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於我個人來說,庚寅年是個人生極大的分水嶺。
二○一○下半年開始,與朋友開始轉進泰國東北的黎府長駐。過去的這段時間裡,一些朋友陸續投入當地的鐵礦原礦的開採,及少量的成礦買賣。而我及朋友則在這段時間裡,在本地進行踏勘展開田野調查,以及進行選礦廠執照的申辦作業,和籌辦其他相關事務。
目前的進度,下週可以取得工廠的許可執照。接下來就是設法將按我們的田野調查結果,來進行規劃設計相關的設備,由大陸引進來安裝並投入生產,這都得感謝許多朋友在過去的這段日子裡,給予許多的協助與鼓勵。
最近,又有朋友探詢有色金屬的買賣及供貨意願,過來的這段時間,把時間都投注在鐵礦相關的事務上,期間雖然偶有本地朋友傳來詢問的訊息,但因目前專注在設選礦廠部份,所以也都僅止於片面的資訊吸收罷了。但在這個區塊的訊息擷取層面上,個人還是因為處身偏鄉而有些閉鎖。甚至,過去經營了相當時間的Flourite〈螢石礦〉市場,也都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去關注它了。
泰國鐵礦市場的部份,庚寅年下半年算是一個有極大變化的階段。個人相信這些變化將會主導了泰國未來的鐵礦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會對泰國的鐵礦產業有着不可抹滅的貢獻。
在泰國湄公河濱的黎府這裡,就所得到的資訊,近期申請設立的選礦廠,包括我們申請設立的選礦廠在內,已經有三十家掌握在華商(中、台、港、新)手中。真正產生最大的衝擊效應的,是包括我們都是採取申請新設廠,由中國引進所有的選礦設備,而非如過去的部份陸商以收購本地泰人的舊廠,或就地委託本地設備商進行整合組建。
而本地的原料(原礦)市場方面,也有顯注並巨大的變化。不論在收購的品位、交付型態、礦種、價格、付款模式等等各項因子上都有着異於以往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些變革連帶的在相關周邊產業(運輸車隊、挖掘隊等等)裡,也出現相當程度的效應。幾乎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泰國的鐵礦產業上演了一場無聲的革命,且這場意義深遠的變革還在持續演進。當然,這是我在核心產地的個人粗淺觀察結論,未必能以此概全。
從整體面來衡度,這場變革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不僅對本地產業生態有着正向的提攜效應,也隨之產生驅動劣弊的功效。再從另一個角度來來看,買方市場也得接受並隨之調整,如何處身於本地這場前所未有的變化中。最大的效應在於,對本地閉鎖又落後的選礦工藝,將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啟蒙教育。可預見的是,未來幾年裡,泰國的鐵礦出口量,以及品位都必將會大幅提升。
相對的,對於以純貿易角度來操作的型態,將會被大幅壓縮。未來的泰國鐵礦產能將會有極大的比重,是掌控在陸續完工的選礦廠手中。而本地舊有的粗加工的洗礦廠,若非被陸商或台商購併整改,或設法提升選礦工藝及硬體設施,就只有淪為苟延殘喘的窘境了。而投機意味濃郁的純貿易活動,也將會被大幅壓縮。因為,主力選礦廠都直接由中國礦市陸商投入,或已與中國冶煉廠鏈接建立供給關係。
因此,不論在資金調度,設備與工藝,或是原料來源上,在過去的六個月裡,悄然的上演着各種合縱連橫的戲碼。而這種演變還不斷的持續着!可預見的是,這場變化(資金、技術、團隊)將會延燒到另一個層面上,亦即礦區爭奪戰!如若進入這個階段,則泰國鐵礦產業的發展,將會進入一種垂直整合的狀態~礦區、資金、技術、團隊、市場。則要在泰國的這塊市場裡分一杯羹,前述五個要件缺一不可!
另外,整體的泰國鐵礦市場的運動,是否能如此穩健發展下去?還得看泰國本地的『產』、『官』、『民』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本地的NGO組織的動向。而在『官』的部份,又得從兩個層面來思考,一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的思維與立場,是否發生大幅度的鬆動變遷?二是未來下一任的中央政府,是否突然關注到這塊市場的發展及變革?尤以未來的政府將會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日愈蓬勃的鐵礦產業?
