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沒有問題?」當研討會的主講人講到一個段落要結束前,停下來問學員或聽眾時,環視教室或會場一周,沒有人舉手發問,有的人怕和主講人的眼光交會,就把頭低下去,整個教室突然變得有點不安地寂靜。主講人再問了一次:「有沒有問題?」仍然沒有人發問,主講人於是說「謝謝大家」。所有的學員或聽眾如釋重擔地走出教室或會場。這樣的經驗相信你也有過吧!
多數人都遵守「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古訓,因此在教室、會場,或一般開會時,絕大多數是聽的多,說話的少,問的更少。如果能有幾個好問題提出來,那真是珍貴無比。不知何時起,我們開始不敢或不願在大庭廣眾前提問題,也許怕「冒犯」老師、講者、或會議中的主席、主管、與會的同事,或許是怕別人誤認為「愛炫」。也可能是擔心問的問題深度不夠,被人暗中嘲笑;「這種事也不懂,還要問!」安全起見最好是不要問。久而久之,多數人成了沉默的聽眾。至於是不是真的沒有問題,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有時我到南部參加研討會,與會的聽眾很多,但是會發問的人很少,主持人於是對我說:「南部人比較閉思(害羞),不好意思發問。」我在北部講課時,學員的問題也不多。我在一些公司內部上課時,會發問的人也一樣少。我個人的結論就是:不管是南部、北部、在公司裏或公司外,會提問題的人真的不多。不知從何時起,多數人忘了如何發問,但是我們並非天生如此。
朋友告訴我,他現在三歲左右的孩子最可愛了,整天黏在他的身邊問東問西。孩子最常問的就是:「這是什麼啊?」「那是什麼啊?」,作為父母親的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這是XX,那是XX。」而且不斷地重複練習。幼小孩子的心智像一張白紙,即使問一些聽起來沒有什麼常識(sense)或天真無邪的問題,大人也不以為意,認為那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他/她什麼都不懂嘛。相信每一個人小時候也也都是經常這樣問東問西,問長問短的階段而漸漸懂許多東西,吸收一些知識。因為我們是從「問」去「學」的。我媽媽就說我小時候最好奇了,什麼都要問。
長大之後,發現問問題,不再受歡迎。問多了,大人也許沒有多大的耐心聽,學校的師長也煩了,於是用各種方法塘塞,例如:「小孩子有耳沒嘴,不要問」、「以後你就會懂」、「你笨啊!連這個你都不懂」。或許我們也真的懂了一點點,漸漸地,我們也不敢再問,反正「問了也是白問」。我們不好意思問,也不敢再問一些天真無邪的「問題」,像是:「為什麼太陽老是從東邊升起,西邊下去?」,我們不懂裝懂,只要不問就沒事。但是一旦頭腦停止發問,心智的成長也就漸漸慢下來。
長更大後,出外求學、遊玩,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時,媽媽總是叮寧我:「出外要是不知道路怎麼走時,態度好一點,向人家問路,因為『路』就在『嘴』上。」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旅遊,還經常記得媽媽說的這句話,也無往不利。我到一個新環境,或一家初次拜訪的公司時,最常問的一句話是「請問洗手間在哪裡?」我總是會得到滿意的答案,比起瞎打誤撞,自己摸索來得快又準確。
任何人出社會之後,新進一家公司,雖然已有點學識,或許也具備幾年的經驗,但是畢竟還有許多不懂的事,例如公司的產品、規格、特性、公司的作業規定、請假的辦法,以及公司的政策、目標等。基本上,相同的產業生產及銷售相似的產品,每一家公司的作法、策略卻都截然不同。多數公司雖然會對新進人員實施「新生教育訓練」,但是就各功能面而言還是不夠。而且企業的文化,行事的特質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瞭解的,新人要在最短的時間進入狀況,最快的方法就是「問」。向主管請問,向前輩請問,向同事請問,向客戶、供應商去問。「問」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不問而自以為是,萬一做錯事,問題鬧大,那才丟臉。
企業的經營管理,近十年來,也有很大的轉變,例如主管從權威式的管理,轉變為教練型,或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從前的主管是:「我說的就算數,你就照我的意思去做就好了!」現今的主管強調溝通、授權(delegation)、或授能(empowerment)。但事情交辦之後,員工是否瞭解任務的內容,要達成的目標是否明確,員工是否有困難或疑惑,如果有狀況發生時該如何應變等。因此擔任主管的人也不要以為員工就像自己對事情一樣的清楚,也要不斷地「問」。問交辦的事情是否清楚,問進度是否在控制內,問有沒有問題或困難。
