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M 麥當勞 電影 速食遊戲 & 現在 & 未來
2018/02/03 22:00
瀏覽4,37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剛開始

南加州麥當勞兄弟經營一家漢堡小店,

關鍵人物

「麥當勞」創始人雷克洛 奶昔機器銷售員

電影 速食遊戲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1299898.A.179.html

「勇往直前:世上沒有任何事能取代堅持這兩個字。才華不能取代,懷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天才不能取代,沒被發掘的天才等於是廢話;教育不能取代,世上充滿受過教育的傻子,唯有堅持跟決心能讓你無往不利。」

https://cheercut.com/the-founder/

早在今年《速食遊戲》上映之前,麥當勞加盟企業創辦人雷克洛克就把自己的創業故事寫成《永不放棄》一書(1977)。

《速食遊戲:The Founder》觀後感——創業究竟是一個 Life Style 或是一場商業遊戲?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1/24/movie-review-of-the-founder

《速食遊戲》

 http://emilee2216.pixnet.net/blog/post/338860235-%E9%80%9F%E9%A3%9F%E9%81%8A%E6%88%B2-the-founder%E2%80%94%E9%BB%83%E9%87%91%E6%8B%B1%E9%96%80%E6%96%B0%E9%9C%B8%E4%B8%BB

當兄弟倆在餐廳對Ray述說從初期摸索碰壁的篳路藍縷,孜孜矻矻後終於走進柳暗花明新世界,那是何其精采,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啊!而舉凡「初代麥當勞」的多角形餐廳店面、類似M字母的黃金拱門設計、客製廚房和烹調用具、漢堡紙袋包裝等,都充分展現這對務實兄弟的奔騰想像力。

Hamburger 

Ray Kroc看到難以置信的排隊人潮、經歷難以理解的30秒出餐速度、嚐到難以抗拒的美味漢堡。Ray Kroc看到難以置信的排隊人潮、經歷難以理解的30秒出餐速度、嚐到難以抗拒的美味漢堡。

《速食遊戲》:這是你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漢堡!?

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topic/8448

如果沒有克洛克的鱷魚行徑,就不會有如今全球數一數二的麥當勞品牌,但大量擴張的本身不必然是錯,如今的麥當勞應該被檢討的,是東西是否美味、健康?而這整個現象的另一面,則是當連鎖店的數量大到一個程度,變成傷害了大眾選擇的多樣性,這又是全球化時代的議題了。

奶昔大哥的野望:麥當勞叔叔玩不起的《速食遊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352

 

http://billcoolman.pixnet.net/blog/post/221461717-%E3%80%90%E9%9B%BB%E5%BD%B1%E3%80%91%E3%80%8A%E9%80%9F%E9%A3%9F%E9%81%8A%E6%88%B2%E3%80%8B--%E6%BC%A2%E5%A0%A1%E8%A3%A1%E9%A0%AD%E4%B8%8D%E6%98%%E7%94%9F%E8%8F%9C%EF%BC%8C

https://tw.youcard.yahoo.com/cardstack/642cdb60-cf30-11e6-8b65-7ff31c61dcfc/%E3%80%8A%E9%80%9F%E9%A3%9F%E9%81%8A%E6%88%B2%E3%80%8B%EF%BC%97%E5%8F%A5%E8%AE%93%E4%BA%BA%E5%8F%88%E6%81%A8%E5%8F%88%E6%84%9B%E7%9A%84%E5%95%86%E5%A0%B4%E5%90%8D%E8%A8%80

 

在電影【速食遊戲】身後的金色拱門~閱讀分享《社會的麥當勞化》&《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

