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開始預習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歌劇,準備聽演講時,我內心縈繞的,反而是另外一個人,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想起來一個和這齣歌劇有關的、卻還沒正式整理出來的重要事情, 也就是普魯斯特在還沒有開始寫《追憶似水年華》之前, 可能是最早出現"不自主記憶"以及"主導動機"的那段文字, 所謂的動機便是指歌劇第二幕 開始不久鞋匠/名歌手之首的獨白。
這篇文章我是在這本書”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Marcel Proust” 讀到的。
不過最早文章是屬於普魯斯特 1896 年首版的第一本書《歡樂與時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普魯斯特的散文詩和中篇小說集。
文章我們姑且翻譯成《布雷維夫人憂鬱的夏日》,裡面本書p.77提及,Mm. Breyves夫人把對格魯梅洛Grumello先生相識不深、卻因分隔兩地,加以自我催眠式的強化,導致越來越深的思念、幸福與哀愁。
夫人每想到沙龍中音樂歌劇選曲所聽到的兩句歌詞,便會不自主的(翻譯用字involuntary and unanalysed )想起對方。 這兩句歌詞彷彿變成了他們愛的主導動機(翻譯用字leitmotif)... 若現場聽到演出,則會掉淚。 她把鋼琴搬到房間內,鎖門閉眼彈奏這段旋律好感受對方的存在。
這兩句歌詞 ( https://opera-guide.ch/operas/die+meistersinger+von+nurnberg/libretto/de/ )
dem war der Schnabel hold gewachsen:
macht er den Meistern bang,
The bird that sang today
had a lovely beak
今天唱歌的鳥兒
有一個可愛的喙
但其實應該回歸歌劇,來聽整段音樂的醞釀。重點絕對不只在這兩句啊!
雖然出現在第二幕,但初始旋律是第一幕男主角Walther春天(愛)的旋律。大都會版全劇12:00起他等待愛人Eva 從教堂散會可相見時,音樂由不同樂器反覆原型.....當他接下來到名歌手會議接受試驗時,原型繼續得到發揮 1:12:25 可改看這段帥哥版氣氛更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l8YY5jr0I1:17’’處
大都會版1:39:40 起原型以單簧管開始變形發展、敲打之後再由小提琴、單簧管反覆出現背景音樂.....1:43:25 ~44:10那兩句到高潮有如歌劇《崔斯坦&伊索德》般纏綿而直接由鞋匠兼名歌手之首 Hans Sachs歌聲唱出”這兩句德文歌詞的同樣主旋律”。 (圖參見https://www.musicwithease.com/mastersingers-music.html )
資訊不夠發達的時代,普魯斯特卻很快能抓到全劇”愛的音樂”重點,必須承認普魯斯特實在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