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自我實現的預言
2017/11/01 10:17
瀏覽94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們渴望被人欣賞,卻往往忽略了欣賞別人。更多時候,我們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樂於放大自己的優點,甚至在別人的不幸中找到自己的慶幸。

   欣賞是相互的,希望別人欣賞自己,先懂得欣賞別人,用真誠的心靈去欣賞,而不是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跟他的同事在一九六〇年代,做過一個至今仍有極大影響力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在學期開始時,隨機到一所小學,由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小學生,要求校長及導師針對這些學生進行「預測未來發展」的智能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列出一份學生名單交給校長和導師,並告知這是一份經過科學檢測認定的「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這份「優異發展可能」名單並非由任何測驗結果所產生,純粹只是實驗者隨機抽取的名單。名單上的學生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任何顯著的不同。

  到了學期末,再次對這些「預測未來發展」名單上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學生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驗的結果。

  這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具有優異特質,而額外給予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這效應顯示,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會透過老師影響學生,讓學生產生變好的實現動機和結果。

  與「羅森塔爾效應」同樣知名的是一個「比馬龍效應」,這同樣是一個藉由有所期望而產生改變的效應,人們把它使用在自己身上,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會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說,當我們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相反地,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

  這些理論效應,是不是非常像千百年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我們說善惡因果的那個智慧。這個妙智慧就是當我們與人為善,當我們對他人有欣賞、有期望,就像善植了善的種子在彼此身上,種子能否發育,能否成長茁壯,開出滿園的燦爛芬芳,不在於他人為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主動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懷,如同「羅森塔爾效應」的期望,會透過老師影響學生,讓學生產生變好的實現動機和結果。


連結:自我實現的預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