先分享一個自己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時的小故事。
在美國留學時,有一次帶討論課,因為快遲到了來不及吃午餐,就去校園裡的麥當勞餐廳買了個大麥克套餐。學生看到我把麥當勞紙袋擺在教室角落,就提醒我記得要吃得健康一點,我笑笑地感謝他們,還跟他們分享在台灣時麥當勞是長輩犒賞小朋友的獎勵,是年輕人K書討論功課的場所,更是很多男女在學生階段約會時的選擇。
說到這裡,學生們已經張大了眼睛,露出一副完全不可以思議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麥當勞是最不健康的食物,甚至不用意在麥當勞裡待超過15分鐘。他們完全無法想像在地球的另一端,麥當勞有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與意義。
的確,麥當勞雖然是全球化的代表,但是在全世界各國的麥當勞,都有屬於在地的特別文化。在開始聊麥當勞的文化影響力之前,先讓我們用一部最近上映的電影談談這個速食帝國的發跡歷史。
【速食遊戲】
在2017年一月,電影【速食遊戲】上映,這部電影述說麥當勞集團的創始人雷.克洛克(Ray Kroc)如何從麥當勞兄弟手上取得這家速食業經營權,用授權加盟的方式在全美開店的故事。
在電影的前段帶我們回到了1950年代,看到了當時「汽車餐廳」(Drive-in restarurant )的興起與問題。伴隨著自1920年代起的私家車持有率提高,以及大量興建高速公路,也帶起了一波在公路駕車途中用餐的需求。於是,許多的「汽車餐廳」應運而生,後來也發展出類似服務的「汽車電影院」
在雷.克洛克招待麥當勞兄弟用餐時,他們分享了一段自己對於「汽車餐廳」經營餐廳的反思,認為除了應該改成只賣漢堡、薯條與奶昔之外,也應該在廚房內部的生產流程上大大改進。因為他們看到了「Drive in」的種種問題,諸如店員總是送錯餐點,上餐時間過長等等,都成為民眾開車來到這類餐廳消費時的痛點。
麥當勞兄弟所創立的第一家「麥當勞」,攝於1948年
麥當勞兄弟原本也開設相似的「汽車餐廳」,但他們在注意到這個問題之後,決心要改革創新。除了只留下最受歡迎的商品(漢堡、薯條與奶昔)外他們在網球場上用粉筆畫下整個廚房的新配置草圖,並讓員工站上場,模擬測試廚房的配置是否恰當。影片中,地板上的畫了又擦,擦了又畫,至少嘗試了三遍整個工作程序才達到理想的流暢度,並以此打造出真正具有效率全新廚房。這段故事可以說是今日流行的「設計思考」的最好例證。麥當勞兄弟不光是回應了「顧客」的需求,還「用手思考」與「原型測試」,還策略上也兼具了商業可行性的考量。
當然,電影中對於雷.克洛克的如何從麥當勞兄弟手中奪下經營權的描述橋段也沒少,這部分就留給讀者自己進電影院細細感受,此處不再暴雷。但從故事中可以感受到,當擁有一項商業利器之後,「夢」的大小決定了這把利器的未來。一把好劍可以掛在家裡當成擺飾,也可以跟著將軍闖蕩沙場,成就不朽功名,差別真的只在於持劍者「器量」的大小。
《社會的麥當勞化》
然而,麥當勞不僅是一家餐廳而已,如同前文所言,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而要去追究其中深意,一定要從《社會的麥當勞化》(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這本書下手。
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學系教授George Ritzer在2000年出版了《社會的麥當勞化》,在書中他如此定義「麥當勞化」:「速食餐廳的原則逐漸在美國社會以及世界各地的各個部門取得統治地位的過程。」Ritzer先點出麥當勞的成功基礎:
「麥當勞的成功是建立在提供給消費者、員工與管理人員這家公司的『效率』(efficiency)、『可計算性』(calculability)、『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以及透過『非人科技的控制之上(control through nonhuman technology)』」
如同在【速食遊戲】電影中所表現的,「效率」意指選擇最理想的方式達成所欲的目標,而麥當勞便是在追求效率的目標之中,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管理方法,比方說最理想的廚房配置、放棄刀叉餐盤改以紙張包裝食品,或是讓客人端盤子,都是從效率出發的服務細節。而在「可計算性上」,可以發現數字型態的標準成為判斷過程以及最終結果的依據。在生產過程中的速度上可以省下的時間,產品的規格大小,都應該換成可以計算的數字來達到管理的效果。
在「可預測性」方面,麥當勞認為人們希望知道在大多數場合與時間會發生什麼事,因此致力於在各地的麥當勞都能吃到同樣的漢堡薯條,接受到相同品質與細節的服務。而在管理技術上,麥當勞也善於利用「非人性科技的控制」來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裡的「非人性科技」,不單指以機械或是電腦控制員工,還包括在管理上組織強調紀律、制度化、形式化、例行公事、一致性與有系統的運作,對人類形成越來越嚴密的控制。
社會已經全面麥當勞化,醫院也不例外。
伴隨著麥當勞在全美的成功,其「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與「非人性科技的控制」等原則,其實也成為今日社會各個組織「理性化」運作的基本機制。政府、銀行、醫院、超市等組織其實都已經學習到這樣一套管理方式,來追求其運作的效率。而我們儘管不關心一個組織如何透過非人科技或是可計算性達成管理目標,但也已經越來越能以忍受任何一個不追求效率的政府或組織,也期待我們在任何一家連鎖餐廳都能接受到相同的服務。換言之,麥當勞化影響到的不只是組織,而是社會裡的每一個人。
Ritzer不僅點出了麥當勞的「理性化」管理成功要素,還進一步反思整個社會如何因為「麥當勞化」遭遇到各種問題與挑戰。Ritzer特別提醒讀者要注意「理性化的不理性」。當今日麥當勞「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非人性科技的控制」已經滲透到教育、醫學、政府治理、娛樂等面向,我們其實正面對一個過度以「理性化」管理的世界,在一昧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往往造成過度的一制性,且喪失了對於人的基本關懷。Ritzer提醒:
「在一個麥當勞化的社會中,人們幾乎不去尋找完成本身目標的最佳手段,取而代之的是,人類更依賴之前的生產經驗與制度化的方式。」
他也呼籲讀者,應該要能察覺生活之中與社會裡的全面「麥當勞化」,嘗試「去麥當勞化」:
「如果整個社會的麥當勞化程度夠降低,人們便可以依著自己的潛能過著更好的生活。」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則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理解麥當勞的一本經典著作。 1990年代後期,五位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朴相美、James Watson、嚴雲翔與吳燕和,分別以民族誌方法在東亞各大國家與城市(日本、首爾、香港、北京與台北)進行田野調查,研究麥當勞進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以及所帶來的影響。雖然每個城市有各自的文化脈絡,但從各自的民族誌之中,可以看到麥當勞進入東亞個區域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麥當勞進入東亞各國各城市的時間,幾乎就是各國開始跟全球產業鍊與文化接軌的階段。當這些國家初接觸西方文化時,麥當勞成為許多人以飲食認識美國、認識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東亞父母親常帶著孩子來麥當勞用餐,就是希望孩子能從中與美國或是國際接軌。在他們看來,麥當勞不僅漢堡是美式食物的典型,麥當勞本身就是美國與西方文明的象徵。
其次,明亮整潔的空間,座位之間充分的間距,舒服柔和的音樂,親切的服務等,都讓東亞各地的消費者在接觸到麥當勞時耳目一新。這裡除了成為親子互動的重要場合,還成為學生下課讀書、上班族下班聚會,情侶約會的空間選擇。這不只重新定義了「麥當勞」餐廳本身,麥當勞在東亞的成功也重新定義了餐飲業的服務標準,比方說過去許多亞洲餐廳對於「廁所」往往不甚重視,但時至今日麥當勞廁所已經成為一個仿效的基準。
麥當勞在進入東亞個地區時,更是對在地飲食文化的衝擊。在進入初期,儘管很多長輩雖然帶著孩子到麥當勞用餐,但自己其實對於這項西方食物卻感受到不適應。對他們來說,沒有吃到米飯、麵食就沒有吃飽的感覺,漢堡薯條與其說是一餐,反而更像是點心。但隨著時間推進,今日這些地區都已經能接受麥當勞可以當成「一餐」。
此外,積極發展事業的麥當勞也嘗試透過修改菜單來適應在地的口味,尋求各國市場的開拓。例如在日本提供米飯,也創新發明了照燒醬豬肉堡,在韓國用泡菜取代漢堡裡的醃黃瓜等,都可以看到各國的經營者積極地在地化策略。
這些現象都反應了麥當勞不單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一個表徵,同時也具有「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特徵,兩種力量相互影響著彼此。東亞的麥當勞更刷新了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想像,全球化並不單是複製美國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或生活型態,在地的文化力量也會對於從外輸入的項目帶來改變。如同這本書的作者之一James Watson在全書導讀中所提:
在地化的過程是雙向的:它(麥當勞)改變在地文化,也被在地文化改變。麥當勞經營中的主要元素,如排隊、自助服務和自行入座,已經被全東亞的消費者接受,然而,其他部分則被拒絕。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是對於『速食』這種飲食的定義了。許多東亞消費者把當地的麥當勞,當作休閒中心及校外的聚會地點。也就是說,『速』的定義已被顛覆,它指的是食物的『遞送』快速,並非指『食用』也快速。」
而從《社會的麥當勞化》延伸到《飲食全球化》,都說明了麥當勞絕對不只是一個「商業」課題,更具有「社會的」、「文化的」意義,讓人文社會科學者投入其中,嘗試理解與詮釋其意義。麥當勞是一個文化探針,戳進每一個區域地方,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在地文化的特異性。麥當勞更是一張文化試紙,可以透過其中看到一個在接觸美國文化、全球化與現代性時的在地化學反應。
【今日的麥當勞】
將時間拉到當下,麥當勞對於今日台灣的意義自然也早已不同於1980年代與1990年代。以漢堡為例,在1984年,麥當勞進入了台灣市場,但伴隨著巨林美而美(1981年)、瑞麟美而美(1988年)等早餐品牌的成立,「漢堡」這種食物的形式也已經從「午餐」、「點心」或是「美式食物」,成為巷口街頭都能隨手可得的「早餐」,也成為年輕族群的最愛。
在漢堡隨手可得的今日,麥當勞所賣的也早已不再只是一個「美國」文化或是「西方」飲食。以我自己來說,今日去麥當勞吃最多的早就不是大麥克或是雙層牛肉堡,反而是麥當勞的「口味創新」。每年,麥當勞大概都會具體嘗試的大概約有十多種口味創新,並在其中選出8~10種新口味上市,挑戰與吸引消費者的味蕾。這些嘗試當然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這些努力都讓麥當勞不僅幫助平民裹腹,這更讓麥當勞成為「口味創新實驗室」,不斷重新創新與定義「漢堡」這項食物,滿足追求口味突破的漢堡愛好者。
在這之外,如果大家有機會也不妨計算一下自己在麥當勞餐廳裡與其他中西式餐廳所待的時間,以及在裡面所做的事情。相信很快就會發現跟中餐廳相比,在麥當勞裡所待的時間,絕對比去吃自助餐、吃麵的時間長許多。而跟西餐廳相比,大家在麥當勞裡做的事情又更輕鬆,而且沒有時間的壓力。換言之,「麥當勞」早已在台灣的中西餐廳之間找到了自己清楚的定位,除了快速上餐之外,事實上還讓你「慢」了下來。
最後,請讓我再回到一個自己的故事。
記得2008年剛去美國唸書的時候,還很缺乏日常生活的英語能力,都不太敢去餐廳點餐,那時唯一感覺比較安心的餐廳竟然是麥當勞以及其他相似的速食店。到後來,深覺得只吃速食店無法讓自己融入美國生活,所以逼著自己硬著頭皮走進需要自己點餐的餐廳,練習和服務生對話。不過,每當我完成一個訪問美國風水師的小田野調查後,都會走進麥當勞,點一個只有美國才有的「安格斯牛肉漢堡」,當作慰問自己的方式。當我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大啖,這種感覺像是回到小時候,長輩用麥當勞犒賞我一樣。
「速食」與麥當勞真的早就不是「外來的」,而已真正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
你的麥當勞故事又是什麼呢?
(By 宋世祥 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專案助理教授/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好電影只寫一篇怎麼夠?「速食遊戲」又一章,麥當勞創辦人的談判之道

《速食遊戲》揭麥當勞創業秘辛 漢堡舞展創意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2/30/n8648623.htm

但在蓋餐廳之前,麥當勞兄弟先用粉筆在網球場上畫出他們發想的廚房,並指導數十名工作人員在網球場大跳漢堡舞。

導演約翰‧漢考克為此特別找來編舞指導替他們編出一套漢堡芭蕾,而舞蹈指導更用節拍器幫助演員做出整齊的動作,讓演員能自然且整齊地執行麥當勞兄弟精準的備料步驟,忠實拍出麥當勞締造傳奇的關鍵創意。

而麥當勞兄弟獨創的「速食系統」,讓點餐到取餐的時間從半小時縮短到30秒。不僅如此,麥當勞也是第一個以紙袋包裝取代餐具的餐廳。當年雷‧克洛克第一次看見紙包裝的時候只有滿臉困惑,忍不住問店員:「我要怎麼吃漢堡?在哪裡吃?」

它就是很真實地講述麥當勞如何被一個野心家,從美國鄉下的一間店,一路擴展成現在的全球企業。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118/1036053/

第一家麥當勞長這樣!「黃金M字」構想竟不是英文字母開頭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09774

大麥克教父德利加蒂辭世《速食遊戲》揭露麥當勞創辦始末

大麥克漢堡現仍是麥當勞主顧客最愛的產品,因為大麥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兩片份量十足的漢堡肉,滿足了美國人嗜好吃肉的民族性,因此成為能和漢堡王抗衡的熱銷品項。大麥克之父辭世讓麥當勞再度佔據版面,明年初即將在台上映的《速食遊戲》,揭開麥當勞創始驚人的幕後祕辛!

http://www.ntdtv.com.tw/b5/20161209/video/185745.html?%E5%A4%A7%E9%BA%A5%E5%85%8B%E6%95%99%E7%88%B6%E5%BE%B7%E5%88%A9%E5%8A%A0%E8%92%82%E8%BE%AD%E4%B8%96%E3%80%8A%E9%80%9F%E9%A3%9F%E9%81%8A%E6%88%B2%E3%80%8B%E6%8F%AD%E9%9C%B2%E9%BA%A5%E7%95%B6%E5%8B%9E%E5%89%B5%E8%BE%A6%E5%A7%8B%E6%9C%AB

