馬丁路得改宗後的新教(基督教),而新教又分為長老會、浸信會、循理會、聚會所、真耶穌教會等,教派可說族繁不及備載。
保羅如果看現代的基督教派的無法合一,恐怕會搖搖頭。但是他似乎也知道教會合一的時機尚未到,在以氟所書一章10節他說:「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基督教界尚無法合一,除非「日期滿足」,等到「新天新地」才有可能合一,我敢大膽的說:「只要在基督徒在地上的一天,就永遠沒有合一的一天。」
雖然在台灣的基督教仍有「聯合的福音事工」,但那只是「名義上」的合一,並不是「真正」的合一,只有「主辦」活動的教派,會派出大量的人力,付出大量的物力(金錢或其他物質),但是其他的教派只是「精神」的支持,派出的人力、物力只是聊被一格。各教派大多各行其是,各搞各的,有的教派甚至排斥別人,和別教派「老死不相往來」,可見合一不是那麼容易。
依本人參加至少五個以上的教派,又進出至少二十幾個教會聚會(包括作客、被邀請講道、神學院的實習)的經驗,積十多年之實際經驗和觀察,基督教無法合一有下列八大原因:
一、福音和靈恩派是最大分野。筆者覺得目前覺得基督教界,大抵可分福音派和靈恩派兩大「最主流」派別,彼此可說是「一個強調聖經為主,一個強調聖靈」,因此福音派有的對「靈恩」是如毒蛇猛獸,一概否認「靈醫」、方言、預言,也不太相信神蹟,有位神學院的教授說他根本不相信神蹟;靈恩派雖然也讀聖經,但一般會友較不重視查經、研經,而喜歡禱告,可見一斑。有位福音派畢業的神學生,他到一家「靈恩派」的教會牧會,他發現教會設有「禱告室」,但卻沒有查經的「教室」,會友很喜歡用方言禱告,不喜歡查經,且對聖經卻沒有「深厚」的紮根,常叫他不要講道講「太深」,讓他啼笑皆非。
後來,執事會沒有再聘請他,原因是:「講道不夠靈恩(講道不會插進哈利路亞),且「靈力不夠」太斯文,講道沒有靈恩派的味道,反而有長老會的味道」,他覺得很好笑,因為他不是長老會的神學院畢業的,而是一家以衛斯理神學為主的神學院畢業的,可見福音派的神學生(傳道人)除非會「方言」又具靈恩經驗,否則無法在靈恩派生存;同樣的,靈恩派的傳道人到福音派的教會,滿口方言,福音派會友也不會習慣,甚至格格不入。
二、神學院教義有所差異,教出來的傳道人很難融入不同教義的宗派。雖然以弗書四章4-6節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這裡有七個「一」,照理說基督徒應該可以「合一」才是,但是事實不然,阿米念派、加爾文派、五旬節(靈恩)派的神學院,神學「路數」和「招式」也不太一樣。
三、禮儀的不同。福音派中「洗禮」就有差別,如長老會用「滴水禮」,浸信會、聚會所、真耶穌教會用「浸水禮」。同樣是「浸禮」,有的還分海水、河水或一般的水,有的教派則認為什麼水都好,可說是莫衷一是。聖餐的禮儀中,長老會、路得會、聖公會也都有些不同。
因此在不同的神學院畢業後,很難到其他不同的教派服事。我曾經問過一位長老會神學院的教授說:「聽說長老會排斥其他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人?」他回答說:「也沒有啦!只是如果其他神學院要到長老會的教會牧會或工作,要補修一些課程而已。」他說得很含蓄,但是衛理宗神學院是贊同「阿米念」的得救觀和長老會的「加爾文」的得救觀有所不同,很少不同得神學院畢業生到不同的教派去服事。
有一位不是長老會的傳道人,他請在長老會聚會的姊姊向牧師說,有機會可以邀請他講道,長老會的牧師對他姊姊說:「你弟弟不是長老會神學員畢業的,講的道怕會友不適應。」他客氣的回絕。
四、同一個神學院畢業的神學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一位傳道人因故沒有在牧會,他向同樣神學院的牧師學長要求請他主日講道,牧師學長說:「我們雖是同一家神學院畢業的,但是你沒有加入我們教派,不便邀請你在主日講道。」可見一般宗派不會邀請不同教派的傳道人來講道(有名氣的例外)。
五、會友物以累聚。一家大型教會的會友,大多是醫生、銀行家、民意代表,一般地位或教育水準不高的基督徒根本不敢來這家教會聚會。也有的鄉村教會會友大多是工人或農民,如果讓他們在一起聚會一定不自然,自然無法在知識、神學水準合一。我知道有一家教會的會友大多是教授,他們喜歡讀「希臘文」聖經,牧者如果希臘文不好,恐怕罩不住呢!
