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金是什麼東西?沙金就是黃金,只不過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金礦的提煉方面,早期多藉重淘洗及汞膏法,其由開採至收金的程序大約為:採礦→搬運→秤量→庫存→碎礦→研磨→淘洗→絞汞→熔解→粗金塊→屑化→煮金→純金條。
- 沙金是什麼東西
- 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被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 金瓜石採金行
國立台灣博物館地學組組長 方建能博士
綱要:http://resource.blsh.tp.edu.tw/taipei-earth/study/kgs1.htm
1. 揭開金瓜石-九份的神秘面紗
2. 地質與礦床簡介
2.1 地質演化
2.2 礦床的生成
2.3 礦體型態與介紹
2.4 礦石礦物
2.5 脈石礦物
2.6 母岩中常見的礦物
3.淘金樂
3.2材料的採取
3.3過篩與去泥
3.4如何用搖金槽淘洗砂金
3.5如何用淘金盤淘金
[回頁首]
1. 揭開金瓜石-九份的神秘面紗
1.1 金銅礦的發現
早在清朝的時期,就有人知道金瓜石附近產有金塊,根據清朝來台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所著『台灣雜記』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雞籠」也就是現在的基隆,在金瓜石海濱的基隆山,是一個安山岩體,因為從海的方向望去,它的形狀像極了養雞的籠子,早期前來台灣的先民便因此將此地稱為『雞籠』。而三朝溪是指現在三貂嶺附近,也就是大約在九份南方的武丹山一帶。
然而到了乾隆初葉,由於清朝禁止採礦的關係,使台灣的採金業幾乎銷聲匿跡。「黃金寶藏」所在的金瓜石--九份金礦,在歷經清人兩百年的統治,才又於光緒十六年(1891年)再度被國人發現。
當時台灣總督劉銘傳正在建築由台北至基隆的鐵路;基隆是一個很重要的海港,而台北至基隆間又產煤。他修築此鐵路,一方面連接台北與基隆間的交通,一方面也可將這些煤運到基隆供軍艦和商船的使用。此時美國已完成其太平洋鐵路,一些原先在當地做工的粵籍華工便來到台灣加入建築鐵路的行列。因為他們在美國曾看過人家淘洗砂金,有點經驗,結果在修築八堵鐵橋時,一個粵籍工人於午餐後,抱者好玩的心態,以其飯碗在橋底淘洗河沙時,發現了這兒的砂金。
當時由於在美國及同樣有出產黃金的澳洲的華僑,分別受到美國政府排華法案及英人實行排除華工的影響,有採金經驗的人便聞風而紛紛來臺,加上本地人民蜂擁而至,就從那年(1891年)開始,一下子來了三千多人在此淘金。據「省通志」礦業篇記載:「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至同年年底,八十日之間,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它處之黃金數量,已達四千五百零九兩之多。」可見河中黃金之豐富。這樣子開了約五、六年,後來清朝政府還設海關在那兒抽稅,報稅的量有2萬兩,沒報的數量便不得而知了。
約在同時,有人開始在附近尋找其他的金礦,過沒多久,於1894年發現了九份附近的金礦礦脈。九份地區最先找到的金礦就在位於現在九份南方的小金瓜地區。過了幾年(在1897年以前),他們又發現了金瓜石大金瓜的金礦。這時候九份的金礦已經開得很熱鬧了;而金瓜石的開發較晚,遲至1905年硫砷銅礦(Enargite)的發現,進行銅礦的開採後,才漸漸繁榮起來。自1906年起,台灣便開始生產銅。
1.2 金礦開發的歷史
基隆河的砂金在1891年重新被發現後,滿清政府於光緒18年(1893)在此設金沙局開始抽釐費,凡淘洗工人,每名每日領牌一面,酌收釐金七二番銀一角,砂金的開採開始納入政府管理。
