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水Tonic water 的來源非常有趣,19世紀大英帝國、荷法西等國在亞洲、非洲亂搞時,必須使用大量來自金雞納樹的奎寧,治療歐洲並不曾大流行的『瘧疾』。
奎寧最早約17世紀被西班牙人在南美意外發現能治瘧疾,後由在祕魯的耶穌會教士以「耶穌的粉」名稱賣到歐洲,也順道解決了天主教羅馬選舉教宗的集會,屢屢有樞機主教死於被其他代表傳染瘧疾的問題。
為了讓大量的本國移民免於瘧疾,英國醫師設法把奎寧加上氣泡水、甚至檸檬或萊姆(順便預防缺維他命C引起的壞血病)、琴酒Gin調味,好讓人有辦法忍受那種苦味,雞尾酒Gin and Tonic便因預防瘧疾之故在印度誕生了,所以Tonic又稱Indian Tonic Water。
1870Tonic由當年從日內瓦搬到倫敦剛發明了Ginger Ale的Schweppes公司正式出產,加上一些甜味與水果味。Schweppes最受台灣歡迎的應該是七喜汽水罷!
還有一種現代才重視的病叫做『肢動症』,會有不自主的肢體抽動,發生於夜間時會影響睡眠。由於奎寧也是治療藥物之一,醫師間也口耳相傳偏方,建議病患可飲tonic water來改善症狀,據說在不宜藥物的老人家反應最佳,味覺已經比較不靈敏的他們,反而感覺其中的奎寧苦味不錯喝。
事實上,現今tonic water中所含的奎寧只有當年的一半到四分之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上限是每公升83毫克(83ppm),tonic water繼續被用來調酒,更多的人當做飲料,但若想要用來治瘧病,不如直接吃藥,否則一天得喝上最少6公升以上。
令我好奇的是,堂堂大英帝國竟然會喝不含嗎啡的藥水喝到欲罷不能,這是什麼道理?
結果,我看到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回答--British colonials in India mixed quinine with gin and lemon or lime. Over time they learned to love the godawful stuff. (You can see this principle at work in a lot of British cuisine. ^_^)
這評語(god-awful cuisine)讓我想到每個人都印象深刻的大多人越吃越怕的正統英國美食Fish and Chips,難怪遍遊英法的曹老師說過,倫敦高等法院那一帶的泰晤士河畔,有著不輸巴黎的法國料理。原來,沒能花太多時間研究廚藝的英國佬,乾脆聰明地直接引進高水準餐點讓別人來玩創意,只會搞Fish and Chips有什麼關係?把啤酒搞好喝些,才比較重要哩!
今天,兩個月了,曹老師追思會上,每個人都默默咀嚼著他曾經給予過的大方的聰穎的溫柔。我則是沒頭沒腦地,東拉西扯想到了Gin & Tonic,以及他最愛的兩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