六、種族、語言、文化的不同影響合一。雖然理論上,我們「在基督裡都是一家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一位說國語的外省人,到講閩南語的長老會,連聖經(讀台語時)都聽不同,要如何在「靈魂體」合一?相反的,一位只會聽台語的婦女,如果到「國語禮拜堂」聚會豈不是「鴨聽雷」。中國人縱然英文再好,他在美國,一定會找「華語」或「台語」的教會,因為中美文化不同之故。我有一次到一家原住民教會講道,他們禱告我一句也聽不懂,我講國語,也是要有人翻譯,總是不太方便,而客家人基督徒恐怕也不會喜歡台語教會(他們習慣客語或國語)。
七、基督徒的口味不同。有些人覺得喜歡某種教會的教義或聚會方式,如有的人喜歡查經,他會到比較重視「查經」的教會,自然不願意和喜歡講方言的在一起,有的夫妻分開在兩個教會聚會的也有。
八、撒但的興風作浪。撒但不希望基督徒合一,基督教界越彼此批評分裂,撒但最高興,牠一直在阻止合一。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基督徒皆盼望能夠彼此合一」,但是由於上述的主客觀因素,加上基督徒仍在肉身之內,尚體貼肉體和有各自的好惡,要有合一,恐怕只有耶穌再來和新天新地之後了。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1-3節對以弗所教會(也是為眾教會)提出合一的請求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保羅情詞迫切的希望基督徒能夠有「合而為一的心」。
但是已經過了一千九百多年,基督教界還是無法合一,廣義的基督教有可分為舊教(天主教),和馬丁路得改宗後的新教(基督教),而新教又分為長老會、浸信會、循理會、聚會所、真耶穌教會等,教派可說族繁不及備載。
保羅如果看現代的基督教派的無法合一,恐怕會搖搖頭。但是他似乎也知道教會合一的時機尚未到,在以氟所書一章10節他說:「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基督教界尚無法合一,除非「日期滿足」,等到「新天新地」才有可能合一,我敢大膽的說:「只要在基督徒在地上的一天,就永遠沒有合一的一天。」
雖然在台灣的基督教仍有「聯合的福音事工」,但那只是「名義上」的合一,並不是「真正」的合一,只有「主辦」活動的教派,會派出大量的人力,付出大量的物力(金錢或其他物質),但是其他的教派只是「精神」的支持,派出的人力、物力只是聊被一格。各教派大多各行其是,各搞各的,有的教派甚至排斥別人,和別教派「老死不相往來」,可見合一不是那麼容易。
依本人參加至少五個以上的教派,又進出至少二十幾個教會聚會(包括作客、被邀請講道、神學院的實習)的經驗,積十多年之實際經驗和觀察,基督教無法合一有下列八大原因:
一、福音和靈恩派是最大分野。筆者覺得目前覺得基督教界,大抵可分福音派和靈恩派兩大「最主流」派別,彼此可說是「一個強調聖經為主,一個強調聖靈」,因此福音派有的對「靈恩」是如毒蛇猛獸,一概否認「靈醫」、方言、預言,也不太相信神蹟,有位神學院的教授說他根本不相信神蹟;靈恩派雖然也讀聖經,但一般會友較不重視查經、研經,而喜歡禱告,可見一斑。有位福音派畢業的神學生,他到一家「靈恩派」的教會牧會,他發現教會設有「禱告室」,但卻沒有查經的「教室」,會友很喜歡用方言禱告,不喜歡查經,且對聖經卻沒有「深厚」的紮根,常叫他不要講道講「太深」,讓他啼笑皆非。
後來,執事會沒有再聘請他,原因是:「講道不夠靈恩(講道不會插進哈利路亞),且「靈力不夠」太斯文,講道沒有靈恩派的味道,反而有長老會的味道」,他覺得很好笑,因為他不是長老會的神學院畢業的,而是一家以衛斯理神學為主的神學院畢業的,可見福音派的神學生(傳道人)除非會「方言」又具靈恩經驗,否則無法在靈恩派生存;同樣的,靈恩派的傳道人到福音派的教會,滿口方言,福音派會友也不會習慣,甚至格格不入。