『官』的態度若維持不變,則我們至少能有三到五年的『好』光景。NGO的活動範躊也將會間接的被限縮,或阻擋在一定的距離之外。NGO的角色,在這個產業鏈裡,雖然不被我直接歸屬於主要影響因子裡,但卻是很微妙的存在著。而就個人的觀察,NGO的動向主要取決於『產』(業界)與『民』(礦區周邊居民)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如何去傾聽當地人的聲音,並妥善經營比此間的互動關係,在事業永續經營的層面上,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其結果將會完全並毫無保留的,反應在業界能否在當地生存的層面上!
而泰國本地的NGO生態,在某些社會結構裡,是一種全然的利益關係產物!尤其是天然資源領域裡。更是一種利益分配,與勢力均衡與折衝的妥協工具。
在探討泰國鐵礦產業的時候,陸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挾其國內龐大的市場,據有一定程度的採選礦工藝的基礎,充裕渾厚的資金實力,陸商在此間的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但陸商在前述正向的層面發揮着影響力的同時,也同樣的在部份領域裡產生了負面的效應。而這些負面的效應,是否會如同法國記者所撰寫:『黑暗大布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China Safari: On the Trail of Beijing’s Expansion in Africa)一書裡所描述的陸商,在此地閉鎖的業界裡,與純樸偏鄉社會裡引起諸多負面效應?單就過去幾個月內零星的針對性事件來看,這個隱憂是存在的!
陸商是否能在此間社會,不要繼續的被視之為資源的掠奪者,是否還被視之為氣燄凌人的暴發戶?端看陸商是否真正體認與學習到融入與尊重當地人的生活,並進而獲得接納與尊重。
而在此地業界裡,原就屬於少數中的少數,市場、資金與工藝等條件亦相對較弱之台商,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又該如何從中『獲利』?這些議題較之台商在這行業裡,或過去二十餘年裡在本地各行各業裡,走過並留下的足跡(聲譽),又幾乎是微不足道了!
另一個很吊詭又令人感到遺憾的現象,則是在異地奮鬥的台商,在陸商眼中沒有所謂的外省人或台灣人。在他們眼中,來自台灣的商人全都是台灣商人,是他們的商業競爭者。但,來自台灣的商人們,卻不見得都會像陸商一般團結對『外』!反之,在異鄉的商業競爭的過程中,省籍情結竟還如附骨之蛆般的醜陋上演着!
泰國的居民在這產業鏈裡,是屬於最底層的一環,但卻是整個生態鏈裡最和善的一個族群。基本上,只要不衝擊改變他們原有的穩定生活,不要危及他們的宗教信仰及其相關活動。他們對由各地湧入的商人、工程人員、貨運車隊,不論你是外國人或本國人。基本上,他們都秉持着虔誠的佛教徒心胸,以和善又靦腆的微笑歡迎外來者。
對於採礦業者們競相投入到這偏鄉,在他們的蔥鬱橡膠林,在連綿的木薯園,或成片成片的羅望子園間,各種型號的挖土機、載重車日以繼夜進進出出的作業。對比其他包括台灣社會裡的社會運動,他們的要求實在很低很低!
只要在日間村民活動頻仍時段裡,運礦的連結車或卡車不奔馳於社區路段。或只要往來的載重車輛在行經村落時,降低車速不使灰塵四揚,或只要載重車輛不超載壓壞村裡的馬路,不影響廟宇的活動。他們對於採礦業者的態度,還是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歡迎立場。基本上,他們不會因為妒忌採礦業者的利益,而藉機封路要脅索取形形色色的回饋。即便有這樣的要求,所提出的條件,主要也是以要求捐贈數萬銖的香火錢給當地廟宇,或給村里的建設基金罷了。
嚴格來說,泰國的鐵礦不論從產能、相關工藝、資金規模、法令規範等等的角度上來看,都是相當初級的程度(事實上,本地的其他礦業幾乎也都如此)。
而截至目前為止,個人還沒有蒐集到泰國的總體鐵礦蘊藏量的調查報告,除了一份被許多持有者以幾近鬼鬼祟祟的態度,視之為秘藏的一份全境礦產分佈圖的電子檔外,還沒有取得過一份足以客觀參考的書面資料。雖然,在二○○四底,曾經無意間閱讀過一篇泰文版的探勘報告。但那也僅僅是針對單一省份的調查。且著手的時間是在一九六七年,由時空背景等因素來看,其結果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投入這個產業之前。就必須以行腳僧的方式,實地踏勘進行田野調查來克服資訊不足的障礙。
因此,在切入這個產業的同時,如何在保護自身產業核心技術,與提攜本地周邊協力業者,在此產業裡的知識與技術間取得平衡,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但由現狀來看,絕大多數的人,還是以敝帚自珍的心態面對本地周邊產業。使得整體產業鏈的發展,無法對應性的成長。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整體產業資源被嚴重的耗損。而其他周邊的協力行業,如金融系統對此一產業的支援,就仍處於不友善的賣方市場狀態。先天條件屬於優質的本地鐵礦資源,也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持續嚴重的浪費消耗着!
