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巫行為的心理學解釋
2020/03/22 21:13
瀏覽4,76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太常成為箭靶,我知道這種事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把我當作箭靶虐待的快感,使他們事後根本不會有愧疚感。
建立一場霸凌,只需要3個條件:
第一,「體制」的許可。一旦被制度授權,我們就能心安理得,因為一切都是奉命行事,執行者只是經辦人,經辦人只是通道。
第二,「偏見」。只要設定好所謂的「敵人形象」,建立制式的模板,就不用花時間去了解他的背景,箭靶不需要任何背景。
第三,「從眾」。經由群體的背書,保障了整個過程的正當性。
所謂的定罪,大抵上就是用劇烈的語言去重複宣示他的罪行,一句一句堆疊,透過正義的包裝與號召,演變成一種不落痕跡的暴力,問心無愧的霸凌。
於是,當某條令人髮指的即時新聞跳進手機頁面時,出自心中的善,讓我們感到憤怒,當媒體幫大家設定好敵人的形象後,憤怒找到了出路。它讓我們不問因果,不做判斷,直接用文字或語言制裁對方。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24818)
只要我活著,就必須隨時面對無限弱弱相殘、互相踩踏的環境。
維基百科解釋獵巫:在現代仍有發生,其多發於無知或未教育的人,與世隔離,過著傳統生活型態的人可能會指控某人為女巫。但今日此詞多用於搜索誤導或潛在的敵人(如色情業者、次文化族群和異見份子),就如歷史上的獵巫一般以歇斯底里、成見和不公正對待被指控的人。一項研究發現,巫術信仰與下列反社會的態度相關:較低的信任水平、慈善捐助和群體參與。另一項研究發現,收入衝擊(由於極端降雨)導致了坦尚尼亞「女巫」的謀殺案大幅增加。
反正在這行待得越久,越看見無可救藥的變態老師和學生都獵巫,驗證這裡教育無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