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毛澤東紀念魯迅八十壽辰》七绝之一,1961
【音樂欣賞】《田園小步舞曲 Minuetto Pastorale》+鋼琴奏鳴曲/克萊門蒂
如果用的是火狐浏览器,需点击三角以啟动YouTube 安装 uBlock ,可免除广告的干扰
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 1752-1832),意大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鋼琴樂器的開發者和製造商、音樂出版商和鋼琴教師。克萊門蒂是他那個時代的天才之一,他9歲便擔任管風琴手,12歲時作有第一部清唱劇在羅馬上演。音樂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克萊門蒂那樣在一生中跨越從巴洛克主義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三個偉大時代。克萊門蒂還是鋼琴奏鳴曲的首創者。
(記得貝多芬的《6號鋼琴協奏曲》文中提到,鼓勵貝多芬把他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成鋼琴協奏曲的就是克萊門蒂)
選曲克萊門蒂的《田園小步舞曲 Minuetto Pastorale for orchestra》是由Francesco dAvalos指揮愛樂管弦樂團The Philharmonia演奏
安可曲:成名前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王羽佳(1987-)演奏克萊門蒂鋼琴奏鳴曲,作品36,1號
另有5歲的 Anke Chen彈奏同一作品36的6號之第一樂章,饒有興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四百年】 建议在旧版阅读本格文章
五四運動百年紀
談現代中國文化裡的兩位白話大師
在現代中國的文化裡,魯迅與毛澤東構成色調互異而又互補的底色。中國悠久的史學精神在魯迅身上找到了它的現代傳人。從思維形態上看,魯迅雜文的實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繼承。他們都紮根於喧囂的現實生活、世俗生活,與其說是用邏輯、用抽象概念,不如說是擷取貼近具體生活的世態百象,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來進行中國式的說理。
毛澤東則在他的政論文、社會調查等文本中中展示了另一面貌,那是對分析性思維的引入("一分為二"就是對這種思維最為簡潔通俗的表達),是明晰的剖析,是周密精確的闡述。毛澤東極力強調要做到心中有"數"。他呼籲要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他解釋說,所謂寫文章是為了解決問題,也就是引入"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這帶上了抽象思辨的色彩。因此在毛澤東的寫作中,已經滲透著哲學式的理論思維方式。
在精神修養這個德性培育的領域,中國歷來存在自我反省的傳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這個傳統發展到理學達到了極致。這是對人性的省察,表現為對人性消極面的遏制。魯迅"國民性"批判,正是這一傳統的延續,他說"我總是嚴於剖己的"。
我們可以說魯迅是現代中國文化的陰面。他好比是秋夜的月亮,寒冷地洞悉了我們人性的消極面,否定它,遏制它,使我們有所不為。他促使我們以冷峻的態度審視自己。在忙裡偷閒之中沉靜下來,用魯迅式的手術刀,辨別我們人性中的諸多因素,何為善,何為惡。
但這還不夠。因為批判本身只是否定性的力量,它只是使人停留在反思的階段,使人有所不為,卻不能讓人行動起來,因此它的效果是消極性的。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側重在"滅",而不是"興",這就導致理學陷於省察和靜思默想之中,欠缺能動性、主動性的行動力。人性也是矛盾的複合體,存在內在諸因素的,不可消滅的永恒對立,它隨著人類的歷史實踐,出於不斷流變之中,對立面會發生彼此的轉化。如果充分挖掘人性的積極面,就仿佛點燃了火焰,在火的熊熊燃燒中,人性的消極面自然會退居一隅,從而帶來行動的力量。
毛澤東是現代中國文化的陽面,是夏日的太陽,給人們溫暖和信心。他的文化熱烈地照亮了人性的積極面,肯定它,推動它,使人們有所為。並讓人們以寬厚、熱愛之情對待他人。這種文化不僅"滅"還要"興",具有一種肯定性的力量,這是對理學的突破,沖破人性弱點的阻力,高揚人性的積極面,使我們奮發有為,讓我們知而能行。【就理學做的補充,請見回應欄一樓】
此外,毛澤東終其一生都在以論文為主的方式同他所領導和駕馭的革命機器內部不斷滋生出來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文風、學風和思維方式做不懈的鬥爭。(本文部分取材自觀察者網)
【參考閱讀】 “五四”后三十年,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用三十年时间 培育一个新中国 ~历史大趋势
李显龙发文纪念五四百年:新加坡人值得反思 ☆ 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
建议在旧版阅读本格文章 毛澤東紀念魯迅八十壽辰的詩句
- 6樓. 九州昧慚生2019/05/21 12:37
一仞宮牆一仞霜 哪由凡眼探毫芒
譙樓鼙鼓隨波蕩 回首江山萬里長
- 5樓. 九州昧慚生2019/05/17 10:0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歷史、學說總有借鏡之處,以奔於至善。今早突然想起這一兩天前夢到老毛,也許要開始對他有些改觀吧。
- 4樓. 貓靈子2019/05/09 23:00本貓是花貓,恥與黑貓為伍!喵!😻😻😻 reaizuguo*😻 於 2019/05/09 23:06回覆
- 3樓. 貓靈子2019/05/09 20:44理學實際上是腐儒(儒家沒讀通)與賊禿(佛法沒弄懂)交織而成的一種龜孫子的思維,貓爺是道門正宗子弟,老子鄙視這種破爛思潮!
- 2樓. 貓靈子2019/05/09 20:42本貓否定理學,主張華夏民族該回復到漢唐時期尚武,奔放,大器的胸懷,抓準時機,用鐵血和霸道來進行民族復興。
reaizuguo*😻 於 2019/05/10 04:32回覆
- 1樓. reaizuguo*😻2019/05/09 12:22有關理學的補充
理學在思想史上,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發生衰退的歷史階段,追求”靜思“、追求一個纖塵不染的”理“的世界,是有針對性的。這防止了民族因失去行動力,而自暴自棄,最大限度保守了民族的元氣。不是理學扼殺了民族生機,相反是因為民族失去了生機,而作出了理學這樣因勢利導的反應。
但隨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生命力的蘇醒,向著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的奮進,我們就需要走出理學的守成性,保守性的框架。沉浸於纖塵不染的”理“的世界,雖然舒適,感覺良好,卻難以適應一個廣闊、複雜、高速運動變化的世界。一灣清淺的水雖然冰清玉潔,卻不像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能培育豐滿的生命,載動航船。
魯迅首先敏銳抓住了這一點。他在為《解放的普羅米修斯》、《毀滅》寫的序中,闡明了由靜思,轉向行動,轉向實踐的必要性。他嘲笑了知識分子的清高無力,苦苦思考了在實踐的矛盾中,”行動“的哲學,力圖把文化與生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的這句名言契合了中華民族靜極思動、積極有為、創造歷史的內在需要。而以毛澤東為象徵的中國革命則以勇敢自豪的行動創造出了高貴的人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