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國中會考——寫作測驗解析與範文:關於倉鼠與六個命題(作者:高淑芬老師)(2025.5.19)🌲
今年的國中會考寫作測驗,出得真有意思。從圖一籠子裡的兩隻倉鼠,就能激發無限聯想;而圖二所提供的六個詞彙:「盲目、耽溺、選擇、冒險、自由、牢籠」,也極具啟發性。
這六個詞彙不但貼近現實與內心掙扎,只要稍作排列組合,就能激盪出許多深刻的情境,每一組合,都能寫出一篇引人深思的短文。
這樣的命題不只是考驗寫作技巧,更是一場思想的冒險。它鼓勵考生從多元視角切入、勇敢思辨,也為閱卷老師帶來一場文字的盛宴。
那麼,面對這樣的題目,我們該怎麼下筆呢?一起來看看吧!
──
🌟寫作四步驟:審題 → 立意 → 取材 → 組織
根據大考中心評分標準,要拿到六級分,需注意以下幾點:
1. 立意取材:能依據題目或寫作任務,適切地統整、運用材料,並能進一步闡述說明以凸顯主旨。
2.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完整,脈絡分明,內容前後連貫。
3. 遣詞造句:能精確使用語詞,並有效運用各種句型使文句流暢。
4.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幾乎沒有錯別字,及格式、標點符號運用上的錯誤。
🌟高老師小提醒:想要寫得精彩,先掌握「閱卷者要什麼」,才能下對寫作這道菜,端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文。
──
一、審題:
圖一,圖片中有兩隻倉鼠,一隻在籠內跑滾輪、一隻看似想逃出籠子。
圖二,六個詞彙:盲目、耽溺、選擇、冒險、自由、牢籠
根據題目所示:
觀察圖一,並依下列條件完成寫作:
(一)從圖二選出你認為較能說明圖一情境的詞彙。以此為依據進行書寫。
(二)文中先說明所選定的「詞彙」與「圖一」之間的關聯,並就選定的詞彙及對圖片的詮釋,結合你在生活中的觀察或個人經驗,寫下感受或想法。
面對考題,你可能對圖一有很多解讀,對圖二詞彙有許多想法。
但為了「聚焦」的緣故,我們先仔細觀察圖一的圖片,並且從圖二選定一個關鍵詞彙,說明它與圖一的關聯,最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進行深入的書寫。
1. 仔細觀察圖一畫面
2. 從圖二選出一個關鍵詞彙
3. 說明詞彙與圖一的關聯
4. 結合自身經驗與感受,深入展開書寫
🌟高老師提醒:這個題目其實已經幫你劃好了段落重點,只要依序展開,就能自然地完成一篇結構清楚的短文。
完成了寫作第一步「審題」後,接下來就是進入「立意」的步驟。
──
二、立意:確立你的「中心思想」(主旨)
在明確掌握題目後,接著就是釐清你想表達的觀點與情感。
🌀舉例:若你選的詞是「選擇」,那麼立意可以是:
真正的自由來自清醒的選擇,而不是盲目的耽溺。
而圖二,這六個詞彙非常好,「盲目、耽溺、選擇、冒險、自由、牢籠」,只要進行排列組合,自然產生許多情境,而每一個組合都能完成一篇小短文。
1. 選擇耽溺的人生,不過是一個盲目的選擇,看似一場自由的冒險,不過是換一個牢籠罷了。
(🌟高老師解析:表面是自由,實際是困境;「耽溺」與「自由」的衝突,是本段的亮點。耽溺是重點,揭示了「耽溺」與其看似相反的「自由」之間的虛假關係,以及最終導向的「牢籠」這個結果。)
2. 想從耽溺中清醒的,永遠不是盲目的冒險,而是有能力的選擇,才可能走出牢籠,得到想要的自由。
(🌟高老師解析:「能力」與「選擇」被強調,指出自我成長的重要。強調「有能力的選擇」是擺脫「耽溺」並獲得真正「自由」的關鍵。)
3. 冒險是突破盲目的一場選擇,耽溺於安穩的假象,不過是關在看似自由的牢籠。
(🌟高老師解析:從行動面切入,對比「自由」與「牢籠」的假象。「冒險」作為一種「突破盲目」的「選擇」的積極意義,並對比「耽溺於安穩的假象」所帶來的束縛。)
以上有三種思辨的方式,你選擇哪一個下筆?