設計思考:麥當勞創始店的成功

麥當勞兄弟在餐桌上,對主角娓娓道來他們的創業過程,是電影前半段的一個大亮點。而仔細分析這對兄弟的創業過程,簡直就是設計思考的執行典範。

  • 第一步,問對問題。1950年代的美國,drive in 餐廳讓消費者開車進餐廳,由女性服務生上前點餐、送餐的消費形式大行其道,但卻有幾個缺點。電影裡提到,由於drive in 餐廳不用下車,常常吸引到許多開車四處兜風的遊手好閒年輕人,或是神神秘秘舉止詭異的客人。顧客素質低,經常騷擾女服務生,間接導致女服務生為了提防色狼,常常聽錯單、送錯餐。送餐之後餐點就掛在汽車車窗,視線死角多,也難以防止顧客偷拿餐具餐盤。餐點製作時間長,經營的人力、物力成本高,從顧客或經營者的觀點,都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經營熱狗攤,對市場現狀有很多觀察與理解的麥當勞兄弟,自問了這個問題:「如何改善送餐的速度與正確性,並降低成本?
圖片引用自:http://cruiselinehistory.com/drive-in-restaurants-southern-california-the-fabulous-1950s/
  • 第二步,觀察並發想。就電影的描寫,麥當勞兄弟兩人的個性有不小的差異。但兩人的意見雖有相左,對於改造餐廳這點到是有很大的共識,團隊成員不同的角度對於改造計畫,絕對是個利多。針對速度和正確性這點,他們發現一般餐廳製作餐點的速度不快,是因為沒有標準程序和動線規劃,應該設法縮短整個製作到交付餐點的流程*;而刪減成本方面,他們則詳細調查了自己餐廳各種餐點的銷售額,發現只有少數幾種商品撐起了絕大部分的銷售額,而且餐具的回收、清洗需要額外耗費人力。於是決定從減少菜單品項、使用免洗餐具並教育顧客自行丟棄垃圾著手。
第三步,快速打造原型。麥當勞兄弟帶著一眾員工,在網球場上用粉筆畫出機台位置和工作動線,實際模擬和不斷尋找錯誤、重新規劃的過程,不正是利用幾乎毫無成本的low-fidelity原型來測試解方?找出最好的廚房機台與工作流程後,才去訂做計使用的套裝廚房和醬汁器具,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的風險。但甫開幕時,麥當勞兄弟又遇上新的難題:顧客不知道要下車靠近點餐,也不習慣免洗餐具和收拾垃圾。快速失敗後,他們決定舉辦盛大的正式開幕活動,吸引顧客下車觀賞表演、談笑順便學習如何在麥當勞消費。雖然這場活動遭大群蒼蠅攪局,但餐廳也順利打開名氣,終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說到漢堡包,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漢堡包的領導品牌——麥當勞(McDonald’s)。麥當勞並不是第一個發明漢堡包的人,也不是第一家快餐廳,但由於其開創性的特許經營方式,加上成功的策略,讓它成為快餐業的萬人迷,在整個地球上都可以見得到它的蹤跡。

他們大幅精簡,菜單上供應的餐點種類到只剩下9種,以便用類似裝配線的方式製作餐點。每一個漢堡包只賣15美分,這樣的低價戰略吸引了不少人潮。雖然漢堡包是以一整批的方式快速製作而成,但是品質卻是那個地區最好的;在聖博納迪諾,沒有一家餐廳的薯條炸得比麥當勞來得更香脆可口。

克羅克還是在1955年創立了麥當勞公司,並將特許經營執照出租給那些有意願開設麥當勞餐廳的人。克羅克自己是第一家特許經營的麥當勞餐廳的老闆,餐廳開在伊利諾斯州的德斯普蘭斯(Des Plaines),這家餐廳的成功,成為其他特許加盟店的榜樣,而且也成為這種經營方式的最佳活廣告。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當克羅克決定加入快餐廳的營運行列時,他想的不是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如何讓麥當勞成為全美家庭式餐廳的代名詞。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看到麥當勞遍布美國的大城小鎮。而且,做事全力以赴,不計代價,也是他的本性。為了達成這個高遠的目標,他不得不對麥當勞兄弟“無情”,包括買下麥當勞名稱的使用權,以及拒絕該兄弟在聖博納迪諾的創始店使用自己的名稱。從這點看來,克羅克可說是一個獨裁者。

或許麥當勞早期的成功,也就是1955年開始到1959年左右,應該歸功於克羅克這種一手掌控的獨裁式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或許在當時是可行的,因為一開始時麥當勞還是一家小公司,除了克羅克之外,其餘的員工只有克羅克的秘書——普林斯堡攪拌機公司的珍·馬丁諾(June Martino),以及在德斯普蘭斯店負責燒烤的員工。其時,克羅克還是領他原來在普林斯堡公司的薪水。1956年,克羅克聘用哈利·索恩本(Harry Sonneborn)負責麥當勞公司的財務。雖然克羅克為麥當勞的每一個特許經營業者與員工都定下了規則,而且也規定必須絲毫不差地遵守,因此從這方面來看他是獨斷專行的;但是克羅克卻讓索恩本全權處理公司的財務,因為克羅克本人也認為,他對於管錢並不在行。除了靠克羅克的遠見、野心與審慎的規劃之外,也得力於索恩本的務實,才能讓麥當勞在財務上遊刃有餘。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有時難免會產生衝突,而且克羅克自己也承認,常為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跟索恩本起爭執。在這種時候,就要靠珍·馬丁諾來居中調解,她已經不只是克羅克的秘書,而是攸關公司發展的關鍵人物。此外,她也是公司的管理機制中,較能呈現人性的一面者。在克羅克的眼中,珍·馬丁諾是糅合許多不同特質於一身的人,對於麥當勞則盡心儘力。後來,馬丁諾小姐也儼然成為麥當勞公司的女家長。

到了1960年時,麥當勞的最高管理階層已經演變成一個類似家庭結構的組織,克羅克則是擔任父親的角色。他是一家之長,負責規劃任務,讓員工與特許經營者,也就是他的“孩子”們,有所依循。作為公司的“父親”,他非常具有領袖魅力,並激勵員工勤奮不懈,而當麥當勞達成設定的目標時,他們也共享榮耀。當克羅克向想要加入的特許經營者提倡其麥當勞的理念時,他會詳細說明計劃,並誠實告知與麥當勞合作之後會有多少利潤。克羅克認為,麥當勞不應該犧牲特許經營者的利益來創造自身利潤,而是應該全力協助特許經營者成

功。這種全力的支援,表現在以優惠的價格,提供他們高品質的食物與設備,並提供完整的員工訓練,不管是在櫃檯還是在廚房的工作,因為克羅克認為,優質的食物才能確保麥當勞的成功。只有讓特許經營者在合作關係中有利可圖,麥當勞才能從合作事業中獲得成功。

克羅克是個凡事一板一眼的人,對於麥當勞特許經營者所應遵循的標準程序與規則,容不得任何馬虎與茍且。對於在麥當勞總部的員工,他也定下同樣嚴格的要求與工作守則。然而,如果就此認定克羅克是一個獨裁者,則是以偏概全的說法,因為他非常能夠接受別人提出的建議,不管是來自麥當勞總部高層主管還是在麥當勞櫃檯的員工。這種開放的心胸是麥當勞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麥當勞的菜單上,最受歡迎的餐點很快就不再是15美分的漢堡包,而是一些新面孔,包括豬柳蛋堡、麥香魚,以及巨無霸。如果克羅克堅持所有的特許加盟者只能賣15美分的漢堡包,而且不允許他們任意變更菜色,那麼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方式就會垮掉。

克羅克允許特許加盟者發揮創意,以符合他們自己的需要,而且這樣也符合公司利益。在這樣的政策下,一個在辛辛那提的特許加盟者樓·格羅恩(Lou Groen)研發出麥香魚,營業額也隨之水漲船高;而赫伯·彼得森(Herb Peterson)研發出豬柳蛋堡,讓其在聖芭芭拉(Santa Barbara)的麥當勞,可以在早上即開始營業,增加收入;而吉姆·德里吉提(Jim Delligatti)則發明巨無霸,後來成為麥當勞菜單上不可或缺、最吸引人的餐點。為了打響麥當勞這個名號,克羅克也允許特許加盟者提出各種點子,例如在華盛頓特區的特許加盟者吉卜生(Gibson)與高德斯坦(Goldstein),就創造了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這個角色,來推銷麥當勞產品給小朋友,而且相當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在最近的幾年裡,快餐連鎖面臨著服務水平下降、菜單冗餘、老顧客流失等問題。作為快餐連鎖品牌中的佼佼者,麥當勞的 CEO 正帶領全體員工努力擺脫上述問題的影響,保持麥當勞在快餐連鎖行業的領軍者地位。除了菜單、早餐、餐廳氛圍上有所改變外,麥當勞還將有更多的變化。