然而在光緒21年,中日甲午戰爭失利,台灣於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此地的砂金開採又陷入無人管理狀態。日本人接手的初期,狀況一樣相當混亂,後來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十月(1896年底),仿效清朝"金砂局"設置"砂金署",規定採金者每人須繳執照費15錢,當年12月,領牌者便已超過二千人,精確產金數字不詳。但已知自當年七月至十一月初,當時收買砂金主要商人,大稻程的凌雨亭便已購入金塊3600兩(約合135公斤),另外寶源號及寶珍號亦合計收購6500兩(約244公斤),其他尚有未統計者,在此兵荒馬亂,秩序未復之秋,尚能出產如此大量的黃金,金的產量之大可見一般。
但日本人此種政策乃屬過渡性質,後來由於山區抗日志士奮起,產金地成為他們良好藏身之所,日本政府乃採取鎮壓手段,並於光緒二十二年初(1897)下令禁止採金。同年九月,日本政府發佈「台灣礦業規則」,並於十月實施。該項法條雖是聲稱要力謀整頓礦區,但實際上乃是藉此確定各產金地區之礦權,以便圖利日本人,剝奪台灣同胞的財路。
他們將礦區以通過基隆山頂之南北線為界線,分成東西二區,限制只從日本籍的申請人中挑選經營者,西部稱為瑞芳礦區,後來由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取得,而東邊的金瓜石礦區則由田中組取得。
至1898年,有人又於南邊武丹坑附近發現金礦,進而提出申請而成為武丹坑礦區。從此,這個地區便形成瑞芳、金瓜石及武丹坑三礦鼎立的局勢。
瑞芳金礦在開採初期,成績尚稱不錯,但到了光緒27年(1902年)以後,由於容易開採的主脈漸盡,加上盜金之風氣日盛,管理困難,藤田組便於民國3年決定將部分礦區外包他人開採,當時顏雲年便包下了部份的礦區。後來顏氏由於經營、管理得當,盜採之風受到遏阻,賺了不少錢,就漸漸合併其他小礦。終於在民國九年,合併了所有瑞芳金礦的礦權,並且成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往後九份地區及其附近的金礦便一直為台陽公司所開採。
金瓜石礦山由田中組於光緒23年(1898年)年末開始開採。初期在大金瓜下海拔560.5公尺開鑿本山一坑,而後漸次往下開採。金瓜石開採初期,礦夫全部都是日本人,在1900年便多達1300多名。而台灣同胞只從事雜役工作。1900年金瓜石在五坑附近設立了第一製鍊廠,後由於礦量增加,又陸續建立第二、三、四、五製鍊廠。初期金瓜石只生產黃金,發現硫砷銅礦之後,金瓜石礦山便轉變為金銅礦。此後由於長仁地區許多礦體陸續發現,金瓜石更呈興盛,黃金的年產量達27794兩,銅產量於民國三年創下了1875噸的記錄,一時被譽為日本首一之金礦山。金瓜石礦山並且於民國二年合併了牡丹坑礦山的全部。
金瓜石礦山在光復後的初期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管理繼續開採。至民國四十四年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持續經營至76年關閉為止。
牡丹山金礦位於金瓜石礦山南方,初期雖經營不錯,但是後來由於富礦採盡,黃金產量便逐年下降。由於牡丹坑許多礦體都是和金瓜石礦山的礦體南北相連,部份富礦經常伸延到金瓜石區內。後來經營牡丹山金礦的木山組開採時不知覺地超越了邊界,進入金瓜石礦區內採金,被金瓜石的田中組抗議,要求賠償。當時木山組由於在其他地方經營煤礦獲利甚鉅,感覺到經營金礦麻煩,便乾脆將其礦山整個移轉給金瓜石礦區。往後整個金瓜石地區的礦權便只分成東西兩大部份
1.3 金礦的開採與冶煉
早期礦山的開挖除了表土淺層的開採外,絕大部份均是採用坑內開採,金瓜石地區的礦體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的坑道交橫縱錯總長度達四百餘公里,單是本山五坑的長度便達2公里多,由台金辦公室附近可直通後山的牡丹坑,早期牡丹附近的居民還常利用它出入金瓜石呢?但是坑內巷道分岔甚多,仿若一座地下迷宮,不熟悉者進入坑內是非常容易迷路的。除了坑道的長度驚人以外,金瓜石部份坑道的深度並已達海平面下132公尺呢!
