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精選
20粒枸杞+15克茯苓,熱水沖泡,燜15分鐘;溫和平衡的排濕組合一補一瀉,不燥不膩,茯苓疏濕為主,枸杞補精為輔,互相協調,互不相悖!
2025/09/08 00:42
瀏覽3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將20粒枸杞與15克茯苓一起沖泡,可用於健脾利濕、寧心安神,適合長期熬夜、用眼過度或需增強體質者。
沖泡時,茯苓可先泡水或打碎,並用溫水或沸水燜泡約15分鐘,重複沖泡至味道變淡。
但此配方有潛在禁忌,例如茯苓利尿作用強,腎虛尿頻、陰虛火旺者慎用,而枸杞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攝取量。
建議飲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沖泡建議: 將茯苓塊用溫水或沸水沖泡約15分鐘,或將茯苓打碎成粉以縮短泡發時間。
加入約10-20粒(約6-12克)的枸杞,並用溫水或沸水沖泡,可重複沖泡至味道變淡。
搭配調整: 若體質偏熱,可適量加入菊花。
若氣虛明顯,可加入黃芪搭配,以達到健脾利水的效果。
與提醒: 茯苓:利尿作用較強,腎虛尿頻者應慎用。
陰虛火旺、口乾舌燥、無苔者也不宜食用。
: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份量,以免影響血糖。
功效 茯苓 :主要功效為健脾滲濕、利水滲濕、寧心安神。
枸杞 :可滋補肝腎、明目。
合用 :兩者搭配可達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增強體質的功效。
使用建議 此配方適合長期熬夜、用眼過度、新陳代謝較慢或需要增強體質的人士。
飲用前,建議諮詢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與搭配的藥材。
視頻簡介:枸杞 + 茯苓,排濕養肝腎的中醫智慧】
你還在單獨喝枸杞水? 小心越喝濕氣越重、肝腎越虛! 本期視頻我帶你深入了解: 為什麽「濕氣」是現代人肝腎虛的元兇? 為什麽單吃枸杞不但不補,還可能越補越堵? 為什麽非得搭配茯苓,才能達到「一邊排濕,一邊養肝腎」的雙重功效? 🌿
【枸杞+茯苓:溫和平衡的排濕組合】
枸杞:補肝血、養腎精,改善眼幹、頭暈、精神差,是溫和「平補」,但滋膩易助濕。
茯苓:健脾祛濕、利水而不傷正氣,護腎安神,適合長期調理濕氣。
兩者搭配原理: 一補一瀉、不燥不膩,茯苓疏濕為主,枸杞補精為輔,互相協調、互不相悖。 🔥
【兩種實用喝法推薦】
1. 基礎版泡水(適合上班族、輕度濕氣者) 枸杞:5~10克(15~20粒) 茯苓:10~15克(2~3小塊,提前掰碎) 熱水沖泡,燜15分鐘以上,熱飲效果佳 可續水2~3次,最後連渣吃掉效果更完整!
2. 進階版煮水(適合濕氣重、肝腎虛者) 枸杞:10克(最後5分鐘加入) 茯苓:15克(提前泡30分鐘) 生姜:2片(寒濕體質可加) 500ml水,大火煮開→小火煮20分鐘 關火後再燜5分鐘,溫熱飲用 🌸
【可根據體質加其他食材搭配】
紅棗:適合氣血不足(臉色差、月經少)者,最多1顆,過多助濕!
菊花:適合濕熱體質(口幹、長痘、黃舌苔)者,5朵清熱助濕排出
桂圓:適合陽虛體質(手腳冰冷、大便稀)者,3顆可溫補腎陽、健脾助眠 ⚠️【以下三類人不適合飲用本方】
陰虛火旺者:經常手腳心熱、口幹舌燥、失眠多夢,喝了容易更燥。
小便過多者:白天尿頻、水分代謝過快者,茯苓利水反而耗傷腎陰。
感冒發燒期、急性炎癥者:例如喉嚨痛、咳黃痰、腹瀉等情況,應等恢復後再調理。 💡
【最佳飲用時間 & 搭配生活習慣】
最佳喝水時間:下午5~7點(腎經當令,效果倍增)
早上7~9點吃早餐:養脾陽,助濕氣代謝
晚11點前睡覺:肝腎排毒期不可錯過 🧘
【配合日常調理效果更佳】
忌口三類食物:生冷(冰飲、刺身)、甜膩(蛋糕、奶茶)、重鹽(腌菜、外賣)
推薦運動: 每天30分鐘散步,幫助疏肝排濕 每天做「八段錦」中「調理脾胃須單舉」5~10次
按摩穴位:每天按足三裏穴1分鐘,健脾助運化
泡腳調理:晚上9點前,用溫熱水(約40℃)泡腳15分鐘,可加艾葉/生姜助散寒除濕 🌱
枸杞+茯苓,不只是「泡水」,更是一種溫和有效的養生智慧。
配合好生活方式,你也能告別濕氣困擾,重新擁有輕盈體質與清爽精神。 📌 分享給身邊的長輩與朋友,讓每個人都能受益,是中醫傳承的真正意義。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茯苓和土茯苓來自不同植物,功效有很大分別!茯苓健脾去濕外,還有寧心作用;與土茯苓有除濕解毒止癢的功效可治皮膚病及風濕引起的關節痛!下一則: 宅大人少'宅門大內小'庭院不完整'井灶不處'宅地多'屋少,庭院廣'令人貧耗;宅小人多'宅大門小'牆院完全'宅小六畜多'宅水溝束南流',令人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