二、神學院教義有所差異,教出來的傳道人很難融入不同教義的宗派。雖然以弗書四章4-6節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這裡有七個「一」,照理說基督徒應該可以「合一」才是,但是事實不然,阿米念派、加爾文派、五旬節(靈恩)派的神學院,神學「路數」和「招式」也不太一樣。
三、禮儀的不同。福音派中「洗禮」就有差別,如長老會用「滴水禮」,浸信會、聚會所、真耶穌教會用「浸水禮」。同樣是「浸禮」,有的還分海水、河水或一般的水,有的教派則認為什麼水都好,可說是莫衷一是。聖餐的禮儀中,長老會、路得會、聖公會也都有些不同。
因此在不同的神學院畢業後,很難到其他不同的教派服事。我曾經問過一位長老會神學院的教授說:「聽說長老會排斥其他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人?」他回答說:「也沒有啦!只是如果其他神學院要到長老會的教會牧會或工作,要補修一些課程而已。」他說得很含蓄,但是衛理宗神學院是贊同「阿米念」的得救觀和長老會的「加爾文」的得救觀有所不同,很少不同得神學院畢業生到不同的教派去服事。
有一位不是長老會的傳道人,他請在長老會聚會的姊姊向牧師說,有機會可以邀請他講道,長老會的牧師對他姊姊說:「你弟弟不是長老會神學員畢業的,講的道怕會友不適應。」他客氣的回絕。
四、同一個神學院畢業的神學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一位傳道人因故沒有在牧會,他向同樣神學院的牧師學長要求請他主日講道,牧師學長說:「我們雖是同一家神學院畢業的,但是你沒有加入我們教派,不便邀請你在主日講道。」可見一般宗派不會邀請不同教派的傳道人來講道(有名氣的例外)。
五、會友物以累聚。一家大型教會的會友,大多是醫生、銀行家、民意代表,一般地位或教育水準不高的基督徒根本不敢來這家教會聚會。也有的鄉村教會會友大多是工人或農民,如果讓他們在一起聚會一定不自然,自然無法在知識、神學水準合一。我知道有一家教會的會友大多是教授,他們喜歡讀「希臘文」聖經,牧者如果希臘文不好,恐怕罩不住呢!
六、種族、語言、文化的不同影響合一。雖然理論上,我們「在基督裡都是一家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一位說國語的外省人,到講閩南語的長老會,連聖經(讀台語時)都聽不同,要如何在「靈魂體」合一?相反的,一位只會聽台語的婦女,如果到「國語禮拜堂」聚會豈不是「鴨聽雷」。中國人縱然英文再好,他在美國,一定會找「華語」或「台語」的教會,因為中美文化不同之故。我有一次到一家原住民教會講道,他們禱告我一句也聽不懂,我講國語,也是要有人翻譯,總是不太方便,而客家人基督徒恐怕也不會喜歡台語教會(他們習慣客語或國語)。
七、基督徒的口味不同。有些人覺得喜歡某種教會的教義或聚會方式,如有的人喜歡查經,他會到比較重視「查經」的教會,自然不願意和喜歡講方言的在一起,有的夫妻分開在兩個教會聚會的也有。
八、撒但的興風作浪。撒但不希望基督徒合一,基督教界越彼此批評分裂,撒但最高興,牠一直在阻止合一。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基督徒皆盼望能夠彼此合一」,但是由於上述的主客觀因素,加上基督徒仍在肉身之內,尚體貼肉體和有各自的好惡,要有合一,恐怕只有耶穌再來和新天新地之後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