  • 一、菜單回歸基礎款

麥當勞的 CEO 承認,最近幾年的菜單名錄有點過多。2004 -2014 年的十年間,麥當勞產品的選擇多了 75%。這些多增加的品類,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導致顧客服務水準下降,而許多新品的嘗試,都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零售家語:為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零售企業不斷增加品類,深怕一不小心沒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就去競爭對手的門店了。所以現在的超市,紙巾的選擇都能多達 20 -30 種,不僅商家做得累,消費者選擇更累。品類回歸基礎,不僅是麥當勞即將要做的,也是不少超市和百貨應對電商衝擊時提出的理念。

  • 二、「1 美元」品類會增多

消費者需要更多有價值的產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這個需求,麥當勞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內會開發更多的 1 美元產品。這意味著更多便宜的漢堡、沙拉⋯⋯。

零售家語:在美國有 1 美元菜單,在歐洲有 1 歐元菜單。1 美元或者 1 歐元對於本地的消費者來說,意味著廉價。這其實和超市做「天天特價」是同一個道理,給顧客足夠的實惠,始終是零售的經營之道。

  • 三、推出家庭套餐

去年,麥當勞正開始嘗試用「Blitz Box」來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這個盒子裡包括兩個漢堡,20 塊雞塊,2 包中薯。

零售家語:肯德基的全家桶在中國非常出名,而麥當勞則沒有類似的產品組合。中國是個家庭觀念很強的國家,所以全家桶的組合更符合中國消費者與家人分享的觀念。麥當勞在美國即將推出家庭裝,相信它已經意識到這個趨勢,而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市場應該也會出現麥當勞的「全家桶」。超市、百貨、電商等在進行商品組合的時候,也應多參考之。

  • 四、向著咖啡館前進

在美國,麥當勞的麥咖啡已開始嘗試供應免費咖啡。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是麥當勞公司的一個大策略,旨在幫助麥當勞進一步向咖啡館轉型,比如說變得更像星巴克。為了讓餐廳看起來更現代化,美國半數的麥當勞餐廳將會重新設計,採用更柔和的色彩和更現代的外部設計,取代現在紅黃相間的色調。新餐廳的設計將會引入更多的位置,麥當希望這樣的改變能與星巴克和帕納拉(美國一家與星巴克競爭的麵包店)競爭。

零售家語:2010 年,麥當勞的 CEO 曾透露美國的咖啡業務佔據美國總零售額的 6% 以上。在歐美國家,咖啡是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必需品,麥當勞期望向咖啡館轉型也是可以理解。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未來咖啡館等生活業態在零售業中的重要性或將越來越重要。

  • 五、供應更多的水果、蔬菜、沙拉
  • 麥當勞將會拓展它的蔬果類產品,這樣的食品品類是為了擺脫自己是不健康食物的形象。

    零售家語:「垃圾食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伴隨著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連鎖西式快餐門店的。吃漢堡、雞翅、薯條,小孩「橫向發展」的新聞也不少。隨著消費者的健康飲食意識越來越強烈,麥當勞等這樣的連鎖巨頭必須跟上消費者的觀念,塑造自己供應健康飲食的形象。對於國內消費者而言,現在環保、健康等消費觀念也在增強,未來「綠色零售」也將是重要的發展趨勢。

    • 六、產品的原材料品質會更好

    消費者對於食材的要求更加高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更加強烈。麥當勞意識到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趨勢,所以提出在牛肉和魚肉的選擇上,要更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不使用含有抗生素的肉類,用自由養殖雞產的雞蛋。

    零售家語:這與供應更多的水果蔬菜是異曲同工,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與日俱增的健康和環保意識。許多歐美國家的人不願意食用被圈養的雞生的蛋,雖然意味著更便宜,但是他們認為,把雞圈養起來,雞的心情會不好,生出來的蛋也就沒有散養的好。同時,把雞圈養起來,對雞太不人性化。魚肉、牛肉等其他食材,亦然。

    • 七、10:30 以後繼續供應早點

    隨著早餐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麥當勞的 CEO 暗示,早餐供應時間將會延長。將來可能會供應 24 小時的早餐。

    零售家語:麥當勞不在其他時間段供應早餐,是因為早餐的漢堡烘焙方式不一樣。但是隨著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多樣化(夜班人數增多、自由職業者),吃早餐的時間也越來越不固定,而有時候消費者也想在其他時間段吃到早餐的品類,所以這才是麥當勞打算 24 小時供應早餐的原因吧?對此,國內的零售人有什麼啟發嗎?

    • 八、定做自己的漢堡

    麥當勞正在嘗試一個新項目,在固定的桌子上,消費者可以決定在漢堡裡放什麼。這個嘗試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門店已經開始了。

    零售家語:衣服等用品私家定制的興起,彰顯的是主人的品味與貴氣。漢堡的私家定制,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口感(比如不加生菜的漢堡,不加沙拉的漢堡),同時也是為了加深顧客在門店的體驗。不管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家人一起,DIY 有時比購買現成的來得更有趣味。

    • 九、提升顧客服務質量

    麥當勞已經意識到越來越多的老顧客開始抱怨。為此,它想通過增加員工數量、加強培訓、修改菜單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能減輕員工的工作負擔,顧客更快地得到他們所點的食物。

    零售家語:雖然顧客服務成為零售商們最念叨的話題,但是顧客卻並沒有感覺到真正被服務好了。反而一些「你好,歡迎光臨」這類的標準詞彙,讓顧客更加得心煩。顧客越來越「刁鑽」,那如何才能服務好顧客?

    其實,顧客想要的是:他不說你已經做好了,他甚至感覺不到為什麼舒服,但是就是喜歡光顧你們的門店。其實,最好的服務就是體貼顧客的心,員工快樂工作,且訓練有素,產品優質,門店秩序有條不紊,這樣就能讓顧客感覺到舒心。服務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 十、可以通過手機下單和付款

    麥當勞正在嘗試一款能用手機下單和支付的 APP,顧客可以在靠近路邊的窗口取餐,也可以在汽車專用窗口取,也可以到商店取。

    零售家語:移動端支付是一種必然趨勢。手機下單付款,其實就是通過技術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快捷的服務。這其實也是一種 O2O。

    結語:在麥當勞已經或即將出現的十個變化中,前三個是想通過不同的組合和呈現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更健康的食材是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和健康意識;定制漢堡和 24 小時供應早餐則是通過一些特殊服務增加消費者的體驗;向星巴克靠近則是轉型的需求,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手機下單支付則是時代和技術進步的訴求。在這些麥當勞身上的變化趨勢中,也包含了很多零售業正在或者即將要開始的變化,這些趨勢和變化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1971年,麥當勞在亞洲開始了第一家特許加盟店,地點在日本。在這一個合作案中,麥當勞公司同意其日本的特許加盟業者藤田田(Den Fujita)在菜單中加入日本口味的餐點。不過,藤田也了解,麥當勞永遠無法與歷史悠久、供應傳統菜肴的日本壽司與家庭式餐廳一爭短長,所以,他決定要改變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們先以小朋友作為廣告促銷的標的,然後小朋友要求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去麥當勞。這種“美國化”的策略不僅在日本非常成功,在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也相當有效。在新加坡,幾乎每一部廣告都以全家——當然也包括小孩——到麥當勞用餐的溫馨情節為主題。麥當勞國際部讓麥當勞變成亞洲家庭在外用餐時的最佳選擇。

只要全世界的人還在吃漢堡包,而且想到漢堡包就會想到麥當勞,麥當勞的未來還是相當有可為的。雖然麥當勞公司是一個非常賺錢的企業,不過,麥當勞也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將自身營造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司,而非一家邪惡的跨國企業,這一點,可從其推動“麥當勞叔叔之家”社區計劃看出。麥當勞溫暖而具有人性的這種企業特質,是它成功的關鍵。此外,麥當勞也成立漢堡包大學,提供員工訓練進修的機會。因此,麥當勞的成功,不僅是來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來自管理階層努力讓麥當勞成為家庭甚至社區的一分子。

1984年的台灣麥當當。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2002年底,我採訪了麥當勞在台首度「開飯」的新聞,當時台灣麥當勞推出「薑燒牛醬蓋飯」、「咖哩牛醬蓋飯」與「辣茄雞醬蓋飯」等,一系列使用苗栗苑裡出產的台梗八號米飯類商品。

當年消費市場的背景是,統一超商7-11正以一年一億元的行銷預算,挑戰年銷售一億個鮮食便當目標;香港麥當勞也開始在晚餐時段,推出米飯類商品;新加坡麥當勞則在早餐推出粥品,頗有米食文化全面復興的氣勢。

記得很清楚,當時麥當勞的行銷人員告訴我,推出米飯類商品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觀察到許多全家一起上門用餐的客人,小孩開心地吃著漢堡薯條,銀髮的爺奶卻苦無適合食物可享用,基於滿足顧客的全面需求,於是便思考在漢堡炸雞店內,推出米飯類新商品。

漢堡店賣飯,錯了嗎?若光看「醬蓋飯」的下場,答案是錯很大!