早期坑內工作是非常艱辛危險,並且意外頻傳。雖然熱水作用生成的金礦不會像煤礦有瓦斯氣爆的危險,但是為了搶工造成支撐不良而引發的落盤卻常免不了。在現在勸濟堂後方第一長仁礦體上方有一個大坑道,據年長礦工指出,便是因為早期遇到高品位金礦,大家只顧著搶挖礦石而沒做好支撐工作,結果整個塌下去形成一個大洞,據說並且有數十人罹難。
目前這些礦道均已封閉,由於年久失修,處處具有落盤的危險。另外在礦坑內除了有水平的巷道之外,還經常有用來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的垂直豎井存在,這些豎井的深度可達數十公尺,並且常常就位在主通道旁,若不慎失足,性命必定難保。因此,附帶提醒各位,千萬別為了好奇而進入坑內,拿性命開玩笑是不值得的。
大約到了民國67年,金瓜石地區才陸續開始在本山、樹梅及第三長仁礦體進行較大規模的露天開採。但是直到台金公司關閉為止,這三處礦體尚未開採完畢,仍留有許多開挖面及礦石。這三處開採場現在均成了野外地質良好的自然教室了。
而金礦的提煉方面,早期多藉重淘洗及汞膏法,其由開採至收金的程序大約為:採礦→搬運→秤量→庫存→碎礦→研磨→淘洗→絞汞→熔解→粗金塊→屑化→煮金→純金條。
在上述淘洗過所回收的金經常仍混有許多其他礦物,並且有許多砂金很細,無法挑取。由於水銀具有吸附黃金的能力,因此,將淘過的砂金及重砂加入水銀攪拌,便可將黃金不分粗細完全收回,此步驟也就是上述所說"絞汞"。吸滿黃金的水銀稱為「汞膏」,會變為固態的,只要把它取出,放入爐內加熱,便可將水銀蒸餾而留下充滿空洞的黃金,或稱為海綿金。此時的金常含有許多銀,須再經純化過程而成純金。
後來礦物浮選法及氰化法也有被應用於金、銀的回收。
在銅礦方面,早期多只是將選礦出來的銅礦精砂運往日本冶煉。至民國61年及62年,台金公司先後完成銅精砂粗煉及精鍊設備,才開始於國內電解銅。約在此同時,台金也曾於濱海礦坑坑口設置礦水沈澱池,引導坑內流出含有銅的礦水流經儲有廢鐵的木槽,將銅還原,使銅沈澱回收。
台金公司除了自產金、銀、銅之外,也兼營金、銀、銅、鋁等加工,而禮樂煉銅廠除了煉銅之外,也利用培燒出來的二氧化硫氣體製造硫酸。
1.4 光輝的黃金歲月
金瓜石地區除了產金、銅、銀以外,早期亦曾出產黃鐵礦,提供台灣肥料公司煉製肥料使用。
在二次大戰時,金瓜石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銅礦選礦場,所生產的金和銅在當時變得非常重要。比時台灣仍屬日人管轄,金瓜石可算是日本最賺錢的礦山。日本十分重視金瓜石地區,曾多次派人前來視察,甚至傳說日本皇太子也曾在金瓜石住過,他的行宮現在依然保留在前台金公司辦公室旁。日本天皇還指定顏雲年的公子顏欽賢先生到日本去陪皇太子一同讀書。這位皇太子據說就是後來日本的裕仁天皇。
金瓜石產金礦的地區有本山、九份及武丹山三個安山岩體及其附近的沈積岩,其產量依官方的記錄約接近一百噸,而實際產量一般相信則絕對不祇這個數目。按以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人員的估計,大約有200噸的產量;據台灣大學林朝棨、及譚立平教授等表示,金瓜石金礦的生產大概有500~600噸左右。造成估計值差異的原因有幾:一是金子的確實生產量經常無法從官方的數字得知,就如從前在此地採砂金的人數最多曾達3000人,但官方便無生產記錄。二是日本人剛開始在金瓜石採金礦時,工人偷金偷得很厲害,直至顏雲年出來經營,防止偷金,金瓜石才開始賺錢,因此金子的產量無法確定。再加上參與採礦工作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想走私漏稅,工人採了金子不向包商呈報,包商向公司少報,公司又向政府少報,所以究竟真正偷掉多少金子,沒人知道。不過筆者相信,金瓜石的產量應有200噸以上。若以200噸來計算,上述礦體涵蓋的面積約5平方公里,在約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產200噸的金子!金瓜石可算得上是世界上含金最富的地區之一。
