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治療者,
我們必須時時反思我們的介入是適當的嗎?
2012年12月4日很榮幸應邀擔任雅文基金會的師訓講師,授課的主題是”兒童認知發展歷程”,對身為服務基層診所的職能治療師來說,我決定用不一樣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主題。
我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分享我們所界定的”適當的”課程設計,當然”適當的課程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大哉問。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我們將”學習”及”認知發展”明確的分開。因為皮亞傑認為,如果個案的認知發展還未到學習所要求的程度,那學習是不會發生的。簡而言之,幾歲的孩子,發展到甚麼程度,該被教導那些是”學習成立的先備條件”。如果孩子的認知發展程度還未達到某一水準,而我們卻直接教導,就不會產生學習。
所以,對一位臨床職能治療師而言,我們仰賴自我的臨床技巧及評估策略幫助定義孩子的認知發展,不是為了要將”認知程度往下一個階段推演”,而是在”已經發展出來的認知歷程之中,選擇適合運用及結合於日常活動的能力加以設計,提供孩子更完整的活動參與機會”。
例如,一位個案對於顏色還沒有認知概念的孩子,一直反覆讓孩子”背誦”顏色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就算孩子背起來了,也不代表孩子對於顏色的認知出現了。我們的角度,可以轉換為讓孩子在已經發展出來的認知能力(如:分類)中,獲得更多的活動參與機會,甚至在各個活動的參與之中”發現奇怪的地方”。由活動的參與,孩子可以獲得主控環境/觀察環境/回應環境的寶貴機會,從這些經驗之中,無論是經由設計產生或是無意間的出現,當孩子發現”怪怪的地方時”,才會有認知內化跟新知識產生的機會。<這也是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中讓我奉行的地方>
如果,我們看到發展評估表或認知評估結果時,我們僅僅只在意孩子不會的地方,而無法提供個案或其支持系統了解”這些地方的意義”,空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疑是庸醫所為。
如果我有足夠的時間和家長會談,我希望我能清楚地傳達幾個概念 :
(1)所有的”評測”我們都需要考量個體因素,這些個體因素包含許多面向,並非都是”沒有教”。
(2)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依樣能力未通過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先行檢視,在這個未通過的項目之前的其他項目,孩子是真正的通過嗎?還是有一些地方似乎還正在發展呢?
(3)對於我們所在意的那些未來要發展出來的項目,我們有足夠的環境或經驗讓孩子參與嗎?我所謂的參與,當然不僅僅是”背下來”或”老師教”,而是活動的參與。
最後,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是正向參與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主動學習的趨向。看起來拒絕學習的孩子,有時是不想學我們所教的東西,或是無法獲得成就感。一個適當的認知介入,也理應考慮孩子的自我成就。因為,我們所教導的課程,絕對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應該同時有許多不同的參與方式。如果,坐著學不行,先跑跑跳跳的參與,讓孩子獲得學習成就,當有天需要坐著表現時,也就不會這麼難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達文西的旅程2013/04/10 09:11較笨?較聰明?
皮亞傑以自己孩子為研究對象,低估兒童的認知思維能力,高估青少年的認知思維能力。除了解讀「皮亞傑小孩童年較笨、長大較聰明」,是否代表皮亞傑在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恩~~討論學者的思維固然很重要,但將之賦予適合孩子及現今環境的定義,可以讓學者的知識成為我們的踏腳石,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於 2013/11/18 17:44回覆 - 4樓. 長虹歌手 也是築夢2013/03/01 01:05照護和教導兒童的工作,最有意義
吳宜燁妳好:
我正在規劃一個體育文化園區,所以經常留意行銷的做法,看了妳的大作,忽然想到一則獎勵入園辦理講座及聽講的辦法,即園區根據該講座的講師、題目、內容及行政事項的成效評比,佔50%,聽眾數佔50%,綜合後,對講師獎勵場租費優惠的記點,對聽眾則獎勵入園費優惠的記點。 想到了就記下,納入計畫,並跟妳和大家分享。 照護和教導兒童的工作,最有意義,很辛苦,也很有趣吧?
歌如長虹 心如長虹 - 3樓. 吳山曉2013/02/08 10:17學以致用
真是受益良多,尤其是那一句"認知發展未到,學習不會發生",早點看到就好了! - 2樓. 烏拉瑰本尊在此2013/01/01 17:33加油
我是PT,很高興網上看到OT。加油。新年快樂。
- 1樓. 小燕子的feeling2012/12/14 20:02陪伴與學習
是的,讓孩子正面與正常發展是必要的。曾看過一位幼稚園的小朋友因媽媽的望子成龍心態,逼的小孩一到教室就躲在課桌下。又有一個案例是,母親沒有盡責的陪伴孩子成長,產生孩子學習緩慢被學校說是有學習障礙。
這多與少的教育都不是好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與少的拿捏是父母親們要多下點苦心的功課。感恩分享哦~~小燕子祝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