上市不到半年,「醬蓋飯」就因不受顧客青睞黯然退場,這個錯誤的商品策略個案,後來也成為行銷圈的負面教材。但有意思的是,既然錯很大,為何十年後,台灣麥當勞上個月又捲土重來,晚餐時段在部分門市,試賣「趣飯捲」和「義式牛蕈飯餐」等米飯類商品呢?

《大店長開講》(戴勝益、周俊吉、李明元等著,商業周刊出版)一書中,當年擔任台灣麥當勞總裁、現為頂新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的李明元,首度揭露美式漢堡店為何賣中式米飯的背後思維。

在書中,李明元提到,1996年,台灣麥當勞推出獨步全球的帶骨炸雞「麥脆雞」,讓消費者從此不必吃漢堡跑M品牌,想吃炸雞卻又得奔K品牌,本土化戰略奏效,一舉帶動店頭業績,更拉開和競爭對手的店數差距,經營團隊士氣大振,「醬蓋飯」便是延續此一本土化戰略的系列商品。

對於「醬蓋飯」出師不利,他坦承:「『醬蓋飯』失敗的原因顯而易見,無法以手就口的碗裝食物,和美式餐廳的用餐習慣格格不入,與核心產品也缺乏連結。」

這段話我解讀的意涵是,因此,這回麥當勞推出的「趣飯捲」,米飯和肉片同捲在一張麵皮內吃法,不必動筷動叉,顯然是修正為與西式速食相同的「手指食物」(finger food)概念,這和「醬蓋飯」曾繳了學費是有關連的。

「醬蓋飯」雖然錯很大,不過,李明元卻認為學費付的值得。

原因是,「醬蓋飯」僅管失敗,但留下的創新因子,卻讓2005年,同樣是台灣在地研發的「板烤米香堡」大放異彩,它除成為讓台灣麥當勞既有店,連續三年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的明星產品;2007年,「板烤米香堡」更被總公司選到全球麥當勞年度大會上,和華爾街股票分析師分享,還輸出至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麥當勞餐廳。

但這麼成功的創新產品,為什麼後來又從台灣麥當勞的菜單上消失呢?

「讓一個熱賣的產品下架,不是容易做的決策。我們回頭檢討,發現和其他市場的經營績效相比,台灣麥當勞在核心產品下的功夫還不夠,如無敵大麥克、雙層吉事漢堡、雙層麥香魚等產品,都還未曾上場過;麥克雞塊搭配推出泰式酸辣醬、蜂蜜芥末醬,業績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更證明沒有理由一下就把資源,分散到非核心的創新產品,於是決定回頭再度扎根核心產品。」

(p.119) 換言之,對一個以品牌操作著稱的美式跨國速食業者而言,比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營運紀律。「在麥當勞,我們總是緊盯大麥克、麥克雞塊等核心產品的銷售占比,一旦核心產品營收比例出現衰退,則是非常嚴重的警訊,就算只掉1%,都比開發出十個新產品的影響來得大。」

麥當勞的成功 

麥當勞的食品在交給顧客之前,都是經過嚴格的品質控制。因為他們的商品 ... 稍縱即逝,因此,對講究時間管理的現代人而言,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享用到美食,是他們決定踏入店內與否的關鍵之一,因此麥當勞十分重視時間的掌握。

01. 服務顧客的基本方針──「Q、S、C+v」 

Q(Quality:品質)=無論在何時、何處、對何人都不會打折扣的高品質。 
無論是哪個行業,只要產品的品質不良,便會使消費者怯步。因此,麥當勞的食品在交給顧客之前,都是經過嚴格的品質控制。因為他們的商品是「食物」,所以食物的衛生與品質當然要通過層層的把關,才能送到消費者面前。麥當勞的員工一致的口號「顧客至上」,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無論顧客有多不合理的要求,麥當勞的員工都會盡量配合。例如有顧客拿著其他速食店的優惠券要在麥當勞消費,麥當勞的服務人員會視情況做出適當的回應。 

S(Service:服務)=迅速、正確,並且笑臉迎人。 
麥當勞要求員工必須時時保持微笑,因為服務人員是與顧客接觸的第一線,所以親切的微笑自然是很重要的。今天,在麥當勞櫃台的服務員,可是經過無數次微笑訓練,才能在櫃台替我們服務呢! 

C(Cleanliness:清潔)=保持最整潔的環境。 
當客人用餐時,一定希望他的用餐環境清潔,所以麥當勞很注重店內的整潔,約每半小時便會清理週遭的環境,使顧客能在最整潔的環境中享用餐點。 

V(Value:價值)=盡可能使每一位顧客感受到被重視,達到最高滿意度,覺得來麥當勞消費是值得的。 
「麥當勞都是為你」光聽到這句話,就彷彿感受到顧客深深地被重視。麥當勞的員工盡他們最大的努力,讓顧客達到滿意為止。有時,一個服務員對你微笑,會讓你覺得麥當勞是個充滿著愛、充滿著溫暖的地方,也會讓你下次會想再去麥當勞。在用餐的尖峰時段,麥當勞的櫃台總是擠滿了人,此時麥當勞的服務員便會倒杯飲料請你喝,並為他們的作業程序緩慢而道歉。這樣的舉動也會讓你感到很窩心。 

02. 服務三大訴求──FAT(迅速、正確、親切) 

F(Fast快速):指服務顧客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因為寶貴的時間稍縱即逝,因此,對講究時間管理的現代人而言,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享用到美食,是他們決定踏入店內與否的關鍵之一,因此麥當勞十分重視時間的掌握。 

A(Accurate正確、精確):不管麥當勞的食物多麼的可口,倘若不能把顧客所點的食物正確無誤的送到顧客手中,必定給顧客一種「麥當勞服務的態度十分草率,沒有條理」的壞印象。所以麥當勞堅持在尖峰時段,也要不慌不忙且正確的提供顧客所選擇的餐點。這是麥當勞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 

F(Friendly友善):友善與親切的待客之道。不但要隨時保持善意的微笑,而且要能夠主動探索顧客的需求。如果顧客選擇的食物中沒有甜點或飲料時,麥當勞的服務人員便會微笑地對你說:「要不要參考我們的新產品或是點杯飲料呢?」這麼做,不但能向顧客介紹新的產品也同時增加了營業額。 

03. 微笑是免費的(發自內心的歡迎顧客) 
麥當勞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註冊商標」就是親切的微笑。因此當我們走進麥當勞時會看到櫃檯的售價指示板最下方有一欄寫著「微笑免費」。只要是麥當勞的店員都必須銘記這個精神,這也是麥當勞員工的親切笑容受到顧客們一致肯定的原因。顧客來店用餐,不僅重視食物的口感,更注重在店裡的氣氛,營造一個充滿了微笑的溫暖空間,這也是在其他速食店所看不到的。在麥當勞用餐,特別能感到溫馨的氣息。因為每一位員工是如此的有親和力。這讓顧客深覺麥當勞不僅只是一家速食店,更是一個散播歡樂和愛的地方。

04. 得來速服務(Drive Through Service)
由於時代的進步,汽車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結合,加上現代人生活日趨忙碌,如何更有效率、更簡單地解決「吃」的問題愈來愈被重視,於是能夠提供最迅速、衛生的麥當勞「得來速」服務也因此蓬勃發展起來。「得來速」起初是一個窗口,同時提供點餐供餐之用,但經過改良後,已增加至兩個窗口,入口點餐、出口供餐,這樣一來,不僅在短時間內效率提昇更高,速度也越來越快,「得來速」這個如此便捷的購餐系統,也深受民眾的喜愛,這也是為何「得來速」所帶來之利潤能夠高達麥當勞營收總收入50%的主要因素。

05. 抓住顧客的心 
從八歲至八十八歲,每個人都知道「麥當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讓我們來看看它如何擄獲眾人的心? 
A. 免費的玩具 
麥當勞了解顧客的需求及需要。小孩子喜歡玩具,麥當勞考量這群主消費群所需,因此特別在快樂兒童餐中附贈了免費的玩具。由於玩具是免費的,家長既可讓小朋友吃飽、更可有免費玩具討小孩子歡心,麥當勞的用心與貼心由此可知。 

B. 搭乘流行列車、世界潮流,製造商機 
奧運、世界盃足球、韓國的當紅炸子雞──賤兔與可愛的Hello Kitty,只要一出現,總是夾帶著龐大商機。麥當勞懂得撘此順風車,推出一系列相關的周邊商品,同時也吸引了愛好此物的收藏家們來此消費,更甚至引起一股瘋狂收集的風潮! 