5樓. small hui2011/01/18 15:23請大大幫忙回答
請問最近黎府礦區發生開槍事件有影響鐵礦的開採嗎?應該不是吧,不過我不能確定。
一般來說,按黎府的生態不會應為商業利益的衝突而開槍,二十幾年來在泰國跑了近三分之二的省份,印象中就數黎府(LOEI)及北碧府(KHANCHANABURI)兩地,很少因為商業利益拔槍相向,尤其是礦業界最忌諱這種事情。
頂多遇到一些高階軍警背景的大佬們,因為被業者耍弄了,派幾個現役手下便服去示警一番。但基本上來說,這些大佬們也都是做生意求財,不會隨便衝動行事。
二○○六前,因為一場誤會,某地的大佬派人帶傢伙到曼谷,把我押到鄉下的農場去談了三天。逗留期間也都以禮相待,事後發覺是誤會一場,又專車送回曼谷。
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時,上車後只要來人沒要求你拿掉皮帶、手錶、戒只等金屬物品取下,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麻煩(生命安全)。否則的話,能開的條件盡量開,攪定了就中途下車趕緊走人,沒車用雙腳死命的跑都要走。
alexdeng 於 2011/01/19 10:18回覆- 4樓. B.B.Q2011/01/17 14:27回憶特別多
那年首席电子工程師回老家「司昆那空」出家三週還是多久, 忘了.
台北來急單, 沒他不行, 联絡結果, 師父不太高兴, 他不敢再提, 再十
天就結業了, 这那能等,
廠內司机是他同鄕, 二話不說帶上礼物, 開車上路, 途経「柯那」有
BIG C, 不小的城市, 「控建」「卡那行」司机不停介紹那個員工,
那個員工來自这几個城市, 到了司昆那空見了老和尚, 看我老遠跑來
誠意十足, 加上礼物, 香油錢, 當場結訓, 我帶人就往回趕回曼谷,
好久沒回去了, 想念的很.
哇!
Kaghonnakhon , Khonkhean , Khoratch(Nakhonsithammarat) , Garasing這些省份,可以看得出你也是行家,橫跨了整個泰國東北部呢!
有機會找個時間去重遊一下吧,現在的變化很大呢。
這一個多禮拜來,尤其是這幾天,LOEI的溫度都大幅下降,日間熱得半死,晚間確下降到十幾度,其中幾個晚上還出現過不到十度的低溫。 alexdeng 於 2011/01/19 10:01回覆 - 3樓. 快樂‧阿齊 อะ ฉี2011/01/11 22:23回覆:
感謝阿拉丁大大的熱忱說明與知無不言!!
其實泰國東北是阿齊不曾去卻很嚮往的地方
這趟出遊前,也希望自己做足功課,好好走一趟伊桑之旅
如果停留天數允許,也計劃從朗開進寮國永珍.......
P.S:
呵~阿齊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泰國瘋的"潛水族"(難得發言+沒上幾次)
就說嘛,你雖然在泰瘋潛水,我還是有印象的。不過,我也深潛了很久了。
泰國ISAN是很值得深度旅遊探索的地方,比起泰國其他部域,我認為她有很多特色,是其他部域比不上的。尤其在歷史這一塊,從ISAN的門戶~NAKHONRACHASIMA府開始,就充滿了值得探索的驚喜。
另外,雖然以曼谷為中心的中部地區,華人幾ISAN的華人結構幾近50%,但ISAN的華人組成,卻比其他地區更多樣性。並且還保留了許多中國大陸都失去,又與台灣迴異的傳統文化。
在飲食上,因歷史上她曾經被老挝(寮國)及柬埔寨統治過,因此當地的宗教、文化與藝術又更加的精彩。
如果時間夠的話,我到建議你捨棄老挝首都萬象,先進龍坡邦去逗留個四、五天。萬象晚幾年去都無所謂,反正都已經變調了,但龍坡邦卻還值得趕緊去領略一番。
alexdeng 於 2011/01/12 01:25回覆 - 2樓. 快樂‧阿齊 อะ ฉี2011/01/11 01:20嗯~很喜歡的一篇文
雖然這和我認識
單純只為旅遊的泰國很不相同
不過,也說明了泰國屬於經濟產業的另外一面
(呵~還真的不太懂...)
