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六祖壇經行由品(二十八)
2008/05/19 20:35
瀏覽2,264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六祖壇經行由品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八)960408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蘊,新譯為「蘊」,舊譯為「陰」,就是蔭覆、覆蓋之義;「陰」好像天上的雲一樣,遮蔽了陽光。「蘊」就是五蘊,亦名五陰,也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障礙覆蓋了真心、障蔽了真性,遮蔽了心當中本有的光明、智慧、神通,所以使人無法了達自己的心性。

  什麼是「五陰」?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裡講:「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為色陰。為領納入八風,好集邪信,即隨領受中生,名為受陰。迷心取想,隨想受生,名為想陰。結集諸行,隨行受生,名為行陰。於平等體,妄起分別繫著,隨識受生,名為識陰。故云五陰。」界,就是指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內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外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中界,加起來一共十八界,屬於眾生境界。

  蘊之與界,其中有心法、有色法,一般眾生看來是兩個境界,其實五蘊與十八界就是一個。一個是心、一個是色,一個是內、一個是外,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一個是自己的身體、一個是外面器世間。在凡夫看來,根是根、塵是塵、識是識,有五蘊、有十八界、有種種的區別,所看到的都是相對的境界,有大小、善惡、美醜、遠近、明暗……,都是兩邊、都是相對,而相對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譬如「明暗」,人在白天看得見,就執著白天是「明」,晚上看不見了,就執著是「暗」。可是有很多動物白天看不見,晚上卻看得見。這個「明」與「暗」是真的嗎?明暗都是虛妄不實的。

  所以說「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事物,有的人迷色較重,有的人迷心較重。因為迷色,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色即是空,色法當體是空,分析起來不外乎是空性,所以色法是空。我們這念心也是空性,心念就是受、想、行、識集起所生。這個心當中有五種境界,「受」是感受,例如苦、樂等種種感受,稱為「受陰」。只要一落入感受,心光就被蒙蔽了,定力也失去了,心就由絕對變成了相對。事實上,苦與樂都是自己的執著、分別,一般人喜好樂的感受,就拚命去追求;認為是苦的,就選擇逃避。因為有了取捨之心,心就成了相對、就不清淨了,真心就變成了妄心。佛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迷色重的,佛就講身體是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用析空觀去分析觀照,最後還是歸於空性。迷心重的,財迷心竅、色迷心竅,起貪瞋癡,造種種惡業,心失去了光明,認為沒有因果、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不知道當下本具的佛性,更不知道什麼叫做空性。因為迷心重,所以佛就說受、想、行、識是空,受、想、行、識不是絕對的。例如苦受、樂受,甲認為是苦,乙卻不認為是苦;甲認為是樂,乙卻不認為是樂。再舉個例子,譬如有的人喜歡吃臭豆腐,覺得臭豆腐很可口、很好吃,可是也有人討厭臭豆腐,聞到味道,頭就發昏。抽煙、喝酒、嚼檳榔也是一樣,有些人染上了這些習慣,不吃就覺得難受,可是也有人排斥煙味、酒味,討厭嚼檳榔。所以,你說這是苦還是樂?又譬如,有些人喜歡吃鹹的、辣的,認為吃口味重的食物是一種樂受,可是對於喜好清淡口味的人,又鹹又辣的東西他就吃不下去了。所以苦受與樂受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就不是真實的。苦樂都是虛妄,受陰也是虛妄。所以佛法講不住兩邊,執著苦樂的感受,就迷失了本性,自心就失去了光明。

  「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環境的五光十色,譬如有些人喜歡鮮豔的花、瑰麗的顏色,也有人喜歡古色古香的物品,一心想要獲得、持有,這就是對色法產生執著,屬於色陰。另一種色是指男女之色,耽於這種色法,這念心就更迷糊了,色欲之火會使身心不得自在,是障道的惡因。由於眾生對色法執著,所以佛開示「色即是空」。對於根機差的眾生,佛就講緣起性空、析空觀,讓大眾知道所有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空」。把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原子、電子,繼續再分析,就是能量。物質的體性就是空性,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空性,所以不要執著假相。對於根機好的眾生,佛不講析空觀,講當體即空、體空觀,一切法本來就是空,不需要再經過分析才證實一切法是空,不需要等物質壞了才知道是空。因為眾生對外界「色、聲、香、味、觸」執著,所以佛就告訴我們用緣起性空觀、用析空觀等方法,破除對身體四大的執著、對五塵境界的執著。因為只要一產生執著,就會迷失本心,所以佛告訴大眾:產生執著的這念心是妄想心,因為本心本性不住兩邊,受想行識也是虛妄不實的,心體本來就是空性。 

【中台世界】>>師法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