C. 推出新商品、創新口味 
當顧客吃膩了麥當勞食物時,他們偶而會想換換口味,為避免既有客戶流失,因此麥當勞便不斷地研發並推出能讓社會大眾接受、喜愛的餐點。例如:韓國泡菜堡、日式照燒豬肉堡、海洋鮮蝦堡、和風雞腿堡……等。不斷創新,才能歷久不衰。 

D. 大打折扣牌 
當各家速食店的口味與價位都相當時,折扣的有無就變得很重要了。對一般的上班族來說,麥當勞的價位還算是大眾化;但對青少年族群而言,麥當勞的食物的確是一種沒辦法天天享用的奢侈品。為此,麥當勞替這廣大的青少年族群推出了三樣60元、買一送一、配對貼紙、隨餐附贈刮刮卡……等特惠組合。顧客會因為價格的差距而選擇在麥當勞購餐,麥當勞則以小小的付出,反而掌握了如此大的客源,真的是「以小搏大」的最好例子。 

06. 有效率的行銷方法 
A. 使Q、S、C提升至最佳狀態 
由於有一半以上的顧客都是用「得來速」購餐,因此「得來速」被使用的次數很多,因此「得來速」的服務也必須比照店面「Q、S、C」的服務水準,才能讓顧客再次上門。 

B. 提升得來速的「顯目度(Visibility)」與「整潔度(Sanitary)」 
在廣告招牌處處林立的台灣,招牌的顏色可說是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此時招牌的醒目度、外觀及顏色的選擇是否具有特色……便成為麥當勞能否在各種訴求不相同的餐館中吸引住顧客目光的重要課題。 
麥當勞的「金黃色大M字」可以說是成功招牌的代表之一。因為它的金黃色大M字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加上標誌簡潔,便很容易烙印在顧客的腦海中。 

C. 廣告效應 
一件成功的商品來自好的行銷方法。打廣告便是行銷的手法之一。例如: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廣發DM、促銷宣傳等。可是廣告是多層面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商品到底是以什麼為最終訴求?如果能讓消費者在看過你的廣告後,便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 
麥當勞的廣告總給人一種十分溫馨的感覺,因為覺得他就是歡樂的來源。而且,能針對兒童的訴求以玩具贈送作為促銷吸引顧客上門,就憑這兩點,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顧客上門。 

07. 形成商圈 
為何麥當勞周圍的地段總是炙手可熱、地價居高不下呢?原因就是麥當勞懂得如何「炒地皮」。當麥當勞決定在某處設點時,一定會在設點之前做過相當充分、詳細的準備及評估工作。麥當勞首先會評估此處的人口密集度、消費傾向、顧客年齡層、附近商家的未來發展趨勢……等。當麥當勞看好這個地區的前景時,接下來所需要做的,就是等著資金的回收了。

麥當勞後期的經營戰略之所以會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以往的顧客都被其他競爭對手給搶走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其實是和分店的大量關閉與QSC的低下有關。

不過,事實上,還有其他三個加速顧客流失的原因,那就是:

(1)漲價導致顧客對麥當勞的商品「不再有物超所值的感覺」。

(2)相對於其他大型餐飲連鎖店,「麥當勞的競爭力稍嫌不足」。

(3)來自獲得再次成長的「便利超商的威脅」。

雖然會出現這樣的窘境,主要還是因為行銷策略上的疏失,不過,麥當勞為了要反擊競爭對手並搶回這些流失的客群,其實也做了相當多的努力,算是可以用的花招都用盡了。接著,就讓我們一起從三個層面來看看,麥當勞跟競爭對手的這場戰爭,為何會打得如此辛苦?

失去物超所值的感覺

有「通貨緊縮贏家」之稱的麥當勞,到了原田時代,決定揮別低價折扣路線,並慢慢將漢堡與套餐等商品的價格調高。因為從大麥克指數來看,比起其他國家的麥當勞,日本的售價實在是便宜太多了。

不過,判斷價格訂得好不好,或有沒有物超所值的感覺,甚至是決定要買或不買的,其實都是消費者。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檢視一下「慢慢調漲商品售價」的戰略,究竟是否正確。為了做到這點,我特別做了一番調查,看看麥當勞與其他漢堡連鎖店,在售價上到底有何差異。

十年前的麥當勞,比起同業其他公司,明顯給人更加物超所值的感覺。不過,到了原田時代,麥當勞為了改善毛利率而調漲價格的結果,相較於摩斯漢堡或First Kitchen 等,麥當勞可說在價格方面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全餐的價格做比較。大麥克在東京一個賣三二○日圓,如果跟中薯條及中杯飲料合點的話,只要六五○日圓;相對於此,摩斯漢堡的摩斯堡、小薯與中杯飲料套餐,則是六八○日圓,二者的價差就只有三○日圓而已;而在First Kitchen 點培根蛋堡套餐,是六四○日圓,還比麥當勞便宜了十日圓。

由此可知,麥當勞跟平常容易給人「價格雖然稍嫌貴了點,但相對好吃很多」的摩斯漢堡,在價格上幾乎已經不再有太大的差異。

打敗麥當勞的對手們

麥當勞不僅在速食業界,連在整個飲食業界,都逐漸失去了以往在顧客服務滿意度上的競爭優勢。二○○九到二○一四年間,幾家在飲食與咖啡業界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在顧客滿意度上的變化。

在西式速食中落居下風

從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麥當勞的顧客滿意度, 從二○○九年以後,就從來沒有超越摩斯漢堡或肯德基過。另外,以五年間的顧客滿意度來看,麥當勞的對手們差異不大,但麥當勞本身的顧客滿意度則持續下滑。

顧客更喜歡牛丼嗎?

迴轉壽司與烏龍麵店等,日式速食連鎖店的顧客滿意度向來很高。

在這個領域中,從顧客滿意度的角度來看,對麥當勞較有威脅性的,就屬SUKIYA(すき家)、松屋與吉野家等牛丼連鎖店。雖然這三家牛丼連鎖店近來同樣飽受削價競爭之苦,但相對來說,它們的顧客滿意度還是比麥當勞要好上許多。

西式家庭餐廳打敗麥當勞

雷曼風暴過後的二○一○年,顧客滿意度超越麥當勞的,就只有薩莉亞家庭餐廳(SAIZERIYA)驢子嚇一跳漢堡排餐廳(びっくりドンキー)。到了二○一三年後,情勢卻瞬間逆轉。

在麥當勞的顧客滿意度大幅下滑的同時, 樂雅樂家庭餐廳(RoyalHost)在二○一四年躍居西式家庭餐廳中服務品質最佳集團。而且,除了顧客滿意度提高以外,在業績上則跟麥當勞完全相反,呈現急速回升的局面。


兩年前,麥當勞繳出了近三十年來最糟糕的成績單;兩年後的今天,它成功扭轉頹勢。

二○一五年一月,麥當勞全球三萬六千家分店的營收比前一季下滑了七%,利潤則比前一年下滑了二一%。當時的執行長湯普森(Don Thompson)在公佈成績五天後,即宣佈退休。

在兩年的時間裡,讓美國麥當勞大變身,逐步走出陰霾,就是接手的美國麥當勞新管理團隊。

哈佛商學院校友通訊月刊(HBS Alumni Bulletin)報導,新任管理團隊企圖弄懂的第一件事是:這家六十二歲的企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回憶,麥當勞在自己的童年裡,是辦生日派對的地方,是上完課跟家人一起吃東西的地方。以前的麥當勞是大家負擔得起、可靠的、暫時忘掉生活苦悶的地方,更是讓消費者覺得快樂的地方。他們在擬定策略時思考的是:美國麥當勞如何再度成為那樣的地方。

管理團隊決定先做的第一件事是蹲好馬步。策略資深副總裁坎寧安(Kristy Cunningham)接受訪問時形容:「也就是先做家事。」例如,拉高成本效益等。統計指出,到去年底,美國麥當勞已經省下兩億美元。

接著進行的是,將顧客的消費體驗現代化。例如,內用顧客可以在店內自助機台點餐,店員會將餐點送到他們桌上。此外,開始全天候賣早餐,也是公司大變身的一個好例子。

坎寧安要求團隊找出,顧客為什麼不來了,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結果發現,美國消費者希望全天都能提供早餐。對於規模龐大的麥當勞來說,滿足這個要求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這項挑戰主要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是結構性的挑戰。麥當勞的廚房原本是設計成將一天分成兩大部份運作,一個部份是早餐,另一個部份是其他類,現在要改成同時供應這兩個種類。此外,還有供應鏈方面的挑戰,公司必須確保,因為這個改變而大幅增加的雞蛋供應穩定。她表示,這是公司過去沒有考慮二十四小時賣早餐的原因所在。

然而二○一五年,公司營收不佳,成為改變的好時機。坎寧安指出,公司當時大力推動的一個概念是:「對消費者好的,最終會是對公司好的。」

美國麥當勞先在聖地牙哥地區測試全天供應早餐,成果令人滿意。花費精打細算的顧客,會在其他時段點購早餐類的餐點,而且因為全天都有早餐可吃,也吸引了更多千禧世代的顧客。

坎寧安表示,全天提供早餐也改變了企業文化。麥當勞不再由公司的角度思考事情(要全天賣早餐很麻煩,得更動很多東西),而是由顧客的角度思考(顧客想要二十四小時都能夠吃到早餐)。她說:「公司應該把一些情緒拿掉,讓分析進來幫忙。」

營運總裁坎普辛斯基(Chris Kempczinski)總結:「全天候早餐很棒的地方在於,是從餐廳的前端開始,往餐廳的後端努力。」換句話說,不是公司要顧客滿足公司的需求,而是相反。

  【麥當勞第二杯雪糕半價背後的經濟學】

在麥當勞買麥旋風系列飲品,第二杯可以享受半價。這是為什麼?《錢經》的這篇文章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這件事裡面,麥當勞與消費者各自的利益考慮,非常有趣。

來看看價格歧視理論是怎樣影響麥當勞飲料定價、以及消費者的第二杯決策的:

為什麼麥當勞願意以半價出售第二杯飲料?網上有一種解釋:“對於麥當勞而言,一杯飲料的成本包括了店租、水電、人工和原材料,你在買第一杯的時候已經把這些費用都分擔了,後面半價的第二杯只需要原材料的成本,即為邊際成本,而這個很低。所以也許第二杯麥當勞從你身上賺的錢更多。”

經濟學家許小年反對這種解釋:“這是因為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而不是企業的邊際成本遞減。喝了第一杯之後,不那麼渴了,第二杯飲料帶來的滿足感低於第一杯。”

樂投資百科:什麼是邊際效用?