黎府是東北那叫做伊桑的地方吧?!
二月的阿齊將會有一趟東北遊
距離孔敬府...應該不遠吧?!
泰國的東北部,在泰文裡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ทิศตะวันออกเฉียงเหนือ TI-DA-WAN-AOK-CHIEN-NEUR,用比較囉唆一點的中文來翻譯,意即太陽升起並偏北的方向,也就是東北方。
另一種說法,就是你講的伊桑 ISAN。伊桑(ISAN)這用來表達方向的詞,是來自泰國古老傳統的星象學。譬如:
東方是ทิศบูรพา(TI-BURAPA) คือ ทิศตะวันออก
BURAPA是虎的意思,也是古語。
東北方是ทิศอีสาน(TI-ISAN) คือทิศตะวันออกเฉียงเหนือ
ทิศอาคเนย์ คือทิศตะวันออกเฉียงใต้
ทิศปัจจิม คือทิศตะวันตก
ทิศพายัพ คือทิศตะวันตกเฉียงเหนือ
ทิศหรดี คือทิศตะวันตกเฉียงใต้
ทิศอุดร คือทิศเหนือ
ทิศทักษิณ คือทิศใต้其他的我就不翻譯了,因為泰國古文的功力還是幼稚園的程度。
整個泰國東北部,是這樣的:
一共有十九個府:(我由下往上由左至右譯地名)
一排NAKHONRACHASIMA , BURIRAM, SIRIN , SRISAKET , UBONRACHATHANI
二排CHAIYAPHONE , KHONKHEAN , MAHASARAKHAME, ROEI , KARASING ,YASOTHORN , AMNACHAREAN , MUDRAHANG
三排(最頂)LOEI , NONGBUALAMPHUNE , UDONTHANEE , NONGKHAI , SAGUNNAKHONE , NAKHONPANOME
你有計劃遊泰國東北,可見你泰國的旅遊經驗已經是很高段了。
一般人對泰國的旅遊印象,還停留在PATTAYA等等那些被過度人工化又低俗到爛的地方。建議你如果要到孔敬府(KHONKHEAN)的話,可以安排時間到黎府(LOEI)的PHUGRADERN國家公園,以及PHULEAR等地方去走走。也不要錯過到LOEI品嚐湄公河魚的機會。
LOEI府市區裡的旅館不貴,一般房價就250~450泰銖,有冰箱、空調、熱水、免費無線網路,但基本上不供早餐,可以藉此在當地品嚐一種用糯米製作的麵線。
PS.你是不是泰國瘋的網友?看網名很面熟說。
alexdeng 於 2011/01/11 12:30回覆
1樓. JJS2011/01/09 07:29泰國的工業革命與升級
阿拉丁兄 閱讀大作 心有戚戚焉 1984 年 我是第一位引進喷水無梭織機到泰國生產人纖布的台籍廠長 結果整個人纖織布業進入一個新紀元 當時我差點死得很難看 碰到問題無人幫忙 泰國很多行業都有類似問題 但是也逐漸好轉 因為企業第二代的少主 都是歐美留學的 雇用的經理也有很多是留學生 這樣變化的動力逐漸加強是好現象 而相對的 政府官方的態度 做事效率 幾十年來並未好到多少 偶有幾位首長有魄力 有構想要想做一番事的 也會被底下的老官僚 拖死狗而發揮不出來 成就有限 看看各工業區的交通 環境就知道 只有自求多福 祝你新年行大運 萬事如意吧哇!他鄉遇故知,感謝前輩你分享經驗。
台灣的紡織業、養殖(畜牧、水產)業、農園藝(採種育種、蔬果栽培‧‧‧)、陶瓷業等等行業進軍泰國的時間相當早,甚至有些前輩在七○年代就已在當地扎根了。
在泰國經商投資,不論從事的是那一個行業,面對官僚系統時,確實是很需要夠強的心臟功能!呵呵
但是,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就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所以才給予我們切入的機會。
alexdeng 於 2011/01/09 10:38回覆














