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競爭市場: 基本特徵:1.價格的接受者2.自由進出,完全訊息,產品同質
生產家數眾多: 價格由市場供需法則決定,生產者是價格接受者
產品同質性很高: 可以完全互相替代
生產者容易進出市場、市場資訊充分且完全
短期均衡: TR=P*Q ⸫MR=dTR/dQ=P=TR/Q=AR, 市場價格=P=AR=MR
(1)有利潤時,π=TR-TC, MR=MC時,利潤最大→dπ /dQ=0=d(TR-TC)/dQ=MR-MC ⸫MR=MC
同時, d²π /dQ²=dMR/dQ- dMC/dQ<0
(2)有虧損時,只要AR大於AVC,短期間仍有生產的必要, 尋求最小虧損的條件:MR=MC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如果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₀, 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C即為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在該點, MR=MC符合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但是注意, 該點高於廠商的SAC曲線, 因此廠商在該價格銷售他的產品, 可獲得超額經濟利潤。
如果該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₁, 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A,即為該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因為在該點, 同樣有MR=MC的均衡條件。但是注意, 該點正好與SAC曲線相切。廠商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他的產品, 正好收回他的全部成本,既不虧損, 也無經濟利潤。此時,廠商獲正常利潤, 在成本理論中說過,正常利潤是總成本的一部分。此時現有廠商不願意離開這個行業,沒有新的廠商願意加入這個行業。
如果該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₂, 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B,即為該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因為該點同樣有MR=MC的均衡條件。但是注意, 該點正好與AVC曲線相切。因此,廠商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他的產品, 只能收回他的SAVC成本。就是說廠商只能補償他的工資支出, 還不能補償他的設備損耗, 廠商存在虧損。這時雖然虧損發生, 但廠商從事生產還是有利的, 因為所得到的收益能彌補一部分固定成本, 使得虧損額比不生產時小些。假若它停止生產, 它將負擔全部的固定成本損失。
如果該廠商平均收益恰好等於平均可變成本, 廠商從事生產和不從事生產所受的虧損是一樣的,其虧損額都等於固定成本。這時廠商處於營業的邊際狀態。因此,價格等於最低的平均可變成本這一點就叫做停止營業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面對既定的市場價格,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別有盈利、持平、虧損三種情況。圖分析的是單個廠商的成本既定, 面對不同市場價格的情況。反過來, 在市場價格既定, 對於眾多的不同成本狀況的廠商的均衡分析, 道理是同樣的。
(2)均衡點B表明廠商均衡存在虧損, 廠商必須採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如果無力降低成本,廠商必須停業或退出該行業。因為廠商不能在虧損狀態下長期經營, 所以該點也稱為廠商停止營業點。均衡點A表明廠商能收回全部成本, 所以該點稱為廠商收支相抵點。超過該點沿著MC曲線上行,廠商獲得經濟利潤,上行越高,利潤越大。在每一均衡點上,都有MC=P,而且都對應相應的均衡數量Q₂、Q₁、Q₀。因此,上升的MC曲線確實構成廠商的供給曲線。單個廠商的供給曲線水平加總,就構成行業的供給曲線。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進入市場:機器設備、廠房等已購置。
退出市場:已處置機器設備、廠房等。
假如廠商π>0,其他廠商進入市場。
假如廠商π=0,達到長期均衡。
假如廠商π<0,其他廠商退出市場。
長期均衡條件: 1. MR=MC=P=AR=(L)AC 2. π=0
現象AR=MR=MC=LAC=LMC=P
1. P=AR=MR P是水平線時,價格接受者(完全競爭)
2. P=AR=MC 達到經濟效率(社會福利最大)
3. P=AR=AC AR*Q=AC*Q → TR=TC → π=0
4. MR=MC 利潤極大
5. (L)MC=(L)AC LAC最低點,最適規模
完全競爭產業的長期供給線Long run industry supply curve, SL
經濟體系發生變化後,考慮了廠商數目調整下,各個長期市場均衡點價格與數量變動的軌跡。
1. 成本固定產業Constant cost industry
(1) 外在因素使D右移
(2) P↑(P₀增加至P₁)使MR↑(π=0 →有超額利潤BC)
(3) P₁=MC →q增加(q₀增加至q₁)
(4) 利潤>0→吸引廠商加入→S右移
(5) P↓(直到P=AC)才達到長期均衡
(6) 連接原均衡與新均衡即為SL,SL為水平線。
2. 成本遞增產業Increasing cost industry/ 外部規模不經濟
(1) 外在因素使D右移
(2) P↑(P₀增加至P₂)使MR↑(本來低成本的個別廠商(AC)由正常利潤的情況變成有超額利潤)
(3) 短期均衡→P=MC→q增加(q₀增加至q₂)
(4) LAC, LMC增加,P=MC2
(5) 當P₀增加至P₂ 會吸引較高成本的廠商(AC2)加入→S右移P↓(直到P=AC2)才達到長期均衡
(6) 連接原均衡與新均衡即為SL,SL為正斜率。
3. 成本遞減產業Decreasing cost industry/ 外部規模經濟
(1) 外在因素使D右移(D₁→D₂)
(2) P↑(P₀→P)使MR↑
(3) 短期均衡→P=MC→q增加(q₀→q)
(4) LAC, LMC減少,p=MC1→q 繼續增加(q→q*)
(5) 利潤>0→吸引廠商加入→S右移P↓(直到P=AC1, P→P₁)才達到長期均衡
(6) 連接原均衡與新均衡即為SL(A→G→B),SL為負斜率。
-
以上三種,當市場需求增加時,(S→S’)廠商數都增加,其中成本遞減產業狀況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