主管若是平常不聞不問,事情若是無法順利達成,其後果仍得由自己承擔。我因而認為當今作個好主管最重要的不是什麼都要「會」,而是要會「問」。
據說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在初踏入塑膠產業前,對什麼是塑膠,其用途、生產方式、如何銷售等全然不知。但認定這是個有前景的產業後,他就四處向專家、學者去請教,許多國內外的博士被延聘向他提出一些建議,因此只有小學學歷的他,所具備的塑膠方面的知識,已不亞於任何一位博士,加上企業經營有成,因此有「塑膠大王」的美譽,若是他不願意放下身段「不恥下問」,他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我們經常有一種感覺,以為不懂的人才會問,其實不然。「明知」仍可「故問」,一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是否一致,如果在教室或會議中發問,也可讓其他學員或與會的人聽到講師或主講人(第三者)對某一件事的看法,因為講師或主講人的論點可能較客觀,對於釐清一件事情有幫助;也算是透過第三者間接進行溝通與瞭解,避免自己和某一個人因為對事情持不同看法而產生正面衝突。
發問的題目不論深或淺,都是好的。有些大家都以為是普通的常識,人人都懂的事,不應該還有問題。若有人還提出來,可能會立刻招來四周的白眼,但若仔細思考,它可能是一個好問題。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擅長的就是「問」,他就是藉著一個又一個「天真的問題」去和當時的詭辯學派討論。辯論之初對方總以為自己有知識,但是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之後,對方終於承認仍然有些無知之處。蘇格拉底藉由發問讓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而承認自己無知,才是求取真理知識的原動力。一個天真的問題,可能引來一個科學的新領域,例如牛頓自問:「為什麼蘋果一定會掉落到地面?」,一個「天真無邪的問題」可破除我們過去習慣的思考領域,另闢一個新的思考空間。西方人說:「沒有笨的問題,只有笨的答案。」如果家長或師長不能回答為何太陽老是從東方升起,並不表示小孩子笨,而是這些人不知正確的答案。
中醫師看病時,用的是「望、聞、問、切」。看一個病人的氣色,聞一聞身上或患處的氣味,問一問病人的感受,再進行把脈。這過程中若少了「問」,所得到的資訊就不完整,所下的處方就不能藥到病除。有經驗的醫師所問的問題,切入重點,正中要害。沒有經驗的醫師問不到重點,或是根本就沒問。
有句西方格言說:「一個好的問題,就是半個答案。問對了問題,表示已掌握了問題的核心,從千頭萬緒已理出了一個頭緒,再加上臨門一腳,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一個問題出在哪裡,通常就有能力去解它。
學習的過程中,「問」占了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我們都是一邊學,一邊問,聽的時候很清楚,做的時候就會發現尚有不明之處,如果敢問就會得到答案並懂得更多。如果沒有問,疑惑不解,就無法再增進。我認為沒有問題的人可能有幾種可能:
1.他/她真的懂了,所以沒有問題。
2.他/她對此事沒有興趣,或是事不關己,因此沒有問題。
3.他/她仍有疑惑,但不好意思問。
4.他/她假設不懂的人才要問,因此不問表示他/她懂了
5.問題太大,不知從何處問起,還沒有理出個頭緒。
除了第一種情形以外,其他幾種原因的人,都需要破除自己的心態,勇於發問,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中文的「學問」是兩個字合起來,它的意義是要邊學邊問,「學問」是從問裡學,學怎麼問,只學不問是不會增長學問的。「審問而明辨之」是學習的基本態度。
人與人之相處,也是從「相借問」起。親人、朋友、同事見面或電話中說:「你好嗎?」、「你近來如何?」、「工作還順利嗎?」雖然是簡單二句,也表示著友善和關心,很容易就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有好的學問和人際關係,就從學怎麼「問」開始。
本文取材自安瑟通訊1999年4月第21期
管理拾穗(NO.869)
●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