只有具備能力的選擇,才可能掙脫耽溺,獲得真正的自由。
以上選定好你要的「主旨」,如同你決定你要料理的菜色,那就來進行第三步驟「取材」,來採買需要用的食材。
三、取材(或構思內容):生活,是你最好的素材庫
根據你確立的主旨,開始思考要使用哪些素材來支持你的觀點或表達你的情感。
你可以從以下來源取材:
1. 圖片觀察內容
2. 個人經驗與感受
3. 閱讀或他人故事
🌟高老師解析:我要用生活上的例子,來說明:一個看似盲目的冒險,以為獲得自由,但最後才發現那只是耽溺的牢籠,而能獲得自由的,必須是有能力的選擇。
──
四、結構組織(布局謀篇):
思考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段落安排。
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能更好地傳達你的意思。常見的結構方式包括:
1. 總分總: 先提出論點,再展開論述,最後總結。
2. 並列式: 將不同的觀點或素材並列呈現。
3. 遞進式: 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逐步展開論述。
根據題目所示:
文中先說明所選定的「詞彙」與「圖一」之間的關聯,並就選定的詞彙及對圖片的詮釋,結合你在生活中的觀察或個人經驗,寫下感受或想法。
這是「總分總」的論述方式,但我們可以靈活地融入遞進式的論述技巧。
🌟高老師解析:
我們可以這樣分段落:
第一段:點明你所選擇的詞彙,並具體描述圖一中的畫面,說明你為什麼認為這個詞彙能夠貼切地詮釋圖像所傳達的情境。
第二段:結合生活觀察或個人經驗,進一步闡述你對這個詞彙與圖像的理解,並分享具體的故事或深刻的體會,表達你的感受與思考。
第三段:深入論述你在這段經歷中獲得的體會與反思,展現你如何從中理解這個詞彙更深層的意涵。
第四段:接續上一段內容,說明你在體悟之後所採取的具體行動,並呈現你如何透過這些改變,實踐對該詞彙的新理解。
第五段:簡要總結你的想法或感受,再次呼應你的立意,使整篇文章結構完整、前後呼應。
🌀關於本篇範文,給自己的各段簡單小綱要:
1. 兩隻倉鼠的表現,我也曾經像他們一樣。
2. 想追逐分數,又一面想逃離,我以為我選擇不管是一種自由。
3. 面對考試成績的失敗,領悟真正的選擇與自由,原來要有選擇能力,才有自由。
4. 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心態,獲得好成績與自由。
5. 我擁有選擇的權利,因為我有能力,也有前進的力量,因此我掌握了選擇的鑰匙。
──
五、範文欣賞:
🌲114年國中會考——寫作測驗範文:關於倉鼠與六個命題(作者:高淑芬老師)(2025.5.19)🌲
※不必訂題
籠子裡的兩隻倉鼠,一隻在滾輪上不停地跑,彷彿在訴說:我要贏!追求著速度感,展現盲目的冒險;而另一隻眼神迷濛面對開啟的門,想要逃出牢籠,訴說了逃離的渴望。我也曾經像兩隻倉鼠一樣,一面想著向前衝刺,而一面又掙扎想逃離困境。我以為自己做出了選擇,但那真的是選擇,還是逃避的偽裝?
從小,我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也時常波濤洶湧。我渴望好成績,卻常常坐在書桌前三小時一字未動,幻想著作業能自動完工,作業不寫,我還任由評量在書桌上積滿灰塵,像是被我遺忘的責任。我以為我很自由,但最後我才發現我只是推遲了痛苦,堆積如山的功課成為自己畫出的牢籠,根本沒有自由且進退兩難。
直到一次大考,我才真正意識到,考卷上有二十幾分的題目空白,如同一桶冰水徹底澆醒了我,我的內心感到非常自責且難過,後來我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我回憶起媽媽時常說的話:「自由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之上」。那些曾經被我當成耳邊風,如今卻成為當頭棒喝,敲醒渾渾噩噩的我。經過這些慘痛的經驗,我明白自由不是任性,而是「擁有選擇的能力」。當我去面對、去努力,去改變,我就具備了選擇的能力。
我開始改變,為了更專注,我在學習前適度運動;我調整心態,既然學生的責任無法逃避,便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意志勇敢迎接。同時,我也轉變對學習的看法,將其視為一個個值得征服的挑戰,並全力以赴。透過這些積極的行動,我的分數逐漸提升,我不再是課業的奴僕,而是能主動掌握學習的管理者。原來,只要擁有選擇的力量,就能真正享有成就感與自由。
我終於明白,改變的關鍵不在衝刺或逃離,而在於是否擁有選擇的力量。真正能從困境中甦醒的,不是籠中盲目奔跑的倉鼠,也不是那個過去逃避的自己。幸運的是,我不是倉鼠,我不被命運豢養。我有權選擇,我能改變,於是我從混沌中走出,最終贏得了學習上的自主與真正的自由。
(字數:758)
🌟高老師的本文金句:
我不是在談如何追求自由,
我是在談怎麼擁有選擇的力量,
因為只有具備那樣的力量,
自由才會如影隨形而來。
──
寫作本身就是一趟冒險旅程,經過拆解、組織、連結與建構的過程。
🌟歡迎來到「高淑芬希望寫作教室」我們一起學習。
🌟不久的將來將推出「國中會考線上寫作課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