在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中,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又譯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所增加(或減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務量」圖的斜率。經濟學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針對的是消費者;而邊際報酬(marginal returns)則對應生產者。同樣,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報酬也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報酬遞減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舉個例子:在大日天裡,你渴得半死,突然看到路邊攤位有賣椰子水,一杯RM1.00,你會趕緊掏出RM1.00買下一杯,迅速 喝完,並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但當你喝完了第一杯,口沒這麼渴了,你還會花RM1.00買第二杯來喝嗎?即使你買了第二杯,第二杯椰子水所帶來的滿足感也一定不比第一杯來得高,這就是邊際效應遞減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第一個解釋符合大多數人的直觀思維,但它卻是錯誤的。定價並不是由成本決定的。你在山上撿到一顆市價10萬元的鑽石,你不會因為獲得它的成本很低,就10元錢賣掉它。你仍然會把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同樣,麥當勞不會因為第二杯飲料邊際成本低就賣半價,它之所以賣半價,是消費者不肯為第二杯飲料出高價。

麥當勞從消費者喝的第一杯飲料中賺得最多。當然麥當勞不滿足於只賺第一杯的錢,對它來說,能多賺一點是一點。但是消費者已經不肯為第二杯飲料付同樣多的錢,因此麥當勞採取了差別定價的策略,這就是所謂的“價格歧視”。這個價格歧視對麥當勞和消費者都是有好處的: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了第二杯飲料,麥當勞也多賺了錢,雙方都獲得了剩餘。

價格歧視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比如很多超市裡,有會員卡的顧客和沒會員卡的顧客,購物的價格不一樣,這就是一種價格歧視,人們不會覺得會員享受更低價格有什麼不公平。價格歧視在經濟學中就是一個中性的詞,可以造福多方。

對生產者來說,他們總是希望賺取任何層次的消費者的錢。假定一項產品從10元到100元,都有人願意消費,但如果定價100元,固然能賺取較高的單位毛利,卻會嚇跑低價位的消費者;如果定價10元,留住了低價位的消費者,卻沒有充分賺取到高價位消費者的毛利。在這種情況下,對生產者來說,最佳策略是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採取不同的定價。

如何區分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就是一個技術問題了。市場中,產生了很多區別不同消費者的辦法。比如麥當勞以第二杯來區分消費者、超市以會員卡來區分消費者。在教育領域,常常根據成績來進行歧視定價。

一位論壇網友說,自己讀重點中學時,對那些考分不夠、但多花錢就能進重點中學的學生很不滿,覺得不公平。但是有一天,他頓悟:學校裡那些優於其他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就是用這些學生的錢買的嗎?而這些設施是大家都可以享用的,學習好的學生實際上享受了多掏錢的學生帶來的好處。

教育領域的歧視定價雖然遭到很多指責,但畢竟還能存在。而在一些國有壟斷領域,生產者完全沒有歧視定價的權限,卻產生了“價格聽證會”這種怪胎。企業要漲價,需要有關部門召集一堆人進行價格聽證,來確定其漲價是否合理。聽證的重點,就是企業的生產成本。可見“成本決定價格”的謬誤深入人心。

這種根據成本來裁決價格的聽證會,會產生什麼後果呢?以水價為例,確實有很多低收入的老百姓,不願意看到水價上漲。但是自來水定價低,耗水量大的富人,如玩高爾夫的人,就會對水價不敏感,這就會造成大量的浪費。而由於窮人、富人的用水是統一定價的,因此自來水公司不能定價太低,這實際上也就抬高了窮人用水的價格。

相反,如果允許自來水公司歧視定價,自來水公司就既可以從富人那裡賺取較高的單位毛利,也可以留住提供較低單位毛利的窮人。至於歧視定價的辦法,可以由自來水公司自己去研究。比如很多學者提出的根據用水量進行階梯定價,也許就是一種不錯的辦法。當然,是否真的不錯,還得生產者自己去判斷。

在台灣經營超過30年、擁有398家分店的速食龍頭麥當勞即將易主經營,

買家除了先前傳出的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之外,還結合另兩大買家,分別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及中和紡織負責人葉啟昭,他們以私人名義聯手砸下50億元,向美國麥當勞母公司取得未來20年在台灣的特許經營權,未來台灣麥當勞將發展有在地特色的速食產品。

蘋果報導,美國麥當勞母公司近年調整亞洲區經營模式,陸續在中國、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推行「授權發展商」模式,主要為了使投資聚焦在品牌,並且讓亞洲市場業績成長。

麥當勞之所以改變以往在亞洲的直營計畫,關鍵在於去年上任的新執行長伊斯特布洛克(Steve Easterbrook)上台後,去年開始執行大規模的全球振興計劃,重點是將以往的直營店模式改為授權模式,特別是在直營店比例逾九成的亞洲。麥當勞的門市授權模式,就是出售經營權,但維持麥當勞品牌,如此可降低麥當勞在海外市場的資金壓力。

而此交易案目前就等公平會核准通過後,由美國麥當勞母公司對外宣布。

鏡傳媒報導,台灣麥當勞經營權易主的消息,最早是在去年三月傳出,美國麥當勞將以300億元的天價出售,當時包括仰德集團、頂新、統一及義美等本土企業都曾被點名可能入主麥當勞,連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集團旗下的楓樹公司,也傳出看上台灣麥當勞的房地產價值,而來台考察。最後得標的李昌霖團隊,據說競標價格並非最高。

知情人問透露,美國麥當勞總公司看上李昌霖家族的國賓飯店背景,認為國賓飯店經營餐飲業有聲有色,「身上流著番茄醬的血液,是能夠將台灣麥當勞融入本土特色,衝出麥當勞另個事業顛峰」,才決定將台灣麥當勞未來20年的經營權交由李昌霖操盤。

「點子王」國賓總座李昌霖接手麥當勞

中時報導,台灣麥當勞股份將全數轉讓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轉投資的德昱公司,初估金額約為新台幣50.9億元。不過李昌霖這個名字對很多人都是陌生的,身為仰德集團第三代少東的他,個性低調但作風洋派,從小想開蛋糕店,此次買下台灣麥當勞,更展現他擴張餐飲版圖的企圖心。

李昌霖是五年級生,16歲就赴美求學,攻讀經濟學與國際關係,畢業後先到日本經濟研究所工作,曾赴美攻讀經濟學與國際關係,1991年返台加入仰德集團,隨後與母親創立新竹國賓,創下開幕8個月後就損益兩平的好成績,出任國賓飯店總經理一職。

相較於從母姓的大哥許育瑞從小被視為「太子」、肩負仰德集團重任,李昌霖更像是「平民王子」,低調遵循老二哲學。

(中央社)李昌霖曾形容,國賓飯店過去30多年的軍隊式管理,重視團體但容易抹殺個人創意,因此他實施組織扁平化,由第一線員工自己做決定,縮短流程,讓服務更人性化,他自己也常在飯店走動,實際了解員工想法。

對於餐飲、文創深感興趣的李昌霖,近年帶領國賓飯店創立副品牌意舍(amba)酒店,結合文青與夜店風;此次接手台灣麥當勞,也讓人好奇他將如何為品牌逐漸老化的台灣麥當勞注入新活力。

黃金鐵三角組合,外界期待

葉啟昭與國賓家族是三代交情,也是士林開發董事,與李昌霖有長期的合作關係,是李昌霖最早找來一起競標台灣麥當勞的成員,他身兼中和紡織及弘千建設董事長,個性低調,鮮少接受媒體採訪,20年前曾在北市仁愛路二段推出每坪80萬元的豪宅,當時堪稱天價,引起市場轟動。

而在倒數階段才被李昌霖從別的陣營挖角過來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在房仲界屬於一哥級人物,曾力推在房仲業首創交易安全機制的「成屋履約保證」制度,讓信義房屋成為國內唯一全直營的上市房仲公司。三人在各自的事業經營有成,財力雄厚,對於經營麥當勞更是充滿雄心壯志。

