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育是在大家庭家中和堂兄弟一起長大的孩子,小育自小就很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於書本上的資訊以及動手研究都很有興趣,所以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擔心過他的學習。在一天一天長大的過程之中,媽媽一直認為小育需要幫助,但是卻無法明確的定義小育的情形,家中的人也不支持媽媽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小育在幼稚園及果小時都不負眾望的表現良好,所以家中的長輩便催促媽媽回到職場,這時小育的媽媽雖然稍覺不妥,但還是回到職場工作。而在此時,媽媽才開始了解到,先前那些”好像怪怪”的地方,其實就是小育需要幫忙的地方。
小學二年級的小育在媽媽回到職場後開始到安親班跟大家一起進行課後活動,而家人也因為體恤媽媽回到工作職場而協助接送。也因為這些轉變,小育和親友及同學的互動漸漸讓孩子的特質呈現…,先是大伯抱怨小育吃點心挑三揀四….、接下來安親班老師抱怨小育在班上大吼大叫…、然後連疼愛孫子的奶奶都抱怨小育理由很多…。
仔細推敲,媽媽發現一個難以啟齒的現象<小育跟媽媽、舅舅、外公外婆…相處>就很順利,但是在自己的家中和爺爺奶奶、大叔大伯…況狀連連…。也因為這樣複雜的情形,媽媽在小育三年級時終於有機會讓孩子接受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在職能治療師評估的過程之中,專業人員光從晤談就發現問題了,這是很多優異天賦的孩子會出現的問題<思考快、堅持規則、很願意分享卻不會看人臉色>!
對小育來說,他知道市面上販售的果汁大多不是真正的果汁,所以當大伯買果汁給他當點心時,小育就直接回絕說他不想喝果汁。教室裡出現一隻小蟲,老師為了讓大家專心上課隨口說一句大家不要一直看蝗蟲,小育立刻抗議<那不是蝗蟲,是蚱蜢!>。奶奶在街上亂塞一張小垃圾,小育堅持賴在地上不肯走,要奶奶撿回小垃圾…。就些天天上演的事件,如果換了是在舅舅家就完全不一樣了,舅舅的副業是養甲蟲,小育可是第一幫手,那些昆蟲要如何處理可是不用提醒就能完全上手的。外公喜歡下圍棋,小育是很好的對手。外婆在家中幫忙顧小表妹,小育也能幫上一把…。
從小育的例子我們發現,資賦優異的孩子雖然有上天所給予的天賦,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會有天差地別的表現。也因為發展期程上不同的需求,所以很多時候大人跟孩子都很委屈。其實,這些看起來複雜的情形都是因為孩子大腦發展所產生的互動,不是孩子故意的,同時每一個人也都會有類似的情形,並不是資優兒獨有。
因為大腦功能的展現,孩子在年紀很小時會一一從生活經驗之中獲得,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之中,孩子經過一段時經才會漸漸建立認知概念。而小育因為產生認知概念的連結較快、記憶能力又好,所以其他人學一個月,小育只需要學一個星期。但是學的快不一定比較好,因為在建立概念的過程之中,越多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有越多對於<品質、程度、適切性>有處理的經驗,所以孩子就能夠分辨撒嬌跟耍賴的分別。但是,小育很容易<認定規則>,就會缺乏調整,然後加上孩子在情緒控制跟察覺他人情緒的能力還在發展,漸漸就會演變成小育現在所遇到的情形。而當孩子漸漸長大,即使已經有自我調控的能力,卻因為已經將不好的經驗進行連結,也展現不出應有的能力。
而在小育可以有很好的表現的環境之中,除了是較熟悉孩子的人之外,也都有一個共通點<孩子是在有事做的狀態>。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是,因為資賦優異的孩子容易因為既定的認知,所以出現執著、固執的情形,但是當孩子在從事一件事情的過程之中,孩子自己動手的過程以及和他人互動的經驗,可以讓孩子直接的身體力行的去了解規則的意義,以及適當性的調整。當然,凡事起頭難,我們可以讓孩子在進步的過程之中有一些幫助孩子成功的因子。例如:孩子不喜歡合作,可以先從與年紀較大的孩子從是有目的性的工作開始。孩子無法處理他人的情緒,可以先從和小小孩相處開始。孩子規矩很多,不願意有改變,可以先從閱讀繪本、或是說<別人>的故事開始。
讓孩子身體力行的參與生活,讓孩子真正學到而不是空只建立固著的想法。沒有任何一個發明家是指出一張嘴而不動手實行就成為發明家的,所以即使孩子有優異的天資,身體力行生活中的大小事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應該以為孩子可以<說>的一口好活動,就認為孩子也可以<做>的好。當孩子無法參與過程,就更無法了解如何處理環境,變成藉口一大推的小麻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