金瓜石的銅礦根據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計算,約有十萬噸的產量,不過銅較不值錢,所以金瓜石的主要礦產應該是黃金。金瓜石有記錄的黃金產量一年曾高達三噸,這樣的產量,對民初的礦業而言是相當的重要。當時全中國一年的金子產量約有三分之二產自金瓜石,金瓜石的地位由此而知。
在黃金開採最盛的時期,九份還曾因其繁華景象而贏得『小上海』的稱呼;當時此地人民的消費情形,曾被認為凌駕台灣首善之都-台北之上。據早期開礦者所言,當時全省最好的酒及最佳的菜肴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其繁華奢迷景象可見一般。
1.5 山城的沒落與再興
至民國四十五年以後,九份武丹山一帶富礦已大致採盡,台陽公司內部於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已有人提出收山的計劃。但顏家為念及其公司之興起及家業之肇興,皆起自於此礦山,且九份地區尚有萬餘人口依附於金礦而生,仍勉強經營,但逐漸縮減規模,同時輔導員工轉業。至民國六十年,終於結束全部之金礦開採。之後雖仍有部份包工在此地區做小規模開採,但成果便不得而知。
而金瓜石方面也由於已知的富礦源漸枯,以及人事開支浩大,外加國際金銅價之偏低,亦慢慢轉盈為虧,而後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因無法長期負擔虧損而決定關閉。關閉後臺金公司除禮樂煉銅廠及部份房舍轉移給台電公司外,大部份的礦權及廠房則移交給台灣糖業公司經營。
目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因經營不善已完全關閉,而台陽公司也不再開採金礦了。早年風光的情景,現在也只能由駐足長滿青苔的坑口、撫觸繡斑滿布的礦車或順著山城的紅磚小徑去追尋那謎樣的黃金歲月痕跡。
- "The Unbreakable Boy" 堅硬的杯子'破碎,就難以修復;而'人心,家庭'受傷應是可以被修補的!用惡意去面對別人的惡意,並不會讓自己內心真的好過!
- 蘇靜:神韻藝術藝術團的創始人之一,尊歸神韻'母親',因法輪功體系內部對醫療的壓制而淪落體重僅30公斤,骨折未癒又癌末'沒健保'自回到母姊親友懷抱!
- AI的修行vs.佛教的修行:持頌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佛灌頂真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aVmeRJrbg 成就菩提離苦得樂,救護加持,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佛力加持,順利往生佛國淨土!
- 未來1%的 AI'超級使用者'將掌握99%的資源與機會!祕訣是先把它當老闆再把它當助理!所有人都要學著問個好問題,因為 AI 是問出來的,下對命令才會得到好的答案!
- 黃仁勳:假如我現在是學生,我會用AI做好工作!我會但如何用AI做好員工,好老闆,經營好公司,做好丈夫,好太太,經營好家庭,養育好兒女?用AI做好AI田園拾穗翁!
- 真正能勾得住男人心的女人,往往都不是美貌的女人:媚眼害羞合,丹唇逐笑開;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眉宇含笑的女人勾走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