麥當勞飄台味 網友喊「臭豆腐雙牛堡」

鏡傳媒報導,李昌霖團隊這回雀屏中選,與美國麥當勞簽署屬特許的DEL合約,即「授權發展(developmental licensee)」模式,為的就是要讓麥當勞融入當地特色,達到加速成長及創新目標。有別於麥當勞過去在亞洲區域多採取美國母公司直營方式,未來20年的台灣麥當勞營運及管理,都將交由李昌霖團隊全權負責。

但美國麥當勞為了避免速食龍頭的金字招牌砸鍋,尋覓合作夥伴的條件相當嚴格,根據雙方簽署的合約,要求接手台灣麥當勞的新團隊只能專注速食餐飲本業,不能從事土地開發等其他營利目的,而且在一定期限內還要持續展店,擴大經濟規模,若收掉一家店面,就得在其他區域再開一家店,以維持麥當勞的店面數量,確保速食業龍頭地位。

台灣麥當勞每年得挹注美國母公司一筆為數不小的權利金,這也讓接手台灣麥當勞的新團隊必須有新思維,以保持競爭力,未來勢必在經營手法上有別於美國母公司作法,包括各項漢堡、點心或飲料等產品,宣傳行銷手法將更加活潑,食物風味也將融合台灣當地食材,推陳出新,並迎合在地人的味蕾。

聯合報導,有不少網友憂心在一例一休還有本土食材成本墊高下,麥當勞在新團隊入主後,第一個變化就是商品漲價,另外,本土食材是否能與食安劃上等號,也讓不少人存疑。

李昌霖進駐後,將推出哪些新口味商品,也是網路討論的焦點,有網友戲言期待本土化麥當勞推出「臭豆腐雙牛堡」,副食還可選米血和黑輪。

麥當勞計畫全球再展店1000家 並投資24億美元升級科技設備

2018-01-31 16:54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麥當勞 (McDonald's) (MCD-US) 計畫全球開設 1000 家新餐廳,並規劃增加新自助服務點餐系統,還有其他店內設備的更新。

麥當勞週二公布第四季財報,McPick 2 餐點選項獲得消費者熱烈支持,即顧客只要花 2 美元就可以隨意搭配兩個超值餐單選項,今年一月麥當勞又再度推出美元菜單 (Dollar Menu),產品項目定價在 1 美元、2 美元、3 美元。

麥當勞的 123 美元菜單 麥當勞拒絕提供新餐廳所在地的詳細列表,目前全球共約有 37000 家麥當勞餐廳。

去年第四季,全球麥當勞同店銷售 (展店至少一年) 上升 5.5%,美國麥當勞同店銷售上升 4.5%。

麥當勞執行長 Steve Easterbrook 表示,「我們的業務正在成長,且基本面穩健,2017 年是我們 6 年來表現最棒的一年,顧客用常來光顧報答了我們。

」 他解釋,在所有成功理由中,全球市占率成長和外送與手機點餐的熱門度上升最重要。

麥當勞努力升級科技運用,例如部分地點提供 Kiosk 自助點餐與送餐服務。

麥當勞表示將加速這些升級動作,今年計畫投資 24 億美元升級科技設備。

但技術上來說,麥當勞去年第四季營收下滑 11% 至 53.4 億美元,這是因為該公司努力將更多直營店轉為加盟店。

淨利下降 41% 至 6.99 億美元。

研究機構 GlobalData Retail 經理 Neil Saunders 表示,「整體來說,麥當勞的狀況很好,係因他們有彈性的定價和創新的餐點菜單,其市占率正逐漸增加。

万万没想到,法国成了麦当劳(专题阅读)除美国本土以外盈利能力最强的海外市场。如今的麦当劳,在法国拥有1200家门店,每年新招收3000名新员工,共有69000个员工。其对法国的经济贡献不可估量。2013年的时候,法国麦当劳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44.6亿欧元。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把法国麦当劳称为“模范学生”。今年前7个月的销售额有4.8%的提升,法国麦当劳CEO Jean-Pierre Petit称2014年将会是麦当劳在法国销售最好的一年。

  很难想象,麦当劳在法国如此成功的原因。因为法国有别于其他国家,法国文化以骄傲自尊贵族出名,而美国文化则是比较随意。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法国应该是最排斥带有美国文化的麦当劳的国家之一。要在法国立稳脚跟发展,对麦当劳来说绝非易事,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法国麦当劳成为最好的海外市场呢?

  艰难的开端

  初见不喜,再见倾心

  麦当劳首次进入法国市场是在1972年,一个法国餐馆老板向麦当劳进行游说,表明他能够使得麦当劳进入法国市场。之后,麦当劳法国第一家在巴黎郊区正式开业。但麦当劳在吸引法国消费者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难题,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说服一个骄傲的法国人用双手用餐,而非他们习惯的刀叉。

  对麦当劳不利的言论和报道持续到1978年,此时麦当劳在法国已经有14家店铺。当时,有一篇报道称,这家餐饮连锁企业有逐渐繁荣起来的趋势。幸运的是,那几年里,麦当劳一直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直到1980年,一家比利时的餐饮连锁企业Quick和法国本土餐饮连锁企业Francophone才开始出现。

  麦当劳刚在法国有所起色,是在1978年到1982年期间。不过,一直到1988年,法国人才对麦当劳提起足够多的兴趣。

  “毁灭性”事件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随着麦当劳慢慢地拓展进入法国的早餐市场,美国和欧洲也在通过Blair House Accord合同条款,也就是降低美国食物进入欧洲市场的关税,使得美国食品更加容易进入欧洲。1992年,为了不让这个谈判顺利进行,抗议者在麦当劳的门口点了一把火。事情在1999年达到了顶峰,Jose Bove,一个“积极分子”农民,率领了一群农民在南法地区抗议。Bove抵制Clinton 机构从美国进口羊乳奶酪和鹅肝酱。

  最后Bove因为此事被关进监狱三个月,这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使得Bove成为反对全球化运动的明星,加强了法国不能容纳麦当劳证据。而此时麦当劳在法国已有接近1000家门店。在2005年的时候,法国麦当劳的首席执行官 Dennis Hennequin曾认为法国人具有非常强的挑衅心理和破坏心理,在2006年的时候他更是告诉《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记者,法国人用“脚”思考。

但Bove事件后来被证明是麦当劳(专题阅读)在日后十年,得以在法国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经此一事,麦当劳比任何时候的压力都要大,它必须纠正法国人对自己的偏见,虚心接受法国人的批判,它才得以在法国继续发展下去。所以,Dennis Hennequin开始更加注重麦当劳属于法国社会这样一种形象塑造,开始使用由法国本土种植的原材料。同时,麦当劳开始解释这个企业对于年轻的工作者就业来说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回忆中,Dennis Hennequin说道:“如果没有任何批判和成长,我们是不会进步的,我相信是Bove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为现在的麦当劳。”

  奉献灵魂的领袖

  燃灯者,以光亮照见他人

  如果说Dennis Hennequin是帮助麦当劳从Bove事件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首席执行官,那么另外一个奉献自己灵魂的男人,则是麦当劳近年快速发展的重要贡献者——Petit。在Dennis Hennequin作为首席执行官期间,Petit一直为麦当劳服务,直到Hennequin离任以后接手了麦当劳。

  在Petit的领导下,麦当劳加强了法国本土产的原材料的运用,包括增加Charolais牛肉的分量,法国政府认可的芝士,而土豆用麦凯恩集团隶属公司种植的。Petit更是把产品线拓展到法国传统的食物,如增加法国长棍和糕点。

  Petit认为麦当劳的成功综合了美国的基因以及法国的文化。市场营销在进一步打开法国市场的时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Petit说服美国总部把麦当劳的LOGO颜色改成绿色。麦咖啡开起来的时候,也引入了法国著名甜点——马卡龙。正是麦当劳传统的美国公司制度的支撑,以及来自股东对Petit的信任,再加上他融入的法国文化,才使得麦当劳在法国得以取得跃层式发展。

  Petit在自己的书中写道,虽然他直到30岁才吃了人生第一个汉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麦当劳的人。他还指出法国麦当劳是年轻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对这个群体来说,麦当劳会在2012年到2014年间,为他们提供了9000个工作岗位。没有读过大学的Petit,希望把麦当劳打造成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法国年轻人就业的稳定去处。

  零售家语:相斥的文化、居高临下的消费者、巨大的文化差异差不多是每个零售企业进入新的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有不少企业都在软实力上败下阵来,成为零售企业异地扩张败北的重要原因。麦当劳却以美国文化,征服了法国人的骄傲,这中间遭遇的是艰辛的开端,致命性的打击,然而,其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法国发展的这几十年,有为它奉献灵魂的掌舵者。他们深谙美国文化和法国文化,他们懂得取每个文化的精髓,尊重每种文化,然后协调、沟通,让具有美国DNA的麦当劳,具有法国特有的气质。如此一来,美国总部看法国麦当劳顺眼了,法国消费者看麦当劳也顺眼了。征服,最高层面是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轉變的機會
下一則: 《最後的食譜:麒麟之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